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62201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creator廖彥喆zh_TW
DC.creatorYen-Che Liao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5-7-19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5-7-19T07:39:07Z
dc.date.issued2005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88/thesis/view_etd.asp?URN=92622014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地球物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邊界上,在受到板塊互相碰撞擠壓下,地殼構造必然受到影響,因而探究台灣地區莫荷面分佈特性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則採用遠震接收函數法,以1996~ 2003年台灣寬頻地震網所收集記錄的三分量寬頻地震資料為資料來源,選取震央距30°~90°的遠震波形紀錄進行資料處理,以得到各測站的接收函數,並利用奇異值分解近似法提高接收函數的解析能力後,對於所有測站及區域特性進行討論。 由研究結果所推估的莫荷面轉形波延遲時間分佈顯示,台灣北部以及遠離主要碰撞帶的測站擁有較淺的莫荷面深度,中央山脈與板塊縫合帶周遭的測站則表現出受到碰撞擠壓影響而有地殼增厚的現象。若分區域討論,台灣北部大屯、基隆火山群的測站所推估的莫荷面轉形波具有較短的延遲時間,與林靜怡(2001)以Vp = 7.5 km/s所繪之莫荷面在該區域有較薄的地殼厚度結果相符。而鞍部站東南方異常快的莫荷面轉形波相,推測與Lin et al., (2004)所發表的北台灣Vs深度剖面中,北緯25°左右具有一東西向的高速帶相關,因而造成該轉形波相異常快的到時。至於位於板塊邊界上和台灣南端的測站,P波到時後約1.5 - 2秒皆有來自地殼中(康拉德不連續面?)明顯的轉形波相,且以東南方振幅為最大,而西北方時最小,可與Cassidy (1992)的傾斜地層模擬結果對比,用一個由西往東傾斜的速度界面來解釋。最後本研究針對馬袓站與金門站進行速度構造逆推,並推測金門站地殼厚度約29km,而馬祖站則為33~34km。zh_TW
DC.subject接收函數zh_TW
DC.subject奇異值分解近似zh_TW
DC.subject類似矩陣zh_TW
DC.subject莫荷不連續面zh_TW
DC.subjectMoho discontinuityen_US
DC.subjectsemblance matrixen_US
DC.subjectSVD approximationen_US
DC.subjectreceiver functionen_US
DC.title利用接收函數法分析台灣深部地殼構造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Analyzing Deep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aiwan Region By Receiver Function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