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8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3.141.27.244
姓名 李巧芸(Lee, Chiao - Y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演出研究(1951~2013)
(Jingju performers attending Kunju performance in Taiwan (1951~2013))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無職業崑劇劇團,除曲友票戲外,崑劇演出由京劇演員兼演為常態。1949年後,滯臺京劇藝人在臺灣的演出,保留過去京班中兼演崑劇的傳統。1951年後小大鵬、復興、小陸光、小大宛、小海光等相繼成立並招生,自入劇校便以同場曲開蒙,分科後,兼以崑劇教學期培養出崑亂不擋的演員。徐露於1980年演出新象《牡丹亭》,帶動了臺灣戲曲界的崑劇風潮,展現崑亂兩下鍋的演出能力。1991年起曾永義與洪惟助聯合主持了長達十年的「崑曲傳習計畫」,規模培養京劇演員學習崑劇。2000年洪惟助成立「臺灣崑劇團」,台北崑劇團、蘭庭崑劇團、1/2Q劇場等相繼成立,為臺灣的崑劇發展帶來繁榮的景象。臺灣崑劇史的發展脈絡中,京劇演員不曾缺席。因此,本文擬研究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史,探討各時期京劇演員的崑劇參與狀況與未來發展。
摘要(英) There’s no professional Kun’ju troupe in Taiwan. That’s the reason why Kun’ju was performed by people who love-and-learn Kun’qu and Jing’ju performers in Taiwan. After 1949, Jing’ju performers kept the tradition of performing both Kun’ju and Luan’tan(Kun-Luan bu dang). From 1951 onwards, junior-Da’Pong, Fu’Xing, junior-Lu’Kuang, junior-Da’Wan, junior-Hai’Kuang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y were enlightened from lots of tong’chang’qu on beginners qu’pai course. “New Aspect” invited Xu-Lu starring the Kun’ju “Peony Pavilion” in 1980, which aroused more Jing’ju performers acting Kun’ju. “Kun’qu Inheritance Plan” started in 1991, inviting dozens of Kun’ju performers to teach. Since 2000, more Kun’ju troupes were founded, bringing frequent Kun’ju performance.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history of Jing’ju performers participating Kun’ju performance in Taiwan from 1951 to 2013.
關鍵字(中) ★ 臺灣戲曲
★ 京劇演員
★ 崑劇
★ 崑曲傳習計畫
★ 崑亂不擋
關鍵字(英) ★ Taiwan Xi’qu
★ Jing’ju performer
★ Kun’ju
★ Kun’qu Inheritance Plan
★ Perform both Kun’ju and Luan’tan(Kun-Luan bu dang)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疇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孕育期 (1951~1979年) 27
第一節 清末、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1783~1950年) 28
(一)清末:1783~1895年 30
(二)日治時期:1895~1945年 31
(三)國民政府時期:1945~1950年 33
第二節 重要演出事件 35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48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50
(三)主要參與京劇演員 50
第三節 承先啟後 51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51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52
(三)帶動京劇演員參與 52
小結 53
第三章 奠基期(1980~1990年) 55
第一節 重要演出事件 56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70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71
(三)主要參與京劇演員 71
第二節 承先啟後 71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72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73
(三)帶動京劇演員參與 73
小結 73
第四章 茁壯期(1991~2000年) 75
第一節 重要崑曲培訓與演出 76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89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90
(三)主要參與京劇演員 90
第二節 承先啟後 91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92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94
(三)帶動京劇演員參與 98
第三節 學習崑劇對演出傳統京劇的影響 99
(一)京崑皆有的劇碼 99
(二)京劇傳統戲 101
小結 104
第五章 蓬勃期(2001~2013年) 105
