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6250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zh_TW
DC.creator彭于珈zh_TW
DC.creatorYu-Chia Pe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4-7-13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4-7-13T07:39:07Z
dc.date.issued2004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1625004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分析東亞地區降雨的氣候變化時空特徵。使用資料主要包括:1)台灣20個主要氣象測站52年(1951 ~ 2002年)的月降水紀錄;2)中國境內160個測站50年(1951 ~ 2000年)的月降水紀錄;3) 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空間解析度0.5經緯度的月資料。 在做分析之前,首先將各變量每年同月的值相加平均求其各自的月氣候值(climatology),再將各月的變量資料減去各自的月氣候值,求得月變異值(anomaly)。 從近50年的溫度線性變化趨勢來看,中國及東亞地區的溫度變化皆為明顯上升的趨勢。降雨的趨勢分析顯示,雖大部分地區的趨勢未滿足統計信心度檢定,但大致上來說,中國地區的降水,在暖季減少,冷季增加。台灣地區剛好相反,暖季增加,冷季減少。 分析及比較其氣候年週期循環(annual cycle)。以中國160個測站為基準,與其最為接近的是CRU,其次為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GPCP)最差。其年循環的特徵為:一、二月時中國的降水主要在東南近海地區,從三月開始降雨往內陸增加,五月時東北地區的降雨也開始增加,直至八月,除中國西北地區降雨仍不足50公釐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有100公釐以上,到了九月降水開始往回退,直到十二月,其雨量可說是全年最少的一個月,大部分地區,其月降雨皆不足50公釐。 利用經驗正交函數(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其年際間氣候變異特徵,得到的結果顯示,此地區主要的變化是以中國東南為主。進一步將測站資料及主要的EOF特徵模的時間序列進行波譜分析(Power Spectral Analysis)及奇譜分析(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SSA)。資料分析顯示,台灣及中國降雨的變化有準兩年(1.5 ~ 2.5)、3.5年及年代際(12 ~ 17年)振盪。台灣的年代際振盪存在著近雨年振盪,其與中國的年代際振盪在1978年之前有明顯相差,台灣地區發生早於中國的變化,但是1978年之後兩者相位一致。2002年之後,台灣與中國地區的年代際振盪進入負相位。zh_TW
DC.subject波譜分析zh_TW
DC.subject奇譜分析zh_TW
DC.subject經驗正交函數zh_TW
DC.subject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n_US
DC.subjectPower Spectral Analysisen_US
DC.subject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en_US
DC.title東亞地區降水氣候的特徵分析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