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18.188.252.23
姓名 黃郁庭(Yu-ti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日用與物用:論《紅樓夢》中的《玉匣記》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流行於明清家庭的選擇通書《玉匣記》,於《紅樓夢》第四十二回現身,象徵著明清的家庭日常,以及當時普遍流行的擇日文化,而其源自於命名的玉文化符號,更是使其有別於其他選擇通書,得以列入紅樓玉系譜。曹雪芹充分運用了《玉匣記》夾帶的文化符號,從日用的角度,《玉匣記》被用來寫實呈現明清的家庭生活,並作為擇日文化的象徵,為小說塑造人物典型,或為人物與情節發展進行轉換階段的過渡儀式。從物用的角度,《玉匣記》作為玉的符號,和通靈寶玉在除祟、玉殮葬以及記錄職能上產生聯結,進而與「石上書」互文,呼應玉石成書之歷程,並以自身於小說中為女性與兒童所用之特質,為「石上書」替閨閣昭傳之關懷主題作下最佳注解。自日用之家庭常備選擇手冊,到物用之玉的象徵符號,《玉匣記》之於《紅樓夢》存在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摘要(英) The day-choosing calendar “The Jade Casket” which is prevalent in famil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shown in the 42 chapter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t symbolizes the daily life in famil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also the day-choosing culture that prevailed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jade culture symbol which is derived from name makes “The Jade Casket”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day-choosing calendars and be included in the jade family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ao Xueqin fully utilizes the culture symbol of “The Jade Casket”. On the aspect of daily use, he makes good use of the symbol to realistically show the family lif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o be an emblem of the day-choosing cul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haracters or be a transitional rite between the twists in the storyline. When it comes to the aspect of material culture, he takes “The Jade Casket” as a jade symbol and connects it with “magic jade” on dispeling the harms of witchcraft, the funeral culture of jade and the function of record. Further, the jade symbol of “The Jade Casket” has the intertextuality with “the story on the stone” and concert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written media transformation from stone to jade. Besides, “The Jade Casket” provides a good explanation of the theme in “the story on the stone” which concerning female by acting on children and female in the novel. Not only the aspect of daily use but also material culture, “The Jade Casket” has a special meaning to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關鍵字(中) ★ 紅樓夢
★ 玉匣記
★ 選擇通書
★ 擇日
★ 通靈寶玉
★ 石上書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日常生活的寫實描摹 1
二、 《玉匣記》與通靈寶玉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9
一、 研究方法與版本選擇 9
二、 民間信仰與方術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3
一、 《紅樓夢》民俗文化研究 13
二、 通靈寶玉與青埂峯頑石研究 15
三、 選擇術與《玉匣記》研究 18
第二章 習以為常:方術、擇日、選擇通書 21
第一節 明清家庭日常寫真 21
一、 明清社會方術風氣 21
二、 選擇術與擇日之書 27
第二節 玉匣記:家庭日用選擇指南 34
一、 玉匣記版本 35
二、 從齋醮日期到家庭日常 40
三、 不用「時憲書」:《紅樓夢》情有獨鍾? 43
第三節 小結 46
第三章《紅樓夢》的家庭擇日活動書寫:賈府中的《玉匣記》 49
第一節《紅樓夢》中的方術活動 49
一、《紅樓夢》的四個方術類型 51
二、方術書寫的多重意蘊 57
三、《紅樓夢》的方術態度 60
第二節 紅樓夢中人的擇日活動 64
一、擇日:階段轉換的過渡關卡 64
二、神聖:進入大觀園的時間門檻 69
第三節 成人與少女:良辰吉日與歲時節氣 71
一、邁向成人世界的時間儀式 72
二、屬於大觀園的青春時間 79
第四節 小結 83
第四章 玉書:專屬《紅樓夢》的《玉匣記》 85
第一節 紅樓之玉:《玉匣記》的玉文化胎記 85
一、 命名:《玉匣記》與中國玉文化 85
二、 顛覆:是玉,非玉 93
第二節 《紅樓夢》中的除祟情節:屬於女性與兒童的祟書本子 96
一、 為兒童除祟 96
二、 芳魂何所歸? 101
第三節 玉石成書:《玉匣記》與「石上書」的共同歷程 107
一、 繫連:《玉匣記》與通靈寶玉 108
二、 互文:《玉匣記》與「石上書」 113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紅樓夢擇日情節整理表 135
附錄二、《金瓶梅》擇日情節整理表 141
附錄三、《紅樓夢》節氣情節整理表 147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明‧《正統道藏續道藏‧冠字號第四》,冊60,臺北:新文豐,民66年(1977)。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金瓶梅詞話》,台北市:里仁書局,2014年。
清‧《正版增廣玉匣記》,臺南:世一書局,民66年(1977)。
清‧《玉匣記全書》上卷、下卷,光緒十九年義和堂藏本,收於王見川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二十,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頁293-576。
清‧《玉匣記通書》,收於王見川、侯沖、楊淨麟、李世偉、范純武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十九,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頁494-616。
清‧《玉匣記通書》,道光壬午二年敬文堂藏本,收於王見川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二十一,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
