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8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4 、訪客IP:3.135.190.101
姓名 賴維凱(Wei-Kai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論文名稱 客、畲、瑤語言關係研究
相關論文
★ 廣西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研究★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惠州客家話研究
★ 廣西荔浦市青山鎮客家話研究★ 廣西來賓市小平陽鎮客家話研究
★ 客家語文素養導向教學之具體實踐研究 -以新北市秀山國小為例★ 廣西恭城縣龍虎鄉客家話研究
★ 閩西清流、寧化客家話比較研究★ 泰國曼谷的興寧客家話語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從客家、畲族與瑤族的形成與遷徙談起,再從三者的語音(文白異讀、特殊陰平調)、詞彙(核心詞、文化詞、特徵詞)探討彼此之間的對應關係,最後在語法上與畲、瑤做一比較,除此,我們還從畲、瑤族稱探討了客家名稱的來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在聲母方面,最大的差異在於勉語除了有濁塞音及濁塞擦音外,還有完整的清化鼻音,而畲語只有一個,不過閩南客家話仍保有完整的清化鼻音。至於客家話「古全濁聲母不分平仄皆送氣」的現象,畲話、畲語雖然也有這種現象,但內部並非完全一致,勉語則無此現象。
2.韻尾現象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般認為客家話「保留」了完整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所以其他次方言的不完整,成了「弱化」或「消失」,但從「保留」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從畲話、畲語、勉語幾乎沒有k韻尾以及發達的喉塞音Ɂ,可以讓我們對客、畲、瑤語的韻尾關係再反思。
3.客家話和畲話都有「濁上歸陰平」現象,是否和勉語藻敏方言1、4調合併有關,目前未定論,仍值得細究。畲話「清去歸陰平」現象,在客家話的少數去聲字也有此表現,兩者未必沒有關聯。
4.客、畲、瑤語的「核心詞」、「特徵詞」或稱常用的基本詞,以Swadesh的前100和後100詞來區分,後100詞的關係詞較多,雖然符合前人所說的「接觸關係」、「聯盟關係」或「底層關係」,但根據我們深入探討並輔以其他資料的結果,我們認為這中間是有「承繼關係」的,亦即同源。
5.從文化語言來看,客家山歌和畲族lau(嬲)歌歌詞的內容大同小異,未必是畲歌源於客家山歌;客畲瑤的婚喪習俗,如「且郎」、「覡公」;四大姓氏,如盤、藍、雷、鍾,「盤」姓與「彭」姓的關係;「妹」名、「郎」名以及遍布於福建、廣東的畲、瑤地名,在在都顯示客畲瑤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語言事實上或許我們無法否定畲瑤部分語音、詞彙受漢語方言或客家方言影響,但在文化上,許多畲瑤自古就有的,並無法證明客家一定是習染畲瑤文化而來。
6.「語序」問題雖然未必是客家話和少數民族語言唯一的繫聯關係,狀語後置、動物詞綴也未必是客家話和畲瑤獨有,擴大到整個東南方言和南方少數民族語言,或許能看出客、畲、瑤語在語法層面,確實深受古越語影響深遠。
7.羅肇錦先生近十幾年來試圖從畲族和客家的自稱:「活」聶-山「哈」-「客」(家)人找出繫聯關係,除了平面的比較,還引古典籍及「山」的文化做歷時的比較,證明「活」、「哈」、「客」都是同音同義不同字,我們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如果這論點一旦成立,很多「語言事實」的深層現象就必須因此而改變,不再是弱勢語言學習強勢語言的問題而已。
摘要(英)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 She and Yao, and then discusses their correspondences from the phonetics and vocabulary.
Grammatically comparing with She and Yao, in addition to this, we also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the Hakka name from She and Yao people,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erms of consonant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at in addition to voiced obstruent and voiced affricate consonant, Yao has a complete voiceless nasal sound, and there is only “ŋ” in She, but the Southern Fujiang Hakka dialect still retains a complete voiceless nasal sound. As for the Hakka dialect, the phenomenon of ancient voiced consonants expressing aspiration is not a matter of fact. Although there is also such a phenomenon in She, the inside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Yao-Min do not have this phenomenon.
