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8.219.236.62
姓名 劉醇遠(Chun-Yuan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藍衫之下》創作過程對於「客家女性」的建構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藝術本位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架構,參與觀察《藍衫之下》的創作過程,試圖瞭解不同族群背景的劇本創作人如何看待及解析客家女性,如何從不同的觀點,將對議題的感悟融入創作之中,以及影響他們創作因素為何。並解析創作人如何運用劇本結構、符號及語言,以呈現或象徵「現代客家女性」。
摘要(英)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rt-based research to observ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drama “Other Than Indigo”. By studying different races and backgrounds playwright, this research analyzes Hakka women from multiply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of inspiring playwrights and the issues that playwrights integrate into the script are the main topics that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how does the playwright of “Other Than Indigo” use script structure, symbol, and language to interpret the modern Hakka women.
關鍵字(中) ★ 藝術本位
★ 客家女性
★ 戲劇創作
關鍵字(英) ★ Art-based Research
★ Hakka Women
★ Drama and Hakka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List of Figures) vii
表目錄(List of Tables) viii
第一章  現代戲劇創作與被制約的「客家性」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一、 要怎麼樣「演」,才會「像」一個「客家人」? 2
二、 被框架制約的「客家意象(Hakka image)」 3
三、 年輕創作人對於「客家性」的追尋與藝術實踐 5
四、 集體創作一齣關於「現代客家女性」的劇本 7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設計 12
一、 研究方法 13
二、 研究對象及場域 19
三、 研究限制 22
四、 資料處理及分析 22
五、 研究流程 2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7
一、 一切都關乎認同? 27
二、 客家女性的藝術實踐 30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3
第一節 族群意象與本質性的客家女性(客家性)? 33
一、 從文學作品及諺語中對客家女性形象 36
二、 客家女性的勞動經驗 37
三、 現代女性生命歷程與族群認同經驗 39
四、 女性的社會參與經驗 40
五、 小結 40
第二節 客家現代戲劇與劇本創作 41
一、 客家現代戲劇與「客家性」 41
二、 客家電視台影像的「客家性」 48
三、 小結 51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創作人屬性與「客家經驗」的差異 53
第二節 從創作人觀點看到的「客家女性」 59
一、 從客家女性觀點擷取出的「客家女性」 59
(一)受到傳統宗族觀影響 62
(二)客家生活習慣的傳承以及符號框架影響 64
(三)客家女性與母職枷鎖 68
(四)年輕女性自我的追尋 71
二、 劇本創作群對「客家女性」的再詮釋 74
(一)群體的歸類與個體的差異:面對客家女性的「客家性」 74
(二)難道非客家族群不是這樣子的嗎? 83
第三節 搬演型式:《藍衫之下》對「客家女性」的詮釋與再現 98
一、 客語及客家歌謠元素納入劇本 98
二、 符號上身的制約及內化:「請你打扮成為一個客家人」 101
三、 臍帶與子宮:母女關係、家庭與傳統觀念傳承 108
四、 社會建構的客家性的隱喻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3
一、 藝術本位研究:客家研究的新取徑 123
二、 關於客家女性的研究 124
三、 客家文化政策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自2002至2018年與台灣客家女性相關的研究整理表 133
附錄二、歷年來客家電視台所製播的客家戲劇作品 139
附錄三、《藍衫之下》創作文字片段初稿 143
附錄四、《藍衫之下》視覺藝術創作選粹 155
附錄五、《藍衫之下》演出計畫申請表 15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Martin Esslin著(1981)。《戲劇剖析》。羅婉華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Shaun Mcniff著(1998)。《藝術本位研究-從研究的觀點看創造性藝術治療》。吳明富譯。臺北:五南圖書。
Chris Weedon(1987)。《女性主義》。白曉紅譯。臺北:桂冠。
Nancy J. Chodorow(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臺北:群學。
Conrad Phillip Kottak(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臺北:桂冠。
Richard Jenkins(199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合譯。臺北:巨流。
Earl Babbies(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劉鶴群、林秀雲等譯。臺北:雙葉。
Patrice Bonnewitz(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臺北:麥田。
Benedict Anderson(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前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時報出版。
Mart Holmes(2012)。《性別社會學導讀》。謝明珊譯。臺北:韋伯文化。
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廣梅芳譯。臺北:張老師。
鄧宗聖(2005)。《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的教育探索》。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徐正光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臺北:巨流。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
姜貞吟(2015)。《現代客家女性》。臺北:智勝。
洪馨蘭(2015)。《敬外祖:臺灣南部客家美濃之姻親關係與地方社會》。臺北:遠流。
洪馨蘭(2004)。《台灣的菸業》。臺北:遠足。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唐山。
段馨君(2012)。《戲劇與客家:西方戲劇影視與客家戲曲文學》。臺北:書林出版。
段馨君(2013)。《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臺北:南京大學出版社。
高俊宏(2015)。《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臺北:遠流出版。
劉慧雯(2015)。〈客家電視台戲劇製作的困境與出路:外製的角度〉。頁77-113。廣播與電視第三十八期:2015年6月。
