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62401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應用地質研究所zh_TW
DC.creator陳蘭欣zh_TW
DC.creatorLan-Shing Che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5-7-19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5-7-19T07:39:07Z
dc.date.issued2005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624014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應用地質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奇美斷層依各種證據顯示其為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地區重要的第一類活動斷層(徐鐵良 1956;Biq 1984;陳惠芬 1984;李瓊武與余水倍 1987;Chen et al 1991;張瑞津 1992;朱傚祖與游明聖 1995;賴文基 1995;鄭文宏 1996;張鰴正 1998),由玉里東方之樂合溪溪口向東北經瑞穗東側之德武,再向北經秀姑巒溪中段的奇美村,延伸至豐濱入海,全長超過30公里,並將海岸山脈分隔為南北兩段。奇美斷層在瑞港公路奇美村的秀姑巒溪谷出露良好,由安山岩與火山碎屑岩所組成的都巒山層逆衝於八里灣層之砂頁互層之上。   此一斷層帶寬約30公尺,其中有斷層泥、斷層角礫岩等各種磨碎岩。一般認為磨碎岩是斷層作用在接近地表時的脆性變形產物,其成分與斷層上下盤的岩性質相似,而靡嶺岩則是塑性變形的產物。就同一斷層而言,同樣的初始材料(原岩),常可形成一系列連續變化的斷層岩,也為斷層活動提供了主要的證據。由於斷層穿過了整個脆性的破裂地層,甚至以韌性剪切帶的方式穿過了地殼深部塑性的部份,因此在其變形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的變形機制,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斷層岩組構。 本研究針對斷層岩在組構上的變化,由奇美斷層在瑞港公路秀姑巒溪谷中出露良好的剖面,進行斷層岩的微組構分析,由其膠結程度、原岩顆粒的破碎程度以及細粒基質相對於岩屑和殘留粗晶體的含量進行比對。而在糜嶺岩中,塑性變形之中或之後常出現殘碎斑晶體。此些變化可印證Sibson(1977)將斷層岩的生成機制分為兩個主要形式,即『彈性』與『摩擦』,其微觀機制主要是脆性破裂和準塑性變形,包括一定程度的晶體內部塑性變形,也包括各種溶解和擴散的過程。在彈性摩擦過程中包括原岩的脆性破裂、摩擦(磨蝕)磨損和斷層岩破碎變形。非膠結的斷層泥與斷層角礫岩之形成和磨碎岩系列歸入彈性與摩擦過程,糜嶺岩則為準塑性過程。由此可知,由深度增加(壓力與溫度增加),在斷層帶遇到的岩石將遵循此途徑轉換,並形成不同的組構變化。同時亦可推測奇美斷層在本剖面斷層帶的變形機制和構造歷史。zh_TW
DC.title台灣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奇美斷層帶之構造分析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