第一節 重要演出事件 106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121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121
(三)主要參與京劇演員 123
第二節 承先啟後 123
(一)京劇演員常演的崑曲戲 124
(二)京劇演員常參與團體 124
(三)帶動京劇演員參與 125
第三節 學習崑劇對演出新編戲的影響 126
(一)人物塑造 126
(二)砌末使用 127
小結 128
第六章 結論 131
參考文獻與資料 143
附錄一 臺灣京劇劇校的字輩排行總表 159
附錄二 三軍與復興劇團崑劇演出年表(1951~1993年) 161
附錄三 國家劇團崑劇演出年表(1994~2013年) 175
附錄四 京劇演員參與崑曲社演出年表(1956~2013年) 191
附錄五 京劇演員參與民間團體演出年表(1987~2013年) 197
附錄六 訪談問題 245
附錄七 溫宇航訪談稿 247
附錄八 朱陸豪訪談稿 259
附錄九 張化宇訪談稿 269
附錄十 楊利娟訪談稿 277
附錄十一 唐天瑞訪談稿 291
附錄十二 郭勝芳訪談稿 301
附錄十三 閻倫瑋訪談稿 315
附錄十四 趙揚強訪談稿 319
附錄十五 朱勝麗訪談稿 329
附錄十六 曹復永訪談稿 339
附錄十七 陳長燕訪談稿 355
附錄十八 洪惟助訪談稿 365
附錄十九 王志萍訪談稿 375
附錄二十 孫麗虹訪談稿 393
附錄二十一 王鶯華訪談稿 401
附錄二十二 陳元鴻訪談稿 413
附錄二十三 陳美蘭訪談稿 423
附錄二十四 吳仁傑訪談稿 437
附錄二十五 鄒昌慈訪談稿 443
附錄二十六 丁中保訪談稿 453
參考文獻 一、 工具書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二、 古籍
﹝清﹞《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4月印行。
三、 專著
王家熙、許寅等整理,《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王安祈總編,《蕙風蘭生:高蕙蘭紀念特輯》,台北市:國光劇團,2004年9月初版。
王安祈,《為京劇體系發聲》,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安祈,《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臺北市:相映文化出版,2008年4月。
王安祈,《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市:北市文化局,2012年4月。
王志萍編,《曲韻蘭庭──崑曲藝術在台灣發展的軌跡、特色與現況》,台北市:蘭庭崑劇團,2011年5月。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市:文建會,1995年。
朱復、沈世華、梁燕、鈕驃、傅雪漪、張曉晨合著,《中國崑曲藝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出版部,1961年。
李曉,《中國崑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5月。
李殿魁、劉慧芬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李蓮珠,《走過半世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元年暨創校五十週年紀念專刊》,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4月。
李伶伶,《尚小雲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6月。
武俊達,《崑曲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3月。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
金芝主編,《程長庚研究文叢》編輯委員會,《長庚精神照後人──紀念程長庚誕辰185週年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1月。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台北市: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周明泰,《京戲近百年瑣記》,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平劇史料叢刊》,1929年11月上海大東書局再版,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4月影印。
岳美緹,《巾生今世:岳美緹崑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4月。
季季,《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7月10日。
連雅堂,《臺灣通史(修訂校正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1月。
馬少波、章力揮、陶雄、曾白榮、胡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1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天書局,2006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林國源,《尚派武戲香火:李柏君傳藝錄》,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2008年8月。
梅紹武、屠珍等編撰,《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郭小莊,《天涯相依》,台北市:九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初版。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印,《劇藝學校國劇科課程標準》,臺灣: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89年6月。
陳彬,《我愛唱戲:優遊戲曲三十年》,台北市:陳彬自費出版,1999年11月17日。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
陳均編,《京劇崑曲往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9月。
