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2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117.85.200
姓名 林韋宏(Wei-Hu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意在言外:晚清《萬國公報》中的德國報導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普魯士在1871年擊敗法國後建立德國之後,一舉成為歐洲的強權,這個發展深受力求變法圖強的中國關注,希望能夠藉由複製「德國經驗」對抗外國勢力。在華傳教士所經營的《萬國公報》觀察到這一情勢,因而報導許多德國相關訊息,並且形塑晚清知識階層的「德國」概念,而這些概念甚至影響至今。
《萬國公報》主要分成三種角度來報導德國,首先由於中國人對德國一無所知,因而先從德國整體政情開始介紹,像是德國的民族地緣、歷史發展。由於德國建國之後成為歐洲外交核心,因而介紹德國的外交,再者同屬皇室國家,中國對此非常感興趣,因而介紹德國皇室中的兩位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第二個角度是將重點放在國家領袖,國家要能中興富強要有成功之領導人,《萬國公報》凸顯了當時三個在德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分別為政治方面的德國宰相俾斯麥、軍事方面的參謀總長毛奇、商業方面的克虜伯。第三個角度與晚清的軍事改革相結合,晚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一再慘敗之餘,非常重視外國強權之軍事發展,國人亦復如此,所以德國軍事發展也在《萬國公報》中有大幅度的報導。德國軍事分成三個部分,由於德國首強於陸軍,先行介紹德國陸軍,而後德國海軍新聞逐漸變多,接著介紹德國海軍,最後再介紹可以用於軍事上的科技。
摘要(英) Abstract
Prussia rose to a superpower in Europe after it defeated France and founded Germany in 1871. The rise of German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wanted to duplicate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resisting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powers. The Globe Magazine, a newspaper operated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China, was aware of this situation and published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related to Germany. In turn, this shaped the concepts of “Germany” among the late Qing literati. Even up to today, these concepts still remain influential.
The Globe Magazine covered German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 since Chinese people knew very little of Germany, the newspaper began its introduction to Germany by a general description on its history, politics, and geography. Since Germany became a diplomatic center in Europe, Germany’s foreign relations also became a major subject in the newspaper. Moreover, both China and Germany adopted had a system of monarchy, German emperors, Wilhelm I and Wilhelm II, were also covered. The second perspective of The Globe Magazine was on the national leaders of Germany. The secret of wealth and power of a nation comes from its leaders. The Globe Magazine accentuated three key figures in Germany at the time: Chancellor Bismarck in politics, Chief of Staff Helmuth von Moltke in the military, and Alfred Krupp in commerce. The third perspective was related to the military reforms of the late Qing period. Having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defeats in foreign wars,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and its people were greatly interested in the militar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powers. Thus, The Globe Magazine also contained significant reporting on German military matters. Coverage of the German milita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army, navy, and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rman army was put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because it played a key role about the rise of Germany. The Globe Magazine also gave due atten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ilitary power of Germany.
關鍵字(中) ★ 傳教士
★ 萬國公報
★ 晚清
★ 德國
關鍵字(英) ★ Missionary
★ The Globe Magazine
★ Late Qing
★ Germany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章 富強德國-「從民族到國家」之報導 17
第一節 宏觀德國-民族與國家 17
第二節 歐洲中心-德國的外交 30
第三節 勇武皇帝-德國的皇室 42
第二章 奠基人物-「德國政治人物」之報導 57
第一節 賢良宰相-俾斯麥 57
第二節 第一兵官-毛奇 77
第三節 軍企大亨-克虜伯 86
第三章 我武維揚-「德國軍事」之報導 93
第一節 長於陸戰-德國陸軍 93
第二節 船堅炮利-德國海軍 110
第三節 科技新知-軍事技術 122
結論 133
參考書目 13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史料
薛福成著,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
中文專書
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上)》,臺北:南天,1997。
Udo Ratenhof , Die Chinapolitik des Deutschen Reihes 1871 bis 1945 Witschaft-Rüstung- Militär (Boppard am Rhein:Harald Boldt Verlag, 1987)。譯本:拉騰霍夫著,王允闐譯,《德意志帝國一八七一至一九四五對華政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余文堂,《中德早期關係史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著,蓋之珉譯,《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傳(Kaiser Wilhelm II)》,北京:中信,2017年。
勞倫斯.桑德豪斯(Lawrence Sondhaus)著,黎藝譯,《德國海軍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權(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北京: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13年。
