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8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37.187.247
姓名 尤麗雯(Li-Wen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Contending in Publishing Industry——The Individual Study in Feng Menglong, A Scholar in Late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研究馮夢龍如何在晚明出版市場競取聲名。馮夢龍的出版活動跨越萬曆晚期、泰昌、天啟、崇禎,在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的「傳播網絡」(communications circuit)上,更扮演了作者、編輯、出版者、書商多重角色,使得研究馮夢龍撰作、編輯、出版、銷售的考量,都應同時考慮他所具有的其它角色;馮夢龍的出版事業不僅經歷了由青衿到縉紳的身份轉變,他在經營出版事業時,更是同時具有儒者的士紳身份與商業化的文人身份。可以說,馮夢龍每一種著作的出版營銷(marketing),都涉及了他儒╱商雙重身份、多重角色的考量與抉擇,而研究馮夢龍一生的出版事業,可以有助於瞭解在出版業繁榮的晚明江南地區,一個在士紳群體中,社會地位較低的生員,如何透過出版營銷,以試圖改善個人的際遇,甚至取得仕途助益的具體過程。
馮夢龍研究迄今已近百年,許多研究論著以今日的學術研究方法觀照,不乏有缺乏論述過程、可信證據的問題。本文的第一章,先梳理、考證馮夢龍的著作,篩選出四十三種可信著作,再據成書時間先後排序,依馮夢龍跨足不同類型著作出版的時間,將他一生的出版事業,分成四個時期,在第二到五章分別加以探討。綜言之,馮夢龍的出版營銷,具有以下五點特色:一、擅長審酌時勢,調整他的出版策略,在合適的時間推出能夠得到出版市場良好迴響的著作,更藉此建立名聲。二、妥善藉助選擇出版者、使用不同的名號,以有效區隔、經營他的儒者與文人形象。三、結合不同時期交游網絡的拓展,推出得名公之助的著作。四、以雅俗共賞為編撰特色與市場定位(positioning)。五、以史家傳述的嚴謹精神作為編撰的重要特色,有別於任意刪節文本的書坊主,藉此脫穎而出。
本文透過研究身兼士紳與文人雙重身份的馮夢龍,試圖補正因士紳身份出版者的營銷資料雖多而零碎、研究方法的侷限,所致的現有研究問題,藉建構馮夢龍成名的過程,與探討其採用的營銷手法,以期能對晚明出版文化有更全面的瞭解。
摘要(英)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how Feng Menglong earned the reputation in the publishing market in late Ming Dynasty. His marketing events had been holding from late Wanli, Taichang, Tianqi, until Chongzhen period was destroyed (1611 A.D.-1646 A.D.). According to Robert Darnton′s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s circuit’, Feng Menglong played multiple roles such as an author, an editor, a publisher, and a book seller,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his writng, editing, publishing and selling works is a must when discussing Feng’s creations.
Feng′s identity changed from ‘qingjin, a scholar, to a ‘jinshen’, a scholar-official. While he was running his publication business, since he is not only a scholar-official but also a writer, we could tell that every of his publication was influenced by his multiple identities.
In other words, all of his creating activities and publishing consideration are related to his doubled-identification. To study in his publication business would help to realize the procedure of how a junior scholar gained a positive reputation, improved his personal life, and even benefited his official encounter, among the prosperou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late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study about Feng Menglong has been studying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 there still have been several one-sided observations of his life, with a modern researching method, due to the lack of procedure to form his life encounter and also corresponding evidences. In the first chapter, Feng’s forty-three credible works are selected and managed in the order of the published time. Then, in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upon different liter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forty-three works, four periods of his publication works will be discussed.
To sum up, there are five features of Feng′s marketing strategy. First, he was sensible and sensitive to the trends and adjusted his publishing strategy in time, so that he could release proper works in a proper time and gain both fame as well as profits. Secondly, he used different pseudonyms to manage his different writer images such as a celebrity, a scholar, or a novelist. Third, throug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his publication could be recommended by celebrities. Fourth, the editing goal and marketing position strategy is to publish for both scholars and public. Fifth, different from the publishers who deleted partly texture depending on various needs, his historian-rigorous style was unique, which stood out in the market of his time.
This composition aims to broade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blished industry in late Ming Dynasty, with constructing Feng Menglong’s procedure of gaining positive reputation and social position as well as his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publishing business, despite the current status that is limited by the one-sided information or the modern method from Western culture, which is only based on business publishers, not a double-identified scholars such as Feng, in Chinese society.
