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8.221.187.121
姓名 林雪琪(Lin, Hsueh-C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由於漢字極強的圖畫表意特質,吾人可從漢字的研究一窺古人社會文化現象的縮影,漢字反映的不只是詞義,更反映了古代社會相關文化訊息。分析古文字形的過程,彷彿一場穿越古代文化的旅程,古人的生活起居種種樣貌皆躍然紙上,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塊活化石,而這些漢字群聚積累後即成為研究中華民族歷史的豐富史料庫。
  中國漢字研究範疇中,東漢許慎所著《說文》一書佔有極為重要的文字學研究地位,本文即奠基於許慎《說文》所列之文字釋義,上溯甲骨文、金文等字形,輔以典籍文獻資料,佐證考古出土文物,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試圖拼湊出古代人生禮俗之原型。
  在漢字與婚姻一章中,藉由漢字溯源瞭解婚禮習俗、親屬稱謂等相關字群,也討論古代特殊婚俗--搶奪婚、買賣婚、媵嫁婚的由來。而漢字與生育一章中,除了古代生育崇拜與信仰、從懷孕到生育等諸字,亦討論了古代的生育觀念。在漢字與喪葬一章中,則針對古人處理屍骨之方式、人死後的墓葬制度乃至棺槨器具,以及喪禮儀制等諸字進行討論。透過本文,除了將中國文字與中華文化間的緊密依附關係作一紀錄外,另嘗試校補因許慎當時所處時代囿於古文字資料不足而釋形錯誤之處。
摘要(英) Due to the strong graphic features in Chinese characters, we can take a glimpse at the epitome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 the ancients from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reflect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words but also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ncient society.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ancient characters was like travel through ancient culture, where the lives of ancient people vitalized in front of us. Every single Chinese character is a piece of living fossil. The gathering and accumulating of these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established a rich historical database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the category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book "Shuowen" written by Xu She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grammatolog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listed in Xu Shen′s " Shuowen", this article traced back to the glyphs such as oracle bone script (甲骨文) and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金文) and supplemented with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evidence of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With marriage, procreation, and funeral as its key concep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prototype of the etiquette within ancient society.
By the means of tracing back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chapter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marriage, i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wedding customs, the title for relatives and other related word groups,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special marriage customs in ancient time— the origin of the marriage by capture, the marriage by purchase, and the concubine marriage. As for the chapter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rocre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ancient fertility cult and belief, the word groups from pregnancy to delivery, it also explains the fertility concept in ancient time. In the chapter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funerals, it highlights the word groups of how the ancient people disposed of the dead bodies, the burial system, and even the utensils in tombs, as well as funeral ceremonies. In addition to record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correct the interpretation mistakes Xu Shen made in the era when he was confined to the data insufficiency of ancient characters.
關鍵字(中) ★ 古文字
★ 人生禮俗
★ 說文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英文論文提要 i
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步驟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前賢研究之探討 6
一、專書 6
二、學位論文 10
三、期刊論文 11
第四節 研究綱要與預期成果 13
第二章 漢字與婚姻 14
第一節 婚禮習俗 17
1.婚 17
2.姻 20
3.媒/妁 21
4.聘 23
5.雁 24
6.巹 25
7.歸 27
第二節 特殊婚俗 30
一、搶奪婚-娶 30
二、買賣婚-嫁 33
三、媵嫁婚-娣/姪 36
第三節 走入婚姻之後—親屬稱謂 41
1.妻 41
2.妾 43
3.姑/舅 45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三章 漢字與生育 51
第一節 古代生育崇拜與信仰 53
一、女性生殖崇拜 53
1.也 55
2.帝 56
3.匕/妣/牝 59
二、男性生殖崇拜-且 63
三、祈子風俗 71
1.鳦 71
2.禖 74
第二節 從懷孕到生育 79
一、懷孕諸字 80
1.巳 81
2.包 82
3.胞 83
4.腜 84
5.妊/壬 86
6.身 87
7.孕 88
8.胎 89
9.娠 90
二、生產過程 91
1.冥/㝃 92
3.后/育 96
三、哺育子女 99
1.母 99
2.乳 100
3.孔 101
4.字 102
5.保 103
第三節 生育觀念──多子多力到重男輕女 105
一、生子為好-好 105
二、重男輕女- 108
三、棄嬰古俗-棄 112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四章 漢字與喪葬 122
第一節 生命終了 122
一、處理屍骨 122
1.歺 123
2.? 123
3.冎/骨 125
4.? 127
二、人死以後 129
1.死 129
2.鬼 130
3.殤 133
第二節 墓葬方式 135
一、草葬-葬 135
二、土葬 137
1.薶 137
2.瘞 138
3.墓 139
4.墳 140
三、納屍器具-棺/櫬/槥/柩/椁 143
第三節 喪禮儀制 149
1.弔 149
2.殯 150
3.尸/屍 151
4.喪 154
5.碑 156
6.碣 157
第四節 小結 160
第五章 結論 162
一、從漢字溯源了解古代婚姻禮俗 162
二、從漢字溯源了解古代生育禮俗 163
三、從漢字溯源了解古代喪葬禮俗 165
四、校補說文形義 166
五、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167
參考文獻 168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依時代先後編排,同一時代書目則以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冊六。
2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春秋左傳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43。
3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4 〔周〕辛銒撰:《文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56。
5 〔春秋〕晏嬰撰:《晏子春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46。
6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29。
7 〔戰國〕公羊高撰;〔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唐〕陸德明音義:《春秋公羊傳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45。
8 〔戰國〕列禦寇原著;〔民國〕王強模譯注:《列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9 〔戰國〕穀梁赤撰;〔東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唐〕陸德明音義:《春秋穀梁傳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45。
10 〔戰國〕韓非子撰;〔元〕何犿注:《韓非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29。
11 〔東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唐〕殷敬慎釋文:《列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55。
12 〔東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29。
13 〔東周〕墨翟:《墨子》,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848。
