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5502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18.118.184.237
姓名 胡硯芬(Yen-fen H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錢學森與中共導彈發展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錢學森是享譽中外的傑出科學家。他留學美國期間師從航空領域的奇才—馮.卡門,深獲其賞識。後來,錢學森成為美國國防軍事機密,尖端武器研發計畫的靈魂人物,也是美國最早期的彈道導彈、火箭,以及巡弋飛彈的催生者之一。
1950年,錢學森被懷疑在美國參加了共產黨組織,被監禁半個月。錢學森在美國十五年建立的地位和影響力,全部毀於一旦,而且錢學森全家受到情治機關的監視。錢學森透過管道,表達回到中國大陸的意願。1955年中、美政府長達幾個月的日內瓦雙邊會談後,美國釋放錢學森,用以交換在韓戰中被中共俘虜的美國飛行員。
錢學森回到中國大陸後,致力於航空工業的發展,得到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中共領導人的支持。帶領中共導彈、火箭等航天工程的發展,雖遭逢「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影響,但錢學森仍然堅持科研方面的努力,完成東風系列的各型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發工作,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中共實現強國之夢,錢學森功不可沒。錢學森也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摘要(英) Qian Xuesen was a renowned scientist. When receiving his education in USA, he w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dore von Kármánn, an outstanding expert in astronautics and aeronautics, who had given Qian Xuesen his praise. Then Qian Xuesen became the core scientist in the classified military research program on high-end weaponry, and he was also one of the makers of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ballistic missiles, rockets, and cruise missiles in USA.
In 1950, Qian Xuesen was suspected of joining Communist organization in USA and was consequently held in custody for half a month. Qian Xuesen’s established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obtained through fifteen years of working in USA, was destroyed. Moreover, Qian Xuesen’s whole family was under surveillance by US intelligent agency. Qian Xuesen expressed his will of returning to China through personal channel. In 1955, USA released Qian Xuesen to trade some American pilots held hostages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Korean War after months of bilateral talks in Geneva.
Qian Xuesen devoted himself in developing aerospace industry, and earned supports from Chinese leaders such as Mao Zedong, Zhou Enlai, and Nie Rongzhen. He led China to develop the aerospace engineering of missiles and rockets. Although it was effected by Three Red Flags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Qian Xuesen’s insistent effor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de a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Dongfeng missiles and satellite launch. China’s dream of returning to world power must credit Qian Xuesen, who was named the father of China aerospace industry and the father of China missile.
關鍵字(中) ★ 錢學森
★ 周恩來
★ 聶榮臻
★ 東風導彈
關鍵字(英) ★ Qian Xuesen
★ Zhou Enlai
★ Nie Rongzhen
★ Dongfeng missile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錢學森崛起的歷史背景 9
第一節 錢學森的家世背景及求學經歷 9
第二節 在美國的成就 23
第三節 離美返國 34
第三章 奠定中共導彈研發的基礎 41
第一節 回到中國 41
第二節 錢學森與導彈科技 46
第三節 研製「東風一號」導彈 56
第四章 研發各種射程的戰略導彈 81
第一節 研製「東風二號」導彈 81