關鍵字(中) ★ 馮夢龍
★ 晚明
★ 江南
★ 出版文化
★ 士人
★ 文人
關鍵字(英) ★ Feng Menglong
★ late Ming Dynasty
★ Jiangnan area
★ publishing industry
★ scholar
★ literati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論題之提出與範疇 1
一、馮夢龍的舉業與通俗文學著作兼有盛名 1
二、馮夢龍的儒者與文人雙重身份 3
三、馮夢龍為了提升通俗文學地位所採取的出版策略 5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12
一、馮夢龍的研究概述 12
二、晚明江南的士紳出版者研究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39
上編 馮夢龍在傳播網絡的多重角色 45
第一章 馮夢龍的編撰、刊刻 47
第一節 馮夢龍的出版考 48
一、浮白齋主人與所編之作 49
二、《古今譚概》與《古今笑》成書先後問題 52
三、《麟經指月》的初次刊刻者與成書時間 54
四、《廣笑府》為偽作與《笑府》的成書時間 57
五、《掛枝兒》、《山歌》成書時間 58
六、墨憨齋定本傳奇的數目與刊印時間 65
七、《情史》的輯評者江南詹詹外史非馮夢龍 72
八、《三言》的最初出版者 84
九、《甲申紀事》的最初出版者 89
十、《折梅箋》的出版者與時間 90
第二節 馮夢龍一生的出版活動 91
第三節 小結 103
中編 馮夢龍的出版事業:布衣之士的成名之路 105
第二章 早歲才名與著述之始:理學名家與通俗類書、文人游藝之作 109
第一節 董斯張《廣博物志》與馮夢龍的年少交游 110
第二節 晚明書坊暢銷著作的編撰出版 118
第三章 遠赴麻城:因《春秋》而拓展的交游網絡與聲名 121
第一節 舉業之家所必宗:麻城之行的目的與重要意義 122
第二節 成名之始:馮夢龍《春秋》制舉之作的出版營銷策略 126
一、晚明蘇州出版的特色 130
二、圖書出版者的出版類型 134
三、圖書出版者本身的聲譽考量 135
四、一經二用、雅俗共賞的編撰策略 141
第四章 面向精英的通俗小說:白話小說的出版 149
第一節 物質品質精美的白話小說 150
一、白話小說讀者群體構成研究概述 150
二、馮夢龍白話小說刊本的目標消費者 154
第二節 士/商的區隔與兼容:真名、匿名、別號 156
一、白話小說署名問題的研究概況 156
二、文人的室號別名與身份轉換 161
三、馮夢龍的身份轉換與署名變化 164
第三節 新型態話本小說的營銷策略 171
一、圖書市場的「不確定性」:充滿變動因素的暢銷之作 172
二、從天許齋本到葉敬池本:文人在小說出版市場的主動性 176
第四節 「墨憨齋主人龍子猶」的品牌經營 182
第五章 士紳雅集的文學桂冠:戲曲出版的特殊作用 189
第一節 晚明戲曲文本的流傳:案頭之上也發光 189
一、名望的搖籃:文人集會於戲曲流通的重要作用 190
二、士議而作劇:文人集會對戲曲創作的影響 198
第二節 名公與名劇:無名不利的晚明出版 201
一、藉科第之助以揚名:李開先 202
二、藉親族、友朋宣揚以成名:梁辰魚 203
三、曲壇聲名的競爭與用處 215
第三節 士庶共賞的《墨憨齋定本傳奇》 219
一、暢銷題材、名劇改編 219
二、降低印刷成本 222
三、劇本的雅俗平衡 223
下編 晚明文人出版文化:出版競爭與衿紳角力 231
第六章 士紳出版者的選擇:演義編撰的心理與營銷優勢 233
第一節 馮夢龍的著作分類 233
一、小說與傳奇亦史 233
二、晚明私家書目的戲曲與白話小說分類 235
第二節 出版競爭下的「子」、「史」越界 239
一、歷史演義的興起原因 239
二、演義與文言小說的地位之爭 241
第三節 晚明小說銷售方式與演義的興起 243
一、明人著作中的購書記述 244
二、書商銷售圖書的威脅與因應 249
三、白話小說銷售方式對編輯的影響 254
第七章 以戲曲之名爭鳴:雕版印刷對精英權力的爭奪 267
第一節 出版市場與雅俗推移 268
一、晚明文人的戲曲署名變化 269
二、詞以人重,人以詞重 272
第二節 江南地方社會的權力格局變動 275
一、對抗失意的留都文學 278
二、融通江南士紳的戲曲 281
第三節 縉紳作劇的考量 284
第四節 小結 291
第八章 結論 295
第一節 先士後商的馮夢龍:名利權衡下的出版經營 297
一、擅於審度時勢,調整出版編輯的策略 299
二、妥善經營士紳與文人身份,明確著作的市場區隔 301
三、結合交游網絡的拓展,推出得名公之助的著作 301
四、條理明晰,雅俗共賞以廣傳 302
五、以史家標榜,區隔商業經營的書坊主 303
第二節 以文名為利:士紳身份出版者特質 306
一、不以營利為主要驅動力 306
二、新類型著作的刊印 309
三、受到士紳身份的侷限 311
四、晚明文學出版市場的風向指標 313
第三節 本研究的侷限與未竟之處 314
參考書目 317
附錄一: 傳播路線圖 353
附錄二:《馮夢龍全集》對照表 355
附錄三:馮夢龍不同時期的出版類型表 359
附錄四:選本署名整理表 363
表2-1:曲文型選本表 363
表2-2:散齣型選本表 367
表2-3:劇本型選本表 377
參考文獻
壹、中文論著
一、古籍
(一)馮夢龍著作(依刊行先後排序)
〔明〕馮夢龍編,可一居士評:《喻世明言》,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衍慶堂刊本。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衍慶堂刊本。
〔明〕馮夢龍編撰,李田意攝校:《警世通言》,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據金陵兼善堂本影印。
〔明〕馮夢龍新編,胡萬川校注:《新列國志》,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
〔明〕馮夢龍編:《天許齋批點平妖傳》,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3輯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新列國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彙編:《折梅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中興實錄 中興偉略 壽寧待誌》,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太平廣記鈔》(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綱鑑統一》(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定本雙雄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新訂精忠旗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麟經指月》,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古今譚概》(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新平妖傳》,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壽寧待誌》,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綱鑑統一》(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永團圓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邯鄲夢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新灌園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新定灑雪堂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春秋定旨參新》,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春秋衡庫》,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掛枝兒》,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智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定本雙雄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麟經指月》,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2010年。

(二)其它引用古籍(依朝代、筆劃排序)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王充傳〉,《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5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闕名編:《撫掌錄》,[明]陸楫編:《古今說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8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王德信撰,〔元〕關漢卿續,〔明〕張深之正:《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刊本。
[明]方來館主人選:《萬錦清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8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7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不著撰人:《萬曆邸鈔》上冊,臺北:古亭書屋,1968年。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牛若麟纂輯:《崇禎吳縣志(江蘇)》,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九),沈雲龍選輯:《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22,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景印明崇禎間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8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羊洛敕里起北赤心子彙集:《繡谷春容》,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何偉然選,陸雲龍評:《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崇禎崢霄館刻本。
[明]呂天成著,醉眠閣憨憨子重梓:《李卓吾先生批評繡榻野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第2冊,臺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5年。
[明]呂天成撰,吳書蔭校注:《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次印刷。
