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22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4 、訪客IP:18.191.171.235
姓名 許宏勛(Hung-hsu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
相關論文
★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 謝霜天《梅村心曲》的人物敘事分析★ 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 客家文字令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
★ 南庄地區伯公信仰與傳說楹聯研究★ 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
★ 《中大湖个風》暨創作理念:桃園地區新舊兩隻移墾地區个故事★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研究
★ 李喬《情歸大地》劇本與電影〈一八九五〉 比較研究★ 台灣閩客諺語反映的生活態度研究: 以徐福全、黃永達之諺語典為本
★ 客家戲曲中的人物塑造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之《大隘風雲》為例★ 客家外台戲中的笑科元素研究- 以貴鳳歌劇團的演出劇目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西方文學理論「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提出一種閱讀歷史和文學文本的策略,以政治意識型態的思路來解讀歷史文本,新歷史主義顛覆傳統歷史觀念,提出歷史可以被重寫的想法,並挖掘出意識型態的語言(或稱話語),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強調從政治權力、意識型態、文化霸權等角度,對文本實施一種綜合性解讀,新歷史主義重新強調文本與歷史,文學與權力、政治意識型態之間的關係。經過新歷史主義的詮釋,客家族群可以爭取對客家歷史的話語權,主張客家族群的歷史觀。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主要是探究客家大河小說所要表達的客家文化與歷史。新歷史主義所強調的「新」是追求文本的文化性分析,而不是追求文本的文學性分析,文本是作者透過文字反映他個人的思想──就是文化觀,因此本論文從新歷史主義理論入手,通過探討客家大河小說與新歷史主義理論的相關契合性,總結鍾肇政、李喬所進行的歷史書寫,探討「客家大河小說」這9部文本在描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李喬、鍾肇政作為敘述者是怎樣將自己的自覺意識滲透到文本中,而使得文本呈現出明顯的主觀性和虛構性的。以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依據,剖析新歷史主義文本闡釋模式的重要特徵,多維度地對「客家大河小說」進行解讀。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緒論: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新歷史主義、文獻回顧。第2章-客家大河小說的意涵:客家大河小說的定義、客家大河小說的情節與人物、客家大河小說的主題與特色。第3章-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族群:歷史的文本性之客家族群、文本的歷史性之客家族群、文本對客家族群歷史的重建。第4章-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乙未戰爭:歷史的文本性之乙未戰爭、文本的歷史性之客家族群、文本對乙未戰爭歷史的重建。第5章-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土地問題:歷史的文本性之土地問題、文本的歷史性之土地問題、文本對土地問題的重建。第6章-結論。

關鍵詞: 客家 大河小說 鍾肇政 李喬 新歷史主義 
摘要(英)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


Abstract:


The theory of western literary“New Historicism”presents a reading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texts. It interprets the historical texts with a political ideology.  New Historicism overturns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history with the history could be rewritten and dig out the language of ideology (or discourse). New Historicism emphasizes that the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be realized with the political power, ideology, and cultural hegemony. New Historicism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history,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ure and power, political ideology. Aft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New Historicism, the Hakka people can fight for the discourse right of their history.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mainly explores how the novels to express Hakka culture and history. New Historicism emphasizes the word“new”which is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pursuit of literary analysis of the text. The authors reflect their personal thoughts or the cultural concepts via their text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New Historicism, by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kka Roman-Fleuve and New Historicism,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Chung Chao-cheng and Li Qiao. Then the paper tried to find Chung Chao-cheng and Li Qiao as narrators how to penetrate their consciousness into their texts, which makes the texts showing some kinds of significant subjectivity and fictional natur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research methods ── New Historicism,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 - Intent of the Hakka Roman-Fleuve: the definition, fiction plots and characters, the themes and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3 –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 Chapter 4 – The Yi Wei war in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 Chapter 5 – The land issues in the Hakka Roman-Fleuve under the viewpoint of New Historicism. Chapter 6 - Conclusion.


Keywords:Hakka, Roman-Fleuve, Chung Chao-cheng, Li Qiao, New Historicism
關鍵字(中) ★ 客家
★ 大河小說
★ 鍾肇政
★ 李喬
★ 新歷史主義
關鍵字(英) ★ Hakka
★ Roman-Fleuve
★ Chung Chao-cheng
★ Li Qiao
★ New Historicism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論文架構圖…………………………………………………………………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方法──新歷史主義………………………………………5
第三節 文獻回顧…………………………………………………………………14
第二章 客家大河小說的意涵………………………………………27
第一節 客家大河小說的定義……………………………………………27
第二節 客家大河小說的情節與人物………………………………32
第三節 客家大河小說的主題與特色………………………………56
第三章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族群……………………71
第一節 歷史的文本性之客家族群……………………………………72
第二節 文本的歷史性之客家族群……………………………………137
第三節 文本對客家族群歷史的重建………………………………157
第四章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乙未戰爭………………………161
第一節 歷史的文本性之乙未戰爭……………………………………162
第二節 文本的歷史性之乙未戰爭……………………………………171
第三節 文本對乙未戰爭歷史的重建…………………………………178
第五章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土地問題………………………183
第一節 歷史的文本性之土地問題………………………………………184
第二節 文本的歷史性之土地問題………………………………………195
第三節 文本對土地問題的重建……………………………………………202
第六章 結論…………………………………………………………………………205