吳景平,《從膠澳被佔到柯爾訪華-中德關係1861-199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
周惠民,《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臺北,三民,2003年。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三民,1995年。
喬偉、李喜所、劉曉琴譯《德國克虜伯與中國近代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著,周京元譯,《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How to Treat the Germans)》,臺北:八旗文化,2015年。
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著,鈕先鍾譯,《西洋世界軍事史(Th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臺北:麥田,1996年。
張暢、劉悅,《德璀琳與漢納根》,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2012年。
強納森.羅斯(Jonathan Rose)著,郭季嫻譯,《俾斯麥(Bismarck)》,臺北:鹿橋,1996年。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徐棄郁,《脆弱的崛起:大戰略與德意志帝國的命運》,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施丟克爾(HelmuthStoecker)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Deutschland und China im 19 Jahrhundert),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1984年。
李長山主編《德國歷史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杜繼東,《中德關係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楊代春,《〈萬國公報〉與晚清中西交流文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潘琪昌主編,《百年中德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王守中,《德國侵略山東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林,《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瑪麗.雷布盧克(Mary Fulbrook) 著,王軍瑋、萬方譯,《劍橋德國簡史(A Cambridge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
米夏埃爾.施蒂默爾(Michael Stürmer)著,李超譯《德意志帝國: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歷史,1848-1918(The German Empire : A Short History)》,北京:中信,2017年。
羅伯特.傑克森(Robert Jackson)著,張德輝譯,《海戰:一次大戰至波灣戰爭(Sea Warfare From World War I)》,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4年。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著,周全譯,《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ückblick)》,臺北:左岸文化,2009。
郭恆鈺,《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臺北:三民,2004年。
郭恆鈺,《德意志共和國史話》,臺北:三民,1999年。
郭恆鈺,《德意志帝國史話(修訂二版)》,臺北:三民,2011年。
鶴見祐輔,《火與劍的一生:鐵血宰相俾斯麥傳》,臺北,遠流,1990年。
黃昭弘,《淸末寓華西敎士之政論及其影響 : 以萬國公報為主的討論》,臺北 : 宇宙光,1993年。
外文專書
Hans Wehler, Das Deutschreich 1871-1918, Gö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 1999.
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 Moltke On The Art of War : selected writings. CA : Presidio, 1993.
期刊論文
方子毓,〈清末民初中德關係研究-以青島膠州灣為例〉,《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嘉義,2006),頁119-152。
方子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外交政策與英德關係1888-1914〉,《成大歷史學報》,第38期(臺南,2010),頁1-44。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1875-1895)〉,《師大歷史學報》 第27期(臺北,1999.6),頁79-92。
李國祁,〈三國干涉還遼後中德租借港灣的洽商與德璀琳上德政府建議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臺北,1969.8),頁83-112。
國史館編印,《中國現代史書評選集(十一)》,(周惠民 評:Udo Ratenhof 著 1871 年~1945 年德意志帝國的中國政策,經濟,軍備及軍事),(臺北:1993.12)。
張玉法,〈評[王守中著]《德國侵略山東史》〉,《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6期(臺北:1988.9),頁209-211。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臺北:2006.12),頁1-42。
黃福得,〈1897至1914年間德國在青島的殖民體制與衛生建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期(臺北,2008),頁127-159。
黃福得,〈1918年前德國的殖民體制與殖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臺北,2006.5),頁117-146。
學位論文
方子毓,《德皇威廉二世的海外政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石麗東,《〈萬國公報〉與西化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李功勤,《安德西的外交政策》,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翁志宗,《萬國公報維新思想之研究(一八七四-一八九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張肯銘,〈從認識到認同:晚清中國朝野對德國軍事能力的認知(1861-189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莊尚武,《日耳曼一八四八年革命與其統一運動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郭明中,《清末駐德公使李鳳苞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秋月,《晚清駐德公使呂海寰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冠倫,《俾斯麥主導的文化鬥爭與羅馬公教之反應》,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暨歷史研究所碩士班,2015年。
盧明燕,《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普法戰爭》,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鍾維臣,《「上帝」與「神」的譯名之爭-以《萬國公報》(一八七七年)刊載之爭論為例》,中壢: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梅芳,《駐德公使許景澄於晚清軍備購辦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19-1-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