14 〔秦〕呂不韋撰;〔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15 〔秦〕呂不韋撰;〔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848。
16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冊一。
17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漢書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54。
18 〔西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冊2。
19 〔西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毛詩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69。
20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21 〔西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南朝宋〕斐駰集解:《史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44。
22 〔西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43。
23 〔東漢〕班固撰:《白虎通義》,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850。
24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49。
25 〔東漢〕高誘注;〔南宋〕姚宏續注:《戰國策》,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06。
26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27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28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29 〔東漢〕趙曄撰;〔元〕徐天祐注:《吳越春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63。
30 〔東漢〕劉熙撰:《釋名》,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21。
31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冊五。
32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禮記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6,頁492。
33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90。
34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儀禮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2。
35 〔三國〕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再版)。
36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冊一。
37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
38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二刷)。
39 〔吳〕韋昭注:《國語》,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06。
40 〔晉〕張華:《博物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47。
41 〔晉〕郭象注:《莊子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56。
42 〔晉〕陳壽撰;〔南朝宋〕斐松之注:《三國志.蜀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54。
43 〔晉〕韋昭注:《國語》,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06。
44 〔晉〕郭璞注:《山海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42。
45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6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唐〕陸德明音義:《爾雅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21。
47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53。
48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文選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329。
49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等重修:《重修玉篇》,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24。
50 〔唐〕王冰注;〔北宋〕林億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33。
51 〔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2 〔唐〕李隆基注;〔唐〕陸德明音義;〔北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82。
53 〔唐〕張參撰:《五經文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24。
54 〔北宋〕孫奭疏;〔東漢〕趙岐注:《孟子注疏》,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6。
55 〔北宋〕李昉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冊二十。
56 〔北宋〕丁度、司馬光撰:《集韻》,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36。
57 〔北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29。
58 〔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
59 〔南宋〕朱熹撰:《詩經集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2。
60 〔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97。
61 〔南宋〕朱熹撰:《楚辭集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62。
62 〔南宋〕朱熹撰:《詩經集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72。
63 〔明〕張自烈撰:《正字通》,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234。
64 〔明〕梅膺祚:《字彙》,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232。
65 〔明〕馮夢龍著,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臺北:里仁,1991年)。
66 〔明〕黃生撰:《字詁》,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222。
67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68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69 〔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二、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 王愛文、李勝軍:《冥土安魂:中國古代墓葬與吉祥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2 劉志基:《漢字與人生風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3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5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冊一。
6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8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9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收於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11 王貴元:《漢字與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2 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13 王愛文,李勝軍:《冥土安魂:中國古代墓葬與吉祥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14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 史昌友編著:《燦爛的殷商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6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頁366。
17 布蘭頓:《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18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19 任式楠,吳耀利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0 朱歧祥:《甲骨文讀本》,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21 朱歧祥編撰:《甲骨文詞譜》,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22 江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主編:《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4 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 吳大澂:《字說》,收錄於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2006年),冊十八。
26 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7 吳毓江撰:《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二版)。
