博碩士論文 916210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李思瑩zh_TW
DC.creatorSzu-Ying Lee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4-7-13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4-7-13T07:39:07Z
dc.date.issued2004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621016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為了解大氣水循環的過程,本研究利用44年ECMWF(ERA40)及25年NCEP(R-2)的再分析同化資料與觀測的地面降水率(Ps)與蒸發率(Es)資料,分析水氣收支時空變化特徵。水氣收支的估計使用兩種方式,一為觀測及同化過程中模式本身所產生的Ps與Es,二為利用再分析資料計算水氣收支餘差(Q2)的垂直積分,<Q2>= L(Ps-Es)。 分析降水與蒸發資料顯示,全球平均降水與蒸發的氣候年週期循環變化受全球陸地分布的影響,因為南北半球海陸分布不均造成降水與蒸發高值發生在北半球夏季;全球平均的逐月降水變化在近20年來,觀測資料有下降的趨勢,兩組同化資料卻是有逐年增加的趨勢。ERA40除上升趨勢外,還有年代際的變化,且Es與Ps並不平衡,這是ECMWF模式中水氣同化的問題;NCEP R-2只分析1979年以後的資料,其Es與Ps平衡。利用同化資料所計算出來的加上同化資料的Es與觀測的Ps資料相比,ERA40的+Es比NCEP R-2更接近觀測的降水。 在水平分布方面,觀測的Ps-Es與兩組的氣候年週期循環的特徵都頗為一致,主要是受降水變量的控制。亞澳季風區內在氣候年週期循環特徵分析顯示,冬季,亞洲季風區爲水氣源區,澳大利亞季風區爲水氣匯區,水氣輸送由亞洲季風區傳至澳大利亞季風區,反之,夏季時,亞洲季風區爲水氣匯區,澳大利亞季風區爲水氣源區,水氣輸送由澳大利亞季風區傳至亞洲季風區,春季和秋季爲過渡的季節。上述特徵已有許多分析研究報告描述,本研究比較ERA40與NCEP R-2的水氣收支分布,發現兩組資料在1979年以後較為可靠。zh_TW
DC.subject水氣收支zh_TW
DC.subjectNCEP R-2en_US
DC.subjectERA40en_US
DC.title全球與區域水氣收支初步分析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