第二節 「8年4彈」規劃 85
第三節 由液態燃料到固態燃料 111
第五章 結論 116
徵引書目 123
參考文獻 力平、馬芷蓀主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胡華主編(1-50),王淇、陳志凌主編(51-85) ,《中共黨史人物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黨史研究資料》,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編,《科學的道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航空工業年鑑編委會,《中國航空工業年鑑》。北京:中國航空工業出版社,1991年。
中國人物年鑒社,《中國人物年鑒》 。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輯部,《不盡的思念》。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編委會,《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紀實》。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科學技術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毛澤東思想萬歲
周均倫主編,《聶榮臻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東方鶴,《張愛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冲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中央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事記》。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吳玉崑、馮百川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簡史(1950-1985)》。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年。
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院史編委會,《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總政治部組建編寫,《陳賡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
聶榮臻,《聶榮臻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魏巍,《聶榮臻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羅來勇、周均倫,《聶榮臻元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黨的文獻編輯部,《中共黨史風雲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二、 專書:
王文華,《錢學森實錄》。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
王文華,《錢學森的感情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文華,《錢學森學術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錦民,《中國哲學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憲明、蔡樂蘇,《中國近現史述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卞琰,《聶榮臻元帥畫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方勵之,《方勵之自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毛鴻羽,〈概論課與水下高速飛行〉,《錢學森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刊》。北京:航天科工集團三部三院,2011年。
毛用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導彈、核武器和軍用航天器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文洋,《錢學森在美國:1935-195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玉林,《大國的對抗:20世紀中美關係備忘錄》。北京市:時事出版社,1997年。
王柏懿,〈力學研究所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錢學森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刊》。北京:航天科工集團三部三院,2011年。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張第十九〉,《論語》。
田玄編,《聶榮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2008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科學技術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
祁淑英、魏根發,《科學巨匠錢學森》。石家莊:河北出版社,1999年。
祁淑英、魏根發,《錢學森》。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
吳清軍,《清華傳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呂志孔,《外交巨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沈志華,《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李虹等著,《周恩來和鄧穎超》。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0年。