2. The tail vowel is worthy of in-depth exploratio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Hakka dialect “preserves” the complete nasal and consonant endings. Therefore, the other dialects are incomplete and become “weakened” or “disappeared”. However, from a point of view “reserved”,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re are almost no end-of-k and -Ɂ from She and Yao, which allows us to reflect on tail vowel of Hakka, She, and Yao dialects.
3. Hakka and She all have the phenomenon of “the forth tone was combind to the first tone”. Whether or not it is related to the combind 1 and 4 of the dialects of Zau Min is still relevant. The phenomenon of " the forth tone was combind to the first tone " was also said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minority of discourse words in the Hakka dialects.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unrelated.
4. The "core words", "character words", or commonly used basic words in Hakka, She and Yao dialect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first 100 words and the last 100 words of Swadesh. There are many relative words in the latter 100 words, although they conform to the predecessors.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alliance relations," or "bottom relationship," bu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with other data,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that is, homology.
5. From a cultural language point of view, the contents of the lyrics of Hakka folk song and She folk songs are very similar, not necessarily from the folk song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customs of weddings and mourning of Hakka people such as “tɕhia-loŋ” and “saŋ-kuŋ”; the four surnames , such as Pan, Lan, Lei, Zh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 surname and the "Peng" surname; the "Moi" name, the "Lang" name, and the names of the She and Yao dialects throughout Fujian and Guangdong, all displaying Hakka, She and Yao Inseparable relations. In language fact, we may not be able to deny that part of the speech and vocabulary in She and Yao are influenced by Chinese dialects or Hakka dialects. However, culturally, many She and Yao people have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it cannot be proved that Hakka culture must be used to dye She and Yao culture.
6. Although the issue of "word order" may not be the only connection between Hakka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dverbial quaternion and animal affixes may not be unique to Hakka, She and Yao. We can extend to the entire Southeastern dialect and Southern minority languages. Perhap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grammar level of Hakka, She and Yao is indeed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Vietnamese language.
7.In the past ten years, Professor Seo-Gim Lo has tried to claim from the self-proclaimed She and Hakka: “ho” ne, shan “ha”, ”hak”ngin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the plane comparison, he also cited the classics and “ The time-honored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mountain shows that "ho", "ha", and "hak" are homonyms with different synonyms. We think that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s, but if this argument is established, many of the "linguistic facts" in-depth phenomenon must be changed accordingly, and it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of weak language learning a strong language.
關鍵字(中) ★ 客家話
★ 畲話
★ 瑤族勉語
★ 核心詞
★ 重疊結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誌謝 ……………………………………………………………………………… vi
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議題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語料來源……………………………………………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14
第二章 客畲瑤族的形成與遷徙…………………………………………………43
第一節 客家、畲族與瑤族的形成………………………………………………43
第二節 客家、畲族與瑤族的遷徙………………………………………………52
第三節 苗族與壯侗族的形成與遷徙……………………………………………57
第四節 小結………………………………………………………………………60
第三章 從語音看客畲語言的關係………………………………………………61
第一節 客家話文白異讀的層次…………………………………………………61
第二節 客家話與畲族語言的語音關係…………………………………………63
第三節 客家話白讀語音與畲話的關係…………………………………………72
第四節 小結………………………………………………………………………75
第四章 從語音看客瑤語言的關係………………………………………………76
第一節 客家話與瑤族勉語的語音關係…………………………………………76
第二節 客家話白讀語音與瑤族勉語的關係……………………………………82
第三節 客家話「特殊陰平調」現象探析………………………………………86
第四節 小結………………………………………………………………………98
第五章 客家話與少數民族200核心詞的比較…………………………………100
第一節 從Swadesh前100核心詞看臺灣客家話與瑤族勉語的對應關係…… 101
第二節 從Swadesh前100核心詞看客家話和苗瑤壯侗的關………………… 119
第三節 從Swadesh後100核心詞看客家話和和苗瑤壯侗的關係…………… 127
第四節 小結………………………………………………………………………134
第六章 從詞彙看客畲瑤語言生活文化的關係…………………………………137
第一節 客家與瑤、畲山歌的比較………………………………………………137
第二節 客家與瑤、畲文化的比較………………………………………………144
第三節 客語特徵詞與瑤、畲的對應關係………………………………………157
第四節 從瑤畲族族稱探討客家名稱的來源……………………………………170
第五節 小結………………………………………………………………………180
第七章 從語法看客畲瑤語的關係………………………………………………182
第一節 狀語後置-添……………………………………………………………184
第二節 無性別動物詞綴-老、公、哥、婆……………………………………211
第三節 有性別動物詞綴-嫲、牯………………………………………………237
第四節 重疊結構…………………………………………………………………242
第五節 完成貌標記………………………………………………………………250
第八章 結論及建議………………………………………………………………252
第一節 結論………………………………………………………………………252
第二節 建議………………………………………………………………………255
參考文獻……………………………………………………………………………256
附錄…………………………………………………………………………………270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B. И.鮑爾科夫斯基等著、陳偉譯,2013,《語言的底層問題》。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丁邦新、張雙慶編,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
文大學
