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13.58.252.8
姓名 鄧楨燁(Chen-Yeh T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汀州客家再移民與認同變遷研究 ─以陳留堂謝姓族人為中心 (1797~1952)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想要處理兩個問題:即清代臺灣移墾社會中,汀州移民如何在社會中尋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間;以及汀州移民作為移墾社會中的弱勢族群,為了生存改易其族群認同與方言,並逐漸淡忘汀州身分。本研究透過史料以及口述訪問建構了汀州移民陳留堂謝姓族人從清代來臺到戰後的活動,其中包含了三個子題:空間上的遷徙─從臺中到苗栗;地方社會的參與─從自身唐山祖嘗到其他族群的組織;族群的分合─臺中與苗栗族人的分割,以及各自融入新的群體。經由處理對象家族的遷徙、定居並發展的過程,嘗試解答移民如何為自身尋找生存空間,並融入地方社會「安身立命」。
而透過研究對象家族的發展過程,本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汀州移民作為弱勢族群,是否如同前人的研究,「隱沒」其方言與祖籍認同,轉向與當地優占族群的認同一致?就本研究對象陳留堂謝姓族人的例子來看並非如此。他們來臺初期透過唐山祖來凝聚族人,並共同投資土地,發展家族。其後,在經歷遷徙和械鬥,族人分為臺中與苗栗地區兩支,臺中地區的族人投入於道光年間擴展為汀州會館的彰化定光佛廟組織,並成為定光佛廟管理委員會的董事成員,延續汀州移民的身分;而苗栗族人則參與咸豐年間由苗栗四縣客謝氏宗族成立的謝申伯公嘗,透過公嘗對苗栗社會的參與進入地方社會,並在日治期間建立汀州唐山祖的祖祠,回復汀州認同。筆者希望通過此家族在臺灣發展的經過,重新檢討汀州族群在臺的發展,與其認同變遷的選擇。
摘要(英)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major issues. First, how the immigrants from TingZhou find living space of their own in the Qing Dynasty Taiwan reclamation society. Second, as a disadvantage group in reclamation society, the immigrants of TingZhou transform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language for survival, and forget their identity of TingZhou.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the reclaim process of Hsieh family whom came from TingZhou from Qing Dynasty Taiwan to the rule of R.O.C.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first hand and oral access. There are three secondary issues: the migrate from Taichung to Miaoli,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local society by clan organization in contract form,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clan between the people at Taichung and Miaoli.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immigrant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the reclaim process of Hsieh family.
  By the construction the reclaim process of Hsieh family, we observe and figure the second issue of this research: is it correct that the immigrants from TingZhou transform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language for survival, and forget their identity of TingZhou? As the case of Hsieh family, researcher come up with different views. The Hsieh family gathered people with the same surname “ Hsieh” by founded the clan organization in contract form, and they put in their money in land investment. As time goes by, they spilt into two clan which in Taichung and Miaoli. The clan in Taichung participated into the religion activities of DingGuang Buddha as the member of management committee to last their identity of TingZhou. The clan in Miaoli take part in the clan organization in contract form for ancient ancestor named Shen Bo Hsieh which founded by the Hakka of four counties. They participated into the local society of Miaoli by the clan organization, and reclaim their identity of TingZhou by rebuilt the temple of their own ancestor.
關鍵字(中) ★ 清代臺灣
★ 遷徙
★ 認同
★ 安身立命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陳留堂謝姓族人唐山到臺灣 9
 第一節 清代汀州移民的原鄉環境與來臺分布 9
 第二節 陳留堂謝姓族人在臺中的發展 19
第二章 陳留堂謝姓族人的再遷徙 33
 第一節 道光六年的中部械鬥 33
 第二節 謝姓族人的遷徙與汀州地緣認同 44
第三章 謝姓族人遷居苗栗後的發展 57
 第一節 謝申伯公嘗組成前的苗栗 57
 第二節 謝申伯公嘗組成 68
第四章 謝廷紀公嘗的分割與苗栗地區族人的發展 81
 第一節 明治年間謝廷紀公嘗的分割 81
 第二節 昭和時期苗栗地區謝氏宗祠的建立與發展 95
結論 113
參考書目 119
附錄 129
參考文獻 壹、史料
(一)官方檔案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市: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第二編 民事》。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年。
孫爾準,《孫文靖公奏牘稿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總督府編,《昭和十年臺灣震災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9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土地申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1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二) 志書
〈宋〉王象之,《福州圖經》,佚失,引自《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胡太初修、趙與沐纂,《臨汀志》,收入《永樂大典方志輯佚》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何喬遠,《閩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明〉宋濂,《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清〉王世懋,《閩部疏》。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清〉周璽總纂,《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清〉張懋建,《長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曾曰瑛,《福建省汀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6年。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文建會,2005年。
〈清〉潘翊清,《永定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卷35。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臺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陳國川等,《臺中市志‧地理志》。臺中市:臺中市政府,2008年。
陳運棟、賴典章等,《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年。

(三) 古文書
東山堂謝興公派下族譜,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南簡公謝承琳公嘗會簿,由謝進南先生提供影本。
財團法人謝京賢育英財團派下族譜,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造橋鄉平興村陳留堂謝氏家族古文書,謝成登先生珍藏,吳學明教授提供影本。
彰化市定光佛廟管理資料及派下名冊,由李淑枝小姐提供影本。
謝千五公派下族譜,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謝申伯公育英財團法人資料,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鎮平謝盛玉公派下謝氏族譜,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鎮平謝萬興族譜,由謝傳業先生提供影本。