李琦主編,《在周恩來身邊的日子-西花廳工作人員的回憶》。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李傳松、許寶發,《與祖國風雨同舟:當代中國留學人員創業簡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金、沈田、朱言,《光榮與夢想-中國航天騰飛之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
李培才,《太空追蹤:中國航天測控紀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台北:南方出版社,1999年。
周溢潢,《中美關係風雲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東方鶴,《張愛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中斌,《龍威:中國的核力量與核戰略》。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金鐘,《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香港:沖天有限公司,1990年。
胡士弘,《錢學森》。北京:中國青人出版社,1997年。
胡士弘,《飛越蒼穹-中國航天50年》。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年6。
胡海堂、彭子強,《炫目的世界》。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
郇中建、鄧仁娥,《錢學森與現代科學技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涂元季、瑩瑩,《錢學森故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
涂元季,《錢學森》。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涂元季,《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奚啟新,《錢學森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6年。
高希均,《新台灣人之路》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馬天保主編,《軍事科學-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馬志飛、王奕首、吳錘紅、吳錘結、張楊、鄒麗,《凌雲飛天》。大連:大連理工大學航空學院航空航天學院出版,2009年。
徐達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鍥,《強國夢》。上海: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
張純如,《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張伯華,《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張世明編,《共和國元帥聶榮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張星星主編,《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市:當代中國史研究雜誌社,2001年。
張宏志主編,《黨的文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曹應旺,《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錫揮,《日新月異的矛和盾:近現代軍事技術發展簡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
符浩、李同成,《鹿死誰手:中國外交官在美國》。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年。
陳敦德,《解凍在1972:中美建交實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陳炎兵、何五星,《中國為何如此成功》。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頁202。
陳開科,《中俄關係的歷史與現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葉永烈,《錢學森》。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永烈,《走近錢學森》。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游和平,《老一代革命家與科學家的故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童蘇平、邢娓娓著,孟憲明主編,《華人十大科學家—錢學森》。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博文,《中國高層新陣容》。香港:香港冠雄發展有限公司,1993年。
馮.卡門、李.愛特生著,《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傳》。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彭繼超,《國家戰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實》。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舒以主編,《百年恩來》,下卷。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程中原、夏杏珍,《歷史轉折的前奏:鄧小平在197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楊艦、戴吾三主編,《清華大學與中國近代科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楊奎松,《楊奎松文集》。(網路書店:和訊讀書,1970年)。
