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6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41.199.243
姓名 陳洸銘(CHAN KUANG M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項安世《易》學研究
(The Study of Xiang AnShi′s I-Ching)
相關論文
★ 劉備與諸葛亮管理蜀漢之研究★ 焦循《左傳》杜注研究
★ 焦竑一貫之學研究★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 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研究★ 程廷祚《易》學思想研究
★ 《論康有為經世儒學的理論基礎與孔門傳承重構》★ 郭雍《易》學研究
★ 惲日初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研究★ 王又樸《 史記七篇讀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南宋《易》學在程頤之後,依然發展出多樣化的書寫內容。本論文以項安世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探討其《易》學特色,另一方面則意在釐清他與程頤《易》的關係。

論文內文主要分為五個章節。首先,整體說明目前學界對項安世研究的取向、優缺點,以及項安世在《項氏家說》中所表現的經學立場。在第二章中,說明項安世之辭例的其重要性,以及優缺點。相較於之後的吳澄,項安世的辭例並不特出,但仍為針對辭例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起步。其次,透過比較項安世與其他《易》學家,證明其義理特點,尤其他更重視君子的功能。在第四章,釐清他的卦變與釋象。最後,也必須檢視他對後人的影響,以及其後人是透過哪一種眼光去理解項安世的《易》學。

本研究主要以《周易玩辭》為主,並參考他在《項氏家說》中的立論,以期能彰顯項安世《易》學的特點,及他在《易》學史中承先啟後的位置。
摘要(英) I-Ching studies became more diversity after Cheng Y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study focuses on Xiang AnShi’s I-Ching studies, especially the particularity of I-Ching studies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scholars, and also his relationship with Cheng Yi’s I-Ching studies.

This study is structured into five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Xiang AnShi on present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its important role and the pros and cons, when Xiang AnShi tried to justify the writing system of I-Ching. Although the writing system he provide not as unique as other scholar some like Wu Cheng, but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on it. After that, by comparing Xiang AnShi’s YiLi with Cheng Yi and other scholars, to explain his characteristic of YiLi, especially more concern on JunZi. The forth part is trying to verifying how Xiang AnShi understanding the rules of change between hexagrams, and the Image of hexagrams. Lastly, ensure his influence and appraise by other scholars.

The thesis is concern on Zhou Yi WanCi, and Xiang Shi JiaShuo, aims to obt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Xiang AnShi’s I-Ching studies.
關鍵字(中) ★ 項安世
★ 程頤
★ 玩辭
★ 辭例
★ 君子
關鍵字(英) ★ Xiang AnShi
★ Cheng Yi
★ wan ci
★ writing system
★ Jun Zi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 8
二、杜兵《《周易玩辭》的《易》學方法》 9
三、張國洪《吳澄的象數義理之學》 10
四、李凱雯《翁方綱《易附記》研究》 11
五、江乾益〈宋儒項安世《周易玩辭》之著作及其與程、朱《易》學異同之研究〉 11
第三節 《項氏家說》經說論析 14
一、《易》 15
二、其他經說 18
第二章 重視經傳辭例 23
第一節 項氏對程頤辭例的開展 24
一、「元亨」例 25
二、「厲」字例 26
三、「中正」與「正中」例 27
第三節 以辭例釋經 29
一、說明爻的變動義 32
二、以辭例證明辭義 35
三、證明爻位 37
四、說明卦內陰陽爻位 39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三章 義理釋《易》 45
第一節 重時 47
一、以時義解釋爻義 48
二、考慮卦時的價值判斷 49
三、以卦時解釋爻辭辭義 51
第二節 論禮 52
一、禮為自然之情 52
二、禮制順時而變 54
第三節 以德治國 57
一、嚴己寬人 57
二、懷柔治國 58
第四節 論君子與小人 60
一、主張君子小人共處 61
二、區辨君子大人之別 64
第五節 小結 65
第四章 論卦變及釋象 69
第一節 卦變與卦主理論 70
一、卦變 71
二、卦主 75
第二節 互體與半象 77
一、互體 77
二、半象 80
第三節 小結 82
第五章 《周易玩辭》的影響與評價 87
第一節 《周易玩辭》的影響 88
一、吳澄 89
二、俞琰 94
第二節 《周易玩辭》的評價 99
一、陳振孫 99
二、馬端臨 100
三、虞集 101
四、納蘭成德與《四庫》館臣 102
五、王懋竑 103
第三節 小結 106
第六章 結語 109
第一節 《周易玩辭》的特點與局限 109
第二節 論文的限制與展望 113
一、學術淵源 113
二、協韻理論 115
三、書寫體例 115
四、歷史定位 115
參考文獻 117
一、古籍 117
二、今人著作 121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依作者年份)
(一)、項安世著作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通志堂經解》第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項安世:《平庵悔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3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易》著古籍
[魏]王弼、[晉]韓康伯註,樓宇烈校釋:《周易註》,《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胡瑗:《周易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蘇軾:《東坡先生易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通志堂經解》第1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鄭剛中:《周易窺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汝諧:《東谷鄭先生易翼傳》,《通志堂經解》第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李過:《西谿易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元]丁易東:《易象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丁易東:《大衍索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吳澄:《易纂言》,《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3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元]吳澄:《易纂言外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元]俞琰:《周易集說》,《通志堂經解》第3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1-4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蔡清:《易經蒙引》,《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9-5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明]潘士藻:《讀易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刁包:《易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喬萊:《易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9-8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楊名時:《周易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沈起元:《周易孔義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惠棟:《周易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惠言:《周易虞氏義》,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 黃守平:《易象集解》,《續修四庫全書》第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三)、其他古籍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景印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陳壽著,[南朝]裴松之註:《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外書》,《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晁公武著,孫孟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5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集部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叢書集成新編》第8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集部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叢書集成新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朱彝尊、翁方綱、羅振玉:《經義考‧補正‧校記》,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清]王懋竑:《白田雜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懋竑,《讀書記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1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焦循:《雕菰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二、今人著作
(依姓氏筆劃)
(一)、編輯、論著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古典文獻研究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讀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李裕民:《宋人生卒行年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零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1984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二)》,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景芳:《周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唐文治:《周易消息大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註》,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註釋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睿宏:《惠棟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2011年。
麥仲貴:《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香港九龍:新亞研究所,1968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2001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評注》,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6年。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楊新勳:《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劉大鈞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吉雄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問津出版社,1989年。


