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8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3.138.125.2
姓名 王俊彬(Jun-Bi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Politics, Publicity,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Research on the Controversies of Seventeen-Year Xiqu in Mainland China)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從中共建政到文革開始前,中國大陸發生了幾場具有影響力的戲曲論爭,其反映當代戲曲發展的美學追求與政治驅動力是什麼?本論文採用文獻分析法,運用中國大陸與台灣有關當代戲曲、文藝理論,以及和本研究相關之專書、工具書、期刊論文、學術論文、會議論文集、報紙文章等資料,尤其是當代戲曲形塑過程的資料,以及與當代戲曲史相關,戲曲寫實化發展方向的討論與爭論等,集中研究當代戲曲最具代表性的六場論爭──反歷史主義(神話劇)論爭、「戲曲藝術改革問題座談會」論爭、「推陳出新」論爭、「戲曲藝術革新」論爭、鬼戲論爭和京劇表現現代生活論爭,發現「十七年」戲曲這六場論爭同時受到三種傾向影
響,隨著戲曲改革運動的進展,其著重之處大致上從「戲劇真實」、「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朝著「現代生活現實」的傾向逐漸轉移,亦即從戲曲美學標準、現實主義話劇美學標準、現實主義真實的政治標準,挪移至反映現代生活現實的政治標準。此三種傾向不但可解釋「十七年」戲曲論爭的趨勢,且能說明各場論爭中的起始與結果。
摘要(英)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 were several influential controversies on xiqu work in mainland China. What are the aesthetic pursuit and political driving force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rama?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with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xiqu and art related to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s well as books, reference books, periodicals, literature, academic literature, conferences, anthologies, newspaper articles and other resources concerning this research. The references include the shaping process of the contemporary xiqu, the discussions and controversie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xiqu,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xiqu, etc.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six most representative controversies on contemporary xiqu: the controversy over Anti-Historicism (mythical drama),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forum on the reform of xiqu art, the controversy over "Innovation",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innovation of xiqu art", the controversy over "Beijing opera (Jingju) expresses the modern life". It is found that the sixteen controversies of the Seventeen-Year xiqu were affected by three tendenci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Xiqu, its emphasis has shifted from "dramatic reality" and "socialist realism" to "modern life reality", that is, from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drama and realism standards, real political standards of realism, moved to reflect the political standards of modern life. These three tendencies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trend of Seventeen-Year xiqu controversy, but also explain the beginning and result of each controversy.
關鍵字(中) ★ 當代戲曲
★ 戲曲論爭
★ 現實主義
★ 戲曲改革
★ 「十七年」
關鍵字(英) ★ contemporary xiqu
★ controversy of xiqu
★ realism
★ Reform Movement of Xiqu
★ Seventeen-Year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四節 「十七年」戲曲論爭的三種傾向 9