[明]宋應星原作,劉君燦導讀:《天工開物》(上),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第2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李玉,陳古虞等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李逢時:《山水鄰新鐫出像四大癡傳奇》,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16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據明崇禎山水鄰刻本影印。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李開先集》(下),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李開先集》(中),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周楫:《西湖二集》,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第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傅惜華藏本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本補配。
[明]祁承㸁:《澹生堂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癸酉(六年,1633)山陰祁氏家刊本微捲。
[明]祁承㸁:《澹生堂藏書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宋氏漫堂抄本影印。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第2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祁彪佳:《遠山堂尺牘》,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明]姚士麟:《見只編》,《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第1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凌濛初:《南音三籟》,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4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凌濛初:《譚曲雜箚》,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函芬樓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徐渭:《選古今南北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遠齋刻本。
[明]徐?:《紅雨樓題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9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藏書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
[明]殷士儋:《金輿山房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邵壁刻本影印。
[明]祝時泰等輯:《西湖八社詩帖》,《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2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明]屠隆:《白榆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據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馮夢禎刻本影印。
[明]張大復:《崑山人物傳》,《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第5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雍正二年汪中鵬重修本影印。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下),北京:十洲古籍書畫社,2006年。
[明]張岱著,陳萬益導讀:《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張栩輯:《彩筆情辭》,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5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張琦選輯,張旭初刪訂:《吳騷合編》,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
[明]梁辰魚著,吳書蔭編校:《梁辰魚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2輯第1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秘笈》第41冊,上海:上海文明書局,1922年石印本。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1995年。
[明]湯顯祖著,李曉、〔日〕金文京校注:《邯鄲夢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楊慎、黃峨撰,金毅點校:《楊升庵夫婦散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劉方:《天馬媒》,收錄於《全明傳奇》第1輯第14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劉沂春等修:崇禎《烏程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據崇禎11年刻本影印。
[明]鄧球:《閒適劇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鄭仲夔:〈耳新〉,《玉麈新譚》,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3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影印。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3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竇彥斌輯:《新鐫詞林白雪》,收入黃仕忠、〔日〕金文京、〔日〕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1輯第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明〕吳學儼等輯:《地圖綜要》,收入王自強編:《明代輿圖綜錄》(五),北京:星球地圖書版社,2007年據弘光元年朗潤堂刊本影印。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總類第10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據光緒二十二季春二月廣雅書局校刊本影印。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民國17年(1928)奉賢褚氏重刊鉛印本。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95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凌濛初撰,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明〕徐文昭編:《風月錦囊》,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4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據北京圖書館藏萬曆原刊本影印。
〔明〕高儒:《百川書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畢自嚴:《石隱園藏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9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程萬里編:《大明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1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明〕馮士驊:《春秋三發》,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楊慎:《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7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明〕溫體仁等纂:《明實錄: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據北平圖書館校印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明〕董斯張:《靜嘯齋存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詹詹外史著:《情史》,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臧懋循撰,趙紅娟點校:《臧懋循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趙世杰輯,江之淮參訂:《古今女史》,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問奇閣刊本。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豔史》,臺北:天一,1985年。
〔明〕劉君錫編:《樂府菁華》,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1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明〕鄭若曾:《江南經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第72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鋤蘭忍人選輯:《玄雪譜》,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4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韓霖輯:《守圉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3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闕名輯:《居家必備》,讀書坊藏板明刻本。此書取自網站:https://shuge.org/ebook/ju-jia-bi-bei/,檢索日期:2016年1月28日。
