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8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4 、訪客IP:3.144.102.239
姓名 黃書瑾(Shu-Ch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Playwriting of Peking Opera in Taiwan (1949-1965)- A Polit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在解題時,以「臺灣的京劇」與「京劇的創作與改編」為兩個出發點,將之置於政治與社會變遷兩個塊面中考察,時間跨越日治時期、抗戰時期至遷臺以後,探討其間的互動關係,即:政治型態如何在京劇發展中尋求突破口,制約或推動京劇的創編;而社會條件的變遷,為京劇發展形構甚麼樣的市場,市場與藝術本身的性格如何對政治要求的京劇創編予以回應。此際的京劇發展計有幾項特質:(一)政策發展因循抗戰時期模式;(二)京劇被意圖塑造為文化宣傳利器,創作政策戲,但與藝術導向的創作並行不悖,且政策戲反應不佳;(三)京劇借助媒體發展更為普及;(四)審查制度宰制創作與搬演,使營生困難,劇團、演員逐漸歸併軍中以求溫飽;(五)伶、票界線趨於模糊;(六)劇校體制成形,新生代演員長成,登上舞臺。簡而言之,此時期的京劇在臺灣,一面尋求開創格局,一面又因為政治、社會的條件影響下為壓抑。不過,京劇的藝術導向並未為政治考量全然抹煞,此一年代或可視為整頓的時期,而最終為京劇淘洗出最適合它的發展模式。
摘要(英)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Peking Opera" and "playwriting of Peking oper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The subject perio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period after Nationalist Party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More specifical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political patterns seek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further restricting or promoting the adaption of Peking opera. Meanwhile, this study try to indicate the market which established by changes in social conditions, how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Also, we would like to know the way of market and art respond to Peking opera with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king opera development of this period (1949-1965):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followed the anti-Japanese war mode; Second, Peking Opera is portrayed as cultural propaganda weapon, 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Although the creation of policy plays can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creation of art, but policy plays got a poor response.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became more popular through the media. Fourth, censorship dominated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so it’s difficult to make a living, the troupe and actors gradually merged by the army, in order to subsistence. Fifth, actors and amateur performers, tend to blur the boundaries. Sixth, drama school system form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actors grew, appeared on the stage. In brief, the Peking opera of this period