第一章 從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5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源起 15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引進與發展 21
第三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其後的發展 26
小結 32
第二章 反歷史主義(神話劇)論爭:現實主義真實的創作方法 35
第一節 新戲曲的「歷史真實」與「歷史主義」 37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教條化與濫用 39
第三節 「歷史主義者」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43
第四節 「反歷史主義論爭」的起因與影響 48
小結 53
第三章 「戲曲的藝術改革問題座談會」論爭:戲曲形式的現實主義改造 56
第一節 新文藝工作者與戲曲改革運動 58
第二節 「寫意論」與現實主義的交鋒:吳祖光與馬彥祥 61
第三節 戲曲「寫意論」的其他支持者 67
第四節 會後針對戲曲「寫意論」的反駁 72
小結 76
第四章 「推陳出新」論爭:教條主義的鬆綁與復歸 81
第一節 戲改方針「推陳出新」的由來 81
第二節 「戲劇真實」的缺席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條化 84
第三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進一步教條化 91
小結 103
第五章 「戲曲藝術革新」論爭:現實主義話劇與戲曲真實美學 106
第一節 反映現代生活現實的要求與傳統形式的取捨 107
第二節 對於戲曲傳統形式的看法 109
小結 112
第六章 鬼戲論爭:三種傾向的演示 116
第一節 鬼戲與戲劇真實 117
第二節 鬼戲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121
第三節 「以古喻今」與現代生活現實的附會 128
小結 135
第七章 京劇表現現代生活論爭: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內容 139
第一節 當代戲曲反映現代生活現實的趨勢 140
第二節 形式與內容的拉鋸:「劇種分工論」與「題材局限論」 145
第三節 新瓶裝新酒的爭議:「京劇姓京」與「話劇加唱」 150
小結 154
結論 157
參考文獻 162
一、專書 162
二、工具書 166
三、學位論文 166
四、期刊與雜誌文章 166
五、報紙文章 17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J.L.斯泰恩(J.L.Styan)著,周誠等譯,《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Drama In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中國戲劇,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1996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1956-1983年。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論文藝》(增訂本),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195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1991年,2版。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王培元,《在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北京:人民文學,2007 年。
王韜,《漫遊隨錄》,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包忠文主編,《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南京:江蘇教育,1998年。
布爾索夫著,劉甯、劉保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美學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
田本相主編,田本相、宋寶珍、劉方正著,《中國戲劇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2007年。
田漢,《田漢全集》17卷,石家莊:花山文藝,2000年。
伍蠡甫、蔣孔陽、秘燕生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1988年。
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1958年。
安葵,《張庚評傳》,北京:文化藝術,1997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2002年,2版。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3卷,石家莊:河北人民,2000年。
余从、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2005年。
李運摶,《現代中國文學思潮新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1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7輯,67冊,臺北:文海,1972年。
車爾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著,繆靈珠譯,《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1957年。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即「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周揚,《周揚文集》1卷,北京:人民文學,1984年。
周揚,《周揚文集》2卷,北京:人民文學,1985年。
