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2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18.118.254.94
姓名 曾宇誠(Tseng-Yu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中國古典戲劇中有一類是主要透過衝突,藉著主角面對外在性的衝突與內在性的衝突達成其戲劇任務,它們突顯出濃厚的悲劇色彩。觀眾可以從主角身上體現生活中的反應,從而進行反思。衝突以外,悲劇故事情節亦需要有力的變化和不幸的事件相互配合,如此可以讓觀眾全情投入其中,與角色的情感思維結合在一起。有別於西方主流的悲劇理論,中國一般以圓滿做結,劇中可能還包涵了喜劇的逗趣與幽默性,筆者相信其中的原因在於希望以故事作為道德教化,嚴謹嚴肅,卻又不讓人拘泥其中,輕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迎合觀眾的喜好,另依方面可以將觀眾從悲傷哀淒的紛圍中帶出來,做一個平復情緒的緩衝。然而,這種喜劇性質結局令不少學者斷言中國悲劇不存在。
  紀君祥所著的《趙氏孤兒》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劇作,其中包涵著自投羅網的諷刺意味,以及中國民族的偉大精神。十八世紀時期,此劇就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等傳播到歐洲大陸,後來經過如英國作家威廉.哈切特的《中國孤兒:一個歷史悲劇》等不同程度的改編與改寫以及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話劇《中國孤兒》等,中西文化傳播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在一個好奇探索中國帝制文化和儒家仁義道德的陌生土地上發光發熱。
  最後,筆者嘗試在「故事情節改編」、「人物形象塑造」與「悲劇手法運用」三個大方面著手,分別運用西方悲劇理論與王季思的中國悲劇觀念詳加分析,以研討與中國古典戲劇相關的悲劇問題。
摘要(英) ABSTRACT
There is one mainly through conflicts in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through the protagonist facing the external conflicts and internal conflicts to achieve their dramatic task, the color of tragedy is conspicuous by them. The audience can reflect the reactions of life from the protagonist to introspect. Beside the conflicts, the tragedy plot also needs changes and unfortunate event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be fully involved in the emotional thinking of the role of the combin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mainstream tragedy theory, China generally to complete in perfectly, the play may also include comedy and humo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 lies in the hope that the story as a moral education, rigorous and serious, but do not let people adhere to it, easy way on the one hand can cater to the audience′s preferences, On the other side can take out the audience’s sadness to calm down the mood. However, this comic has led many scholars to assert that the Chinese tragedy does not exist.
Ji Junxiang′s "Orphan of Zhao" is a rich tragic drama, which contains the irony of the trap and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the play was translated into French, English, etc. spread to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and passed such as British writer William Hatchett′s "Chinese Orphan: A historical tragedy"and other adaptation rewriting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thinkers Voltaire′s drama "China Orphan" and so on, the spark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glowing in a strange land of curiosity to explore China′s imperial culture and Confucian virtue.
Finally, the author tried to study the tragic problems related to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by analyz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plot adaptation", "character image shaping" and "tragic manipulation using", respectively using the Western tragedy theory and Wang Jisi′s Chinese tragic idea.
關鍵字(中) ★ 王季思
★ 趙氏孤兒
★ 中國孤兒
★ 悲劇理論
關鍵字(英) ★ Wang Jisi
★ Orphan of Zhao
★ Chinese orphan
★ Tragedy theory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緒論 - 1 -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文獻回顧 - 6 -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範圍 - 10 -
第四節、研究方法 - 12 -
第二章、中西方悲劇理論運用概述 - 15 -
第一節、悲劇的定義與其特殊性: - 15 -
第二節、故事創作起源記載 - 23 -
第三章 《趙氏孤兒》與悲劇的連結 - 41 -
第一節、元代社會觀與悲劇的產生 - 41 -
  第二節、《趙氏孤兒》的悲劇界定與特點 - 42 -
第四章、王季思與中國古典悲劇 - 51 -
第一節 王季思關於中國古典悲劇的認知 - 51 -
第二節、《趙氏孤兒》與學者們的相關見解 - 53 -
第三節、西方悲劇理論與王季思的中國古典悲劇觀念之比較 - 64 -
第五章、《趙氏孤兒》與伏爾泰的《中國孤兒》 - 74 -
第一節、伏爾泰的創作背景 - 74 -
第二節、《中國孤兒》的內容 - 78 -
第三節、《中國孤兒》的影響 - 87 -
第四節、《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之比較 - 88 -
第六章、結論 - 95 -
參考文獻 - 98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藝文印書館二十五史本。
臧懋循:《元曲選》冊四《趙氏孤兒》,中華書局。
二、專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II》(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
全書,1983年)。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上》(濟南:齊魯,1991年)。
弗德里西.威廉.尼采:《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2000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蒲公英,1986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
周傳家:《戲曲概論》(臺北:文津,2009年)。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2007年9月)。
林克歡:《戲劇表現論》(臺北:書林,2005年11月)。
林鶴宜:《從批評到理論架構》(臺北:國家,2011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2004年)。
范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台北:學海,1993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與解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2006年)。
時曉雨:《中西悲劇理論比較》(西安:西北大學,2001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1994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代文化,1991年)。
張靜二:《西洋戲劇與戲劇家》(臺北:翰蘆,2002年)。
陳瘦竹:《戲劇理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形式和類別》收錄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黃美序:《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臺北:三民,2011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6年)。
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板橋:駱駝,1991年)。
趙如琳:《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臺北:東大,1977年)。
趙建文:《尼采Friedrich Nietzche》(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
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劉彥君:《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臺北:國家,2009年11月)。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文津,2010年)。
劉慧芬:《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改編、修編》(臺北:文津,2010年)。
閻振瀛:《談戲》中外文學三卷,1984。
戴雅雯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臺北:書林,2000年)。
謝伯梁:《中國悲劇文學史》(臺北:國家,2010年5月)。
謝伯梁:《中國悲劇美學史》(臺北:國家,2010年7月)。
謝伯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上海,學林,2008年12月)。
羅漁:《西洋中古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9年)。
顧學頡:《元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三、期刊論文
聞天祥:〈兩大魔法師,在充滿噪音的島上交鋒:如何穿越莎翁與徐克的「暴風雨」〉,《表
演藝術》144期,2004年12月,頁18-22。
四、學位論文
林妙勳:《西方悲劇理論在中國戲曲批評中的應用-以元雜劇《趙氏孤兒》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0。
許玫芳:《元雜劇《趙氏孤兒》與服爾德《中國孤兒》因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廖毓如:《由亞里斯多德及尼采悲劇理論談伊底帕斯王》,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指導教授 孫玫 審核日期 2018-8-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