王士元,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主編,2005,《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2007,《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輔世、毛宗武,1995,《苗瑤語古音構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編委會編,2009,《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卷壹
~肆》。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西裕樹編,2003,《畲族海豐方言基本詞彙集》。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言
語史叢刊第一冊。
毛宗武,2004,《瑤族勉語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毛宗武、蒙朝吉,1986,《畬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白宛如,1998,《廣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甘春妍,2011,《博羅畲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付欣晴,2016,《漢語方言重疊式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向柏霖(法)、藍慶元編,2013,《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
商務印書館。
伍新福、龍伯亞,1992,《苗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何光岳,1989,《百越源流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吳永章,2002,《畲族與瑤苗比較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瑤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吳永章、田敏,2007,《苗族瑤族與長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錦平、李天翼,2012,《苗語方言比較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李錦芳等,2006,《西南地區瀕危語言調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澤然,2001,《哈尼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呂立漢、藍伶俐主編,2015,《畲族文化研究論叢2—2012中國.麗水畲族文化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呂嵩雁,2008,《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余金枝,2011,《湘西矮寨苗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金理新,2012,《漢藏語系核心詞》。北京:民族出版社。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與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
金立鑫,2011,《什麼是語言類型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作秋等著,1986,《壯族文學史》(全三冊)。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施聯朱主編,1987,《畲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威廉‧克羅夫特著、龔群虎等譯,2009,《語言類型學與語言共性》。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
胡希張等,1997,《客家風華》。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胡曉東 2011 《瑤語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韋景雲等,2011,《燕齊壯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孫宏開,2009,《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卷壹〜肆》。北京:民族出版社。
徐松石,1939,《粵江流域人民史》。北京:中華書局。
徐貴榮,2016,《客家語言論輯》。台北:五南。
班 弨,2006,《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北京:民族出版社。
袁家驊等,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2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涂春景,2000,《客話正音講義》。台北:凃春景。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市:南天。
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市:五南。
張智主編,2003,《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
張永祥、曹翠雲,2005,《苗語與古漢語特殊語句比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四》台南市:開朗雜誌事
業有限公司。
張維安等,2015,《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時代至民國九O年代》。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郭志超,2009,《畲族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靜云,2013,《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閔家驥等編,1986,《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陳保亞,1996,《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台元出版社。
陳孝玲,2011,《侗臺語核心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陳忠敏,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常竑恩,1986,《拉祜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梁 敏,1980,《侗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康忠德,2011,《居都仡佬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現璠等著,1988,《壯族通史》。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黃 勇,2002,《漢語侗語關係詞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曾曉渝等著,2010,《侗台苗瑤語言的漢借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彥杰,1996,《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學會。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鄒嘉彥、游汝杰,2003,《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齊沖天、齊小乎,2010,《漢語音義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趙燕珍,2012,《趙庄白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敏、朱茂雲,2011,《墨江哈尼族卡多話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村漢主編,2011,《廣西客家方言研究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炳釗等著 1988《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蔡驎,2005,《汀江流域の地域文化と客家――漢族の多様性と一体性に関する
一考察》。東京:風響社。
2016,《流動的客家: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和民族認同》。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鴻勇,2015,《粵北乳源過山瑤勉語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劉玉蘭,2012,《泰國勉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8,《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彙》。
北京:民族出版社。
賴文英,2015,《臺灣客語語法導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戴慶廈,2012,《景頗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2002,《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重光,2013,《客家、福佬源流與族群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藍雪霏,2002,《畲族音樂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瀨川昌久,1993,《客家-華南漢族のエスニシティーとその境界》。東京:風響
社。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1992,臺灣一版)
1965,《客家史料匯編》。台北:南天。(1992,臺灣一版)
羅美珍、鄧曉華,《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臺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2000,《台灣客家發展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羅肇錦、陳秀琪,2011,《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南投市:國史館台
灣文獻館。
饒秉才等,2016,《廣州話方言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
龔煌城,2011,《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語言所。
二、 期刊論文
Wang, Leslie Fu-mei,2002. From a motion verb to an aspect maker:A study of gou in Mandarin Chinese. Concentric 28.2:57-84.
