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3 、訪客IP:3.139.107.241
姓名 陳文婷(Wen-T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Mother Images in Yuan Zaju)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為題,以楊家駱編《全元雜劇》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文本細讀為主,除了中國古典思想以外,另外亦從社會學、家庭史、婦女史的角度切入立論,研究目的是期許能夠豐富元代女性形象的研究,更具體地建構出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認識其在歷代文學母親形象中的獨特性與開創性。研究成果發現,元雜劇是讓母親形象從扁平到立體的關鍵分水嶺。眾所周知,元曲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包羅萬象、表現人情機微,而這項特色的關鍵因素是因為廢除科舉,許多有才華的文人投入戲曲創作,並將自身對現實的關懷投注其中,進而塑造出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從外緣因素來看,蒙元文化對社會的具體影響展現在:階級貴賤、社會法律、家法禮教三種層面,這三者由外而內束縛了女性,影響了元雜劇中母親腳色的命運與遭遇。
  由於元雜劇中以正旦飾演母親的旦本母親劇最能展現具體母親形象,本文即以13本旦本母親劇為分析主體,包括《蝴蝶夢》的王母、《陳母教子》的陳母、《五侯宴》的王嫂和劉夫人、《墻頭馬上》的李千金、《救孝子》的楊母、《灰欄記》的張海棠、《剪髮待賓》的陶母、《爭報恩》的李千嬌、《謝金吾》的佘太君及長國姑、《貨郎旦》的生母劉氏和乳母張三姑、《孟母三移》的孟母、《女學士》的鄭母、《勘金環》的李母等人作為正面母親形象的代表群體。本文從這些劇目的題材與主旨切入分析,分成家庭倫理劇、社會公案劇和其他題材,說明母親形象在這些題材下的代表意義,再由抒情文學與敘事文學中母親形象的回顧與分析,建構出元雜劇中歌頌的正面母親形象,分別是教子有方的賢母、養子重義的繼母、待子以慈的慈母,以及一長擅絕的母親。
  與正面母親形象相對的是反面母親形象,主要有四種類型:強阻姻緣的嚴母、逼女賣笑的鴇母、虐待子女的繼母、不貞不義的母親,而這些反面母親形象通常以配角身分出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包括《西廂記》的老夫人、《曲江池》中李亞仙之母、《酷寒亭》和《還牢末》中的蕭娥、《灰欄記》中馬員外正妻等。她們罔顧子女意願,干涉子女婚姻,甚至無視母道,壓榨或是傷害子女,因此也不配享受身為母親的尊崇地位。然而,無論是正面母親形象或反面母親形象,背後更值得探討的是元雜劇作家藉由這些劇目想要反映的社會問題,包括:寡母撫孤、忠孝兩難、親疏有別、爭產分家、利益婚姻等五大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於社會動亂,造成中原家庭的破碎,出現許多孤兒寡母,甚至買賣子女的現象,家庭關係受到衝擊;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經濟的發達,人們對私有財產益發重視,造成爭產分家和利益婚姻等現象。
  總結來說,元雜劇作為元代的代表文學,其母親形象的價值與貢獻可從以下四種層面來看:其一,社會價值:正面的母親形象不僅能夠移風易俗,達到厚人倫,美風化的效果,更是女教的重要推手;其二,歷史參照:正史中的婦女資料相當稀少,也以烈女節婦為主,元雜劇為當代的母親形象留下有血有肉的註腳,可當心史參考;其三,藝術形象:從劉向《列女傳》開始,多半強調女性貞順、賢明的一面,元雜劇的母親們則是展現出多元的個性,從賢明、節義、慈愛,甚至展現出剛強堅毅的形象,劇作家同時以對比的手法,塑造出不少反面形象,以警惕世人,達到教化的目的;其四,傳世貢獻:元雜劇旦本母親劇不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母親形象的塑造更是影響了旦行的演變與分化,讓母親正式在戲曲舞台上閃耀登場,也取得了戲曲史的一席之地。
  透過全面的爬梳整理,本研究發現,元雜劇的母親形象實是元代士人的心理投射,反映了廣大社會的世情百態,代表了特定時空的眼淚,有如凝結的琥珀,值得我們持續品賞與研究。
摘要(英) The study is “The Mother Images of Yuan Zaju”, which is based on ”Full Yuan Drama” edited by Jia-Luo Yang.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known as “text reading”, include many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Chinese classical thoughts ,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family history and woman’s history. Research purpose is to rich the studies of Yuan Woman Image, and to shape the mother images concretely, knowing it’s uniqueness and innovations. By my research result, I found Yuan Zaju is the key watershed which made mother images from vague to concrete. We already knew that Yuan Zaju is inclusive of everything, full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key to have this feature becaus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abolished, many talent people devoted to the drama creation, projected their self-solicitude into it, moreover, created more and more vivid portraits.Observe from the society factor, Mongol Yuan culture had a lot of impact on society, in particular to show as the following: class differences, social norms and laws, discipline and ritual. And these aspects indeed restricted female from the outside to inside, affected the destiny and situation of the mother figure in Yuan Zaju.

