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52106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電機工程學系zh_TW
DC.creator劉嘉紋zh_TW
DC.creatorChia-Wen Li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5-7-15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5-7-15T07:39:07Z
dc.date.issued2005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2521067
dc.contributor.department電機工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在白光發光二極體的製作上,使用紫外光激發紅、藍、綠三色螢光粉可得到演色性及轉換效率均較佳的白光,然而受限於氮化銦鎵晶粒的發光效率與螢光粉的轉換效率,目前白光二極體發光效率只有 50 lm/W,仍不足以全面替代室內照明。為了要提升低銦含量紫外光二極體之內部量子效率,以達到高發光亮度的白光二極體,瞭解載子在量子井間的傳輸行為是必須的,因此本論文在發光二極體的活性區內設計了各五層的紫外光與藍光量子井。 在電激發光實驗中,結構主導發光行為導致 blue-UV LED的電激發光譜圖上只存在藍光訊號,與 UV-blue LED 同時存在藍、紫光訊號的行為不同。另一方面,在 UV-blue LED中的外部量子效率隨電流上升而增加,在電流密度為 130 A/cm2 時達到最高,之後電流繼續增加,效率則下降; 和在blue-UV LED 中的情形相反,因為在低電流注入時,部分的電洞會先在紫外光量子井復合,隨著注入的電流增加,因為熱以及不佳的電洞侷限能力,跑到藍光量子井的電洞數增加,所以,在高電流注入下,藍光主導整個 UV-blue LED 的發光強度。此外,改變間隔層厚度與材料會對電洞傳輸至藍光活性區造成衝擊,因而降低藍光的發光效率,同時亦以載子傳輸模型與時間解析電激發來說明在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發光行為。zh_TW
DC.subject發光二極體zh_TW
DC.subject氮化銦鎵zh_TW
DC.subjectLEDen_US
DC.subjectInGaNen_US
DC.title氮化銦鎵藍紫光發光二極體的載子傳輸行為之研究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Carrier Transport Behavior in InGaN-based UV-blue Two-Color LEDs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