Wu, Hsiao-Ching,2003. A Case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Guo in Mandarin Chinese─Polysemy of the Motion Verb with Respect to Semantic Changes. Taipei: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4:857-885.
丁邦新,2014,〈漢台語同源論的確證〉,第十四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
討會。
中西裕樹,2010,〈論畲話的歸屬〉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o. 24, 《歷時演變與語言接觸一中國東南方言》,頁247-267。
王 鐵,2011,〈從幾部族譜看客家的起源〉,歷史文獻研究第30期,頁42-48。
王文勝,2006,〈浙江遂昌方言的“添”〉,《方言》2:119-124。
王紅梅,2007,〈粵語特殊語序研究述評〉,《五邑大學學報》9.1:88-91。
朱曉農、寸熙,2006,〈試論清濁音變圈--兼論吳、閩內爆音不出於侗台底層〉,
《民族語文》03:3-13。
李心釋、呂軍偉,2010,〈漢語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語底層研究〉,《廣西大學學報》
32.1:60-65。
李輝等,2002,〈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遺傳學報》30(9):873-880。
何霜,2006,〈壯語“kwa33”(過)的語法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129-133。
吳松弟,1995,〈客家南宋源流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五期,頁108-
113。
吳中杰,2004,〈畬話的介音問題初探〉,《聲韻論叢》13 :271-290。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
2009,〈從游文良《畲族語言》論畲語研究的重要議題〉,《國文學報》9:179-19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出版。
吳疊彬,1998,〈「轉」表返回義解:從客方言談起〉,《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
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361-365。
范文芳,1997,〈「客家語彙貧乏」之探討〉。《語文學報》4:77-96。新竹: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出版。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
家」〉,《全球客家研究》第1期,頁1-56。
2014,〈從「客家」到客家(一):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
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頁1-114。
2014,〈從「客家」到客家(一):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
《全球客家研究》第3期,頁1-110。
胡松柏、劉存雨,2008,〈贛、吳、徽語交接地帶橫峰葛源話的特點和性質〉,
《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8.4:48-51。
陳其光,1984,〈畲語在苗瑤語族中的地位〉,《語言研究》第1期:200-214。
陳保亞,1996,〈從語言接觸看歷史比較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30-34。
陳延河,1998,〈廣東惠東客家方言動態助詞「過」〉,《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
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390-398。
陳奕秀,2010,〈臺灣閩南語趨向詞「過」的多義性與時空意象感知〉,第八屆臺
灣語言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曹保平、馮桂華,2003,〈贛方言都昌話的語法現象〉,《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4.2:50-54。
郭志超,1996,〈客家地區的壯侗語族族群與苗瑤語族族群〉,《廣西民族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年第4期。
黃 行,1999,〈苗瑤語方言親疏關係的計量分析〉,《民族語文》1999年第3期。
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4:275-289。
董永利等,2004,〈雲南1 8個民族Y染色體雙等位元基因單倍型頻率的主成分
分析〉,《遺傳學報》31(10):1030-1036。
董忠司,1993,〈有關臺灣語tsa1 pɔ1, tsa1 bɔ2的探源問題--試論可能是閩越語殘
留的一個痕跡〉,第三屆國際閩方言討論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93,〈早期臺灣語裡的非漢語成分初探--兼論尋找本字應該注意的事
項〉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臺灣語文學會、臺灣師範大學合辦。
1993,〈古代東南亞洲一個語言交融的痕跡--閩南語詞頭和苗語詞頭的
關係〉,第二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巴黎。
1994,〈畲語和閩南語的關係(初稿)〉第27屆國際漢藏語言和語言學會
議論文集。巴黎。
2008,〈客家語的介音問題—客家語基層無介音說兼論閩客方言音系中
的非漢語成分〉,《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趙一凡,2013,〈閩粵方言語法對兩岸三地書面語語法的滲透〉,《現代語文》
8:55-57。
趙則玲、鄭張尚芳,2002 〈浙江景寧畲話的語音特點〉,《民族語文》6:14-19。
鄧曉華,1994,〈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成分〉,《民族語文》3:36-40。
1999,〈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語文》3:42-49。
2001,〈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Dynamics of the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State in China》,頁405-416。