[清]毛宗崗評改,穆儔等標點:《毛宗崗評改本〈三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第19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李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5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30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30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張彝宣:《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抄本影印。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清]黃宗羲:《吾悔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第8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據無錫孫氏藏初刻本縮印,1975年。
[清]趙弘恩等監修,[清]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51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永瑢、紀昀等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第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朱彝尊:《明詩綜》,《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總集類第493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呂士雄等輯:《新編南詞定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李漁輯:《新增資治新書全集所載告示》,收入楊一凡、王旭編:《古代榜文告示彙存》第3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據清康熙刊新增資治新書全集本影印。
〔清〕沈自晉編:《南詞新譜》,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3輯,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清〕周廣業:《經史避名諱考》,《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第6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清鈔本影印。
〔清〕洪昇:《長生殿》,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清〕孫奇逢輯:《畿輔人物考》(二),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第141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郝玉麟等監修:《福建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52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30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清〕陳濟生編:《啟禎遺詩》,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9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據清順治刻增修本影印。
〔清〕惠棟:《九曜齋筆記》,劉世珩輯:《聚學軒叢書》第三集1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鈕琇:《觚賸續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馮如京:《春秋大成》,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順治甲午十一年(1654)馮氏介軒刊本。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5編第9冊,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黃宗羲輯:《明文案》,《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4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浙江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
〔清〕黃虞稷撰,〔清〕杭世駿補:《增訂本千頃堂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據適園叢書後印增訂本影印。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劉獻廷著,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據1959-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明清民歌時調叢書》重印校編。
于文:《出版商的誕生:不確定性與18世紀英國圖書生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2刷。
毛茸茸:《人間未可辭──〈環翠堂園景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
王小岩:《馮夢龍曲學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王古魯著,苗懷明整理:《王古魯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利器:《歷代笑話集》,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王重民、袁同禮:《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目》,袁同禮編著:《袁同禮著書目匯編》第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凌:《形式與細讀:古代白話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海剛:《明代書業廣告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石宗源、柳彬杰總顧問:《中國出版通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萬曙:《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江巨榮:《明清戲曲:劇目、文本與演出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何宗美:《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宗美:《明代文人結社與文學流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俐雯:《馮夢龍〈古今譚概〉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士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2011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07年。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年。
李李:《〈清平山堂話本〉研究》,臺北:里仁,2014年。
李明杰:《中國古代圖書著作權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李治安、孫立群:《社會階層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年。
李燕青:《〈藝苑卮言〉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
李鵬:《中國古代圖書出版營銷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第2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第4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汪超宏:《明清曲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周維培:《曲譜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周薇:《運河城市與市民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2014年。
邱江寧:《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柳倩月:《晚明民歌批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生成及其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夏春錦:《山城臥治──「三言」馮夢龍宦遊福建壽寧文獻考論》,臺北:秀威資訊,2013年。
孫崇濤:《戲曲文獻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第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國源:《典範轉移──中國大眾文化的出場視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涂育珍:《〈墨憨齋定本傳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郝麗霞:《吳江沈氏文學世家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高信成:《中國古代圖書發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文化,2002年。
高洪鈞編著:《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商傳:《走進晚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2版1刷。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二),臺北:丹青圖書公司,不注出版年。
張雪峰:《福建近代出版史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梁春芳、朱曉軍、胡學彥、陳後揚:《浙江近代圖書出版史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
章宏偉:《十六─十九世紀中國出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許嘉猷:《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台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唐山出版,2001年。