陳均,《也有空花來幻夢:京都聆曲錄II》,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6月。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9月1日。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11月。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學藝出版社,1994年6月。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月。
新象活動推展中心主編,《國際藝術節:中國戲劇特刊──中國古典文學與戲劇》,臺北市:新象活動推展中心,1980年。
鄒慧蘭,《身段譜口訣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紹唐、沈葦窗編,《富連成三十年史》,1933年2月1日北平藝術出版社,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4月影印。
齊如山,《五十年來的國劇》,收入梁燕主編《齊如山文集》第四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10月。
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
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學苑出版社編,《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
戴淑娟、金沛霖等編,《楊小樓藝術論評》,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1日。
羅麗容,《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
《奼紫嫣紅崑事圖錄》,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11月。
《近代日本博覽?資料集成‧植民地博覽?I‧台?》第二卷《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博??協??誌》,東京都:國書刊行?,2012年10月15日。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十週年慶紀念專刊》,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7年10月。
斯坦尼拉夫斯基(?????????? ????????? ?????????????)著、吳霜譯,《斯坦尼拉夫斯基自傳:我的藝術生活》,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1月。
四、 學位論文
尹崇儒,《復興京劇 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之藝術生涯》(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吳桂李,《李寶春京劇藝術研究(1991-2006)》(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侯剛本,《台灣京劇教育與就業現況之研究1949-1999》(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紀天惠,《1992-2005中國崑劇團體來臺演出之《牡丹亭》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施秀芬,《崑曲在台灣傳播之研究》(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一九五○~一九九○年我國國劇發展為實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高美瑜,《戰後初期來台上海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7年)。
偶樹瓊,《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碧湖劇場」演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陳怡如《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許汶琪,《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慧芬,《台視「國劇社」電視戲曲研究(1963-1988)》(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趙延強,《京劇小生表演藝術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鍾廷采,《台灣業餘崑劇團觀眾發展之研究──以水磨曲集崑劇團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韓仁先《台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5月)。
五、 專題研究計畫
洪惟助主持,《崑劇的組織及演出場所之調查研究》教育部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室,1996年。
洪惟助主持,《台灣崑曲史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國立中央大學人文中心,2012年1月17日。
徐亞湘主持,《台灣民間京劇傳統之研究》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2年7月31日。
六、 單篇論文與期刊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5月),頁5-37。
王安祈,〈崑劇表演傳承中京劇因子的滲入〉(《戲劇研究》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7月),頁119-138。
李國俊,〈從販馬記談吹腔〉(《民俗曲藝》第36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5年7月),頁4-16。
李樹良,〈三十年來的國劇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藝術學報》第三十八期,1985年10月),頁13-31。