28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9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30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台北:漢忠文化,1997年)。
31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32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33 宋鎮豪:《商代史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34 宋鎮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35 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6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
37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38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39 李玲樸、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 李圃:《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41 李圃:《甲骨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43 李萬春:《漢字與民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4 李學勤:《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5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46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47 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48 林義光《文源》,收錄於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2004年),冊十七。
49 邵英:《古文字形體考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50 胡世慶編著:《中國文化通史》(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51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收入《民國叢書》,(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第三編第四十七冊。
52 唐冶澤:《甲骨文字趣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53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粹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54 夏淥:《評康殷文字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55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
56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7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58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9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60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61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62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63 許進雄:《許進雄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64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1952年)。
65 郭沫若:《金文叢考》,收錄於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2004年),冊25。
66 郭沫若:《殷契粹編》,收於《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考古編第三卷。
67 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68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70 彭浩,劉樂賢等合著:《睡虎地11號秦墓竹簡》,收錄於《秦簡牘合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壹冊(上)。
71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72 黑格爾:《美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73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74 臧克和:《漢語文字與審美心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75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
76 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年)。
77 鄭曉江,萬建中主編:《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78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79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80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收錄於《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一集。
81 羅振玉考釋:《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82 饒宗頤:《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83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 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新華書店,1989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 李水英:《《說文解字》「女部」字之形義及其文化考察》(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 林宏佳:《古文字造字創意之研探-以人生歷程為範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3 施燕萍《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6年)。
4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5 蔡欣恬:《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6 賴雁蓉:《〈爾雅〉與〈說文〉名物詞比較研究──以器物類、植物類、動物類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研究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 湯亞平:〈「好」的本義及文化意蘊〉,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五期,頁183-184。
2 湯亞平:〈從「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學術探索》,2001年05期,頁76-78。
3 黃馨儀:〈《說文解字.女部》看女性地位之轉變〉,《中國語文》,2009年104卷1期總號619,頁84-89。
4 楊潛齋:〈釋「冥」〉,《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頁109-110。
5 葉正渤:〈略論漢字與古代生育文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頁56-59。
6 葉正渤:〈略論漢字與古代的生育文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9月,頁56-59。
7 葉玉森:〈說契〉,《學衡》第三十一期,引自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冊九。
8 廖志林、宋華英:〈釋「娩」〉,《古漢語研究》,2007年02期,頁95-96。
9 綦岩:〈「先」與「后」的精神世界──漢字中的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文化〉,《衡水學院學報》,2012年4月,頁57-60。
10 趙小剛:〈《說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11 趙國華:〈生殖崇拜略論〉,《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一期,頁131-156。
12 劉尚云:〈從「婚」字群漢字透視古代婚姻文化〉,《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頁48-50。
13 鄭群:〈《詩經》中「歸」字所涉及的遠古婚俗〉,《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4月,頁1-5。

五、相關網站
1 《甲骨文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rub.ihp.sinica.edu.tw/~oracle/。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3 《漢字古今字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db。
4 《燦爛的中國文明》(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http://hk.chiculture.net/index.php。
5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六、引用書目簡稱與全稱對照:
1 《合集》《甲骨文合集》(1~13冊),郭沫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2月~1983年6月)。
2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1994年12月)。
3 《集成》(修訂增補本)《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4 《屯南》《小屯南地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1983年10月)。
指導教授 李淑萍 審核日期 2019-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