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4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3.147.66.178
姓名 潘彥安(Poon Yin O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論唐君毅「自我超越」的工夫歷程:以《道德自我之建立》為中心
(On Tang Jun-I’s Concept of “Self-Transcendence” in hi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Focusing on His Writing in The Establisment of Moral Self)
相關論文
★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 《莊子》命論之研究
★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
★ 對諮詢同意原則之反思:哈伯馬斯溝通理論之應用★ 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 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
★ 論癌末病人知情權★ 從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 論基因倫理:基因治療及基因增強相關之倫理爭議★ 代理孕母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
★ 無行為能力病人的醫療代理決策研究:以智能障礙者為例★ 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 自願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 論癌末病人醫助自殺之道德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旨在論唐君毅先生在工夫論中的自我超越觀,主要以唐先生的早期著作《道德自我之建立》為中心,並輔以《人生之體驗》及《人生之體驗續編》,整理出唐先生「自我超越」的工夫歷程。本文分成三部:
第一部份討論道德生活與自我超越:唐先生認為人該過道德生活,而道德的本質在於自我超越,此部份旨在說明何謂道德生活,而自我超越又與道德有何關係。
第二部份說明自我超越的歷程:繼說明道德與自我超越的關係後,本文進一步說明自我超越的歷程。此部分先從罪惡之產生開始說明,罪惡源自一念之陷溺,而由陷溺到不陷溺,就是一成德的歷程。
第三部份是自我超越的工夫論:說明了成德的歷程,接下來說明此歷程中有何工夫。依唐先生之說,成德的歷程就是精神的逐步擴大,逐步破除陷溺。唐先生提供了在此歷程中的各種工夫。唐先生認為精神之上升不是自然而然,而是需要有一種希望自己的精神可以上升的意識,而如何有這種意識,同樣有工夫可做,就是心靈的凝聚與開發,而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孤獨之意識。因此,本文最後說明孤獨如何作為一種工夫可以幫助精神的上升。
本文最後總結以上說明,得出唐先生對「自我超越」的論證,成德的四層歷程以及儒家倫理的社會參與性。
摘要(英)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ang Jun-I’s concept of “self-transcendence” in his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It is based on his early works in his The Establisment of Moral Self with some materials from both his book of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Essays Following The Experience of Life. It aims to present Professor Tang’s idea of the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his concept of self- transcendence.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treats the question of moral life and self-transcendence. Professor Tang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live morally and the nature of morality is a process of self- transcendence. This part explains what it means to live morall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transcendence and morality.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process of self-transcendence and goes further in the details of the process. It starts with the problem of evil. Professor Tang regards evil as the result of the corruption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e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is a process of reversion of non-corrup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self-transcendence. It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virtuous person and the kind of cultivation in this process. According to Tang’s theory, this process is the enlargement of our spiritual self so as to overcome the corruptions of our mind. Professor Tang suggested specific steps 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rocess. Basically, Tang regards the asendence of spirit is not a natural process but an endeavor of our hope for a ascendence. There is cultivation of such a consciousness of ascendence, this is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mind. One of the focal point is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olitude. Hence the thesis ends with an explanation how solitude help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pirit.
關鍵字(中) ★ 唐君毅
★ 工夫論
★ 自我超越
★ 道德自我之建立
★ 孤獨
關鍵字(英) ★ Tang Jun-I
★ self-transcendence
★ self-cultivation
★ spirituality
★ solitud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導論 1
1. 引言 1
2. 研究動機 6
3. 文獻回顧 10
4. 章節簡介 15
第二章-道德生活與自我超越 18
1. 道德生活 18
2. 人生之目的 24
3. 自我超越 28
4. 道德生活的發展 34
第三章-自我超越的歷程 38
1. 罪惡之產生(陷溺) 38
2. 俗情世間的毀譽 44
3. 成德歷程 51
第四章-自我超越的工夫論 59
1. 擺脫本能慾望的工夫 59
2. 心靈的凝聚與開發 62
3. 孤獨 70
總結 78
參考文獻 83
參考文獻 專書: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北:學生書局,2010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下》,香港:新亞研究所,197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著、霍韜晦編,《人生三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的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3年。
張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臺北:萬卷樓,2010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臺北:桂冠,1995年。
李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06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吳有能,《對比的視野:當代港臺哲學論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何仁富,《儒家與現代世界的中國人:唐君毅說儒》,貴陽:孔學堂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唐端正,《唐君毅略傳》,法住出版社,2006年。
Williams, Bernard,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sd e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論文:
李瑞全,〈唐君毅先生之生命哲學:心靈與境界一體論〉,《鵝湖學誌》第40期,2008年,頁34-50。
李瑞全,〈當代新儒家哲學之普遍意義──圓教與普遍哲學之理念〉,《第一屆當代儒學國際會議論文集II》,2012年9月,頁37-54。
李瑞全,〈唐君毅先生之心境感應理論與圓教模式〉,《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第20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14年10月,頁199-222。
李彥儀,〈論唐君毅論「道德自我」之建立──以「人生之路」為核心的探討〉,《當代儒學研究》5期,2009年1月,頁139-166。
鄭宗義,〈惡之形上學〉,《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第20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14年10月,頁275-308。
彭文本,〈唐君毅論「個體的自我」〉,《哲學與文化》36卷8期,頁77-100。
陳振崑,〈由唐君毅對於道德意識與宗教意識的對比分析,論宗教意識的“超主體性”〉,《哲學與文化》25卷12期,1998年12月,頁1117-1126。
熊呂茂,〈論唐君毅的道德觀〉,《武陵學刊》33卷4期,2008年7月,頁84-88。
熊呂茂,〈論唐君毅的人生觀-讀《人生之體驗》〉,《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1期,2008年2月,頁28-32。
熊呂茂,〈再論唐君毅的人生觀―讀《人生之體驗續編》〉,《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2期,2008年4月,頁183-188。
何仁富,〈唐君毅論超越人生之哀樂相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卷1期,2006年1月,頁35-41。
何淑靜,〈比較孟子與荀子的「性善說」〉,《鵝湖學誌》43期,2009年12月,頁1-36。
陳特,〈心性與天道-唐君毅先生的體會與闡釋〉,《鵝湖學誌》17期,1996年12月,頁75-98。

學位論文:
劉毅鳴,〈唐君毅的修養工夫論──以「人生之路」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詹琳菀,〈從《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網站:
Doris, John and Stich, Stephen, "Moral Psychology: Empirical Approache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4/entries/moral-psych-emp/.
指導教授 李瑞全(Shui-Chun Lee) 審核日期 2015-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