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畲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3(4):143-146。
鄧曉華、王士元,2003a,〈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
究》2003年第 2 期。
2003b,〈苗瑤語族語言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詞源統計分析方
法〉,《中國語文》3:253-288。
2007,〈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
6:536-548。
鄧曉華、鄧曉玲,2013,〈關於畲話的系屬問題〉,《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八十
歲賀壽文集》,頁495-510,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潘悟雲,2005,〈客家話的性質—兼論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語言研究集
刊》1: 18-29。
劉綸鑫等,2004,〈閩粵贛三地客家方言的語音比較〉,第五屆客方言暨首屆贛方
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2013,〈再論客贛方言的關係〉,《第九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4-37。
賴文英,2014,〈臺灣客語文白異讀探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賴維凱,2015,〈客畲基本詞源自南方例證─兼論「客」、「畲」族稱的來源〉。
《客家研究期刊》8.2: 27-62。
駱錘煉,2009,〈吳語的後置副詞”添”語有界化〉,《語言科學》8.5:472-477。
戴慶廈,1996,〈景頗語的實詞虛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4。
戴慶廈、朱艷萍,2011,〈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雲南民族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5:131-137。
聶國春,2004,〈客贛方言的壯語後置〉,第五屆客方言暨首屆贛方言研討會論
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羅美珍,1980,〈畲族所說的客家話〉,《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2013,〈關於畲族所說語言的定性和命名問題思考〉,《龍巖學院學報》
31.1:1-3。
2014,〈漢語南方方言中與普通話相異的語法形式探析〉,《龍巖學院學
報》32.1:23-29。
2015,〈劃分客家方言之我見〉,《龍岩學院學報》33.1:18-25。
羅肇錦,1988,〈客族與畲族氏兄弟族?〉,《客家風雲》第4期,頁149-155。
1998,〈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
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25-46。
2000,〈以客家話反推漢語史的韻尾發展—論〔-ʔ早於-p –t –k〕和〔-~早
於-m –n -〕〉,《客家方言研究—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韶關大
學學報編輯部,頁52-60。
2002a,〈梅縣話是粵化客語說略〉,《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
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34-50。
2002b,〈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聲韻論叢》第十二輯,頁
229-246。
2002c,〈客語祖源的另類思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
院客家委員會出版。
2003,〈客語祖源的非中原現象〉,《中國語文學研究會論文》,首爾:延
世大學。
2004,〈客語的非漢語成分說略〉,《第五屆客方言暨首屆贛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7.2:545-568。
2007,〈客語曉匣合口便脣齒音hu→f的推斷〉,《客家研究》第2卷第2
期,頁85-102。
2009,〈文白聲調與客家話源於南方的論證〉,《客家方言研究》,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客語與緬彝語的特殊淵源探索〉,《客家研究輯刊》第一期(第
36期),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頁161-168。
嚴修鴻,2004,〈客贛方言濁上字調類演變的歷史過程〉,第五屆客方言暨首屆贛
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靄明出版社。
龔煌城,2006,〈漢語與苗瑤語同源關係的檢討〉,《中國語言學輯刊》1.1:255-270。
三、 專書論文
吳榕青,2015,〈明清以來文獻記載的「畲(輋) 客」人〉。頁67-80,收錄於呂立漢、藍
伶俐主編,《畲族文化研究論叢2―2012中國.麗水 畲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文吾,2007,〈從帶畲、輋、瑤、寮、崬、洞等俗字地名看古粵東畲族分布〉。頁71
-80,收錄於麗水學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會主編,《畲族文化研
究論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胡曉東,2009,〈苗瑤語的早期來源及其系屬〉。頁72-80,收錄於戴昭銘、(美)馬
提索夫主編,《漢藏語研究四十年:第40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
集》。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徐勝一等,2016,〈客家族譜中郎名盛行的年代與地域〉。頁209-224,收錄於徐勝
一主編,《氣候與人文 : 歷史氣候、鄭和航海、客家文化》。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練春招,2002,〈客家方言本字考釋拾零〉。頁257-262,收錄於謝棟元主編,《客
家方言調查: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董忠司,2010,〈勉語壯語閩南語韻母之比較—兼論閩南語的百越語底層〉。頁240-
253,收錄於戴昭銘、(美)馬提索夫主編,《漢藏語研究四十年:第40屆國際
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鄧曉華、鄧曉玲,2010,〈一組和身體相關的客畲同源詞〉,頁222-229,收錄於