柳青,〈水磨曲集七十八年度崑曲公演〉(《國劇月刊》155期,1989年11月5日),頁30-32。
林佳儀,〈《綴白裘》之〈昭君出塞〉劇作淵源與流播〉,收入《臺灣音樂研究》第三期(臺北: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6年4月),頁143-165。
林佳儀,〈娛樂、表演與傳承──徐炎之、張善薌崑曲活動研究〉(《第二屆臺灣戲劇(曲)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3年6月),頁1-45。
洪惟助,〈回顧崑劇的興衰,論其未來的發展〉(《湯顯祖與崑曲藝術研討會》論文,1992年10月4~5日),頁1-13。
洪惟助,〈第四屆崑曲傳習計畫〉(《86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技藝──鄉土教育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7年4月26-27日),頁305-309。
洪惟助,〈論臺灣傳統戲曲的保存與發展〉(《88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藝術──生態與脈絡》,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5月21-23日),頁119-137。
洪惟助,〈台灣的崑曲活動與海峽兩岸的崑曲交流〉(《千禧之交─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年1月),頁24-35。
洪惟助,〈崑曲傳習計畫與臺灣崑劇團〉(《崑山文化研究》,崑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2011年7月14日)。
胡芝風,〈臺灣崑劇《風箏誤》、《獅吼記》的有益啟示〉(《戲曲研究通訊》第六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孫致文主編,2010年1月),頁226-229。
耿余,〈京劇審美觀照中的「崑曲視野」──由梅蘭芳對崑曲的繼承與倡導談京劇與崑曲的關係〉(陳嶸、周秦主編,《中國崑曲論壇2011》,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3年2月),頁62-71。
劉慧芬,〈試論台灣實驗崑劇的得與失──以「1/2Q劇場」實驗崑曲演出劇目為例〉(《中國崑曲論壇2007》,高福民、周秦主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12月),頁204-211。
蔡欣欣,〈歌盡桃花扇底風──崑曲在台灣發展之歷史景觀〉(福建省: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2007年10月)。
蔡欣欣,〈二十一世紀前崑曲在臺灣的發展史貌〉(《戲曲學報》第二期,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12月),頁169-196。
蔡欣欣,〈崑曲在台灣發展之歷史景觀〉(《中華戲曲》第38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12月),頁184-230。
蔡欣欣,〈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1年1月),頁34-110。
羅麗容,〈明清時期崑曲在臺閩間之流播〉(《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頁198-224。
羅麗容,〈戲曲文物資料與臺灣戲曲之關係──以蘇州老郎廟暨梨園公所碑刻資料為例〉(《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頁312-335。
七、 雜誌及報刊文章
王安祈,〈生態調整的關鍵〉(《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7月1日),頁98-107。
王安祈,〈台灣的崑劇效應與崑劇的台灣效應〉(《大雅》雙月刊第22期,臺北市:大雅藝文雜誌社,2002年8月號),頁34-38。
王安祈,〈大陸崑曲在臺灣〉(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典藏台灣說你的故事,2012年10月31日),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4057。
王璦玲,〈承繼與開創──民國八十六年度台灣戲曲演出劇評解析〉(《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年7月1日),頁110-113。
王璦玲,〈世紀之交的回顧與省思──八十八年度大陸傳統劇種在台演出現象評述〉(《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年7月1日),頁88-111。
王鶯華,〈習曲心得〉(《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4年8月),頁243-244。
王永健,〈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新編崑劇《孟姜女》觀感》〉(《中國崑曲論壇2008:漢、英》,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6月),頁255-257。
申光常,〈看徐露主演「牡丹亭」感言──推展傳統國劇,向青年觀樂進軍〉(《國劇月刊》40期,台北市:國劇月刊雜誌社,1980年4月1日),頁26-28。
田沔東,〈節奏:武戲的靈魂──談張世麟在《蜈蚣嶺》中節奏處理〉(《人民戲劇》1980年第9期,北京:中國戲劇協會,1980年),頁44-45。
江秋,〈看「復興」第二次崑曲之夜〉(《國劇月刊》60期,台北市:國劇月刊雜誌社,1981年12月5日),頁46-49。
江秋,〈看「崑曲之夜」談「風箏誤」〉(《國劇月刊》62期,台北市:國劇月刊雜誌社,1982年2月5日),頁27-31。
朱家溍,〈近代保留在京劇團體的崑劇〉(《崑曲紀事》,北京:語文出版社,歐陽啟名編,2010年7月),頁26-34。
沈斌〈我導崑劇《孟姜女》〉,《大戲臺》2期(臺北市:內湖戲曲學院,2007年1月),5版。
林珊,〈海外報導:觀徐露紐約演出〉(《國劇月刊》114期,1986年6月5日),頁34-38。
周萬江,〈我演《醉打山門》〉(《京劇崑曲往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陳均編,2010年9月),頁191-200。
林佩怡,〈台灣崑劇團簡介〉(《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4年8月),頁189-193。