(四) 口述訪問
苗栗市謝申伯公嘗董事長謝清敏先生口述訪問。〈2014.6、2015.10、2016.5〉
苗栗市謝申伯公嘗總幹事謝傳業先生口述訪問。〈2014.6、2015.4、2016.4、2016.5〉
苗栗市謝承琳公嘗管理人謝進南先生口述訪問。〈2016.6〉
造橋鄉謝廷紀公嘗管理人謝成登先生口述訪問。〈2013.12、2014.6、2016.4〉
彰化市定光佛廟管理人李淑枝小姐口述訪問。〈2016.4、2016.5〉

(五) 其它
〈清〉丁宗洛,《陳清瑞公年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清〉蔣良麒,《東華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1969年。
〈清〉鄭用錫,《北郭園詩鈔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藍鼎元,《鹿洲全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3年3月28日、昭和13年3月30日、昭和13年8月7日
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
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編,《苗栗謝氏宗祠沿革誌》,1992年。

貳、專書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9年。
王存立、胡文青,《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2002年。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2年。
吳修安,《福建早期發展之研究:沿海與內陸的地域差異》。臺北市:稻鄉出版社,2009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2001年。
苗栗縣地名探源編輯委員會,《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苗栗縣政府,1981年。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主辦,閻亞寧主持,《苗栗縣歷史建築「苗栗市謝氏宗祠」修復計畫》。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10年。
徐曉望,《福建通史‧第三卷 宋元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正田,《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
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市:交大出版中心,2010年。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福成,《臺中開發史:兼臺中龍井陳家移臺略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陳靜寬,《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1895-1945》。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年。
谢重光,《福建客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彥杰,《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學會,1996年。
楊彥杰主編,《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國際客家學會,199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苗栗縣政府,《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1999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著》。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3年。
劉榮春等,《苗栗老地名》。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觀光文化局,2010年。
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臺灣客家的初墾與二次移民》。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賴志彰,魏德文,《臺中縣古地圖研究》。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10年。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社,1999年。
羅肇錦,《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參、期刊
王世慶,〈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兼論結首制起自荷蘭人之說〉,《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輯7 ,(1999年3月),頁469-501。
丘昌泰,〈臺灣都會客家隱形化現象─臺北市與高雄市比較研究〉,《客家研究輯刊》,期2,(2006年),頁23-38。
加村政治〈皇民化の完成を目標とする寺廟整理の指導方策〉,《敬慎》,卷12號6,(1938年),頁2-10。
加村政治〈關於本島人家庭的正廳改善〉,《南瀛佛教》,卷16號5,(1938年5月),頁2-20。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與客家人之分佈研究〉,收錄於客家委員會福佬客專題,頁10-46。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期31,(2003年6月),頁141-168。
李文良〈臺灣歷史第學與清代台灣史研究─以南臺灣潮州開發史為個案的說明〉,《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第五輯》(2008),頁17-34。
李建緯〈彰化定光佛廟調查與研究:其歷史、信仰與文物〉,《臺灣文獻》卷64期1,(2013年1月),頁129-192。
李國祁〈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8期12,(1975年12月),頁4-16。
林正慧〈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期6,(2005年9月),頁1-60。
林瑤棋,〈汀州客的團結象徵一以彰化定光佛廟為例〉,《臺灣源流》卷44,(2008年),頁123-131。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期1,(2013年11月),頁1-56。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期2,(2014 年5 月),頁1-114。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卷43期3(1992年9月),頁165-260。
韋煙灶,〈彰化縣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語言與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研討會論文(2013)。
許世融,〈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地理研究》,期59,(2013年11月),頁91-126。
陳哲三,〈清代草屯的找洗契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期12,(2006 年6月),頁217-237。
陳漢光,〈日據時代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卷23期1,(1972年3月),頁85-104。
蔡惠蘋,〈日治時期臺灣的宗教發展與尊皇思想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卷40期1,(2009年),頁119-142。
蔡錦堂,〈再論日本治臺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以寺廟整理之後的臺南州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期4,(2011年9月),頁67-93。

肆、學位論文
江松吉,〈江姓宗族地方發展歷程研究以台中市大雅南屯區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正龍,〈清代臺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呂欣芸,〈清代臺灣客家文人的人際網絡─以吳子光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巫育山,〈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志陽,〈清代臺灣乞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杜立偉,〈清代芎林地區漢人社會的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周怡然,〈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志龍,〈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邱盈滋,〈區域發展對客家聚落之影響─以新竹縣芎林鄉為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邱筱雯,〈苗栗海線客家話之語言混用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碩士論文,2010年。
胡訓嘉,〈神道教的推行和其對臺灣社會與傳統信仰的影響-以臺中州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范佐勤,〈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范鉅昌,〈客家地區的「隱形化」發展歷程:以中壢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14年。
徐雨薇,〈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徐靜蘭,〈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12年。
張宏欣,〈造橋鄉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1763-1945)〉,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素芬,〈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連梓均,〈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俊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新竹地區的客家社會統治:以《警友》雜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雪玉,〈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傅彩惠,〈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國峯,〈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詩涵,〈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雪青,〈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廖經庭,〈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憶萱,〈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松志,〈1935年震災後市區改正計畫對臺灣中部街屋構造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錦堂,〈台湾における宗教政策の研究——1895-1945〉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論文,1990年。
賴文慧,〈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碩士論文,2009年。
賴閔聰,〈員林的福佬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烈師,〈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6-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