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2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45.183.137
姓名 曾欣如(Hsin-Ju Ts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共文革後期權力移轉之研究(1971-1976)
(The Study on the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九一三事件」為文化大革命的分水嶺,此後「文革」頹勢顯現,毛澤東壓力倍增,仍心存奮力一搏的念想,一方面倚賴周恩來挽救失控的國家秩序,一方面又指使江青等人延續「文革」的生命歷程。
周恩來1972年的糾左措施讓毛澤東深感不滿,「批判極左思潮」本質上是攻擊「文革」意識形態,自然使得心繫「文革」成敗的毛出手制止,轉趨支持激進的造反派。毛澤東投注畢生的政治資本於「文革」之中,自然不願見其破產,眼見老幹部不予認同及跟進,他決心培養可繼承衣缽的接班人,藉此鞏固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然而,政壇新人王洪文文化水準不高,欠缺治國能力又不堪造就,毛澤東之望之餘只好再次重用鄧小平,期許鄧在「永不翻案」的承諾下振興國計民生。此時,毛澤東試圖建立一個左、右兩方勢均力敵的局勢,共為維繫「文革」成果奮鬥。
唯毛澤東始終都未能幡然醒悟,恢復國民經濟與大搞階級鬥爭無法並行不悖,在肯定「文革」的前提之下,務實的老幹部與造反的新幹部難以「安定團結」,鄧小平1975年「全面整頓」的急速改革步伐,最終勢必要對「文革」進行斧底抽薪的矯治,毛不得不再度罷黜鄧小平。鑑於現實因素,毛澤東退而求其次,在左、右兩方中間擇定忠於自己的華國鋒接班,希望藉以守住「文革」成果。然而,長久以來造反派專橫跋扈、不得人心的處事態度,加上1976年爆發「天安門事件」,民怨沸騰,顯見「文革」大勢已去,華國鋒因而與老幹部攜手合作,在毛去世一個月內發動「十六政變」,迅速逮捕四人幫,宣告文化大革命的落幕。
摘要(英) The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71 to 1976.
The incident of “13 September Incident” foresaw the failur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owever, Mao Zedong struggled to maintain the final revolution directed by himself in his later years. He judged tha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one of the two major event in his life. For one thing, Mao tried to rely on Zhou Enlai to make turmoil under control; For another thing, Mao instigated Jiang Qing to raise various political campaigns.
Although Zhou made effort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Zhou’s conduct of “Criticize Ultra-Left Trend of Thought” wasn’t accepted by Mao. Mao deemed that Zhou’s conduct weakened the powe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o attempted to cultivate Wang Hongwen as his successor. However, Wang lacked enough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political affairs. Mao gradually got rather disappointed with Wang and made the decision to put Deng Xiaoping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gain. Mao hoped that Deng could practice his promise of “Never reverse the verdict” and cooperate with the left-wing such as the "Gang of Four". Mao tried to balance the power among the CPC’s internal factions.
It is a pity that Mao didn’t realize the severe consequence brought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class conflict and economic manufacture. The over-all rectification led by Deng virtually attacked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ang of Four" won’t tolerate Deng, Mao won’t either. Therefore, Deng was forced to give up his political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 Mao chose Hua Guofeng as his successor and believed Hua would follow what he thought and what he said. However, the incident of Tiananmen Square in 1976 revealed the people’s anger for the "Gang of Four" and boredom fo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fore, Hua united with experienced leaders such as Ye Jianying to arrest the "Gang of Four". The down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also represented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關鍵字(中) ★ 毛澤東
★ 文化大革命
★ 鄧小平
★ 全面整頓
關鍵字(英) ★ Mao Zedong
★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Deng Xiaoping
★ over-all rectifica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九一三事件」後的政局 11
第一節 周恩來的整頓 11
第二節 毛澤東的矛盾 23
第三節 接班人考量 30
第三章 路線之爭 43
第一節 鄧小平復出 43
第二節 1975年的整頓工作 58
第三節 整頓中斷 75
第四章 權力移轉的結局 87
第一節 華國鋒的掌權路 87
第二節 文革末路 95
第三節 四人幫垮台 110
第五章 結論 128