孫藝嘉,〈尚小雲在《昭君出塞》中表演藝術淺析〉,《北方文學》(中旬刊)2013年6期(黑龍江:黑龍江省作家協會,2013年10月),頁121。
敖鳳翔,〈「李七長亭」與「鍾馗嫁妹」〉(《國劇月刊》15期,台北市:國劇月刊雜誌社,1978年3月1日)頁35-36。
張啟豐,〈臺灣戲曲─新時代的來臨!民國九十年臺灣戲曲現象與觀察〉,《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2年7月1日),頁79-105。
陳美蘭,〈崑曲傳習計畫感想〉(《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2年12月),頁63-64。
陳彬,〈我與《長生殿》的因緣〉(思想起網路平台,文化,2013年3月30日)。
郭勝芳,〈學習崑曲的歷程與感想〉(《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4年8月),頁237-238。
曾永義,〈千古長城邊塞恨──我編撰崑劇《孟姜女》〉,《大戲臺》創刊號(臺北市:內湖戲曲學院,2007年1月),5版。
黃韋仁撰、蔡孟珍校閱〈卻顧所來徑──師大崑曲研究社簡史〉(http://blog.yam.com/ntnukung/article/65501099,2013年7月2日)。
賈孝全,〈國劇中的三齣「挑滑車」〉(《國劇月刊》29期,台北市:國劇月刊雜誌社,1979年5月1日),頁56。
賈馨園,〈《罵曹》親炙記──李寶春學崑劇〉(《大雅》雙月刊第4期,臺北市:大雅藝文雜誌社,1999年8月號),頁22-23。
鄒慈愛,〈一體的無限世界〉(《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2年12月),頁60-62。
楊莉娟,〈崑曲因緣〉(《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4年8月),頁239-240。
趙揚強,〈漫漫崑曲路〉(《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2年12月),頁64-66。
劉稀榮,〈傳習計畫感想〉(《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洪惟助主編,2002年12月),頁62-63。
〈盛年早逝的一株蕙蘭〉(《大雅》雙月刊第17期,臺北市:大雅藝文雜誌社, 2001年10月號),頁58-65。
蔡欣欣,〈臺灣京劇教育發展概述〉(《戲曲藝術》1999年2期,北京:中國戲曲學院,1999年),頁36-44。
蔡欣欣,〈古典與時尚─崑劇在臺灣的薪傳與行銷〉(《戲文》2005年1期,浙江:浙江省藝術研究所,2005年),頁10-12。
賴橋本,〈四十年來臺灣的崑曲活動〉(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國文天地》9卷8期,1994年1月),頁8-13。
蘇稚,〈淺談京劇武旦下場〉(《戲曲藝術》1989年1期,上海:上海戲劇雜誌編輯部,1989年),頁18-22。
〈徐露自組「徐露劇場」〉(《國劇月刊》109期,1986年1月5日),頁30。
八、 新聞
陳彬,〈奼紫嫣紅開遍寶島──台灣最熱門的崑曲名劇〈遊園驚夢〉〉,《中國時報》,1992年10月3日。
菊如,〈「奇冤報」與「遊園驚夢」〉,《華報》,1970年1月18日。
湯碧雲,〈郭小莊打算五月演《思凡》以藝術行動抗議社教司重審國劇劇本之舉〉,《中國時報》,1979年1月26日。
張福興,〈雅音小集十八日「崑曲之夜」 郭小莊排出最佳陣容〉,《民生報》,1979年5月12日。
曾永義:〈跨世紀全球崑劇大展〉(《人間副刊》,2000年12月7日)。
〈京劇名角高蕙蘭肺癌病逝夏威夷〉,《大紀元》,2001年9月20日。
〈台崑劇團《風箏誤》首度獻演大陸 現場座無虛席〉,中國新聞網,2006年7月9日。
九、 影音資料
“LE PAVILLON AUX POVOINES牡丹亭”,高蕙蘭、華文漪,法國:NAIVE ASTREE / SILEX / VALOIS AUVIDIS,1990年9月30日法國圓環劇場演出錄音。
絕版賞析:京劇中的崑曲(一)徽班與崑曲。
絕版賞析:京劇中的崑曲(二)軸子與崑曲。
絕版賞析:京劇中的崑曲(三)京劇中的崑曲劇目。
華視國劇:徐露、王鳳雲、高蕙蘭《牡丹亭》。
台視國劇‧京華再現三:《遊湖借傘》、《金山寺》,台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華視國劇:華文漪、陳美蘭、高蕙蘭《牡丹亭‧遊園驚夢》。
華視國劇:華文漪、高蕙蘭《奇雙會》。
中視國劇:郭小莊《思凡》。
臺灣崑劇團:《朱買臣休妻》,2003年8月31日桃園文化局演出錄影。
臺灣崑劇團:《風箏誤》,2006年7月8日第三屆蘇州崑劇藝術節演出錄影。
臺灣崑劇團「蝶夢蓬萊」:陳美蘭、溫宇航《牡丹亭》,2007年5月9日中央大學大禮堂演出錄影。
國光劇團:朱陸豪、劉稀榮等《美猴王》,2002年1月。
國光劇團:唐文華、趙揚強、孫麗虹、楊汗如、曹復永、陳美蘭、魏海敏、郭勝芳《梁山伯與祝英台》,2004年12月國家戲劇院演出錄影。
國光劇團「鬼‧瘋」:楊汗如、陳美蘭《牡丹亭‧幽媾》,2009年5月2日臺北市城市舞台演出錄影,ISRC TW-G2A-10-09918。
國光劇團「女人我最大」:魏海敏、溫宇航、盛鑑、陳清河、陳元鴻《梳妝、跪池》,2010年7月臺北市城市舞台演出錄影,ISRC TW-G2A-12-10105。
國光劇團:魏春榮、溫宇航、唐文華、陳元鴻、蔣孟純、陳清河、謝冠生、王鶯華、鄒慈愛、羅勝貞《梁山伯與祝英台》,2012年1月臺北市城市舞台演出錄影,ISRC TW-G2A-12-10106。
蘭庭崑劇團:溫宇航、曹復永、朱勝麗、盛利鑑、鄒昌慈、陳利昌《獅吼記》,2006年6月24日演出錄影,台北市: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2007年11月2日。
蘭庭崑劇團:溫宇航、孔愛萍、楊汗如、朱勝麗《尋找遊園驚夢》,台北市: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2007年5月4日演出錄影,2007年11月2日。
蘭庭崑劇團:溫宇航、陳美蘭、張世錚、劉稀榮、郭勝芳、陳利昌、陳元鴻、鄒昌慈、陳長燕、錢宇珊、朱勝麗、陳忞鴻、謝建民、陳富國《蘭庭六記》,台北市: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2008年10月31日。
台北崑曲研習社:溫宇航、周雪峰、陳美蘭、王耀星、劉珈后、陳意雯、錢宇珊《故宮新韻‧牡丹亭》,2011年4~6月演出錄影,2011年9月1日。
十、 人物訪談(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中保,戲曲學院內湖校區圖書館,2014年5月14日。
王志萍,松山蘭庭崑劇團藝響空間,2014年1月24日、2月7日。
王鶯華,內湖愛買肯德基,2014年2月28日。
