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62102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連瑩穎zh_TW
DC.creatorYing-Ying Lia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4-7-15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4-7-15T07:39:07Z
dc.date.issued2004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621021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大氣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1998年6月7~8日為MYEX98實驗中最強的降水過程,期間南海北部地區有一中尺度對流系統形成,並隨梅雨鋒面朝東北東方發展,中尺度對流系統發展及臺灣豪(大)雨發生的同時,梅雨鋒面呈現向北退,鋒前對流南緣並有低層噴流形成發展的罕見現象。本個案牽涉梅雨鋒面、低層噴流及對流潛熱效應相互影響的複雜發展過程,利用MM5中尺度數值模式模擬個案期間各中尺度系統的發展,以渦度收支及非地轉風探討梅雨鋒面的北退機制及低層噴流的發展過程。並針對潛熱釋放、風場強弱及臺灣地形作敏感度測試,進一步地了解三者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對於鋒面發展的變化。 模擬結果對於沿著梅雨鋒面發展的中尺度對流系統、高度場及風場的區域加速等現象的掌握相當良好。梅雨鋒面結構在臺灣地區的西段部分為斜壓性弱、水平風切顯著、水氣梯度大、近似垂直不傾斜的淺系統,鋒面強度的維持主要為輻合作用,北退機制則為平流效應所主導。低層噴流則因中尺度對流系統發展時的潛熱釋放,造成局部氣壓下降造成的強輻合作用,以及跨越等壓線至低壓中心的等變壓非地轉風受科氏加速後,疊加至梅雨季盛行的西南氣流而成。 在敏感度測試方面,無潛熱釋放設定中上升運動及輻合作用明顯地減弱,鋒面系統難以維持而消失,個案後期的低層噴流也無法發展生成。初始低層風場平滑後,中尺度對流系統生成的速度較慢且發展強度也較弱,使得輻合作用無法有效地加速風場,影響鋒面移動的速度及低層噴流發展的強度。當無臺灣地形效應,鋒面南方海面上一直為有利於持續地發展且增強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環境,梅雨鋒面北退的速度十分迅速,而低層噴流的強度也因輻合作用的加強而有增強的情形。模式間各網格間的相互回饋對於模擬結果的掌握度十分重要,有細網格的回饋作用之模擬結果與真實天氣較為接近。zh_TW
DC.subject中尺度對流系統zh_TW
DC.subject低層噴流zh_TW
DC.subject梅雨鋒面zh_TW
DC.subjectMei-Yu fronten_US
DC.subjectLLJen_US
DC.subjectMCSen_US
DC.titleMYEX98梅雨鋒面個案之模擬探討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A numerical study of Mei-Yu front case during MYEX98.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