清‧《玉匣記廣集》卷上、卷下,收於王見川、侯沖、楊淨麟、李世偉、范純武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二十,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頁1-181。
清‧《家用選擇秘書玉匣記》,臺中:瑞成書局,民86年(1997)。
清‧《家庭選擇秘書詳夢玉匣記》,台北市:西南書局,民65年8月。
清‧《許真君萬全玉匣記》二卷,光緒十七年劉誠印重印本,收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43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增補玉匣記》,光緒十八年四和堂藏本,收於王見川、林萬傳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冊12,台北市:新文豐,民88年。
清‧《增補玉匣記》,收於王見川、林萬傳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12冊,台北市:新文豐,民88年(1999)。
清‧《選擇通書廣玉匣記》卷一、卷二,大文堂本,收於王見川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二十,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頁182-292。
清‧《選擇通書廣玉匣記》卷一、卷二,收於王見川、侯沖、楊淨麟、李世偉、范純武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冊二十,台北市:博揚文化,2011年,頁182-292。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民92年(2003)。
清‧陳明、管眾編注:《增補萬全玉匣記注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3年。

二、 專書
(日)窪德忠:《道教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法)羅貝爾‧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胡國楨校閱:《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市:桂冠,2000年。
(美)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王國維,蔡元培:《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1996)。
王關仕:《紅樓夢指迷》,台北市:里仁,2003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朱淡文:《紅樓夢論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江燦騰主編,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台北市:東大,2005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7年(1978)。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79(1990)。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81年(1992)。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台北市:漢忠文化,1997年。
宋浩慶:《紅樓夢探──對後四十回的研究與賞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李希凡:《紅樓夢藝術世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李根亮:《紅樓夢與宗教》,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零:《中國方術概觀‧選擇卷(上)、(下)》,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中明:《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8年(1989)。
周汝昌:《紅樓小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周汝昌:《紅樓別樣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香港:香港北斗書屋,1964年。
周汝昌:《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俞平伯:《紅樓夢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姚士奇《中國玉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胡文彬:《紅樓夢與中國文化論稿》,北京:中國書局,2005年。
胡文彬:《魂牽夢縈紅樓情》,北京:中國書局,2000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2009年。
胡福全等編著:《中華萬年曆與民俗》,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孫遜:《紅樓夢探究》,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年。
宮寶利:《術數活動與明清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袁珂:《山海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馬以工:《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008年。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明華:《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2010年。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2003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4年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郭立誠:《中國人的鬼神觀》,臺北市:臺視文化,1992年。
陳存仁、宋淇:《紅樓夢人物醫事考》,桂林:廣西師大,2006年。
陶思炎:《中國鎮物》,台北市:東大,民87年。
程章燦:《石學論叢》,台北市:大安,1999年。
黃世平編著:《中國傳統天文曆法通書》,長沙:三環出版社,1991年。
黃克忠,郭佑麟:《石質文物與古蹟保存技術》,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4年。
楊伯達:《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啟樵:《明清皇室與方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葉大兵、葉麗婭:《紅樓夢風俗趣談》,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1996年。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1998年。
詹錦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市:聯經,1999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民84年(1995)。