周揚,《周揚文集》3卷,北京:人民文學,1990年。
周寧主編,《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濟南:山東教育,2013年。
孟繁樹,《中國戲曲的困惑》,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柏拉圖(Plato)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北京:人民文學,1963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2版。
胡華主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台北:文津,2012年。
孫玫,《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台北:秀威,2014年。
孫慶升,《中國現代戲劇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1994年。
馬少波,《戲曲改革論集》,上海:新文藝,1953年。
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著,孟昌、曹葆華、戈寶權譯,《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1978年。
高文升主編,《中國當代戲劇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1990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1999年。
勒內‧韋勒克(René Wellek),羅鋼、王馨缽、楊德友譯,《批評的諸種概念》(Concepts of Criticism),上海:上海人民,2015年。
張之薇主編,《當代戲曲研究卷》,合肥:安徽文藝,2015年。
張玉能、陸揚、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第五卷:十九世紀美學》,上海:上海文藝,1999年。
張光年,《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北京:中國戲劇,1957年。
張庚,《張庚文錄》,長沙:湖南文藝,2003年。
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1949-195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
張庚,《張庚戲劇論文集(1959-1965)》,北京:文化藝術,1984年。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1994年。
張真,《張真戲曲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2年。
曹葆華等譯,《蘇聯文學藝術問題》,北京:人民文學,1953年。
郭志剛,《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上冊,北京:人民文學,1980年。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1981年。
郭漢城,《戲曲劇目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81年。
郭漢城、章詒和,《師友集》,北京:中國戲劇,1994年。
陳平原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合肥:安徽教育,2000年。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1993年。
傅謹,《20世紀中國戲劇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1995年。
童慶炳,《馬克思與現代美學》,北京:高等教育,2004年。
童慶炳主編,《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華迦、關德富,《關於幾個戲曲理論問題的論爭》,北京:文化藝術,1986年。
馮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學,1983年。
塔塔爾凱維奇(Władysł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A History of Six [Aesthetic] Ideas),臺北:丹青,1987年。
楊春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南京:南京大學,2011年。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演變》,北京:北京大學,1988年。
葉水夫主編,《蘇聯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
葉永烈,《「四人幫」興亡》,北京:人民日報,2009年。
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1990年。
達米安‧格蘭特(Damian Grant)著,周發祥譯,《現實主義》(Realism),北京:崑崙,1989年。
蔣錫武主編,《藝壇》1卷,武漢:武漢,2000年。
盧洪濤,《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謝‧奧布拉茲卓夫(С.Сбраэцов)著,林耘譯,《中國人民的戲劇》,北京:中國戲劇,1985年。
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北京: 北京大學,1995年。

二、工具書
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京劇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11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年。
張品興、殷登祥等主編,《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年。
黃鈞、徐希博主編,《京劇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2009年。