參考文獻…………………………………………………………………………………… 212
附錄一 新歷史主義的特色………………………………………………… 218
附錄二 客家人移居台灣時間探究…………………………………… 242
附錄三 乙未戰爭歷史…………………………………………………………… 249
附錄四 歷史文獻之作者分析……………………………………………… 253
附錄五 茶和樟腦……………………………………………………………………… 26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分為研究文本、一般專書、學術論文、期刊論文、譯著。

一、 研究文本

李喬:《寒夜》,「寒夜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荒村》,「寒夜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喬:《孤燈》,「寒夜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1年。
鍾肇政:《濁流》,「濁流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江山萬里》,「濁流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流雲》,「濁流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沉淪》,「臺灣人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滄溟行》,「臺灣人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插天山之歌》,「臺灣人三部曲」,遠景出版社,2005年。

二、 一般專書

桃園縣政府:〈拾肆/經濟農業/人物志/許文才〉,《新修桃園縣志》,200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文獻叢刊/,http://hanji.sinica.edu.tw/?tdb=%BBO%C6W%A4%E5%C4m%C2O%A5Z,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方志/,http://hanji.sinica.edu.tw/?tdb=%BBO%C6W%A4%E5%C4m%C2O%A5Z,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編,《文藝學和新歷史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王彪:《新歷史小說選•導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
王曉波編:《乙未抗日史料彙編》,台北:海峽,1999。
伍蠡甫 主編,《西方古今文論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
朱剛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中載等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北京:三聯書店,1997。
許佩賢譯:《攻台戰紀》,台北市,遠流,1995年。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2001年。
陳厚誠、王寧主編:《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陸貴山主編:《唯物史觀與文藝思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黃哲永:《全臺文》卷17,台北:文听閣,2007年。
黃哲永:《全臺文》卷24,台北:文听閣,2007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淡新檔案》,2009。


三、 學術論文

丁世傑:《台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志仁:《台灣客家小說移民書寫之探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作品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臺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 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994。
王慧芬:《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
王瓊慧:《李喬小說人物分析──以《慈悲劍——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李喬集》為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沈麗敏:《新歷史主義視域下的姜文電影》,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周園園:《新歷史主義視閾下的瑪格麗特•沃克長篇小說《歡樂》研究》,集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林明孝:《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林美華:《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邱榮裕:〈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民間信仰的發展〉,台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2007。
洪正吉:《鍾肇政長篇小說中的女性人物研究》,臺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洪麗完:《族群與聚落-臺灣中、南部大埔漢人移墾活動之比較研究(1700-1900)》,2012。
馬廣利:《新歷史主義觀照下的《李爾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張令芸:《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私立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6。
張正田:〈由清代《苗栗縣志》看清末「苗栗堡」人的族群感與空間感〉,2010,客家協會發表在痞客邦http://hakka99.pixnet.net/blog/post/211554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郭慧華:《鍾肇政小說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陳文霖:《傳仔〈台灣歌〉研究─北埔姜紹祖抗日事件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陳美滿:《李喬短篇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陳謙繼:《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陳鵬翎:《李喬短篇政治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陶富:《新歷史主義視閾下的第三代詩歌》,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曾玉菁:《鍾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編電影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黃卓權:〈清代北台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本文依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於2002年5月25日所舉辦之「第六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見研討會論文集〉略作修改。該文係由黃卓權作〈台灣內山開發史中的客家人〉發展而成,原稿為台灣省文化處及台灣省文獻會主辦,歷史月刊雜誌社承辦之「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新竹,1997/11)專題演講書面報告,後來以原題目刊於《歷史月刊》第134期,頁66-71,(1999/3)。
黃有福:〈客家地名探討〉,100年06月19日。
黃雅慧:《李喬短篇小說人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黃靖雅:《鍾肇政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慧鳳:《台灣歷史大河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楊素萍:《李喬「寒夜三部曲」之客家女性形象研究──以葉燈妹為核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2010。
楊傳峰:《《寒夜三部曲》女性角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國立武陵高中:黃子齡、楊懷慶、范姜韶華、陳建良、李佳蕙,指導老師:王鐿容:〈鍾肇政長篇小說中的客家文化書寫〉,第四屆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台灣語文組第三名。
葉瓊枝:《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董砡娟:《鍾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以《臺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劉奕利:《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盧翁美珍:《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歷史語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990。
戴華萱:〈論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灣意識的書寫策略〉,東亞漢學研究學會第三屆國際學術會議,2012。
謝秀惠:《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
羅肇錦:〈客家各稱形成的比對〉,「第九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10月5日。羅肇錦教授,時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羅秀英:《李喬《寒夜三部曲》客家題材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蘇毅絲:《李喬長篇小說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網路資料:〈三峽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新北市客家淵源館,取閱日期2014年6月4日http://www.hakka-origin.ntpc.gov.tw/files/16-1007-3968.php