徵引書目 133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李先念傳》編寫組、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編寫,《李先念年譜(1970-1978)》,卷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3(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葉劍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陳雲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葉劍英年譜(1897-198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年)。

二、專書
《中國共產黨史編年史》編委會編,《中國共產黨編年史》,冊7(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7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若水,《新發現的毛澤東》(香港:明報出版社,2002年)。
史雲、李丹慧,《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司馬清揚、歐陽龍門,《新發現的周恩來》,上冊(紐約:明鏡出版社,2009年12月)。
司馬清揚、歐陽龍門,《新發現的周恩來》,下冊(紐約:明鏡出版社,2009年12月)。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安建設編著,《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朱元石整理、訪談,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吳冷西著,《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李德生,《李德生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辛史仁,《毛澤東與周恩來》(紐約:明鏡出版社,2014年) 。
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梁思文(Steven I. Levine)著,林添貴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2015年)。
金沖及、陳群主編,《陳雲傳》,下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5年6月)。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柯雲路,《極端十年──中國文化大革命全過程分析》(紐約:明鏡出版社,2007年)。
苑書義主編,《中國歷史大事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范碩、丁家琪、倪素英、金立昕著,《葉劍英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
范碩著,《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徐景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2003年)。
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紐約:明鏡出版社,2006年3月)。
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佐良,《周恩來的最後十年──一位保健醫生的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耀祠,《張耀祠回憶錄: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陳錫聯,《陳錫聯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傅高義(Ezra F.Vogel)著,馮克利、顧淑馨譯,《鄧小平改變中國》(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2)。
單少杰,《毛澤東執政春秋》(台北:聯經出版,2001年)。
程中原、夏杏珍著,《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北京:人民出版社)。
程光,《心靈的對話──邱會作與兒子談文化大革命》,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11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勝群主編,《鄧小平傳(1904-1974)》,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
齊茂吉,《林彪政變》(紐約:明鏡出版社,2016年)。
葉永烈,《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武生,《周恩來的晚年歲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黎原,《黎原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8年1月)。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沈邁克著;關心譯,《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9年)。
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權延赤,《走下聖壇的周恩來》(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中共中央關於努力完成今年鋼鐵生產計畫的批示〉,《黨的文獻》,期6(1999年),頁8-13。
丁明整理,〈回顧與思考──與中蘇關係親歷者的對話〉,《當代中國史研究》,期2(1998年),頁23-39。
丁東,〈質疑成說,可圈可點──讀史雲、李丹慧新著《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記憶》,期6(2008年),頁2-6。
尹家民,〈“安亭事件”:張春橋的一次政治賭博〉,《黨史博覽》期5(2006年),頁10-14。
王若水,〈從批“左”到批右的轉折—回憶一九七二年再批林方針上的分歧〉,《百年潮》,期5(1998年),頁37-48。
王殊,〈毛澤東的一次緊急召見〉,《百年潮》,期6(1998年),頁27-31。
史義軍,〈“九‧一三”事件後的“批林”內情〉,《黨史博覽》期8(2008年),頁11-16。
安建設,〈九‧一三後周恩來領等的批判極左思潮的鬥爭〉,《當代中國研究》,期1(1995年),頁62-71。
何雲峰,〈毛澤東晚年在接班人問題上的三大心結〉,《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10年),頁17-24。
余汝信,〈新瓶裡的舊酒──新書《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的舊思維〉《記憶》,期6(2008年),頁6-18。
余煥春,〈人民日報與1976年天安門事件〉,《百年潮》,期2(1998年),頁41-48。
余瑋,〈專職攝影師鏡頭內外的華國鋒〉,《黨史文苑》,期15(2009年),頁17-23。
吳忠口述,陳楚三、李大震整理,〈我經歷的1976年天安門事件〉,《炎黃春秋》,期3(2012年),頁28-34。
吳雪晴,〈1976年“南京事件”始末〉,《百年潮》,期8(2002年),頁18-24。
李根清,〈林彪“散記”中對毛澤東的思考〉,《炎黃春秋》,期11(2014年),頁47-53。