in Taiwan, seeking to create a pattern on one side, but becaus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t is also constrained on the other side. However, the artistic-oriented Peking opera did not completely obliterate by th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is period can be regarded as a consolidation, and ultimately selected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l for Peking opera.
關鍵字(中) ★ 京劇
★ 反共抗俄
★ 政策戲
關鍵字(英) ★ Peking opera
★ anticommunist and opposing Russia
★ policy play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辭 iii
目  錄 v
表 目 錄 vii
圖 目 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述 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1949年以前的臺灣京劇 17
第一節、現代化社會帶來的消費性娛樂 17
第二節、京劇的上海品牌與臺灣副牌 20
第三節、上海創造的臺灣移植與相關行業興盛 29
第四節、小結 34
第三章、抗戰時期的先驗模式建立 37
第一節、廁身於文學運動的京劇 39
第二節、文藝運動與政黨關係 46
第三節、抗戰時期的京劇創編遂行 56
第四節、小結 63
第四章、臺灣的京劇政策戲指導原則與機制建構(1949-1965) 65
第一節、以反共抗俄為指導原則的文藝論述建構 65
第二節、政黨與政府操持的政策京劇創作 77
第三節、代表軍中文藝的國軍文化康樂大競賽與《康樂月刊》 107
第四節、小結 129
第五章、臺灣京劇生態(1949-1965) 132
第一節、創作與改編概覽(1949-1965) 132
第二節、展演途徑與市場反應 144
第三節、展演體系的構成與改變 155
第四節、小結 164
第六章、結論 166
參考文獻 17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專著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洪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文天行,《國統區抗戰文學運動史稿》(成都:四川教育,1988年)
文天行,《國統區抗戰文藝運動大事記》(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5年)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史話(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史話(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上)》(宜蘭:傳藝中心,2002 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下)》(宜蘭:傳藝中心,2002 年)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藝中心,2003年)
朱猷武、王俊芳,《國統區的文化與文化人》(天津:天津人民,2009年)
何貽謀,《臺灣電視風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吳佩芳,《軍中歌仔戲之研究:以康總歌仔劇隊為例》(臺中:白象,2010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
李元皓,《不辭遍唱陽春-京劇鬚生李金棠生命紀實》(宜蘭:傳藝中心,2014年)
李殿魁、劉慧芬,《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傳藝中心,2006年)
邢小群,《郭沫若的三十個剪影》(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空軍康樂大隊大鵬平劇團,《新四郎探母》(臺北:空軍康樂大隊大鵬平劇團,1955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2000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2006年)
徐亞湘,《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徐亞湘、高美瑜,《霞光璀璨-世紀名伶戴綺霞》(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
馬丁.艾思林著,羅婉華譯,《戲劇剖析(An Anatomy of Drama)》(北京:中國戲劇,1981年)