四、 期刊論文

于永順,張洋:〈新歷史主義詩學的第三種立場——論當代新歷史主義小說的精神求索〉,《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頁19-24
毛崇傑:〈關於「新歷史主義批評」之再探〉,《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第12月3卷4期。
王立民:〈乙未抗日戰史之回顧〉,《國防雑誌》,第13卷2期,1997年8月。
王岳川:〈重分文學史與新歷史精神〉,《當代作家評論》,1999,(6)。
王岳川:〈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北京大學學報》,1997(3)。
史敏:〈新歷史主義視閾下的莫里森小說詩學〉,《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總第201期)。
吳學麗、李秀金:〈新歷史主義的元歷史敘事〉,《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李祖基:〈論清代移民臺灣之政策〉,《歷史研究》156-163頁,2001年第3期。
李清:〈振擺——新歷史主義文本闡釋模式〉,《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1)。頁34-35
杜彩:〈新歷史主義「歷史若文學」的辯證分析──兼論目前歷史題材的電視藝術創作〉,《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年第12期(總第173期)。
卓雅:〈記憶謊言與歷史符號──新歷史主義歷史觀的符號學闡說〉《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1月。
林繼中:〈文化詩學芻議〉,《文史哲》,2001年第3期(總第264期)
馬倩男:〈新歷史主義視域下《誰害怕維吉尼亞• 沃爾夫?》中的權力衝突〉,《青年文學家•外國文學》2013年26期。
張清華:〈十年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回顧〉,《鐘山》,1998年第 4 期。
張進、高紅霞:〈論新歷史主義的逸聞主義──觸摸真實與「反歷史」〉,《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頁22
張進:〈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內涵和基本特徵〉,《文史哲》2001年第5期(總第266期)。頁26-34
張寬:〈後現代的小時尚──關於新歷史主義的筆記〉,《讀書》1994年9月號。頁106-112
強玲:〈新歷史主義的顛覆與抑制──以長篇小說《兔子,跑吧》為例〉,《安徽文學》,2010年第2期。
曹克穎:〈新歷史主義的顛覆與抑制──以都梁的長篇小說亮劍為例〉,《傳承》,2007年,第7期。
淩晨光:〈歷史與文學──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頁173-174
盛寧:〈新歷史主義.後現代主義.歷史真實〉,《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1)
陳連錦:〈新歷史主義詩學與新歷史主義小說〉,《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
楊軍華:〈新歷史主義視角下解構《阿甘正傳》〉,《電影文學》2014年第6期
楊聯芬:〈從曾朴到李劫人:中國長篇歷史小說現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總第129期。
趙靜蓉:〈顛覆和抑制──論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意義〉,《文藝評論》,2002年01期。
滕學明:〈《阿甘正傳》的新歷史主義特徵〉,《電影評介》,2009年,第19期
盧慧娟:〈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模式解讀——以弗蘭克•奧康納的小說《我的俄狄浦斯情結》為文本〉,《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5期2010年10月
韓彥斌:〈臺灣「大河小說」的史志意蘊〉,《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第25卷第6期。
顧成華:〈新歷史主義敘事下的新世紀初文學〉,《蘭州學刊》,2012。

五、 譯著

やないはら ただお(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台北,2003。
Eagleton, Terry(特里•伊格爾頓):《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Greenblatt, Stephen(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看不見的子彈:文藝復興的權威及其顛覆〉,《莎士比亞的商榷》,1988。
Jameson, Fredric(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振逢、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Newton, Judith Lowder(裘蒂絲•勞德•牛頓):〈歷史一如既往?女性主義和新歷史主義〉,見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O′Connor, Frank(弗蘭克•奧康納)著,林六辰譯:〈我的俄狄浦斯情結〉,《外國文學》,2005(4)。
White, Hayden(海頓•懷特)著,黃紅霞譯︰〈歷史解釋中的形式主義與情景主義策略〉,《東南學術》,2005(3)。
WhiteHayden(海頓•懷特):〈評新歷史主義〉,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指導教授 黃菊芳(Chu-fang Huang) 審核日期 2014-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