楊元華、阿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事件人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皓、孫徹、Robert F.Kennedy,《錢學森事件始末記》。台北:群倫出版社,1986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中國當代的核工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當代中國航天事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當代中國編委會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新華文摘社編輯,《新華文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赫魯曉夫,《最後的遺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7年。
蔡宗隽,《郭沫若生平事略》。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年。
劉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長編》。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戟鋒、劉豔瓊、謝海燕,《兩彈一星工程與大科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鞏小華,《中國航天決策的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導彈、核武器和軍用航天器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
錢學森,《回顧與展望-老交大的故事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謝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
聶力,《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上海:上海市文藝出版社,2006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嚴家其、高皋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冊。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89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沈邁克(Roderick MacFarquhar, Michael Schoenhals),《毛東的最後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新北市:左岸出版社,2009年。
顧誦芬、史超禮,《世界航天發展史》。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三、 期刊:
王子仁,〈回憶錢昌祚師〉,《航空史研究》,期3,1994年,頁45。
王止行〈王竹溪先生生平事略〉,《物理》,卷41,期7, 2012年,頁436。
王昌沛,〈麥卡錫主義與中美關係〉,《菏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期3,1996年,頁37-39。
于景元,〈集大成得智慧-錢學森的系統科學成就與貢獻〉,《航天器工程》,期3,2001年,頁5。
王建柱,〈人民科學家的楷模錢學森〉,《黨史縱橫》,期1,2012年,頁46-49。
王學信,〈一個值得炎黃子孫永遠記住的名字-記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兩院院士、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海內與海外》,期1,2009年,頁6-12。
王壽雲,〈錢學森傳略〉,《科學導報》,期9,1991年,,頁3-8。
王壽雲,〈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人民教育》,期1,1992年,頁40。
卞正崗,〈錢學森工程控制論紀念〉,《可編程控制器與工廠自動化》,期4,2010年,頁32。
卞敏芳,〈錢學森與蔣英的姻緣〉,《人民文摘》,期12,2009年,頁34-35。
卞毓方,〈回望錢學森〉,《語文世界》,期1,2010年,頁27。
王肖帆,〈梁院士笑談中文導彈-訪我國導彈技術奠基人之一梁守槃〉,《科學之友》,期5,1998年,頁3-4。
王曉映,〈張純如,從一名卓越的記者到一位非虛構作家〉,《媒體觀察》,期6,2012年,頁66-64。
王麗華、王丹楓,〈論“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民族資產階級的抗日動向〉,《中國東盟博覽》,期12,2012年,頁313。
王憑慧,〈問鼎蒼穹〉,《晚霞》,期21,2012年,頁43-46。
天言,〈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航天技術與無線電技術專家蔡金濤〉,《質量與可靠性》,期2,2002年,頁22-24。
尹名,〈一位科學家不尋常的經歷〉,《群言》,期5,1895年,頁42。
左頁,〈再讀錢學森:他為何要回國?〉,《世界博覽》,期15,2011年,頁82。
水新營,〈專門家對於我們的事業是很寶費的-毛澤東與科技界三錢〉,《湘潮期刊》,期12 ,2013年,頁12-14。
曲鋒、蘇海慧,〈一二八事變中日軍對上海文化環境的破壞〉,《科技信息(科學教研)》,期18,2007年,頁121-128。
朱兆祥,〈錢學森先生在力學所初建的日子裡〉,《科學時報》,期7,2000年,頁45-50。
朱巖,〈中俄雙方視角下的珍寶島事件〉,《黨史博采》,期6,2012年,頁46。兆巖,〈錢學森:坎坷艱難回國路〉,《文史月刊》,期7,2000年,頁45-47。
江正華,〈優良品質成就科學奇才-[匈牙利美國]馮.卡門1881-1963〉,《科學大眾》,期5,2010年,頁41-43。