馬少波等,《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1999年)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國軍政工概況》(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9年)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編,《國軍政工史稿(上)》(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編,《國軍政工史稿(下)》(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1994年)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三次增訂准演國劇劇目》(臺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81年)
郭沫若,《沫若文集.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學,1961年)
傅謹,《新中國戲劇史》(長沙:湖南美術,2002年)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焦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1990年)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臺北:學藝,1994年)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社,1975年)
劉心皇,〈第五卷:自由中國時代的文藝〉,《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賴澤涵,《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北縣:威仕曼,2008年)
藍海,《中國抗戰文藝史》(山東:山東文藝,1984年)
魏時煜,《東西方電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4年)
關鴻賓、林萬鴻主編,《國劇戲考》(臺北:臺灣上海書報社,1955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2003)
顧正秋口述、季季執筆,《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
顧正秋口述、劉枋執筆,《顧正秋舞臺回顧》(臺北:時報文化,1976年)

二、學位論文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周世文,《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哈憶平,《哈元章京劇藝術生涯之探討》(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胡芳琪,《一九五○年代臺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袁公瑜,《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一九四○至一九九○年國劇發展為實例》(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美瑜,《戰後初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傅學敏,《1937-1945:「抗戰建國」與國統區戲劇運動》(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曾志誠,《被遺忘的痕跡-軍中話劇團隊發展史》(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慧芬,《臺視「國劇社」電視戲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臺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哲宏,《毛澤東之馬列思想觀-以階級、政黨、國家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士榮,《抗戰前後中央文化宣傳方略之研究(1928-1945)─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功能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仁先,《平劇四郎探母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三、期刊論文
王安祈,〈禁戲政令下兩岸京劇的敘事策略〉,《戲劇研究》第1期(2008年1月),頁195-220。
吳東權,〈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國魂》1979年1期,頁42。
計璧瑞,〈張道藩與國民黨的文藝政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期,頁46-59。