(二)、學位論文
毛炳生:《程頤易學探微》,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李凱雯:《翁方綱《易附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杜兵:《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志孟:《俞琰易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4年。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高新滿:《俞琰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國洪:《吳澄的象數義理之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威瑨:《《周易》卦爻辭同文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蔡爾健:《聖人體無:劉紹、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7年。

(三)、期刊論文
方介:〈皇甫湜的聖人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頁157-175。
任鋒:〈胡瑗與南宋儒學的實踐意識〉,《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頁101-129。
伍明清:〈項安世之古音觀念〉,《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5期,頁235-261。
江乾益:〈宋儒項安世《周易玩辭》之著作及其與程、朱《易》學異同之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年,頁55-91。
江乾益:〈宋儒項安世之生平交遊及其學術〉,《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頁51-91。
李更:〈宛委別藏本《平庵悔稿》小識〉,《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頁62-69。
辛更儒:〈〈宋史項安世傳〉補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頁35-41。
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2001年,頁336-364。
高新滿:〈俞琰易學的義理思想探微〉,《周易研究》第111期,2012年第1期,頁90-95。
張民權:〈鄭癢、項安世《詩經》古韻分佈考〉,《語言研究》第23卷,2003年第2期,頁19-23。
張國洪:〈談項安世易學對吳澄的影響〉,《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92-96。
陳良中:〈宋代疑《書》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15年第1期,頁32-44。
曾祥波:〈〈讀本朝史有感十首〉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1期,頁26-30。
黃忠天:〈《二程集》易說初探〉,《周易研究》第79期,2006年第5期,頁65-71。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黃忠天:〈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頁49-80。
黃靜吟:〈論項安世在古音學上的地位〉,《中山中文學刊》,1995年第6期,頁65-78
黃覺弘:〈《項氏家說》之《春秋》缺卷探微〉,《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頁45-52
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467-492。
楊自平:〈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2期,2007年10月,頁77-126。
楊自平:〈李光地之卦主理論及卦主釋《易》論析〉,《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97-230。
楊自平:〈張惠言《易》學之禮象及義理析論〉,《東吳中文學報》,2014年11月,頁187-212。
詹石窗:〈正傳別傳二重化——俞琰《易》說淺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66-72。
趙瑞華:〈南宋詩人項安世事蹟考〉,《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頁65-67。
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205-236。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
指導教授 楊自平 審核日期 2015-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