郭洪主編:《品牌營銷學》,臺北:元華文創,2015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8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大道:《〈檮杌閒評〉研究──魏忠賢時事小說》,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鹿憶鹿:《馮夢龍所輯明代民歌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傅承洲:《馮夢龍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的州縣行政與地方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黃仕忠、〔日〕金文京、〔日〕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1輯第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仕忠編校:《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彙刊》(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強:《李漁考論》,臺北:國家,2015年。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上)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曉東:《馮夢龍研究資料匯編》,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葉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樹聲、余敏輝著:《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賈明:《現代性語境中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
翟勇:《晚明江南名士風貌管窺:以松江何良俊為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趙紅娟:《拍案驚奇:凌濛初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紅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學世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維國:《教化與懲戒:中國戲曲小說禁毀問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劉君:《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劉建明:《明代政權運作與文學走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二),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三),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鄭如斯、肖東發編著:《中國書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4月第6次印刷。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據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複印。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下),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據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複印。
魯迅撰,郭豫適導讀:《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重印。
蕭富峰:《消費者行為》,臺北:智勝文化,2008年。
蕭德馨等編:《河南省中牟縣志》(一),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9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民國二十五年蕭德馨等修熊紹龍等纂石印本影印。
錢南揚:《漢上宦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錢鏡堂:《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03。
閻景娟:《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繆咏禾:《中國出版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聶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魏城璧:《馮夢龍戲曲改編理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藝文志編委會:《藝文志》第3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人弋:〈世紀回眸:馮夢龍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殷都學刊》第2期,2001年,頁67-69+111。
于翠玲:〈出版「溯源」與中國出版活動的演變〉,《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21-125。
尤海燕:〈國圖本《新鐫歌林拾翠》考〉,《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47-50。
尹麗麗:〈明代戲曲散齣選本反映的社會文化心理〉,《名作欣賞》14期,2012年,頁88-90。
毛芳:〈淺論明代藏書家高儒和《百川書志》〉,《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11年,頁139-140+159。
王一樵:〈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出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明代研究》第26期,2016年6月,頁165-198。
王小岩:〈馮夢龍創作、重編傳奇考〉,《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期,2007年,頁46-50。
王凌、程慧琴:〈馮夢龍及其家族入閩詳考──兼談馮夢龍魂斷八閩〉,《福建江夏學院學報》第6卷第6期,2016年12月,頁11-17。
王鋼、王永寬:〈《盛世新聲》與臧賢──附說《雍熙樂府》與郭勛〉,《文學遺產》第4期,1991年,頁92-98。
王璦玲:〈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頁1-18。
田華:〈馮夢龍《掛枝兒》成書時間考〉,《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26-128。
伍光輝:〈龍膺參與晚明結社活動考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3年,頁47-51。
朱子彥:〈論復社與晚明科舉〉,《社會科學》第3期,2009年,頁141-147。
朱福生:〈唐汝詢生卒年考〉,《滁州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13年8月,頁36-38。
艾立中:〈論《吳騷合編》與萬曆至崇禎時期散曲觀轉變之關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29-34。
何長江:〈《燕居筆記》編者余公仁小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3年,頁106-108。
吳倩:〈馮夢龍《情史》中的「情真情教」〉,《文學界:理論版》第2期,2010年,頁26-27。
吳敢:〈《中國古代戲曲選本.劇本選集》敘錄(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集,1999年9月,頁30-35。
吳敢:〈說戲曲散出選本〉,《藝術百家》第5期,2005年,頁11-16。
吳琦、馮俊:〈晚明鄉宦與鄉評之互動及其對地方秩序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5期,2014年9月,頁119-129。
宋艷:〈《禪真逸史》成書時間考證〉,《安徽文學(下半月)》第5期,2014年,頁9-11。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225-255。
李文衡:〈清代禁書版本叢談——《萬曆野獲編》專稿〉,《四川圖書館學報》第4期,1990年,頁70-80。
李平:〈流落歐洲的三種晚明戲劇散出選集的發現〉,《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1年,頁79-90。
李玉寶:〈晚明松江士人馮時可考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62-68。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期,2014年12月,頁127-158。
李忠明:〈晚明通俗小說刊工考略〉,《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3年,頁234-240。
李春霞:〈明代蘇州版畫探微〉,《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7年6月,頁144-145。
李廣德:〈新發現的凌濛初《游杼山賦》〉,《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頁37-40。
杜磊、朱崇志:〈胡文煥和《群音類選》〉,《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4年5月,頁78-82+89。
杜曉勤:〈杜詩在至德、大歷間的流傳和影響〉,《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1991年8月,頁110-116。
汪超:〈明清江南曲壇「松江曲派」質疑〉,《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14年7月,頁82-87。
汪超宏:〈韓國藏戲曲選本《詞林落霞》考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4期,2013年,頁9-13。
沈潛:〈常熟翁氏家族源流及文化傳承〉,《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37-43。
肖克之:〈《天工開物》版本說〉,《古今農業》第2期,2001年,頁82-83。
肖東發、張文彥:〈對話錄:21世紀以來中國出版史研究進展及趨勢〉,《中國出版史研究》第1期,2015年,頁7-20。
周立波:〈從《墨憨齋定本傳奇》的題材選擇看馮夢龍的思想形態〉,《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5年7月,頁137-141。
周立波:〈馮夢龍《墨憨齋新定詞譜》考辨〉,《中華戲曲》第0期,1998年,頁376-386。