夏衍,〈周總理對演劇隊的關懷-關於演劇隊的一些史實〉》,《人民戲劇》1978年第3期,頁5-7。
徐亞湘,《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臺演出實踐探析》,《戲劇研究》第12期(2013年7月),頁121-164。
高美瑜,〈角力與崢嶸:試論顧正秋與戴綺霞對臺爭勝之意義〉,《戲劇學刊》第20期(2014年7月),頁7-37。
高美瑜,〈臺灣民間京劇商業演出研究―以周麟崑與麒麟國劇團為考察對象〉,《戲劇學刊》第16期(2012年7月),頁57-88。
常雲屏、楊原,〈抗戰期間內遷移民的結構特點〉,《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9年8月),頁86-89。
張東川,〈延安平劇(京劇)活動軼事追憶〉,《戲曲藝術》1988年4期,頁46-50。
張煉紅,〈罪與罰:《四郎探母》、《三關排宴》的「政治」和「倫理」〉,《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5期,頁83-96。
陽翰笙,〈第三廳-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鬥堡壘〔一〕〉,《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頁16-27。
劉乃倫,〈最早對京劇進行改革的「國防劇團」〉,《中國京劇》2003年第10期,頁34。
《文藝創作》第一至六十八期。
《康樂月刊》第4-31期,33-41期。

四、中文報導(按日期排列)
〈為什麼要拍「洛神」〉,《商工日報》第6版,1955年9月10日。
〈社論:認認中國魂〉,《民報》第1版,1946年6月19日。
徐幼雲,〈談『四郎探母』〉,《臺灣民聲日報》第3版,1949年7月25日。
〈婦聯會募集基金,昨日起義演平劇,第三日慰勞國軍觀覽〉,《民聲日報》第4版,1950年8月19日。
〈苗栗駐軍康樂競賽〉,《聯合報》第2版,1951年9月24日。
〈藝文走廊:擴大社教宣傳,決定多項活動〉,《聯合報》第3版,1951年10月4日。
〈本年國父誕辰起舉辦社教擴大運動週,業經排定各項活動節目〉,《聯合報》第3版,1951年10月8日。
〈社教運動七委員會籌備各項活動,委員會召集人均聘定〉,《聯合報》第3版,1951年11月8日。
〈社教擴大運動週,今舉行開幕儀式,程部長等將親臨主持,各項活動程序已排定〉,《聯合報》第3版,1951年11月12日。
〈社教週今最後一日,新公園內節日豐富,昨音樂會均為世界名曲,兒童讀書比賽今日頒獎〉,《聯合報》第3版,1951年11月18日。
〈駐基海軍舉行晚會招待各界〉,《聯合報》第5版,1951年12月2日。
〈總政治部藝術獎金,錄取作品發表,作者即可持據領獎〉,《聯合報》第2版,1952年1月8日。
〈焦鴻英義演,為幼稚園募基金〉,《聯合報》第2版,1952年2月6日。
〈改善民間陋俗,節省婚喪祭拜,改善民俗綱要草案內容〉,《聯合報》第2版,1952年3月15日。
〈端節各界勞軍熱烈,本市昨慰勞征屬,舉行大會發放優待金,市商會及軍友社均發動勞軍〉,《聯合報》第2版,1952年5月27日。
〈柳營春風暖,軍中服務如火如荼,各地熱烈進行〉,《聯合報》第3版,1952年8月11日。
〈紀念國父誕辰,社教運動週今展開活動,上午舉行開幕式,頒發遊藝優勝獎〉,《聯合報》第3版,1952年11月12日。
〈藝文圈〉,《聯合報》第4版,1952年11月30日。
〈假退役軍人看戲要全票〉,《聯合報》第3版,1953年7月9日。
〈藝文走廊:修曼協奏曲創作百週年,學生生活照將運日展覽〉,《聯合報》第3版,1953年9月19日。
〈紀念國父誕辰擴大社教運動,教部訂頒活動辦法,籌備會已正式成立〉,《聯合報》第3版,1953年11月4日。
〈社教運動各項活動統計,觀眾與聽眾十五萬餘人,百零一場活動,工作人員逾五千〉,《聯合報》第3版,1953年11月26日。
〈星期影劇勞軍補貼內幕複雜,地方戲劇團加入爭奪〉,《聯合報》第6版,1954年3月11日。
〈正聲今臺慶,播特別節目〉,《聯合報》第3版,1954年4月1日。
〈群星拱照總統就職大典,港影劇明星李麗華等七十餘人明浩蕩來臺,訂二十一日起分四組展開勞軍工作〉,《聯合報》第3版,1954年5月18日。
〈曼華‧莎菲,各展玉喉〉,《聯合報》第3版,1954年5月25日。
〈香港影劇明星,明起公演三天,平劇戲碼均經排定,票價三種起碼十元〉,《聯合報》第3版,1954年5月29日。
〈影劇商陳情,請勿加娛樂稅〉,《聯合報》第3版,1954年6月22日。
〈文化清潔運動,籲請各界人士一致奮起,撲滅赤色黃色黑色三害〉,《中央日報》第1版,1954年7月26日。
伊戈,〈為軍人談優待:揭穿「軍警票」的把戲〉,《華報》第4版,1954年8月4日。
〈推行文化清潔運動,文教界聯名簽署,厲行除三害宣言,已有四百餘人及卅六社團聯署〉,《聯合報》第3版,1954年8月9日。
茵如,〈談禁戲「探母回令」(上)〉,《華報》第4版,1954年9月1日。
茵如,〈談禁戲「探母回令」(下)〉,《華報》第4版,1954年9月2日。
〈王叔銘是戲劇家〉,《聯合報》第3版,1954年9月5日。
茵如,〈海軍國劇隊的『岳母刺字』〉,《華報》第4版,1954年10月24日。
〈全部賽程共計十二天,康樂大競賽今行開幕禮〉,《華報》第4版,1954年10月30日。
〈社教週活動昨多方進行,音樂會、地方劇賽、廣播大會及漫畫壁圖展等,分在中山堂新公園舉行〉,《聯合報》第3版,1954年11月18日。
王藍,〈從「新四郎探母」說起〉,《聯合報》第6版,1954年11月29日。