Since the mother dan plays (which means Zhengdan is a mother) can show much more mother images, this research use 13 mother dan plays as the main object, including Wang mother of "The Butterfly Dream" , Chen mother of "Chen Mother Church child", Wang sister and madam Liu of "Five Marquis feast", Li daughter of “Over the Wall”, Yang mother of "Rescue the Dutiful son", Zhang Haitang of " The Record of the Chalk Circles", Tao mother of " Haircut to Entertain Guests", Li Qian-Jiao of " Dispute of Gratitude ", She Taijun and elder royal aunt of "Xie Jinwu" , Liu mother and Zhang Sangu of "Sellers Dan", Meng mother of "Meng Mother moved Three Times", Zheng mother of "Female Bachelor", Li mother of "Check the Golden Circle", for whom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ositive mother image group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me and keynote of the plays, classified as family drama, social legal case drama and other subjects, and described the significance of mother images from these themes. First of all, review and analysis mother images by the lyric and narrativ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positive mother images in Yuan Zaju. These im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wise mother with bringing up her children properly, stepmother with personal loyalty to raise her children, loving mother with treating her children gentle, and other mothers with one merit.

Next, we will discuss negative mother images, the opposite for the positive mother images, which is also including four types: Strict mother with preventing children’s marriage, bawd with forcing harlots to work, stepmother with child abuse, mother without chastity and personal loyalty. These negative mother images usually appears as supporting roles, and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include old madam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 Li mother of "Bend of the River", Hsiao E of " Frigid Kiosk" and "The Man Return to Prison", Ma wife of " The Record of the Chalk Circles", etc. They ignored their own children’s wish, interfered children marriage; even didn’t care the motherhood. They pushed and also hurt their children, and therefore not deserving of respect status as a mother. However,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Yuan scholars intended to represent the society problem by the dramas, no matter its from positive or negative mother images. And these issues are also what we would like to be discussed, such as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by widowed mother, the dichotomy dilemma of taking both considerations of loyalty and filial obedience for mother, fighting over the estate, and marriage for the interests. The social unrest phenomenon was due to the central plains broken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widows and orphans, and even the phenomenon of selling child, family relationships under attack; the other i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increasingly pay attention to private property, resulting in fighting over the estate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separation of marriage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Yuan Zaju,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ure, values and contributes their mother imag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social values: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ther is not only able to change the habits increased more human relations and also the human beauty. It is a major force behind female education. Second, historical references: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women′s records is very scarce, mainly described the chaste wives and paragons. Yuan Zaju left vivid images footnote to contemporary mothers, they are also mind′s history of Yuan Scholars; it Third, the artistic image: from Liu Xiang’s "The Biographies of Women" began, mostly to emphasize female virtue, such as determined and obedient, capable and intelligent, mother images in Yuan Zaju is showing diverse personalities, including capable and intelligent, principled and righteous, tender, and even show a strong deter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ywright also created a lot of negative images for the contrast, to alert the world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purposes; Fourth, handed down contribution: mother dan plays of Yuan Zaju not onl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mother Image also affected the ev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an row, so the mother roles formally appeared in the opera stage at the first time, also made a place in Chinese opera history..

