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7 、訪客IP:13.58.112.1
姓名 劉建甫(Chien-F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美國傳教士懷禮(Isaac William Wiley)對晚清福建地區婦女的觀察
(The Observation of An American Missionary, Isaac William Wiley for Fujian Women in Late Qing Period)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懷禮做為開放傳教後便前往中國的傳教士,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內容及留下的記錄都會對之後欲前往中國的傳教士有著一定的影響。但目前學界以他做為主要研究對象,或對他留下資料的使用並不多,因此本文以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懷禮對中國的記錄做為主要史料,了解他對晚清福建各年齡層婦女的觀察及想法。懷禮在中國的時間雖然不超過十年,所觀察的婦女生活和可能受到的對待並非完整且也有遺漏之處,但是透過懷禮的著作也能看出他對於婦女議題的關心,以及他對各種婦女現象的獨特見解。
  懷禮認為福建婦女在社會或家庭中都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看待。而在不同生命階段、環境中,她們對於「不平等」所產生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將懷禮的資料統整為嬰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以及結婚之後,三個年齡層分別進行討論,用以了解婦女在不同階段所受到的對待和期望都包含哪些內容或改變。且不同社會階層家族對於婦女的要求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他們利用婦女取得利益的方式也就不盡相同。這便顯現出婦女在她們的人生是受到許多限制的情形,同時也有做為商品和工具的角色。
懷禮對於婦女的關懷並不是只在於外在的痛苦,更嘗試了解她們內心的感受。這相較於其他傳教士只著重於中國婦女的外在行為表現,以及各種與婦女有關的社會現象,都突顯懷禮的資料是有其特殊性。
摘要(英) Isaac William Wiley was the missionary who came to China, just after they were allowed to do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His record about China society could have a chance to affect other missionaries who were interesting to come to China. Since Wiley’s record and himself haven’t been studying much, so this paper will use his record as the main resource, focus on what he saw and his opinion about Fujian women. However, Wiley only stay in China less than a decade, his record might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nd omissions, but his book still reveals his concern about Fujian women and some of his unique opinion.
Wiley believes Fujian society and the families didn’t treat their women equally. Also,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s and environment, women could have a different reaction to the inequa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talk about the treatment of women, expectation from families, in all infancy, adolescence and after marriage. Besides, famili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 will have the distinct demand to women, and this also means the way how the family gets to benefit from women are quite different. All the phenomenon shows the restriction to Fujian women and they were also considered as merchant or tool.
The way Wiley cared about Fujian women was not just what he saw from the outside, but also the feeling inside the heart. Compare to other missionaries, this was the particularity about Wiley and his record.
關鍵字(中) ★ 傳教士懷禮
★ 婦女
★ 女性
★ 福建
關鍵字(英) ★ Isaac William Wiley
★ Women
★ Female
★ Fujia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辭 Ⅲ
目錄 Ⅳ
圖目錄 Ⅴ
緒論 1
第一章 中國家庭與女嬰 28
第一節 何以女嬰不受到歡迎 32
  第二節 永遠無法共同生活的家人 40
  第三節 活在沒有家人的世界裡 47
小結 58
第二章 福州女性結婚前的生活狀況 61
第一節 青少年時期的活動範圍 64
 第二節 被加諸於身的期望 80
小結 94
第三章 從新嫁娘到不同的家庭、社會角色 96
 第一節 從女兒到新嫁娘 97
 第二節 婚後婦女的責任及夫妻生活 107
第三節 不同的生命路程 119
 小結 128
結論 130
徵引書目 134

圖目錄
圖2-1 A Chinese Lady 66
圖2-2 The Little Foot and Shoe 67
圖3-1 Bridal Procession 101
圖3-2 The Veiled Bride 104
參考文獻 一、 中外古籍、史料
(一)中文史料、筆記、文集、方志
﹝清﹞文慶等纂,沈雲龍主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宋﹞王得臣,《塵史》卷上,清大人文社會圖書館線裝書。
〔清〕王晫、張潮,《檀幾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書局,1993年)。
〔清〕章學誠,《婦學》,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五編(臺北:新興書局,1974年)。
〔清〕陳弘謀輯,《教女遺規》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芙蓉外史,《閨律》,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4年)。
〔清〕賀瑞麟訂正,《女兒經》,收錄於《中華經典蒙書集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清〕張習孔,《家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0冊,社會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清〕陸圻,《新婦譜》,收錄於〔清〕王晫、張潮,《檀幾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陳確,《新婦譜補》,收錄於〔清〕王晫、張潮,《檀幾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民國〕《福州市平潭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國〕《長樂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二)外文史料
Helen, Aunt. China and Its People: A Book for Young Readers (London: James Nisbet and Co., n.d.)