朱陸豪,林口金?咖啡,2013年12月20日。
朱勝麗,木柵星巴克,2014年1月3日。
吳仁傑,內湖復興京劇團演員休息室,2014年3月13日。
洪惟助,內湖洪老師家,2014年1月20日。
唐天瑞,內湖復興京劇團排練室,2013年12月26日。
孫麗虹,木柵國光劇團,2014年2月27日。
郭勝芳,內湖復興京劇團演員休息室,2013年12月27日。
曹復永,內湖象園咖啡,2014年1月3日。
陳長燕,木柵國光劇團排練場,2014年1月20日。
陳元鴻,木柵國光劇團,2014年3月7日。
陳美蘭,木柵國光劇團二樓一級演員休息室,2014年3月13日。
張化宇,戲曲學院內湖校區戲曲樓五樓教師辦公室,2013年12月26日。
溫宇航,木柵星巴克,2013年12月18日。
楊利娟,戲曲學院內湖校區圖書館,2013年12月26日。
鄒昌慈,木柵國光劇團國光劇場後臺,2014年3月14日。
趙揚強,內湖復興京劇團演員休息室,2014年1月2日。
閻倫瑋,內湖復興京劇團演員休息室,2013年12月27日。
十一、 網站
劇團、組織
 1/2Q劇場http://halfqtheatre.blogspot.tw/
 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http://140.115.8.242/default.aspx
 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城市大學)http://www.cciv.cityu.edu.hk/
 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崑曲http://www.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0520/html/a01/0520a00.html
 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
 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http://www.com2.tw/chta-news/2006-12/
 水磨曲集崑劇團http://shuimokun.pixnet.net/blog
 水牌子──台灣戲曲資訊彙整http://shuipaizi.blogspot.tw/
 內湖社區大學http://www.nhcc.org.tw/
 台北崑曲研習社http://www.tkqs.org.tw/
 台北新劇團http://liyuan.koo.org.tw/
 台積心築藝術季http://www.tsmc-foundation.org/art-festival/2012/index.asp
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http://www.tsmc-foundation.org/
 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
 幽蘭樂坊http://yulanyuehfang.rumotan.com/
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ckarts.org/
 郭小莊的戲劇世界http://yayin329.com/
 從蘇州崑曲到臺灣崑曲http://kunopera.lib.ncu.edu.tw/KunOpera/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http://b010.tcpa.edu.tw/bin/home.php
 國光劇團http://www.kk.gov.tw/kk/code/
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1.jsp
 國光京劇數位典藏計畫網站http://guoguang.teldap.tw/twindex.php
 絲竹京崑劇團http://f0022.cyberstage.com.tw/,
 詠風劇坊http://blog.xuite.net/solefer_jh/twblog
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 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 臺灣崑劇團http://blog.yam.com/taiwankunqu,http://www.taikun.com.tw/
 賞樂坊劇團http://blog.xuite.net/solefer_tw/twblog,https://sites.google.com/site/solefer168/
 蘭庭崑劇團http://blog.yam.com/lanting
經紀公司
 石頭出版社http://rocks.pixnet.net/blog
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ckarts.org/
 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http://newaspect.org.tw/index.php
崑曲知識
 從蘇州崑曲到臺灣崑曲http://kunopera.lib.ncu.edu.tw/KunOpera/
 梨園百年瑣記http://history.xikao.com/
 賞心樂事學崑曲http://www.ntch.edu.tw/Study/tq_opera/index_all.html
 趨勢教育基金會「所有格」http://www.trend.org/briefing.php?b=11&s=16
演員
 朱陸豪:美猴王的小天地http://ssn2867.pixnet.net/blog
 溫宇航:小豬豬http://blog.sina.com.cn/u/1256222102
新聞
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
 文建會電子報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11223/index.html
 故宮文物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5004390
 故宮電子報http://enews.npm.edu.tw/eNewsQry.aspx?lang=zh-tw
 國光電子報http://www.kk.gov.tw/KK/Code/epaper2013.aspx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指導教授 李國俊(Lee, Kuo - Jun) 審核日期 2014-6-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