In summary, the mother images of Yuan Zaju is the Yuan scholars reflection, the reflection of whole society, represents the tears from that history, just like the congealed amber, which is deserved our continued appreciation and exploration.
關鍵字(中) ★ 母親形象
★ 元雜劇
★ 旦本戲
★ 母子關係
★ 母女關係
關鍵字(英) ★ Mother images
★ Yuan Zaju
★ Dan play
★ Mother-son relationship
★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論文目次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辭 vii
目錄 ix
附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界義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3
  一、以「家庭劇」題材切入:約1980年 14
  二、以婦女形象和女性意識切入:1990年起 15
  三、以「母親」身分切入:2000年後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1

第二章 元雜劇反映的社會背景 26
 第一節 階級貴賤的鴻溝 26
 第二節 社會法律的黑暗 33
 第三節 家法禮教的束縛 39

第三章 元代旦本母親劇的題材和主旨 47
 第一節 母賢子孝背後的真實──論家庭倫理劇中的母親 53
  一、歌頌賢母的倫理劇 55
  二、反映現實的家庭劇 63
 第二節 神性、母性與人性考驗──談社會公案劇中的母親 67
  一、以神性掩蓋母性:《蝴蝶夢》、《救孝子》 68
  二、以母性扭轉人生:《灰欄記》、《爭報恩》 72
  三、合乎人性的母親:《勘金環》、《貨郎旦》 78
 第三節 母子情深:其他題材下的母親 81
 第四節 小結 85

第四章 元雜劇的正面母親形象 88
 第一節 抒情與敘事的長河:元雜劇以前的母親形象 90
 第二節 教子有方:遵守母道的賢母 98
  一、《孟母三移》:重視教育的孟母 101
  二、《剪髮待賓》:以信立身的陶母 104
  三、《陳母教子》:訓子讀書的陳母 107
 第三節 養子重義:謹守母職的繼母 113
  一、《蝴蝶夢》:賢達剛毅的王母 115
  二、《救孝子》:堅毅明理的楊母 117
 第四節 待子以慈:彰顯母愛的慈母 121
 第五節 一長擅絕:非關德行的母親 128
 第六節 小結 133

第五章 元雜劇的反面母親形象 135
 第一節 強阻姻緣:把持母權的嚴母 136
 第二節 逼女賣笑:違背母性的鴇母 143
 第三節 虐待子女:無視母道的繼母 147
 第四節 不貞不義:不守婦道的母親 150
 第五節 小結 154

第六章 元雜劇母親劇反映的社會現象 157
 第一節 寡母撫孤:性別權力的弔詭 158
 第二節 忠孝兩難:孝子事母的拉扯 164
 第三節 親疏有別:生養子女的差異 173
  一、嫡母與繼母:婚姻關係下的親疏有別 173
  二、養母(義母):撫養關係下的親疏有別 175
  三、乳母:哺餵關係下的親疏有別 179
 第四節 爭產分家:謀財奪子的算計 182
 第五節 利益婚姻:鴇母妓女的對立 186
 第六節 小結 190

第七章 元雜劇母親形象的價值與貢獻 192
 第一節 社會價值:厚人倫,美風化 192
 第二節 歷史參照:另類的婦女心史 195
 第三節 藝術形象:多元與對比並呈 199
  一、多元性 201
  二、對比性 203
 第四節 傳世貢獻:後世戲曲的影響 204
  一、劇目流傳與影響 204
  二、行當演變與腳色傳承 208
 第五節 小結 212

第八章 結論 216

參考書目 223
附錄一、《全元雜劇》母親角色一覽表 234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說明】:
1.本書目為於正文、附註中徵引、述及者。
2.古籍依編、著者之時代排序,再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3.工具書、劇本、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與論文集論文、未發表論文、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籍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孫啓治校補:《申鑒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11,收入《閩刻珍本叢刊》經部第6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鄭玄注;﹝清﹞陳鱣輯:《孝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經部.孝經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劉向撰;張濤譯注:《列女傳譯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漢﹞劉向撰;程翔譯注:《說苑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本命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世說新語詳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4年。
﹝唐﹞吳競撰;裴汝誠等譯注:《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馬總編:《意林》,卷4,《風俗通》,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下冊,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05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中華書局編:《朱子大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周煇撰;秦克校點:《清波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232.類書類》第9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顥、程頤撰;﹝宋﹞李籲、呂大臨等輯錄;﹝宋﹞朱熹編定;嚴佐之校點:《程氏遺書》,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
﹝宋﹞鄭思肖撰:《心史》,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年,明崇禎十二年張國維刻本。
﹝宋﹞劉斧撰;施林良校點:《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謝枋得:《疊山集》,收入《四部叢刊續編》集部第131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羅燁撰:《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收入元代史料叢刊編委會主編:《元人文集》第21冊,合肥市:黃山書社,2012年。
﹝元﹞王義山:《稼村類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2.別集類》第119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孔齊撰;莊葳、郭群一校點:《至正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胡長孺:《國朝文類》,收入元代史料叢刊編委會主編:《元人文集》第7冊,合肥市:黃山書社,2012年。
﹝元﹞夏庭芝:《青樓集》,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元﹞陶宗儀著,文灝點校:《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元﹞脫脫等撰:《金史.列女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元至正刊本。
﹝元﹞楊瑀撰;李夢生校點:《山居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975冊,長沙: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
﹝元﹞劉祁:《歸潛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346.小說家類》第104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29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宋濂、王禕等撰;王雲五主編:《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明洪武刊本。
﹝明﹞胡侍:《真珠船》,收入﹝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祕笈》,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權衡編:《庚申外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淩廷堪:《校禮堂詩集》,收入﹝清﹞淩廷堪撰;紀健生校點:《淩廷堪全集》第4冊,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清﹞陳宏謀輯:《訓俗遺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51.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清聖祖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仰哲出版社,1948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
﹝清﹞藍鼎元:《女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輯,台 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嚴可均輯;金欣欣等審訂:《全後魏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二、工具書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歷代戲曲目錄叢刊》第10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吳平、回達強主編:《歷代戲曲目録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許嘉璐主編;安平秋副主編:《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黃麗貞:《金元北曲詞語匯釋》,台北:國家出版社,1997年。
《漢語大詞典普及本》編委會編:《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