Wiley, Isaac William. China and Japan: A Record of 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a Residence of Several Years in China, and a Tour of Official Visitation to the Missions of both Countries in 1877-78 (Cincinnati: Walden and Stowe, 1879.)
Withrow, William Henry. D.D., F.R.S.C. China and Its People (Toronto: William Briggs, Wesley Building, 1894)
Maclay, Robert Samuel. Life Among the Chinese: With Characteristic Sketches and Incidents of Missionary Operations and Prospects in China (New York: Carlton & Porter, 1861).
Doolittle, Justus.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865).
二、 近人專書、論文
(一)專書
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白凱(Kathryn Bernhardt),《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
余新忠,《中國家庭史‧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梓明、梁元生主編,《中國教會大學文獻目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吳雷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漢忠文化,1997年)。
李鄉瀏、李達著,《福州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立方,《福建十年民俗調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林金水等,《福建基督教史初探》(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
林美玫,《婦女與差傳: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姜元御等五人著,《青少年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柯基生,《金蓮小腳─千年纏足與中國性文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徐中約,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
徐海燕,《悠悠千載一金蓮─中國的纏足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秦軍校,《終結小腳》(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高彥頤(Dorothy Ko),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2007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著,趙康英譯,《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教士名錄:附傳教士略傳及著述目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亞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莫菲特(Samuel Hugh Moffett),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譯,《亞洲基督教史─卷二:1500-1900》(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郭松義,《中國婦女通史‧清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三井主編,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陳國慶,《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瑛珣,《灶頭鍋尾─清代以來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臺北:立誠書局,2009年)。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臺北:臺明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陶飛亞、楊衛華著,《基督教與中國社會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維榮,《中國繼承制度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清代社會生活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趙曉蘭、吳潮著,《傳教士中文報刊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魯珍晞(Jessi G. Lutz)編,王成勉譯,《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2000年)。
賴琪,《中國古代性殘害》(臺北:賀禧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賴德烈(Kenneth S. Latourette)著,雷立柏(Leopold Leeb)等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香港:道風書社,2009年)。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Bays, Daniel H.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West Sussex: John Wiley& Sons Ltd, 2012).
Chung, Mary Keng Mun. Chinese Women in Christian Ministry: An Intercultural Stud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5)
Dunch, Ryan. Fuzhou Protestants an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hina, 1857-1927(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Gernet, Jacques.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China and the Cristian Impact: A Conflict of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Kay Ann Johnson.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King, Michelle T. Between Birth and Death: Female Infanticid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Sirr, Henry Charles.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ir Religion, Character, Customs, and Manufactures (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
Uhalley, Stephen, Jr. and Xiaoxin Wu.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by Past, Hopeful Future (New York: An East Gate Book, 2000)
Mungello, David E. Drowning Girls in China: Female Infanticide since 1650(Lanham: The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8)

(二)論文
朱峰,〈美國傳教士在福州:麥利和史跡評述〉,《福建基督教史研究之探索》(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頁19-71。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年)。
余安邦,〈報的規約與情的糾葛:清代筆記小說中妻與妾〉,《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191-243。
李又寧,〈婦女史研究之回顧與檢討〉《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頁213-253。
定宜莊,〈清代婦女與兩性關係〉《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
定宜莊,〈清代滿族的妾與妾制探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林美玫,〈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早期在華活動:十九世紀美國「純正婦女意識」的展現〉《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秦蓁,〈女子關係天下計─論明清時代男性在女性面前的慚愧意識〉,《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57-63。
高彥頤,〈檔案‧纏足史‧欲望:遊戲《采菲錄》〉,《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105-140。
張壽安,〈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傳統婚姻觀念的現代轉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41-87。
張壽安,〈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跨月時空論「達情」(序言)〉《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9-21。
戚世皓,〈辛亥革命與知識婦女〉,《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郭松義,〈情理法的矛盾:清乾隆朝婦女奔逃案件中的情欲因素〉,《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155-191。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彭美玲,〈傳統婚嫁活動中婦女待遇─以近代方志風俗門述論為主〉,《臺大中文學報》2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
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
黃嫣梨,〈從徐燦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思想與地位的轉變〉,《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頁115-135。
葉漢明,〈妥協與要求:華南特殊婚姻俗形成假說〉,《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251-284。
賈伸,〈中華婦女纏足考〉,《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年)。
熊秉真,〈書寫異性譜系:明清士人筆下的母女聯繫〉,《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193-219。
熊秉真,〈閨情婉約:明清仕女天地中的母與女〉,《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245-278。
熊秉真著,岳心怡譯,〈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性,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趙世瑜,〈明清以來婦女的宗教活動、閒暇生活與女性亞文化〉,《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
許倪菁,〈明代溺女問題初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郁惠,〈清季江蘇育嬰堂慈善事業,1860-190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電子資源
〔清〕李西漚,《老學究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2246)
〔唐〕宋若莘,《女論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zh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16-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