張翰璧(2007)。〈客家婦女篇〉。收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11-131。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品彥(2009)。〈美德之後—年輕客家女性的客家性探討〉。論文發表於?中華傳 播學會 2009 年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民國100年7月6日。
呂玉瑕(2010)。〈社會變遷中的客家女性的經濟資源與家庭地位〉。客家的形成與變遷[社會學研究所]專書(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暨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許如婷(2018)。〈臺灣「客家」女性視覺藝術:女人生命經驗、 族群圖像的再現論述〉。數:167-208。全球客家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胡紫雲(2015)。〈從殖民現代性到全球化論述:客家文化與現代戲劇在台灣〉。戲劇學刊第二十二期。頁83-10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林政勛(2017)。〈台北市當代客家表演藝術徵件計畫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竹君(2002)。〈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典婉(2002)。〈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怡文(2004)。〈從女性主義看台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碩士論文。
余亭巧(2004)。〈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善垣(2004)。〈台灣客家婦女「族群女性觀」與社會的對話:一心客家歌謠合唱團的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惠(2005)。〈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奕利(2005)。〈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詩婷(2008)。〈客家族群性別制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聚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滿(2009)。〈李喬短篇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蔡華芳(2009)。〈橫山地區客家女性社區參與歷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慧菁(2009)。〈鍾理和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舒涵(2010)。〈年輕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與性別角色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惠珊(2010)。〈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君(2010)。〈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貞(2010)。〈台灣客家女性諺語中的文化意涵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琋筠(2011)。〈舞台展演者之女性主體性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客家婦女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境論文。
李文玫(2011)。〈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阿榮(2011)。〈客家婦女的公民美學與情境教育:以桃園地區為例〉。
蔡宜娟(2012)。〈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靜怡(2012)。〈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書瑀(2012)。〈《寒夜三部曲》中客家女性與男性角色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如萍(2013)。〈客家婦女的勞動意識:以新埔削柿子婦女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鈴(2014)。〈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倩盈(2014)。〈已婚客家女性的婚姻觀〉。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君玉(2014)。〈客家女性政治人物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古美瑤(2014)。〈客家族群教養觀之世代差異:生態系統理論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敏華(2015)。〈影響客家女性社會地位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昕珈(2016)。〈客家家庭之多元族群婦女的角色地位:以北埔地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巧齡(2016)。〈客家女性創業家創業意圖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業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范姜秋勤(2017)。〈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黃春媛(2017)。〈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三位客家婦女的敘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孟妍(2017)。〈高學歷客家職業女性子女教養觀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箴(2002)。〈劇場作為另類媒介對文化主體性之形塑--以「歡喜扮戲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胡紫雲(2008)。〈客家現代戲劇及其劇本研究─以加里山劇團與歡喜扮戲團為對象〉。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Patricia Leavy , Method Meets Art: Art-Based Research Practice,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2006.
Patricia Leavy , Handbook of Art-Based Research,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2006.
Michael Hardt and Anconio Negri, Multitude: 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 Penguin Group, USA, 2005.
三、網路資料
白斐蘭:是客還係家?《離開與重返》。2000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nsc.gov.tw/sci/letternews328.html。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18-8-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