三、劇本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沁君校點:《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初編》,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二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三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外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寧希元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0年。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四、專書
王季思:《元雜劇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緯甄:《元代獄訟劇研究》,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田同旭:《元雜劇通論》,上下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史卡佛(Rudolph Schaffer)著;張康樂譯:《母親角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布羅凱特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吉廣輿:《漢魏樂府詩銓證》,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9年。
米利特(Kate Millett)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出版社,2003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呂文麗:《諸宮調與中國戲曲形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春祥:《元雜劇史稿》,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修生:《元雜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振華發行:《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狄德羅著;張冠堯、桂裕芳等譯:《狄德羅美學論文選》第2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何曉明、周春健注說:《孟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邢鐵:《中國家庭史.宋遼金元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著;蔡毅校訂:《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尚聖德主編:《中華經典蒙書集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胡忌:《宋金雜劇考: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徐子方:《關漢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袁庭棟:《古人稱謂》,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康保成:《中國戲劇史新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市:張老師,2001年。
張大新:《二十世紀元代戲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7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懷承:《中國的家庭與倫理》,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高華:《中國婦女通史.元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年。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麗平:《劉向《列女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彭林譯注:《儀禮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俊英譯注:《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黃霖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學史.戲劇學卷》,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賀凌虛註譯:《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楊家駱編:《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鐮主編:《全元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趙山林:《詩詞曲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編著:《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劉逸生主編;趙福壇選注:《曹魏父子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鄧紹基:《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鄭昌淦:《中國政治學說史》,台北:文津出版公司,1995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新編》,臺北:文光出版社,1973年。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9年。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蕭登福編著:《列子古注今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
鍾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譚曉玲:《衝突與期許:元代女性社會角色與倫理觀念的思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斯寧:《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事業公司,1959年。
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蘭西.雀朵洛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五、學位論文
王琛輿:《論元雜劇家庭劇中的女性悲劇命運》,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包小玲:《元雜劇家庭劇與元人家庭倫理文化探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朱文慧:《關漢卿旦本戲主角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朱娟:《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2014年。
呂玲:《論元雜劇中的女性意識》,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姜蘭慧:《元雜劇旦本劇敘事視角的社會性別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秦慧珠:《元代家庭劇研究》,台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許瑞玲:《六十種曲婦女形象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0年。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莉莉:《元雜劇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婚戀關係》,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瑞枝:《元代慈孝雜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志新:《《六十種曲》中的母親形象》,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曉娟:《元雜劇中家庭倫理悲劇創作及其文化意義》,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盧乃愛:《關漢卿雜劇中之婦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賴雯卿:《元雜劇中的婦女類型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魏惠娟:《元代家庭劇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年。

