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7.74.227
姓名 簡宇婕(Yu-Chieh Ch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老子論道的譬喻運用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老子以「正言若反」、「詭辭為用」的方式,言道之形上意義,此種言說方式,衍生各種詮釋的角度,五千言開闊閱讀理解的空間。然而,在眾多詮釋系統何種能真正符合老子原意呢?本文透過老子的譬喻運用並藉助哲學詮釋理論,從「語言」本身探討老子言道的方式。「形上哲學」透過「語言」的傳達,如何呈現「道」自身?老子獨特言道方式展現語言的詭辭辯證,此「道與形反」的思想應以「遮撥」方式釐清,才能有助於掌握老子所言,「常道」本身是存在於事物反面的真理,即老子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而老子也透過直觀具象譬喻性語言,以水、嬰兒、谷、玄牝、橐籥、車輪、陶器、房屋等幫助吾人理解道之抽象哲理,以澄清語言的運用與限制,再逐步掌握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脈絡。從「語言」進行「道」的詮釋與反思,同時透過王弼注老「崇本息末」的思想為主,反思老子透過語言傳達形上哲學的最終理想,便是復守「常道」之「無為」與「自然」,以做為吾人道德實踐的根源,進一步探討儒道道德實踐工夫。換言之,從老子語言哲學試探老子道之形上性格的過程,顯現老子之道本身與從當代詮釋老學分化的的基本形態,釐清老子「道」超越性形上玄理,究竟是唐君毅先生似主張「客觀實體形態」,抑或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觀境界形態」較為接近老子之道?或者二者其實並非是衝突不可會通的。

摘要(英) Laozi′s "Straightforward Words Seem Backwards" and "quibbling" manner, the speaking way of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rises to various kinds of angles of interpretation. 5,000 words broaden the spac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among a large number of annotation systems , which truly meets the Laozi′s intention? Through Laozi’s speaking language and metaphor used by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speaking way of Lao Tzu from the "language" itself.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through "language" of convey, how does it represent "Tao" ? Loazi’s unique speaking way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Paradox of language , this "Tao and shaped anti-" of thought should keep "cover dial" way clear, to help what Laozi says , "Tao " itself exists on things opposite of the truth, that Laozi called "opposite Tao of moving, weak Tao of using". Through the intuitive language of figurative metaphor, with water, baby, Valley, the Mystic, a range of key, wheel, pottery, housing. This helps our understanding of abstract philosophy to clarify the use and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to master the philosophy of Laozi′s daodejing context. From the "language" to "rule" explanations and reflection, while the Wang BI′s old "advocating end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nd reflects on Laozi’s language which conveys the ultimate ideal of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It is a complex defense "Tao", " non-action"and" self-so" to serve as the root cause of moral practice,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thical practic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language philosophy which tests the road of shaped Shang character of process, it reveals that the way itself and from contemporary it interprets Laozi’s differentiation of of basic form. Who clears "Tao" is beyond metaphysics ? Mr. Tang junyi of "objective entity form", or Mr. Mou Zong-San′s of "subjective realm form" ? or both forms actually are not conflict .
關鍵字(中) ★ 老子
★ 譬喻
★ 正言若反
★ 詭辭
★ 道
★ 德
★ 無為
★ 自然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架構…………………………………………………………4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老子哲學、語言與譬喻運用
第一節 道家「道」的形上哲學進路……………………………………………16
第二節  言意之辨…………………………………………………………………20
第三節 老子言說模式之特性……………………………………………………25
第四節 譬喻性語言探討…………………………………………………………34

第三章 老子的抽象譬喻運用
第一節 道之本體論意義…………………………………………………………45
第二節 以抽象性質之名「樸、大、逝、遠、返」喻道………………………53
第三節 以抽象性質喻善為士者…………………………………………………59
第四節 事物相反相成的形態……………………………………………………74
第五節 歸根復命的思想…………………………………………………………78
第六節 道體循環反復現象………………………………………………………86

第四章 老子的具象譬喻運用
第一節 以水喻道…………………………………………………………………91
第二節 以橐籥喻道………………………………………………………………105
第三節 空間方位、容器譬喻:谷、車輪、陶器、房屋………………………110
第四節 以嬰兒喻道………………………………………………………………113
第五節 以谷、玄牝雙重譬喻道體………………………………………………133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抽象譬喻性語言運用反思………………………………………………140
第二節 具象直觀類似聯想反思…………………………………………………143
第三節 從老子譬喻運用理解道之客觀實體與主觀境界………………………152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魏]王弼等著:《老子王弼注》(收錄於彭曉鈺校對:《老子四種種》,臺北:大安
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第6刷)。
[東晉]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此書收錄於《佛藏》,上海,上海書店出
版社, 2011年1月1版),35冊,頁402。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卷36。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1版),
上冊。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甲種本,世界書局出版)。
[明]王龍溪:《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1月再版)。
[明]羅近溪撰:《盱壇直詮:羅近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96年3月4版)。
[明]焦竑:《老子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明]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3月再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初版),卷11。
二、近人著述:(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10年3月1版)。
丁敏著:《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等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里仁書
局,2014 年3月1版6刷)。
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王品方:《老子論道譬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年2 月修訂8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 年7 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5 月再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整理:〈牟宗三老子《道德經》演講錄〉,收錄於《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二十九卷》(臺北:2010年9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修訂2版)。
余培林注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5月2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 年3月版)。
李零譯注:《孫子兵法》(臺中:五洲彩色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5月
出版)。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胡楚生集釋:《潛夫論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卷2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九龍: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出版),上冊。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新亞研究所出版,1976年8月再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2刷)。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年10月初版)。
高亨:《老子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2月),卷上。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9月再版)。
陳榮波:《哲學、語言與管理》(桃園,逸龍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陳錫勇:《老子釋義》(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2刷)。
陳錫勇:《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9月15日第二次增訂)。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15日初版)。
陳鼓應註譯、王雲五主編:《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10月修訂11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創造的詮釋學及其運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再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增訂8版)。
黃昱章:《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15版)。
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收錄於《當代儒學研究》,第一期,桃園,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中心,2007 年1月)。
楊祖漢〈老子講義〉(未刊稿),此為楊老師2015年9月15日至2015年1月6
日,中央大學中文系老子課程之授課講義。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上、下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年9月)。
熊鐵基、陳紅星主編:《老子集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5月)。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原書名: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1983 年9月初版)。
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初版)。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月第1版)。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3月
修訂再版)。


指導教授 楊祖漢 審核日期 201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