三、學位論文
王成誠,《建國初期傳統文化政策研究(1949-1966)》,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4月。
孫豐俊,《1949-1960的京劇批評論爭──以報紙期刊為中心研究》,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5月。
荊博,《「十七年」戲劇批評的政治美學闡釋》,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4月。

四、期刊與雜誌文章
〈反對戲曲工作中的過于執〉,社論,《戲劇報》1956年6期,頁4-5。
〈文化部負責人──談豐富戲曲上演劇目問題〉,《戲劇報》1956年7期,頁8。
〈發掘整理遺產,豐富上演劇目〉,社論,《戲劇報》1956年7期,頁4-5。
〈關於上演「鬼戲」有害還是無害的爭論〉,《戲劇報》1963年9期,頁59-63。
〈關於戲曲的藝術改革問題〉,專欄,《戲劇報》1954年12期,頁9-10。
〈關於戲曲藝術革新的討論〉,專欄,《戲劇報》1960年10期,頁4。
巴地,〈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和創造──就正於馬科、馬彥祥同志〉,《戲劇報》1961年5期,頁24-28。
牙含章、唐亥,〈無神論教育與「鬼戲」問題〉,《戲劇報》1964年5期,頁39-44。
王向遠,〈中國早期寫實主義文學的起源、演變與近代日本的寫實主義〉,《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4期,頁109-114。
王雁,〈關於戲曲傳統形式的我見〉,《戲劇報》1961年Z7期(19-20期合訂本),頁60-63。
王鍾陵,〈粗暴與保守之爭及其合題:京劇革命──樣板戲興起的歷史邏輯及其得失之考察〉,《學術月刊》2002年10期,頁72-84。
本刊記者,〈周揚同志談戲曲表現現代生活〉,《戲劇報》1958年15期,頁8-9。
田漢,〈一年來的戲劇工作和劇協工作──一九五四年十月五日在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十月八日在劇協常務理事會上的報告〉,《戲劇報》1954年10期,頁3-6。
白雪塵,〈「現實主義的真實性」與「本質真實」〉,《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期,頁277-280。
曲六乙,〈鬼魂戲管窺──兼及建國以來鬼魂戲的論爭〉,《文藝研究》1979年1期,頁78-86。
曲六乙,〈漫談鬼戲〉,《戲劇報》1957年7期,頁4-7。
朱卓群,〈不要混淆人民性和封建性的政治界限──再評張庚同志「忠孝節義有人民性」的論點〉,《戲劇報》1960年5期,頁32-36。
朱卓群,〈從如何理解人民性說起──與張庚同志商榷〉,《戲劇報》1960年2期,頁27-29。
江東,〈戲劇一定要表現新的群眾時代──記周揚同志和演員們的一次談話〉,《戲劇報》1958年9期,頁3-4。
老舍,〈談「粗暴」和「保守」〉,《戲劇報》1954年12期,頁10-11。
佃基,〈從「像」與「不像」談京劇表演藝術革新成敗的標準〉,《山東文學》1964年4期,頁40-42。
何風雨,〈藝術真實:從社會必然性到「新理性」──文藝理論課程改革中的馬克思恩格斯現實主義真實性原則反思〉,《欽州學院學報》2012年2期,頁1-5。
何輝斌,〈國人對「莎士比亞化」和「席勒式」的誤讀與建構〉,《文化藝術研究》9卷2期(2016, 4),頁114-122。
吳祖光,〈談談戲曲改革的幾個實際問題〉,《戲劇報》1954年12期,頁15-19。
李寅,〈「推陳出新」與正確對待戲曲遺產──兼評張庚同志的若干論點及其他〉,《戲劇報》1960年7期,頁22-27。
李雲,〈重返現場:「十七年文藝」的建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3期,頁13-19。
李靜慈,〈試談秦腔《遊西湖》的成就〉,《陜西戲劇》1959年9期,頁25-26。
汪介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的理論行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1期,頁143-157。
沈嶢,〈讓蘇三回到「大街前」來〉,《戲劇報》1956年7期,頁15。
邢恩源,〈1963至1965年華東現代戲運動新探〉,《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3期,頁47-57。
周揚,〈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道路──1960年7月22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戲劇報》1960年Z1期(14-15期合訂本),頁7-29。
周寧,〈有關歷史劇討論的討論〉,《晉陽學刊》2003年4期,頁100-107。
孟超,〈跋《李慧娘》〉,《文學評論》1962年3期,頁110-115。
宗劬采,〈京劇的藝術改革不能離開它的特殊樣式〉,《戲劇報》1955年3期,頁36-39。
金紫光,〈毛主席關於《逼上梁山》的信必須恢復原貌〉,《人民戲劇》1978年12期,頁4-6。
阿甲,〈談戲曲表現現代生活〉,《戲劇報》1958年18期,頁30-33。
俞佩淋,〈論20世紀50年代初歷史劇大討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期,頁89-95。
南開大學中文系地方戲研究小組,〈階級界限不容抹煞──評張庚同志對色情兇殺戲的錯誤觀點〉,《戲劇報》1960年8期,頁27-28。
段守新,〈「鬼」辯──重溫《李慧娘》及其大批判〉,《名作欣賞》2011年36期,頁7-10。
紅線女,〈解放思想,大膽創造,努力演好現代戲〉,《戲劇報》1960年10期,頁8-9。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4卷6號(1918, 6),頁489-503。
英華,〈文化部舉辦現代題材戲曲觀摩演出〉,《戲劇報》1960年7期,頁18。
韋華,〈一個被神化了的藝術符碼──現實主義真實性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期,頁48-51。
孫由美,〈對戲曲的藝術改革問題討論中某些發言的不同意見〉,《戲劇報》1955年3期,頁31-35。
孫紅俠,〈「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兼談現實題材戲曲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上海藝術評論》2018年3期,頁32-36。