王藍,〈從「新四郎探母」說起〉,《聯合報》第6版,1954年11月30日。
王藍,〈從「新四郎探母」說起〉,《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1日。
小六子,〈東拉西扯〉,《華報》第4版,1954年12月1日。
秋柳,〈伶票群像,馬繼良流年失利〉,《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5日。
沈吟,〈也談「四郎探母」〉,《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9日。
張白青,〈對「新四郎探母」的四點意見〉,《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10日。
張白青,〈對「新四郎探母」的四點意見〉,《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11日。
齊如山,《粉墨瑣談:改訂四郎探母演出之後》,《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15日。
老戲迷,〈平劇改良的途徑,從「穆桂英獻寶」到「新四郎探母」〉,《聯合報》第6版,1954年12月21日。
哈公,〈藝文圈內:「林四娘」和平劇〉,《聯合報》第6版,1955年1月20日。
〈七四二一康樂隊巡迴勞軍〉,《康樂月刊》第36期(1955年3月),頁20。
落拓青杉,〈粉墨瑣談:戲劇與人類天性,為「四郎探母」改編而作〉,《聯合報》第6版,1955年3月18日。
〈「四郎」雖已解禁,「舊本」不准演唱〉,《自強晚報》,1955年4月9日。
〈大家談:理髮業應公佈成本,讓大家公斷〉,《聯合報》第3版,1955年4月11日。
〈簡訊〉,《民聲日報》第3版,1955年4月11日。
〈公務人員保險,有人希望改善,單身漢反應不佳〉,《聯合報》第5版,1955年6月16日。
〈「洛神」影片,訂下月初開拍〉,《正氣中華報》第1版,1955年6月17日。
〈中電製片廠,招男女演員〉,《臺東新報》第2版,1955年7月6日。
〈洛神影片下月開拍〉,《民聲日報》第4版,1955年8月3日。
望天,〈「中製」二十年〉,《聯合報》第6版,1955年8月4日。
〈藝術學校本年招生〉,《聯合報》第3版,1955年8月9日。
魏子雲,〈粉墨瑣談,「白蛇傳」之我觀〉,《聯合報》第6版,1955年9月2日。
魏子雲,〈「白蛇傳」之我觀〉,《聯合報》第6版,1955年9月6日。
張大夏,〈特稿:培植國劇、話劇、美術印刷新血輪,國立藝術學校各科主任分別撰述簡介〉,《聯合報》第6版,1955年9月15日。
〈藝文圈內:蕭而化將為本刊撰寫專欄,高雄籌備舉辦全省攝影展〉,《聯合報》第6版,1955年10月1日。
陳鴻年,〈我看「全節歸漢」〉,《華報》第4版,1955年11月10日。
陳鴻年,〈我看「全節歸漢」〉,《華報》第4版,1955年11月11日。
〈紀念 國父誕辰,社教運動週定今天開幕,展開各項教化活動〉,《聯合報》第3版,1955年11月12日。
陳鴻年,〈教育部贈旗鎮澶州〉,《華報》第4版,1955年11月22日。
陳鴻年,〈教育部贈旗鎮澶州〉,《華報》第4版,1955年11月23日。
魏子雲,〈關於教育部贈旗「澶州」事〉,《華報》第4版,1955年11月24日。
包緝庭,〈國軍康樂競賽平劇觀感(七)〉,《聯合報》第6版,1955年11月26日。
〈平劇勞軍團今飛金門〉,《聯合報》第3版,1955年12月4日。
〈各界祝賀齊如山壽〉,《聯合報》第3版,1955年12月22日。
燕京散人,〈當前文藝政策檢討之一從「虹霓關」即是「風塵三俠」,談到平劇准演劇目問題〉,《聯合報》第6版,1956年3月2日。
〈「洛神」金素琴等六員,總統頒褒狀獎勵,昨由蔣堅忍副主任代表頒發〉,《正氣中華報》第1版,1956年3月4日。
〈即將在本市上映的:洛神全部唱詞〉,《更生報》第6版,1956年3月12-17日。
〈北市評議核准,調整影戲票價,戲院分三等座價分前後,影票最高八元最低三元四角〉,《聯合報》第3版,1956年4月29日。
〈今為文藝節,文協有盛會,中華文藝獎金會,本年得獎人發表〉,《聯合報》第3版,1956年5月4日。
〈端節倍思戰士,各地展開勞軍,表演歌舞贈送禮品〉,《聯合報》第5版,1956年6月12日。
〈國立藝校演出新劇〉,《聯合報》第3版,1956年7月22日。
孫克雲,〈看藝校「二城復國」〉,《聯合報》第6版,1956年7月25日。
〈港臺影星公演,明日節目排定,全部歌舞雜耍清唱,場地限制平劇不便彩排〉,《聯合報》第3版,1956年8月18日。
《民聲日報》第6版,1956年10月17日。
沙錚,〈國軍康樂競賽業餘平劇冠軍,「勾踐復國」將在臺北公演〉,《聯合報》第6版,1956年11月1日。
〈港星公演,節目排定〉,《聯合報》第3版,1956年11月10日。
〈港星平劇勞軍,昨晚正式開鑼,胡金濤挑滑車功架十足,王四爺扮石秀返老還童〉,《聯合報》第3版,1956年11月12日。
〈華僑中學學生分赴各地勞軍,北縣勞軍團今出發〉,《聯合報》第5版,1957年2月12日。
〈國立藝專下月招生,明年可能改為學院〉,《聯合報》第6版,1957年7月10日。
〈臺灣戲院業的負擔〉,《聯合報》第6版,1957年8月30日。
〈臺灣戲院業的負擔〉,《聯合報》第6版,1957年8月30日。
〈北市今日開始秋節勞軍活動,理髮業、三輪車、捐獻日得勞軍,總數約可達十萬元〉,《聯合報》第3版,1957年9月6日。
〈國軍康樂競賽,今晚揭幕,總表演為期十天〉,《聯合報》第3版,1957年10月31日。
費嘯天,〈改良平劇的好實例「李貞娘」觀後〉,《聯合報》第6版,1957年11月14日。