羅肇錦、陳秀琪主編《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賴維凱,2016,〈從Swadesh前100核心詞看臺灣客家話和瑤族勉語的對應關係〉。
頁309-324,收錄於江俊龍主編,《臺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第四輯。臺中:
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2016,〈從「再吃一碗飯」初探客語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關係〉。頁423-
448,收錄於胡松柏主編,《客家方言調查與研究:第十一屆客家方言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7,〈從Swadesh 的200 核心詞探討臺灣客家話和苗瑤壯侗的對應關
係〉。頁415-438,收錄於張維安主編,《在地、南向與全球客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2010,〈客家話「嫲」(ma)的語法化過程〉。頁290-299,收錄於羅肇錦、
陳秀琪主編《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
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6,〈原客(客的前身是畲瑤)〉。頁27-50,收錄於胡松柏主編,《客家
方言調查與研究:第十一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廣東: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6,〈客語演進的共時與歷時〉。頁1-20,收錄於江俊龍主編,《臺
灣客家語文研究輯刊》第四輯。臺中: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四、 會議論文
吳中杰,2007,〈浙江畲話的雙及物結構與相關語法標記初探〉。發表於「語言微
觀分佈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7年9月28-29日。
蔡驎,2004,〈HAK-KA與SAN-HAK--客家稱謂的由來及本義考〉。發表於「贛州與
客家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贛南師範學院,2004年11月18-20日。
汪鋒、劉文,2014,〈語音對應與苗瑤語比較研究--從完全對應的角度〉。發表於
「第十四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
研究所,2014年6月4-6日。。
羅肇錦,2012,〈「客家」名稱形成的比對〉。發表於「第九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2012年10月5-6日。
2015,〈閩粵畲客歌謠所體現的畲客轉化印記〉。發表於「第六屆客家文
化高級論壇暨閩臺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建:龍岩學院,2015年11
月29日-12月2日。
2016,〈畲話與客話的次方言關係說略〉。發表於「第十二屆客家方言
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2016年12月3-4日。
W. South Coblin, 2017, “Neo-Hakka, Paleo-Hakka, and Early Southern Highlands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35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 Nankang, Taipei, Taiwan: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an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honlogy. May 19-20, 2017.
五、 學位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1999,《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中杰,2004,《畲族語言研究》,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何純惠,2014,《閩西中片客家話語混合方言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博士論文。
房子欽,2015,《台灣客家語動後體標記語法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曉東,2011,《瑤語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徐貴榮,2007,《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傅根清,2001,《從景寧畲話的語音特點論畲話的歸屬》,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勝權,2006,《粵北客粵方言音韻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
2013,《粵北始興客家音韻及其周邊方言之關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劉玉蘭,2012,《泰國勉語參考語法》,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龍國貽,2011,《藻敏瑤語語音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譚曉平,2008,《江永勉語語漢語的接觸與演變》,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羅玉芝,2012,《臺灣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及其共同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網路資料
黃博全(黃潛龍),2009,〈「客家(HAKKA)」是漢字記音族名〉,《臺灣史地大翻案》http://ask1952.pixnet.net/blog/post/40334415。
雷彎山,2017,〈杭州沈塘盤姓畲族考〉,見「畲族網」:www.sanhak.cn。
鄭嘉明(謙哥),2006,〈台灣盤姓客家人之初探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
報》第48期。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
指導教授 羅肇錦 陳秀琪(Seo-Kim Lo Siu-Ki Chen) 審核日期 2018-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