安爾華,〈一個保守了50年的秘密〉,《保密工作》,期9,2011年,頁60-61。
言實,〈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無線電技術專家吳朔平〉,《質量與可靠性》,期3,2002年,頁10-11。
沙衛強,〈中國的航天基地〉,《物理數學期刊》,期3,卷30,2008年,頁55。
余榮華,〈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國防科技》,期3,2002年,頁95-96。
呂東明,〈竺可禎的卓越貢獻和光輝歷程-對即將出版的竺可禎傳的介紹〉,《地理科學》,期1,1990年,頁15-19。
呂東明,〈東西強權的戰略競逐-論俄羅斯在美、中核武對抗中之地位〉,《全球防衛誌》,期253,2005年,頁15-19。
呂成冬,〈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傳記文學》,期10,2011年,頁80。
呂成冬,〈錢均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並論錢學森成長的家庭因素〉,《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13年,頁1、5。
何光耀,〈聶榮臻元帥與中國的「兩彈」〉,《黨史天地》,期3,1996 年,頁26。
何立波,〈中央專委與兩彈一星〉,《黨史文苑》,期21,2012年,頁36-42。
何立波,〈被譽為工兵王的開國上將陳士榘〉,《黨史博采》,期10,2011年,頁11-15。
何岸,〈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源流》,期9,2009年,頁79。
沈志華,〈蘇聯對中國研究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80,2003年,頁65-78。
沈志華,〈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蘇聯專家〉,《國際人才交流》,期11,2012年,頁49-51。
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核武器研制(1949-1960)〉,《歷史研究》,期3,2004年,頁118、122、125、128。
沈志華;〈中蘇在1958年的關係為何降到冰點〉,《文史天地》,期7,2013年,頁17-22。
吳耀農,〈中蘇關係突變之時(之一)-毛澤東拒絕赫魯曉年關於中蘇共管長波電台〉,《黨史文匯》,期2,2011年,頁31-33。
吳耀農,〈中蘇關係突變之時(之二)-毛澤東斷然拒聯合艦隊內幕〉,《黨史文匯》,期3,2011年,頁36-39。
宋健,〈中國科技事業的旗手-錢學森〉《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卷24,期3,2004年,頁1-6。
李白薇,〈東方紅一號:飛天夢的起點〉,《中國科技獎勵期刊》,期5,2013年,頁72-73。
李揚,〈中國火箭、導彈技術先驅-錢學森〉《慣性世界》,期1,1995年,頁26-29。
李梅玉,〈建國後李富春的經濟思想與實踐〉,《毛澤東思想研究》,期4,2012年,頁55-58。
李伶、周飛,〈橫空出世的中國導彈部隊》,《黨史博覽》,期9,2002年,頁11-12。
李文東,〈周恩來總理五次視察東風基地〉,《世紀橋》,期16,2012年,頁26-28。
李頤黎,〈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工程的開創〉,《工程研究期刊》,期4,2010年,頁301-313。
吳羽,〈V2之父–馮.布勞恩〉,《航空世界》,期2,2004年,頁60-63。
吳志菲,〈蔣英:與兩彈功勛錢學森的琴瑟和鳴〉,《文史春秋》,期6,2012年。頁9-15。
吳志菲、李夢華,〈笑傲蒼穹-記科學家孫家棟〉,《時代人物》,期4,2010年,頁25-29。
汪朝光,〈簡論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的戡亂動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3,2005年,頁34-39。
克來爾.諾蘭德著,張丹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緬懷傑出校友〉,《太空探索》,期2,2009年,頁8-9。
周少四,〈論大公報的歷史貢獻和局限〉,《現代商貿工業》, 期16,2009年,頁236-237。
周溢潢,〈中美會談與錢學森回國〉,《黨史天地》,期6,1998年,頁16-19。
周溢潢,〈中美會談與錢學森回國-關于中美之間40年前達成的一項協議〉,《世界知識》,期11,1995年,頁20。
林革,〈“世界超音速時代之父”-馮.卡門的點滴人生〉,《科學24小時》,期5,2011年,頁39-41。
尚振魁、鄧希文、錢尚介,〈李正武我國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的奠基人〉,《核聚變與離子體物理》,期1,1997年,頁2。
金道林、馬淑培,〈略論一二八上海事變〉,《商丘職業技術學校學院學報》,期4,2008年,頁101-103。
金兌,〈中國戰略導彈面面觀〉,《太空探索》,期2,2002年,頁6-7。
金兌,〈長征一號-中國航天第一箭〉,《太空探索》,期11,2006年,頁20-21。
金寶山,〈蔣百里與蔣介石〉,《百年潮》,期6 ,2005年,頁55-58。
東方鶴,〈張愛萍復職定三抓〉,《炎黃春秋》,期6,2000年,頁4。
武健華,〈詳憶粉碎四人幫的前前後後(一)〉,《百年潮》,期10,2012年,頁4。
孟紅,〈科學家三錢回國記〉,《黨史縱橫》,期1,2010年,頁14-17。
柳已青,〈驚濤駭浪-錢學森的五年回國路〉《環境經濟》,期7,2011年,頁68-69。
珍珠天堂,〈錢學森:幸福童年和楷模父親〉,《家庭教育》,期4,2010年。頁12。
胡沛泉,〈從錢學森進入國門到力學研究所成立總共不到三個月時間〉,《西北工業大學學報》,期3,2012年,頁456。
胡士弘,〈中國第一枚洲際火箭的總設計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屠守鍔〉,《文化交流》,期1,1984年,頁33-34。
姚程,〈眷眷赤子心-錢學森回國經歷〉,《黨史縱橫》,期11,2001年,頁42。
翁明,〈王炳南助錢學森回國〉,《海內海外》,期8,1995年,頁24-25。
孫家棟,〈國防科技事業的傑出領導者-深切懷念老領導張愛萍同志〉,《軍事歷史》,期1,2010年,頁23。