〈勞工文康競賽三月一日開始,將有五十萬人參加〉,《聯合報》第2版,1958年1月19日。
〈反共藝人平劇公演,票價戲碼均經決定,中影不擬選片參加亞洲影展〉,《聯合報》第3版,1958年3月7日。
〈慶祝勞動節,產職業員工康樂賽開始,公路員工康樂賽結束〉,《聯合報》第2版,1958年4月23日。
〈八十團體聯合慶于院長華誕,祝壽節目七日開始,復旦校友明為右老暖壽〉,《聯合報》第2版,1958年5月4日。
〈臺北賓館昨日盛會為于右老暖壽,監院今在軍官俱樂部設置壽堂,慶壽書畫展覽昨日揭幕〉,《聯合報》第2版,1958年5月8日。
知章,〈復興劇校的四郎探母〉,《聯合報》第6版,1959年4月4日。
〈國軍康樂競賽,定九三開始,國防部頒實施綱要〉,《聯合報》第3版,1959年8月2日。
〈各廣播電臺,春節播出特別節目〉,《聯合報》第2版,1960年1月27日。
《民聲日報》第5版,1960年7月9日。
紅葉,〈藝專學生出路困難,校方應自組劇團,經常作實驗演出〉,《聯合報》第6版,1960年7月28日。
《民聲日報》第6版,1960年8月22日。
〈南部七縣市舉行平劇賽〉,《聯合報》第6版,1960年12月17日。
紅葉,〈南部七縣市平劇競賽簡評〉,《聯合報》第6版,1960年12月25日。
張徹,〈「梁紅玉」與「樊梨花」,再論平劇片的拍攝〉,《聯合報》第6版,1961年3月17日。
〈鄭成功的戲劇,平劇「鄭成功」,曾得文康競賽冠軍獎〉,《聯合報》第7版,1961年5月。
〈劇.訊〉,《聯合報》第7版,1961年5月2日。
鳳磐,〈中影籌拍「陸文龍」〉,《聯合報》第7版,1961年5月23日。
〈李湘芬將義演平劇〉,《聯合報》第8版,1961年6月25日。
〈彩色平劇影片,梁紅玉開鏡了〉,《聯合報》第8版,1961年12月5日。
〈李秀英抵達馬德里訪問,國劇片「梁紅玉」昨開鏡〉,《正氣中華日報》第4版,1961年12月5日。
姚鳳磐,〈不拿片酬的女主角徐露〉,《聯合報》第8版,1961年12月5日。
〈彩色國片「梁紅玉」,本月中可在臺上映〉,《民聲日報》第4版,1962年3月1日。
張彥,﹙舊劇新譚,出國戲:貂蟬﹚,《聯合報》第6版,1962年9月29日。
〈國劇再度放洋,復興劇校組團二日赴美 參加西雅圖博覽會〉,《聯合報》第6版,1962年9月29日。
姚鳳磐,〈復興劇校美國之行〉,《聯合報》第6版,1962年10月2日。
張彥,﹙改編的出國戲:貂蟬﹚,《聯合報》第6版,1962年10月2日。
王會功,〈我看了「梁紅玉」的試片〉,《聯合報》第6版,1962年11月7日。
〈貂蟬征服百老匯,復興校劇團首演贏得讚賞〉,《聯合報》第6版,1962年11月14日。
姚鳳磐,〈張正芬哭關鴻賓〉,《聯合報》第6版,1963年3月11日。
〈參加聖保羅和巴黎藝展,37件美術作品明起先行展覽4天,輔導國劇演出,藝術館獲撥經費將改善設備〉,《聯合報》第6版,1963年5月13日。
〈一馬離了西涼界,藝專國劇科將停鑼息鼓〉,《聯合報》第2版,1963年7月21日。
〈曼谷去年十大賣座國片〉,《聯合報》第8版,1964年1月10日。
〈五中全會通過當前文藝政策-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進三民主義文藝建設〉,《聯合報》第2版,1967年11月22日。
念茲,〈皮簧●談傳統藝術‧看票房盛衰〉,《經濟日報》第6版,1968年1月24日。
〈財部決定,原設基隆的臺北關更名基隆關,原設高雄的臺南關更名高雄關,在臺北市區設置臺北關〉,《經濟日報》第1版,1969年4月19日。
徐萍,〈「春秋鼎盛」周正榮〉,《經濟日報》第9版,1969年7月24日。
〈周總理對演劇隊的親切教誨〉,《文匯報》,1978年3月4日。
司馬岩,〈注意另一場聽不見槍聲看不到砲火的戰爭〉,《青年日報》第39 版,1985年6月19日。
夏芸,〈國劇精粹-鬚生桀才哈元章〉,《大成報》第20版,1993年8月12日。
鄭朝陽,〈一部活相聲史:吳兆南,活著為了說相聲〉,《聯合報》A10版,2009年8月9日。

五、英文報導
‘”Foo Hsing Theatre” Praised’ Selina Journal [Kansas] 8 November 1962, p.2.
”Children’s Theater to Present, Chinese Opera for Teresans,” Winona Daily News [Winona, Minnesota] 3 December 1962, p.8.
六、網路資料
〈新民主主義論〉,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001.htm(2015.07.02)
曹樹鈞,〈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中國大百科智慧藏:http://163.17.79.102/%A4%A4%B0%EA%A4j%A6%CA%AC%EC/Content.asp?ID=59411(2015.04.15)
《四郎探母》,梨園:http://liyuan.xikao.com/play.php?name=%E5%9B%9B%E9%83%8E%E6%8E%A2%E6%AF%8D#play_583(2015.07.02)
《四郎探母》,中國京劇戲考:http://scripts.xikao.com/play/80000001(2015.07.02)
指導教授 李元皓(Yuan-How Lee) 審核日期 2015-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