周秋良:〈明刊本《香山記》作者及版本考〉,《文藝研究》第9期,2012年,頁157-160。
官桂銓:〈《熊龍峰四種小說》是建陽刻本〉,《文獻》第3期,1989年,頁286-287。
易名:〈關於《馮夢龍著述考補》──《馮夢龍著述考補》補正〉,《文獻》第2期,1985年,頁54-56。
林芷瑩:〈以劇為戈──傳奇《綠牡丹》的寫作與吳炳的改編〉,《清華學報》新4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699-731。
林樟杰:〈《三言》市民意識淺探〉,《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頁80-84。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11-157。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第5卷第2期,1992年10月,頁139-159。
金蘇:〈《古今笑》與《古今譚概》〉,《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88年。
姚政:〈馮夢龍交游錄〉,《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1年,頁167-178。
柯香君:〈明代私人家樂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頁125-168。
紀德君:〈明代歷史演義小說生成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7年,頁80-86。
胡小偉:〈《馮猶龍文鈔》作者考〉,《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6年,頁119-131。
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7,2003年12月,頁1-17。
胡萬川:〈三言序及眉批的作者問題〉,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集,臺北:聯經,1981年2刷,頁281-293。
胡萬川:〈從智囊、智囊補看馮夢龍〉,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1集,臺北:聯經,1981年2刷,頁137-150。
胡萬川:〈馮夢龍與復社人物〉,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1集,臺北:聯經,1981年2刷,頁123-136。
胡萬川:〈關於三桂堂刊本警世通言第四十卷〉,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5集,臺北:聯經,1982年,頁227-242。
范立舟:〈「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2003年,頁90-93。
孫俊志:〈談《情史類略》中的「情」論〉,《宜賓師專學報》第3期,1990年,頁18-26。
孫秋克:〈吳炳年譜〉,《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9月,頁26-30。
孫書磊:〈李開先與《改定元賢傳奇》的輯刊〉,《古典文學識》第1期,2011年,頁76-80。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入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臺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頁101-157。
孫麗華:〈銜接文學的高端和原生態──論馮夢龍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收入鄒明華主編:《新巷馮夢龍與民間價值建構》,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頁159-169。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第2卷第2期,1931年,頁61-91。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第2卷第3期,1932年6月,頁95-124。
徐文翔:〈馮夢龍的民歌編纂〉,《民俗研究》第5期,2013年,頁118-123。
徐永斌、張瑩:〈凌濛初與晚明刻書業〉,《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頁214-228。
徐定寶:〈論凌濛初《南音三籟》的審美指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50-55。
徐朔方:〈托名徐渭的《選古今南北劇》與《古今尺牘振震云箋》〉,《文獻》第3期,1991年,頁283-285。
徐朔方:〈袁于令年譜〉,《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9月,頁154-161。
徐朔方:〈袁于令沒有活到八十三歲〉,《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2003年,頁125。
徐震:〈20世紀馮夢龍戲曲研究綜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2月,頁42-47。
殷亞林:〈明清江南家族性曲家群體〉,《古典文學知識》第1期,2010年,頁71-77。
涂秀虹:〈論明代建陽刊小說的地域特徵及其生成原因〉,《文學遺產》第5期,2010年,頁96-107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第20卷1期,2009年3月,頁181-215。
祝普文:〈《廣笑府》作者不是馮夢龍〉,《藝圃》第3、4期,1993年,頁106-109。
袁行雲:〈馮夢龍《三言》新證──記明刊《小說》(五種)殘本〉,《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80年,頁337-348。
袁志(此為王凌的筆名):〈馮夢龍研究七十年〉,《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5期,1993年10月,頁59-64。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6。
馬孟晶:〈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54。
馬泰來:〈馮夢龍友朋交游詩考釋〉,收入常振國編:《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1992年,頁431-443。
馬學強:〈鄉紳與明清上海社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1期,1997年,頁164-171。
高洪鈞:〈馮夢龍的俗文學著作及其編年〉,《天津師大學報》第1期,1997年,頁53-58。
崔文印:〈《古今書刻》淺說〉,《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2007年,頁4-10。
張丹飛:〈馮夢龍非《情史》編者考〉,《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頁84-87。
張丹飛:〈論「三言」情教觀的市民色彩〉,《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年,頁71-75。
張文彥、肖東發:〈2000年以來中國出版史研究綜述及未來趨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00-107。
張仲民:〈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於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第5期,2007年,頁151-180。
張泓:〈借他人酒杯 澆胸中塊壘──《眾名姬春風吊柳七》所展現的馮夢龍的生活和理想〉,《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7期,2010年7月,頁63-65+70。
張青飛:〈明刊戲曲插圖之演變及其戲曲史意義〉,《文化遺產》第3期,2013年,頁42-48。
張凌霄:〈四部分類法──中國古代圖書的價值體系〉,《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94-96+104。
張曼玲:〈出版品牌的類型及運作模式探析〉,《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18-123。
張隆溪:〈文學經典與世界文學〉,《二十一世紀》第151期,2015年10月,頁9-17。
張獻忠:〈明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的出版〉,《社會學輯刊》第1期,2010年,頁127-133。
戚昕:〈明代女性出版家周之標〉,《新世紀圖書館》第10期,2012年,頁57-61。
梁建蕊:〈市民敘事向文人敘事的回歸──《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與《眾名妓春風吊柳七》比較探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2011年,頁14-16。
許紀霖:〈重建社會重心──現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收入王汎森編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頁137-168。
郭孟良:〈書船略說──明清江南圖書貿易的個案分析〉,《中國出版》z1期,2009年9月下、10月下合刊,頁97-100。
郭英德、王麗娟:〈《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文藝研究》第8期,2006年,頁55-62。
郭英德:〈元明清戲曲的基本文獻〉,頁7,http://zggdwxy.bnu.edu.cn/images/4/41/Xiquwenxian.pdf,檢索日期:2015年8月21日。
郭英德:〈稀見明代戲曲選本三種敘錄〉,《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頁73-76。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第2期,2000年,頁99-113。
陳江:〈退隱與抗憤──晚明江南士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應對〉,《史林》第4期,2007年,頁99-108。
陳希音:〈馮夢龍質疑兩則〉,《讀書》第9期,1982年,頁151-152。
陳志勇:〈稀見明末戲曲選本四種考述〉,《文化遺產》第1期,2014年,頁63-70。
陳良瑞:〈也說《萬錦嬌麗》及其所收的三種小說〉,《文學遺產》第3期,1990年,頁104-105。
陳俊啟:〈另一種敘事,另一種現實的呈現:新文化史中的「書的歷史」〉,《中外文學》第34卷4期,2005年9月,頁143-170。
陳勇強:〈此「周清源」非彼「周清源」──《西湖二集》作者問題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2年,頁32-38。
陳昭英:〈朱熹的《楚辭》研究與儒家美學傳統〉,收入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41-59。
陳洛嘉:〈國家圖書館所藏辛卯本《雍熙樂府》考〉,《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2012年6月,頁135-163。