六、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小魚:〈《灰欄記》與《赤桑鎮》-聚焦包龍圖的人性一面〉,《戲曲品味》第140期(2012年7月),頁36。
大島立子:〈元代的女性與教育〉,收入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編《論集.中國女性史》,轉引自《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頁23。
王子今:〈論《列女傳.母儀傳》早期教育故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68-73。
王利鎖:〈劉向《列女傳》女性類型的認知特徵〉,《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頁41-43。
王莉:〈《凱風》:母親形象及悲劇意識〉,《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40-41。
王瑞來:〈科舉停廢的歷史:立足於元代的考察〉,收入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155-166。
元鵬飛:〈戲曲腳色名義辨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8年1月),頁36-39。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頁19-27。
全秋菊:〈從元雜劇談母親文化現象〉,《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8年),頁30-35。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朱娟:〈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分類〉,《科技展望》2014年第7期(2014年6月),頁44。
伊維德著,宋耕譯:〈我們讀到的是「元」雜劇嗎?──雜劇在明代宮廷的嬗變〉,《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頁97-106。
吳冬梅:〈試論元朝的「孝治」〉,《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1年7
月),頁46-49。
吳媚秋:〈論元雜劇母親形象塑造的得與失〉,《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專刊,頁71-73。
何金梅:〈古代敘事中母親形象的文化解讀〉,《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6年),頁4-8。
何金梅:〈母親形象與新中國的性別文化建構-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考察〉,《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年7月),頁75-79。
杜芳琴:〈中國歷代女主與女主政治略論〉,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第4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頁35-60。
杜芳琴:〈母賢子孝;「母道文化」的歷史建構與實踐〉,《文史知識》2003年第
9期,頁15-25。
車穎:〈《左傳》《史記》中的貴族女性形象透析〉,《語文教學通訊》第710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95-96。
李惠綿:〈論析關漢卿《蝴蝶夢》之主題意蘊〉,《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1115-1150。
李漢秋:〈元代公案戲論略〉,《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79年第3期,頁64-70。
李曉寧:〈母親與家園在中國文學的原型意象〉,《青海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頁26-28。
李艷華:〈略論《左傳》中的女性形象〉,《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64-67。
房厚信:〈從《世說新語》的編撰看劉義慶的女性觀〉,《宿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頁64-66。
邱倩:〈從傳奇、戲曲到電影論《西廂記》老夫人的藝術形象〉,《大眾文藝》2014年第18期,頁170。
周海霞:〈春秋之孝親觀念與寡母干政〉,《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09年8月),頁24-28。
周淑舫:〈無德無行,歷史留罵名──論《左傳》所寫的反面女性人物〉,《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頁26-31。
段塔麗:〈「從子」說與中國古代寡母的權力和地位──以唐代家庭寡母生活為例〉,《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6期,頁42-45。
胡馨丹:〈中西兩部《灰欄記》之敘事分析〉,《淡江中文學報》第26期(2012年6月),頁25-48。
高乃依:〈論戲劇的功用及其組織部分〉,收入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頁254。
高樹:〈試論《左傳》中的婦女形象〉,《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頁80-85。
孫玫、熊賢關:〈解讀《琵琶記》和《白兔記》中「妻」的呈現〉,《藝術百家》2004年第5期,頁40-44+頁69。
孫毓敏:〈看京戲《典妻》的幾點感受〉,《中國戲劇》2007年第11期,頁30-31。
袁書會:〈梵佛異域傳因緣──元雜劇《灰欄記》題材演變探源〉,《藝術百家》2004年第5期,頁32-34+頁182。
徐秉愉:〈遼金元三代婦女節烈事蹟與貞節觀念之發展〉,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頁215-240。
徐庭云:〈隋唐五代時期的「寡母撫孤」〉,《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1期(2000年2月),頁37-40。
海震:〈楊家將探母故事的形成與演變──以戲曲《四郎探母》、《八郎探母》為中心的探討〉,《戲曲研究》第81期,頁282-299。
梁工:〈所羅門斷案故事在東西方的流變〉,《中州學刊》2000年第5期(2000年9月),頁104-108。
戚世雋:〈《元曲選》研究之檢討〉,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編:《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366-375。
常林炎:〈《狀元堂陳母教子》不是關漢卿的作品〉,《河北學刊》1988年第5期,頁55-57。
章敏:〈典妻習俗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湖南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頁199-202。