趙岡:《紅樓夢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民64年(1975)。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3年。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廣定:《化外談紅》,台北:大安,2006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市:文津,民83年(1994)。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蔡義江:《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鄧雲鄉:《紅樓夢風俗譚》,臺北:中華書局,民78年(1989)。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市:文津,2010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縣中和市:大道文化,民85年(199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8,北京:人民文學,1957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1年。
鍾肇鴻《讖緯論略》,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
韓秉方:《道教與民俗》,台北市:文津,1997年。
羅樹寶:《說‧書──從獸骨到紙張的文字行旅》,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

三、 期刊論文
于錦绣:〈玉與靈物崇拜──中國玉文化的原始宗教學研究〉,收於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頁281。
田慧珠:〈紅樓夢中的風箏意象〉,《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四輯,頁305-317。
林淑心:〈傳統玉飾的人文探索〉,《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6卷,第7期(民95年7月),頁6-11。
俞美霞:〈玉匣珠襦啟便房,薤歌無異葬同昌──試論玉衣的意義與源流〉,《藝術家》第48卷,第3期(民88年3月),頁380-387
胡文彬:〈《紅樓夢》與清代民俗文化〉,《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一期,頁118-124。
夏志清著,何欣譯:〈紅樓夢裏的愛與憐憫〉,收於俞銘衡、林語堂等著,徐半癡編:《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台北市:里仁出版社,民73年,頁303-313
夏國荃:〈願為雙風箏,相依永不離──寶玉對黛玉的愛情分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頁25-29
孫宏安:〈《紅樓夢》數術描寫的意義〉,《大連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年6月),頁29-35。
孫遜:〈紅樓文化論綱〉,《紅樓夢學刊》輯1(1993年),頁238-245。
馬力:〈從敘述手法看石頭在《紅樓夢》中的作用〉,《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三輯,頁201-217。
張之傑:〈通書玉匣記周公解夢全書初探〉,《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一期(民89年1月),頁41-45。
張玉璋:〈寶釵放一連七個大雁風箏的寓意簡析〉,《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四輯,頁341-342
許玫芳:〈紅樓夢中賈寶玉之醫病悸動〉,《古今藝文》第31卷,第3期(2005年5月),頁54-64。
陳秀芬:〈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收於林富士編:《宗教與醫療》,台北市:聯經,2011年。頁337-339。
陳毓羆:〈《紅樓夢》與民間信仰──讀甲戌本札記〉,《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一輯,頁129-142。
陳嘉恩:〈試探《紅樓夢》中「玉」之意涵〉,《國立台南藝術大學98學年度校慶文博學院學生論文集》,台南縣:台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2010年,頁37-69
黃一農:〈從尹灣漢墓簡牘看中國社會的擇日傳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1999年),頁589-626。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民85年12月),頁159-186。
黃建淳:〈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淡江史學》第9卷(2008年9月),頁1-17。
黃清連:〈享鬼與祀神:紙錢與唐人信仰〉,收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畫側寫》,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頁175-220。
黃瓊慧:〈從物質器用到文化記憶:試論《紅樓夢》的「石頭」之記〉,《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頁299-312。
葉舒憲:〈玉石神話信仰與文明起源〉,《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25-56。
葉嘉瑩:〈從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之得失談到《紅樓夢》之文學成就及賈寶玉之感情心態〉,《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頁171-193。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收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話側寫》,頁19-40。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四分(1993年),頁623-675。
劉上生:〈《紅樓夢》的表意系統和古代小說的幻想藝術〉,《紅樓夢學刊》1993年第四輯,頁69-112。
劉世民、于岩青:〈試論《紅樓夢》中的玉文化〉,收於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頁102-119。
蕭兵:〈通靈寶玉和絳珠仙草─《紅樓夢》小品(二則)〉,《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三輯,頁154-156。
蕭登福:〈從《玉匣記》看道教與民間信仰〉,《輔仁宗教研究》2001年第四期,頁19-41。
羅正心:〈中國擇日行為之象徵意義〉,《慈濟人文社會科學學刊》創刊號(民91年6月),頁1-29。

四、 學位論文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收於《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37、38冊,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莊德仁:《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收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2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92年(2003)。
黃萍瑛:《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台灣社會史的觀察》(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五、 工具書
上海是紅樓夢學會,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編:《紅樓夢鑑賞辭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
朱一玄:《紅樓夢脂評校錄》,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鄭紅楓,鄭慶山輯校:《紅樓夢脂評輯校》,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鍾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5-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