陳美朱:〈論明清之際「布衣詩人第一」之爭〉,《高雄師大學報》第17期,2004年,頁213-2317。
陳開林:〈《經義考.通說》引文考辨十二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5年,頁109-115。
陳熙遠:〈從馬吊到馬將——小玩意與大傳統交識的一段歷史因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37-196。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87-218。
陳寶良:〈從雅俗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91-97。
陸林、戴春花:〈清初文言小說《觚賸》作者鈕琇生年考略〉,《文學遺產》第1期,2006年,頁153-155。
鹿憶鹿:〈關於三言的圖像──兼論馮夢龍與劉素明〉,收入鄒明華主編:《新巷馮夢龍與民間價值建構》,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頁128-146。
傅承洲:〈《情史》輯評者考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28卷,2001年,頁93-94。
傅承洲:〈天許齋小考〉,《文獻季刊》第4期,2008年4月,頁185-187。
傅承洲:〈馮夢龍著作編年與考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年,頁57-62。
傅承洲:〈馮夢龍與蘇州派劇作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4期,2011年7月,頁88-95。
傅承洲:〈藝人話本和文人話本〉,《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2年,頁34-38。
傅承洲:〈關於《古今小說敘》的作者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6年,頁132-136。
曾永義:〈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上)──從明嘉靖至清乾隆〉,《戲劇研究》第2期,2008年7月,頁1-48。
欽氏宗親網:〈明朝廣東知府欽拱極〉, http://www.jiaz.org/xswPublicLsy/xsw0_detail.asp?id=47772&xsid=465&mb=,2017年3月28日查閱。
閏鳴:〈習俗移人:明清知識群體視野下的吳文化中心轉移〉,《蘭州學刊》第3期,2013年,頁57-62。
馮賢亮:〈明清江南的士紳階層與地方社會〉,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43-56。
黃仕忠:〈《風月錦囊》刊印考〉,《學術研究》第3期,1998年,頁117-119。
黃仕忠:〈日本大谷大學藏明刊孤本《四太史雜劇》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頁47-53。
黃婉儀:〈《新鐫歌林拾翠》考述──兼論文選型散齣選本〉,《戲劇研究》第15期,2015年1月,頁1-46。
黃婉儀:〈戲曲散齣選本《冰壺玉屑》敘考〉,《戲劇研究》第12期,2013年7月,頁89-120。
黃強:〈《萬錦嬌麗》所收第二種小說出於《肉蒲團》〉,《文學遺產》第1期,1992年,頁122。
黃慶聲:〈馮夢龍《笑府》研究〉,《中華藝苑》第48期,1996年7月,頁79-150。
楊宗紅:〈馮夢龍之《春秋學》及對小說編撰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5年,頁207-218。
楊宗紅:〈精研覃思 志在《春秋》──論馮夢龍的《春秋》學〉,《青海社會科學》第2期,2014年,頁130-135+157。
楊曉東:〈「浪仙」鉤沉〉,《學術研究》第5期,1991年,頁106-111。
葉根華、彭新媛:〈從馮夢龍對柳永形象的重塑看話本小說的文人化〉,《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頁92-99。
董捷:〈風格與時尚──凌濛初《北紅拂》雜劇及明末版畫創作中的競爭〉,《美苑》第4期,2012年,頁81-86。
賈文勝、李敏:〈屠隆罷官考〉,《中國西部科技》第6期,2006年,頁43-44。
鄒振環:〈《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1年。
雷慧杰:〈探析高儒《百川書志》之創新〉,《戲劇之家》第17期2015年,頁241。
廖可斌:〈《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主人公金碧峰本事考〉,《文獻》第1期,1996年,頁24-46。
廖平:〈明代坊刻戲曲考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2期,2014年3月,頁98-102。
趙林平、許建中:〈晚明書坊戲曲廣告的類型及功能探微〉,《四川戲劇》第10期,2014年,頁134-137。
趙林平:〈「劍嘯閣」所刊戲曲年代考辨〉,《蘭台世界》第20期,2013年,頁145-146。
趙紅娟:〈凌濛初及其家族的刻書經商活動〉,《湖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2期,1998年4月,頁86-94。
趙海霞、張積玉:〈李漁編輯活動及思想考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93-197。
趙益:〈從文獻史、書籍史到文獻文化史〉,《南京大學哲學學報》,第3期,2013年,頁110-160。
趙素文:〈祁彪佳與他的《全節記》傳奇〉,《戲劇藝術》第3期,2009年,頁102-108。
趙荔紅:〈對徐朔方先生《馮夢龍年譜》的幾點質疑〉,《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頁150-153。
劉水云:〈明末清初文人結社與演劇活動〉,《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2001年3月,頁52-56。
劉光裕:〈中國出版史的研究對象和範圍──關於編撰中國古代出版通史的基本看法〉,《出版科學》第3期,2008年,頁83-87。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1997年,頁153-167。
劉蘭肖:〈在積累與沉澱中前行──2015年中國出版史研究綜述〉,《中國出版史研究》第2期,2016年,頁29-38。
歐陽代發:〈李玉生卒年考辨〉,《文學遺產》第1期,1982年頁144-147。
潘吉星:〈《天工開物》版本考〉,《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卷第1期,1982年,頁40-54。
潘良枝:〈從《情史.情貞》管窺馮夢龍的「情貞」觀〉,《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9期,2007年9月,頁94-96。
黎國韜、楊瑾:〈梁辰魚與中晚明曲家交往述略〉,《文化遺產》第3期,2015年,頁53-61。
黎國韜:〈梁辰魚生卒年及《浣紗記》創作年代考〉,《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59-63。
黎國韜:〈梁辰魚與鷲峰詩社〉,《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45卷,2005年,頁30-33+123。
謝穎淳:〈洪楩與《清平山堂話本》〉,《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9年,頁63-66。
謝巍:〈《馮夢龍著述考補》訂補〉,《文獻》第2期,1985年,頁56-59。
謝巍:〈馮夢龍著述考補〉,《文獻》第4期,1982年,頁56-76。
韓亞楠、李敬虎、張寧:〈域外馮夢龍研究略論〉,《遼寧經濟管理幹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15年,頁41-43。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281-328。
龔篤清:〈馮夢龍生平事蹟考略〉,《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1986年,頁48-52+129。


四、學位論文
尤海燕:《明代折子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路寧:《日本漢學家大木康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對外漢語系碩士論文,2007年。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朱亭曲:《情書.小說.世情──晚明情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吳蒙:《〈藝苑卮言〉版本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言:《〈千頃堂書目〉新證》,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3年。
李賢珠:《平妖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李艷輝:《徐石麒及其戲曲創作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芷瑩:《祁彪佳之宦歷、戲緣與其〈遠山堂二品〉的寫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真瑜:《「三言」他界書寫的時空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侯璨敏:《毛晉校刻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的貢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張嬋:《中晚明文人結社與戲曲》,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2年。
張曉嬋:《潘之恆研究》,江蘇: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2008年。
郭強:《晚明南京戲曲活動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桂鳳:《唐代杜詩接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萬攀:《明代文人結社與小說》,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4年。
劉文婷:《馮夢龍〈三言〉商人形象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賴慧真:《馮夢龍所輯民歌之風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薛琳:《張鳳翼曲作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鄺采芸:《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貳、外文論著
一、西文專著、單篇論文、學位論文(按作者英文字母排列)
Anne E. M clarwn, “Constructing New Reading Publics in Late Ming China,”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152-183.
