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2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8 、訪客IP:3.140.195.191
姓名 范雪霞(Hsueh-hsia F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公民社會建構策略之研究-以苗栗 社大公館學習中心為例
(The Study on Building Up A Civil Society In Hakka Community and)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隨著全球化快速的步調及公民社會的日益蓬勃,客家議題受到重視。本研究將客家、公民社會與社區大學作連結,主要是社區大學具有從社區出發向全民開放,以解放知識、關懷公共事務,建立民主參與的學習機構。策略是客家文化運作與社區民眾參與的關鍵,故本研究以建構策略為切入觀點。
本研究採單一個案質性研究,以苗栗縣社區大學公館學習中心為例,探討公民社會建構的策略。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依半結構式訪談題綱進行訪談,最後將訪談資料分析、詮釋及思考公民社會建構歷程、策略整理歸納出結論。
研究發現:(1)關注公共議題:苗栗社大公館學習中心志工校長務實採取各種策略,持續宣導凝聚公民意識,強調共同參與社區治理。(2)建構學習平台:苗栗社大公館學習中心以服務、公益、志願的型態經營,掌握公民社會兩大要素〔非營利組織經營〕、〔公共領域開拓〕加以推動。(3)形塑有聲客家:透過客家農耕精神,教導珍愛土地自然環境,從過去刻板印象中的隱形客家人,到現在擴及各族群為公民社會發聲的建構歷程,凸顯苗栗社大公館學習中心提升公民素質的獨特性。(4)強化公民社會:定期公民會議與出版社區報,苗栗社大公館學習中心作為公民社會的實踐場域,推動居民與社區互動成為夥伴關係。此全台第一份全程由社區公民打造的「隘寮下」社區報,甫榮獲文化部評比為最佳社區報。針對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摘要(英)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p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vitality of civil society, the issues of “Hakka” have gradually been noticed.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nnect the themes of Hakka with the subject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facts that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the leading learning institution in constructing democratic involvement by liberating knowledge and concerning public affairs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its opening to the public. The key strategy is operated through series of Hakka culture activiti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writer will focus on how to work it out through the said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sed a single ca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For example, the case surveyed is in the Gung-Guan Learning Center of the Miao-Li Community University in Miao-Li County, Taiwan.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n how a civil society was built up, the study method will include: document investigati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subject outline, reports will conclude data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in building up the civil society, and summary of the progress in the end.
The study found :
Firstly, caring of the public issues:
It is apparently that the volunteer school principal of the Miaoli Community University had successfully adopt various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the ideology of civil rights, sustaining advocacy on cohesion citizenship, emphasizing the common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
Secondly, building a learning platform:
The Learning Center was initially set up in the concepts of “serving people”, “concerning public welfare”, “voluntary for the community service”,etc.; promoted by the two key elements of civil society, which ar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NGO), and pushing to open up the public domain.
Thirdly, creating audio Hakka:
Through the spirit of Hakka farming, to educate people to cherish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by acknowledge more about our land ;to highlight the learning center’s unique quality for her endeavor to voice for the invisible Hakka, which was stereotyped long before, and extend caring to all the other groups in Taiwan.
Fourthly, Strengthening the civil society:
To held the civil conference and publish the community press periodically. The learning center aimed to become a practice field as civil society, an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s and communities to become partners .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newspaper —“Under the Stand of Safety Guarding Spot” has been appraised in a competition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s “the No.1 Community Newspaper” in Taiwan,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press published by the whole district citizens in the community.
In conclusion, the report points out concrete proposals fo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hoping to be referential for future research.
關鍵字(中) ★ 客家
★ 社區大學
★ 公民社會
★ 策略
關鍵字(英) ★ Hakka
★ Community University
★ Civil Society
★ Strategy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 V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2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11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方法 12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20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概念探析 21
第一節、文獻檢閱 21
第二節、名詞界定 42
第三節、概念析探 49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個案概述 60
第三節資料蒐集 85
第四章研究分析 91
第一節建構策略動機與目的分析 91
第二節建構策略歷程分析 94
第三節建構策略成效分析 9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結論 101
第二節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研究訪談邀請函 112
附錄二、訪談題綱 113
附錄三、訪談逐字稿 114
附錄四、社區報及活動圖片 131
附錄五、台灣重點發展區圖 135
附錄六、觀察紀錄表 149
附錄六、媒體報導彙整表 1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政彥,「社區終身學習合作網路的發展」。成人教育,2001年,頁11-21。
王鴻楷、夏鑄九,專業者為何要民眾參與及市民參與對台灣社會的意義。2001年林照真,「公民的驕傲社區走自己的路」。中國時報,社會綜合版,2002年10月21日。
江明修,2000,〈非營利組織協助政府再造之道〉,江明修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頁145-154。
江明修 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8)3:1-38
江明修、曾冠球(2002)。<非營利管理之理論基礎>,收錄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8。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江明修、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劃研擬‧專題研究Ⅲ,177-251。
江明修(2009)。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初版)。臺北市:智勝。
余佩珊譯(1994) ,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聰賢(1988)。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收錄於李亦園、楊國
樞編,「中國人的性格」(345-387)。台北:桂冠。
林水波、王崇斌,「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1999
林志成,「學習型社區建構公民社會」。中國時報,政治新聞版,2003年3月17日。
林振春(民88)。「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1999 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振春(民85)。「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民85)。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國明(民89)。「公民社會與福利國家」。黃榮村等策劃(民89)。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下)。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16,頁33-57。
洪蘭(譯)(1998)。史迪芬平克(Pinker, Steven)著。語言本能: 探索人類語言進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陶藩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人事行政,123。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化的「族群化」過程〉。頁37-71,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 31-40。
陳錦煌,「新港社區終身學習中心」。對話新港-紀錄臺灣新港移風易俗的腳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9年,頁327-328。
莊翰華、吳郁萍,「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1999年,頁170。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30-75。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臺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工學刊,19,87-131。
張英陣,「市民社會的實踐:第三部門與政府的互動」。全球化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臺灣社會福利協會,2001年。