孫繼先,〈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建設的幕後故事〉,《政府法制》,期9,2010年,頁38。
徐焰,〈爭取蘇聯核援的中國的機遇〉,《中國新聞週刊》,期18,2012年,頁82-84。
徐軍,〈我軍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解放軍生活》,期6,2007年,頁59。
徐秋梅、吳繼金,〈1958年的文藝大躍進運動〉,《文史精華》,期4,2008年,頁33。
徐娜、張現民,〈美國媒體眼中的錢學森〉,《黨史文苑》,期21,2013年,頁48。
高峰,〈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回國之路〉,《世紀橋》,期24,2009年,頁9。
涂元季,〈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位科學家的獨特見解—學習《錢學森書信》體會之二〉,《西安交通大學學報》,期2,2090年),頁35-39。
涂元季、劉瑩,〈錢學森時代〉,《神劍》,期6,2011年,頁35-50.
涂元季、瑩瑩,〈錢學森與東風五號〉,《解放軍生活》,期1,2011年,頁39。
韋晴光,〈馮.卡門的功勛〉,《知識就是力量》,期1,2004年,頁41-43。
航空周刊編輯部,(錢學森:美國航空與航天技術周刊年度人物),《航空周刊》,期2,2008年,頁11。
郭德遜,〈陳賡大將與中國導彈事業〉,《黨史博覽》,期7,2006年,頁18-22。
郭輝,〈九一八紀念的歷史考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期2,2013年,頁118-127。
崔爾杰,〈永懷忘卻的記憶-沉痛悼念敬愛的莊逢甘院士〉,《力學進展》,期6,2010年,頁604-606。
張良科,〈名人背後的母親〉,《文史博覽》,期15,2006年,頁28。
張純如、魯伊,〈錢學森:當美軍上校的日子〉,《愛情婚姻家庭(風雲人物) 》,期7,2011年,頁48-49。
張純如、魯伊,〈與馮卡門的友誼〉,《中學生閱讀(高中版)》,期11,2011年,頁24-26。
張純如、魯伊,〈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時的錢學森〉,《環境與生活》,期5,2011年,頁101-102。
張純如、魯伊,〈錢學森:當美軍上校的日子〉,《愛情婚姻家庭(風雲人物) 》,期7,2011年,頁48-49。
張純如,〈前進的動力〉《遠見雜誌》,期127,1997年,頁183。
張曉雷,〈兩彈一星領軍人張愛萍〉,《決策與信息》,期2,2011年,頁53-56。張靜,〈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漢姆航空實驗室的卡門歲月〉,《力學進展》,期6,2011年,頁 751-756。
張順生,〈錢學森:美國航空與航技術專刊年度人物〉《大學英文》,期4,2008年,頁4。
張現民、 范豐花,〈陳叔通與錢學森回國〉,《浙江檔案》,期8,2006年,頁58-60。
張瓊,〈開啟對話的大門-中美大使級會談發端〉,《世界知識》,期18,2004年),頁56-58。
張鳯林,〈中國戰術導彈的動力裝置〉,《太空探索》,期3,1995年,頁7。
張勁夫,〈請歷史記住他們〉,《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期7,1999年,頁15-16。
章本立,〈東風二號飛行試驗:一位親歷者的回憶〉,《太空探索》,期9,2011年,頁56-57。
梁政原,〈巍巍大樹羅瑞卿〉,《黨史文苑》,期17,2013年,頁4。
梁東元,〈第一顆人造衛星飛天的一波三折〉,《神州期刊》,期11,2006年,頁27-29。
姬文波,〈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研制發展歷程〉,《鳳凰周刊》,期6,2011年,頁36。
戚發軔,〈毛澤東與東方紅衛星〉,《中國航天期刊》,期4,2000年,頁3。
戚永曄,〈波音之父王助〉,《觀察與思考》,期11,2008年,頁24-25。
陳丕顯,〈在一月風暴的中心〉,《武漢文史資料》,期2 ,2008年,頁4-11。
陳長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的美臺反應〉,《百年潮》,期5,2006年,頁59-62。
陳曉東,〈火箭元勛歸來〉,《海內海外》,期10,1999年),頁34-40。
陳秀霞,〈我所了解的中國留美學生和美關係〉,《留學生》,期1,2003年,頁56-57。
曹應旺,〈中國導彈航天科技發展中的周恩來和錢學森〉,《黨史縱覽》,期1 ,2008年,頁6。
黃延復、田彩鳳,〈清華早期留學史話〉,《神州學人》,期5,1994年,頁33-37。
黃延復〈葉企孫-中國兩彈一星之祖〉,《國際人才交流》,期5,1998年,頁49-51。
黃駿選稿,〈錢學森憶導彈研製始末〉,《瞭望》,期24,2006年,頁20。
程慕寒,〈人人稱道是天才-留美時期的錢學森〉,《教師博覽》,期2,2010年,頁22-23.
程志魁,〈周總理同我們一起感受東風導彈〉,《當代軍事文摘》,期7,2006年,頁45-46。
葉永烈,〈錢學森歸來–上〉,《時代文學》,期4,2010年,頁4-35。
葉永烈,〈錢學森歸來〉,《期刊榮譽》,期1,2010年,頁42。
葉永烈,〈我所知道的錢學森-中〉,《名人傳記(上半月)》,期10,2009年,頁39。
葉永烈,〈游子之心向祖國-錢學森歸來記(下)〉,《少年文藝》(上海),期11,2009 年,頁82。
葉介甫,〈中美外交堅冰的特別”破冰者”王炳南〉,《中華兒女》,期2,2007年,頁60-63。
彭學濤、鄭瑞峰,〈蘇聯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始末〉,《文史精華》,期6,2012年,頁13-20。
彭潔清,〈永遠的眷戀-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姚桐斌〉,《百年潮》,期1,2006年,頁41-46。
賀艷青,〈日內瓦四國政府首腦會議與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實現-兼論1955年前後的中蘇關係〉,《當代中國史研究》,期3,2011年,頁85-92。
湯壽根,〈沖破藩籬回歸故國〉,《民主與科學》,期3,2013年,頁62-67。
舒云,沈志,〈女中將聶力的童年〉,《黨史天地》,期8,2000年,頁34-37。
虞浩,〈一代師表葉企孫〉,《思想理論教育》,期6,2011年,頁36-38。
楊應時,〈錢學森的藝術世界〉,《留學生期刊》,期12,2010年,頁41。