袁初,〈必須正確認識藝術與政治的關係〉,《戲劇報》1960年17期,頁30-34。
馬少波,〈關於京劇藝術進一步改革的再商榷〉,《戲劇報》1955年3期,頁21-26。
馬少波,〈關於京劇藝術進一步改革的商榷〉,《戲劇報》1954年10期,頁7-14。
馬彥祥,〈是什麼阻礙著京劇舞臺藝術進一步的發展〉,《戲劇報》1954年12期,頁20-26。
馬彥祥,〈評京劇《獵虎記》的演出〉,《戲劇報》1954年4期,頁3-6。
馬彥祥,〈試論戲曲表現現代生活和繼承戲曲藝術傳統問題〉,《戲劇報》1960年10期,頁4-9。
屠岸,〈探《探陰山》〉,《戲劇報》1957年7期,頁6-8。
張庚,〈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劇本》1984年2期,頁41-46。
張庚,〈推陳出新及其它──向張庚、朱卓群兩位同志就正〉,《戲劇報》1960年11期,頁31-36。
張庚,〈推陳出新與整理傳統劇目〉,《戲劇報》1963年10期,頁24-28。
張真,〈看崑曲新翻《李慧娘》〉,《戲劇報》1961年Z5期(15-16期合訂本),頁47-49。
張真,〈重視劇目的思想分析〉,《戲劇報》1957年6期,頁3-6。
張煉紅,〈「幽魂」與「革命」:從「李慧娘」鬼戲改編看新中國戲改實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5期,頁3-24。
張煉紅,〈「戲」說革命:「反歷史主義」戲改傾向及其文藝闡釋系統再考察〉,《社會科學》2013年10期,頁174-182。
梅蘭芳,〈對京劇表演藝術的一點體會〉,《戲劇報》1954年12期,頁27-28。
畢玉萍,〈孟超同志新編的崑劇《李慧娘》是一株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歷史教學》1965年6期,頁57-58。
郭漢城,〈道德‧人民性及其它──向張庚、朱卓群兩位同志就正〉,《戲劇報》1960年12期,頁29-34。
郭漢城、俞琳,〈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略談十年來戲曲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劇本》1959年10期,頁22-25。
陳晉,〈「兩個批示」的由來及影響〉,《毛澤東思想研究》1997年5期,頁88-93。
陳劍紅,〈為什麼對鬼戲的興趣那麼大?〉,《戲劇報》1964年Z1期(11-12期合訂本),頁70-73。
陶厚勇,〈三大運動中中共對於民主黨派統戰工作的思想與實踐〉,《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6期,頁34-37。
馮其庸,〈評張庚同志對封建道德的錯誤觀點〉,《戲劇報》1960年Z2期(19-20期合訂本),頁60-66。
楊慧,〈瞿秋白對現實主義的正名和對自然主義的批評──從《「現實」》的中俄文文本對勘說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2期,頁83-94。
溫凌,〈人性‧性格‧階級性──駁郭漢城同志的人性論觀點〉,《戲劇報》1960年5期,頁39-41。
溫潘亞,〈「純然主觀的表現方式」與「古為今用」──對建國初戲改中「反歷史主義」創作傾向批評的重新評估〉,《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4期,頁148-152。
葉盛蘭,〈我的意見、我的希望──在「戲曲的藝術改革問題座談會」上的發言〉,《戲劇報》1955年1期,頁42-43。
雷輝志,〈孟超因鬼戲《李慧娘》蒙難始末〉,《粵海風》2016年2期,頁87-97。
齊向群,〈重評孟超新編《李慧娘》〉,《戲劇報》1965年1期,頁2-8。
劉方政,〈政治與藝術夾縫中的呻吟與掙扎──關於「十七年」戲曲論爭的思考〉,《齊魯學刊》2010年3期,頁150-154。
劉方政,〈當代第一次戲曲論爭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4期,頁187-197。
劉方政,〈學術批評‧學術批判‧政治批判──《李慧娘》在1960年代前期〉,《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頁13-23。
劉芝明,〈為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戲曲而努力〉,《戲劇報》1958年15期,頁10-15。
劉皓然,〈堅持戲曲工作的不斷革命精神──駁張庚同志《反對用教條主義的態度來「改革」戲曲》一文中的若干論點〉,《戲劇報》1960年22期,頁27-34。
鄧紹基,〈《李慧娘》──一株毒草〉,《文學評論》1964年6期,頁10-20。
蕭苗,〈關于鬼戲的批判問題〉,《新聞業務》1964年8期,頁1-4。
戴不凡,〈必須從生活出發──淺談戲曲現代劇內容和形式的矛盾問題〉,《戲劇報》1963年7期,頁11-15。
戴再民,〈試談戲曲劇目中的「鬼魂」〉,《劇本》1957年2期,頁89-92。
羅長青,〈「十七年文學」概念源起及其研究的合理性問題〉,《南方文壇》2018年4期,頁84-90。
龔和德,〈關於京劇的藝術改革中舞臺美術的創作問題〉,《戲劇報》1955年1期,頁44-49。

五、報紙文章
〈正確地對待祖國的戲曲遺產〉,社論,《人民日報》,1952年11月16日,1版。
〈戲劇舞臺成為社會主義教育有力陣地〉,社論,《人民日報》,1964年10月15日,1-2版。
艾青,〈談《牛郎織女》〉,《人民日報》,1951年8月31日,3版。
周恩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民日報》,1951年5月7日,1版。
阿甲,〈評《新大名府》的反歷史主義觀點〉,《人民日報》,1951年11月9日,3版。
柏生,〈改進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集會 毛主席題示「推陳出新」〉,《人民日報》,1949年7月29日,2版。
健鶴,〈改良戲劇之計畫〉,《警鐘日報》,1904年5月31日,2版、6月1日,2版。
陶君起、李大珂,〈一朵鮮艷的「紅梅」──從《紅梅記》的改編,談到崑曲《李慧娘》〉,《人民日報》,1961年12月28日,5版。
楊紹萱,〈論「為文學而文學、為藝術而藝術」的危害性──評艾青的《談〈牛郎織女〉》〉,《人民日報》,1951年11月3日,3版。
指導教授 孫玫(Mei Sun) 審核日期 2020-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