陳旭霞:〈元雜劇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大舞台》2008年第6期,頁28-31。
陳佳彬:〈跨文化下的《灰欄記》變革與詮釋〉,《雲漢學刊》第18期(2009年6月),頁55-81。
陳恒:〈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分析〉,《活力》2011年第7期(2011年7月),頁205-206。
陳桂權:〈從「列女」到「烈女」──兼論正史列女傳取材標準的變化〉,《唐都學刊》第28卷第5期(2012年9月),頁114-120。
陳萬鼐:〈「孟母三移」雜劇研究〉,《孔孟月刊》第5卷第11期,頁12-22。
梅國宏、馬玨玶:〈女性主義視野下的《世說新語》〉,《語文學刊》1999年第2期,頁1-3。
張呂:〈論詩經時代婦女的社會地位〉,《絲路學刊》1995年第3期,頁27-31。
張煉紅:〈罪與罰:《四郎探母》、《三關排宴》的「政治」和「倫理」〉,《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5期,頁83-96。
張維娟:〈貞節與齊家──元雜劇年老母親的行為規範〉,《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5年8月),頁22-26。
張維娟:〈從《竇娥冤》看關漢卿的男權本質〉,《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2
期(2003年5月),頁48-52。
張榮焜、王靜宜:〈《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四卷第二期(2003年8月),頁168-197。
張慧禾:〈中國女性類傳的發軔之作──劉向《列女傳》的傳記意義〉,《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頁82-85。
凌焱:〈從《清史稿.列女傳》中的寡婦形象看「夫死從子」觀〉,《西安社會科學》第29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19-120。
黃雍婷:〈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65-182。
黃薇:〈母愛主題與女性文學〉,《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期(1993年11月),頁98-100。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蝴蝶夢》(下)〉,《中國語文》第88卷第3期,總第525期(2001年3月),頁16-22。
彭體春:〈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寡母形象〉,《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4卷第1期(2002年3月),頁9-12。
彭體春:〈被建構的性別──以《凱風》形象解讀為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12-215。
楊眉:〈淺析《史記》中母親形象〉,《安徽文學》2010年第4期,頁122-123。
楊鈺俠:〈《史記》中的婦女形象探析〉,《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95-101。
鄒劍萍:〈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惡母形象初探〉,《文藝評論》2013年第12期,頁72-75。
葛聰穎:〈《左傳》女性人物敘述特點探微〉,《文藝評論》2007年第6期,頁223-224。
廖俊逞:〈廖瓊枝《陶侃賢母》-回首畢生旦角風華〉,《PAR表演藝術》第203期,頁18-19。
甄靜:〈元雜劇與明傳奇比較研究──以《晉陶母剪髮待賓》和《運甓記》為例〉,《船山學刊》2009年第4期,頁163-165。
鄧黛:〈儒家倫理觀與元雜劇的慈孝風俗畫〉,《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
(2014年5月),頁101-106。
蔡雨齊:〈元雜劇中的寡母形象探析〉,《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20-122。
蔡依靜:〈劉向《列女.母儀傳》中的母親〉,《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5年12月),頁39+41-65。
蔡敏茜:〈從元曲中的鴇母形象來談元曲的功能性〉,《戲劇之家》2014年第4期,頁34-35。
劉小姣:〈《史記》與《左傳》中女性人物塑造之異同〉,《新余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11年8月),頁101-104。
劉佳:〈元雜劇《灰欄記》對布萊希特「陌生化效果」的影響〉,《戲曲藝術》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頁29-33+10。
劉金勤:〈元代母親稱謂的共時與歷時考察〉,《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74-76。
劉曉然:〈《列女傳》系列女性論〉,《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頁42-46。
劉競:〈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87-90。
劉競:〈困境中的幻境--元代賢婦戲與雜劇作家創作心理研究〉,《北方論叢》2007年第4期,頁36-39。
劉樹勝:〈論元雜劇中的鴇母形象〉,《四川戲劇》2008年第4期,頁85-87。
韓志遠:〈元代婚姻制度述論〉,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編:《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頁268-288。
戴謹憶:〈京劇「母親」類型初探──京劇老旦角色類型分析〉,《戲劇之家》2013
年第11期,頁73-77。
聶海洋:〈元雜劇《西廂記》中崔母形象分析〉,《安徽文學》2011年第71期,頁137-138。
譚美玲:〈元雜劇家庭旦本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67-76。
羅家坤:〈說元雜劇中的「搽旦」〉,《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8期(2005年8月),頁62-66。
顧燕翎:〈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2卷第3期(1987年),頁37-59。
龔維英:〈《孔雀東南飛》焦母形象新探〉,《江淮論壇》1990年第5期,頁103-104。

七、未發表論文
陳文婷:《元代旦本公案劇的女性角色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指導教授:李惠綿,執行期間:2004年7月-2005年2月,計畫編號:NSC93-2815-C-002-058-H。
指導教授 孫玫(Mei Sun) 審核日期 2015-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