李海文,〈華國鋒:風雨人生路〉,《文史參考》,期15(2011年),頁20-30。
李慎明,〈從毛澤東晚年幾次痛哭說起〉,《參閱文稿》,期9(2013年),頁1-12。
李遜,〈王洪文的升沉〉,《炎黃春秋》,期10(2015年),頁50-58。
沈志華,〈提高黨史研究水平的關鍵在於實話實說〉,《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0年),頁6-7。
周啟才,〈中央政治局玉泉山緊急會議〉,《世紀》,期2(2006年),頁19-25。
武建華,〈葉劍英汪東興密談處置四人幫〉,《炎黃春秋》,期2(2013年),頁1-18。
金民卿,〈毛澤東是1975年整頓的提倡者、推動者和終結者―關於毛澤東與1975年的全面整頓關係的思考〉,《毛澤東思想研究》,卷32期6(2015年11月),頁1-12。
金沖及,〈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關係〉,《黨的文獻》期1(2014年),頁27-29。
夏杏珍,〈新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群眾詩歌運動—“大躍進民歌”和“天安門詩歌”述評〉,《當代中國史研究》,卷19期2(2012年3月),頁56-62。
徐慶全,〈鄧小平在1972年〉,《炎黃春秋》,期4(2009年),頁56-58。
張化,〈張愛萍將軍整頓國防科委〉,《百年潮》,期2(2001年),頁9-17。
張根生,〈華國鋒談粉碎“四人幫”〉,《炎黃春秋》,期7(2004年),頁1-5。
梁志遠,〈學大寨運動給亳縣帶來的災難〉,《炎黃春秋》,期4(2006年),頁24-29。
陳永生,〈華國鋒的政治經歷〉,《東亞季刊》,卷10期1(1978年7月),頁98-120。
傅頤,〈教育部長周榮鑫的最後歲月〉,《百年潮》,期2(2002年),頁29-38。
程中原,〈毛澤東三項指示和鄧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頓〉,《當代中國史研究》,期1(1997年),頁63-78。
程振聲,〈李先念與粉碎“四人幫”〉,《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2年),頁47-53。
舒雲,〈陳錫聯回憶鄧小平〉,《百年朝》,期6(2001年),頁32-34。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頁133-155。
葉永烈,〈走近華國鋒(一)〉,《時代文學》,期1(2012年),頁4-34。
葉永烈,〈走近華國鋒(二)〉,《時代文學》,期3(2012年),頁4-29。
鄔吉成、王凡,〈我參與逮捕“四人幫”的經過〉,《湖南文史》,期4(2003年),頁10-15。
熊蕾,〈1976年,華國鋒和葉劍英怎樣聯手的〉,《炎黃春秋》,期10(2008年),頁1-8。
劉冰,〈招來橫禍—我竟成了“右傾翻案急先鋒”〉,《百年潮》,期6(1997年),頁39-47。
劉明鋼,〈華國鋒在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黨史縱橫》,期8(2001年),頁21-23。
鄭克卿、常志,〈從《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看毛澤東對江青態度的轉變〉,《黨史博采》(紀實),期1(2005年),頁17-20。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期2(2015年),頁1-21。
顧訓中,〈上海“文革”期間的軍政關係—“九一三”事件40周年前夕訪談朱永嘉〉,《炎黃春秋》,期10(2011年),頁69-74。

四、學位論文
王振國,〈鄧小平研究(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二〉,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王涵江,〈周恩來外交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吳宜純,〈中共領導人「指定接班」問題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范聖昌,〈鄧小平政治人格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唐國英,〈周恩來中共政權之建立〉,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高永光,〈毛澤東以後中共權力繼承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陳杏俊,〈中共政治權力繼承之研究-從毛澤東到胡錦濤〉,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建隆,〈周恩來政治人格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瑞嘉,〈從毛澤東到華國鋒-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楊孟儒,〈文革前期周恩來角色之探討(1966-1971)〉,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為玉,〈中共政治繼承之制度化研究:從權力鬥爭到和平轉移〉,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樊祥麟,〈毛死後中共政治權力移轉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潘若蓉,〈華國鋒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曲治,〈中共九大前後政治局勢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羅聖琳,〈文革後期鄧小平角色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1968年、1972年、1973年、1976年、1977年、1979年、1995年、2011年。
《光明日報》(北京),1976年。

六、網站
《人與人權》:
http://www.renyurenquan.org/ryrq_article.adp?article_id=446
《人民網—文史頻道》:
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6906846.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665/54666/3818906.html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9250/227703/15318402.html
《開放雜誌》:
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0704p67.html
《華夏文摘增刊》:
http://hx.cnd.org/2015/06/08/%e3%80%90%e5%8d%8e%e5%a4%8f%e6%96%87%e6%91%98%e5%a2%9e%e5%88%8a%e3%80%91%e7%ac%ac%e4%b9%9d%e4%b9%9d%e5%9b%9b%e6%9c%9f%ef%bc%88zk1506b%ef%bc%89%ef%bc%88%e4%bd%9c%e8%80%85%ef%bc%9a%e6%9d%8e%e9%94%90/
《愛思想—文革人物檔案》:
http://www.aisixiang.com/data/66978.html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7-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