楊文利,〈創立新中國的航天事業〉,《科學決策》,期6,2008年,頁56-62。
楊曉慧、劉煥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及其對當今的借鑒意義〉,《湖南醫科大學學報》,期6,卷10,2008年,頁6。
葛能全,〈紀念錢三強先生誕辰百年—即將出版的《錢三強傳》的導言與結語〉,《中國科學院院刊》,期5,2013年,頁660。
鳴遠,〈美國地地洲際彈道導彈發展概況〉,《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期1,1984年,頁2-3。
趙國英、朱保如,〈乘風扶搖—馮•卡門略〉,《期刊榮譽》,期3,1980年,頁61-70。
潘銀良,〈民國時期的航空〉,《民國春秋》,期3,1997年,頁8-10。
魯振祥,〈一部內容豐富翔實的信史-讀《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共黨研究》,期3,1997年,頁92-95。
劉正英,〈為新中國延攬人才-周恩來與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福建黨史月刊》,期2,1998年,頁20。
劉化麗,〈數學家華羅庚的科學人生〉,《蘭臺世界》,期16,2013年,頁13-14。
劉武生,〈周恩來文革中力保知識份子〉,《縱橫期刊》,期1,2005年,頁4-7。
劉明剛,〈宋任窮與中國原子能事業〉,《文史精華》,期8,2006年,頁15-19。
劉殿學,〈零的突破-東風一號〉,《少兒科技》,期11,2011年,頁11-12。
劉滬,〈教育家林礪儒與全人格教育—紀念林礪儒先生誕辰120周年〉,《基礎教育參考》,期1,2010年,頁5。
劉銀華,〈趙九章和中國的衛星事業〉,《蘭臺世界》,期15,2010年,頁38。
劉振華,〈蘇聯援助之下中國核工業的橫空出世〉,《中國檔案》,期11,2009年),頁80-82。
劉登銳,〈領略中國導彈風采〉,《科學世界》,期11,2006年,頁2728。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編輯部,〈歷史上的今天〉,《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期6,2007年,頁18-19。
談慶明,〈立體的錢學森〉《新民周刊》,期34,2009年,頁55。
談天,〈中國火箭發動機專家-任新民〉,《質量與可靠性》,期2,2000年,頁18-19。
鄭哲敏,〈回顧錢學森先生居留國外時期對力學的貢獻〉,《力學進展》,期6,2009年,頁65。
錢學敏,〈錢學森在美國的20年(1935-1955)〉,《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 26,期2,2006年,頁50-63。
錢淵〈由錢學森不肯去美國說起〉,《雜文月刊》,期1,2012年,頁32-33。
錢江,〈恢復中美華沙會談的起步〉,《百年潮》,期3,2000年,頁20-24。
錢永剛、徐梅,〈他就是一個科學家-兒子眼中的父親〉,《南方人物周刊》,期48,2009年,頁45。
魏宏森,〈錢學森與清華大學之情緣(續篇)〉,《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期9,2009年,頁1425。
魏碧海,〈導彈元勛王秉璋將軍側記〉,《黨史博覽》,期10,2003年,頁41-45。
蘇智良、江文君,〈上海與抗日戰爭〉,《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2008年,頁21-23。
〈紀念錢學森誕辰一百周年特刊〉,《上海理工大學學報》,期2,2012年,頁165。
〈哈爾濱工程大學簡介〉,《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期11,2012年,頁1318。
四、 網站:
話劇《克里夫蘭總統號郵輪》,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06/content_12401308.htm,擷取日期:2013年11月3日。
美國留學網,巴薩迪那Pasadena位於洛杉磯,加州理工學院座落在加州的扎薩迪那市。 網址:
http://www.usastudy.com.cn/newsinfo/news44578.shtml,擷取日期:2013年11月3日。
2013世界核大國核止力量及核彈頭數排名,網址:
http://www.phbang.cn/plus/view.php?aid=730,擷取日期:102年11月18日。
互動百科,耿青,網址:http://www.baike.com/wiki/%E8%80%BF%E9%9D%92, 擷取日期:2013年12月22日。
林津,網址:http://hi.baidu.com/350020a/item/8b4a7ec2940041b30d0a7beb,擷取日期:2014年2月15日。
姬文波,〈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研製發展歷程〉當代中國研究所,網址: http://www.iccs.cn/channels/306.html,擷取日期: 2011年6月16日。
〈孫家棟追憶:東風二號失敗後,錢學森在嚴寒中撿殘骸〉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qianxuesen/zuixinbaodao/200911/1101_8543_1414054.shtml,擷取日期:2014年5月4日。
五、 報紙及其他:
張愈,〈在彭總身邊保健的日子裡〉,《人民日報》1984年12月30日。版4。
葉永烈,〈自行設計的首枚導彈發射失敗後〉,《解放日報》,2011年1月21日,版15。
錢學森,〈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人民日報》,1989年8月8日,版1。
劉程、範炬煒,〈錢學森與「兩彈一星」〉,《解放軍報》,2001 年12 月19 日,版9。
魏宏森,〈葉企孫為錢學森選派導師組〉《學習時報》,2010年1月11日,版3。
報社評論員,〈橫掃牛鬼蛇神〉,《人民日報》,1966 年6 月1 日,版1。
報社評論員,〈號外〉,《人民日報》,1966年10月27日,版1。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6年。
指導教授 齊茂吉 審核日期 2014-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