許文傑(民8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紀惠容、鄭怡世,2001,〈非營利組織現行法令之探討與建議 -非營利組織主管機關應扮演的角色〉,《「台灣非營利組織法律環境修訂」研討會》,亞洲基金會主辦。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
經濟。台北市:智勝。
謝劍,2002,“為有源頭活水來: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30-75。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臺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工學刊,19,87-131。
謝劍(2002)。為有源頭活水來: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輯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化的奧祕(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臺北市:
商業周刊/城邦文化。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陶藩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人事行政,123。
賴兩陽(2002)台灣社區發展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80。
尚安榮(譯)(2001)。個案研究法(原作者:Yin R. K.)。臺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行政院,挑戰2 0 0 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 0 0 3 年5 月,
(http://www.cepd.gov.tw/service/board/coun-dev.htm)
教育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03年5月,(http://lifelong.edu.tw/佈告區.htm)

林澄枝,「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發展」。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活動手
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許文傑(民8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蔡培村(民89)。「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雙月刊,第57 期。
蔡培村(民88)。「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8)。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第24 輯。
蔡傳暉(民89)。「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

徐震,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頁35-41。

黃武忠,「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行政院社區總體營
盧偉斯,「組織學習的干預理論:行動理論之觀點」。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1996年,頁26-29。
廖嘉展,老鎮新生,臺北:遠流,1995年。
顧忠華,「社區力量的躍昇從在地學習開始」。載於第三屆社區大學研討會研討手冊: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耕,2001年,頁7-9。
二、英文部份:
Cruikshank Barbara, The Will to Empower: Democratic Citizens and Other Subjects.
Ithaca: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Dewe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1.


Foley, M.W., & Edwards, B.,"Beyond Tocquevile: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capital in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1), 1998,pp.5-20.
Hasenfeld Yeheskel, Power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Hasenfeld,Y.(ed.) Human
Services as Complex Organization. 1992,pp.259-275.
Habermas Ju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rans. by
Thomas Burger, Cam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9.
Hou-sheng Cha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privat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and itrelation to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Pluralistic WelfareSystem". Human Security and Social Safety Net. 29th Asia and Pacfic RegionalConference of ICSW, 2001.
Knight, B. Pharoah, C., & Dmerdom, M., "From voluntary sector to civil society". In B.
Knight, M. Dmerdom, & C. Pharoah (eds.). Building civil society:Current
initiatives in voluntary action. London:CAF, I998.
Putnam, Robert D.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指導教授 江明修(Min-hsiu Chiang) 審核日期 2014-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