Cynthia J. Brokaw, “Publishing, Society, and Culture in Pre-Modern China: The Evolution of Print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1 (2005): 135-165.
Cynthia J. Brokaw, 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7).
Hua-Yuan Li Mowry, “Ch′ing-shih and Feng Meng-lung,” Ph. D.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76).
Hui-Lin Hsu, “Revision as redemption: A study in Feng Menglong′s editing of vernacular stories,”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0).
Kai-wing Chow, “Writing for Success: Printing, Examinations,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Late M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7.1 (June, 1996): 120-157.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Katherine Carlitz, “Printing as performance: Literati Playwright-publishers of the Late Ming,”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267-303.
Lucille Chia, “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ing of Ming Nanjing,”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107-151.
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Robert E. Hegel, “Niche Marketing for Late Imperial Fiction,’’ in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 235-266.
Robert E. Hegel,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uyoung Son, “Publishing as a Coterie Enterprise: Zhang Chao and the Making of Printed Texts in Early 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31/1 (June 2010): 98-136.
Tian Yuan Tan, “Emerging from Anonymit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Writers of Songs and Drama in Mid-Ming Nanjing,” T′oung Pao 96 (2010): 125-164.
Tian Yuan Tan, Songs of Contentment and Transgression: Discharged Officials and Literati Communities in Sixteenth-Century North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Widmer Ellen,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 A Study in Seventeenth-Century Publis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6.1 (Jun. 1996): 77-122.
Yuming He, 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 The Harvae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二、日文專著、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日〕井上進:《明清学術変遷史:出版と伝統学術の臨界点》,東京:平凡社,2011年。
〔日〕大木康:《明末のはぐれ知識人:馮夢龍と蘇州文化》,東京:講談社,1995年。
〔日〕大木康:《馮夢龍山歌の研究:中国明代の通俗歌謠》,東京:勁草書房,2003年。
[日]土屋育子:〈『琵琶記』テキストの明代における變遷──弋陽腔系テキストを中心に-─〉,《研究論文集──教育系・文系の九州地区国立大学間連携論文集》第3卷第1號,2009年10月,頁1-20。

三、翻譯著作、單篇論文(依國名、作者漢名筆劃排序)
[日]大木康著,吳悅摘譯:〈關於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和讀者〉,《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88年,頁199-211。
[日]小野四平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收入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5集,臺北:聯經,1982年,頁203-225。
[日]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表野和江:〈明末吳興凌氏刻書活動考──凌濛初和出版〉,《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3年,頁57-67。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秦淮風月: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2007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大塚秀高:〈《警世通言》版本新考〉,《文學遺產》第1期,2014年,頁65-80。
〔日〕大塚秀高:〈關於《古今小說》的版本問題〉,《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3期,2007年7月,頁1-17。
〔日〕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日〕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79-100。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2004年。
[美]包筠雅著,劉永華、饒佳榮等譯:《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著,裔錦聲譯:〈關於明清通俗文學和印刷術的幾點看法〉,收入常振國編:《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1992年,頁376-393。
[美]何谷理:〈明清白話文學的讀者層辨識──個案研究〉,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439-476。
[美]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著,洪瑞雲、梁紹明、陳振忠、梅清豪譯:《市場營銷管理・亞洲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美]韓南著,王怡福譯:〈道德責任小說:17世紀40年代的中國白話故事〉,收入樂黛雲、陳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547-568。
[美]韓德林著,吳士勇、王桐、史楨豪譯:《行善的藝術:晚明中國的慈善事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美〕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美〕周紹明(Jose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梅爾清著,劉宗靈、鞠北平譯,馬釗校:〈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The Printed World: Books, Publishi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史林》第4期,2008年,頁1-19。
〔美〕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美〕戴維.斯沃茨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美〕韓南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美〕羅伯特.達恩頓著,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英〕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3年。
〔英〕柯律格著,高昕丹、陳珩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英〕戴維.芬克斯坦、〔英〕阿利斯泰爾.麥克利里著,何朝暉譯:《書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德]薛鳳著,吳秀杰、白嵐玲譯:《工開萬物:十七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法]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指導教授 孫玫、王力堅 審核日期 2017-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