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224.64.226
姓名 郭明真(kuo m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漢賦四大家大賦之成熟與衰退
相關論文
★ 六朝志怪溯源研究★ 江淹模擬前人研究─以〈雜體詩三十首〉、賦為例
★ 兩晉政論文研究★ 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
★ 從「家學」和「婚姻」看東漢與魏晉的婦女形象――以《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為起點★ 六朝士人技藝之研究─以書畫、弓馬劍術為主
★ 先秦兩漢的夢象研究★ 潘岳哀傷賦作研究-兼論哀傷文類
★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研究★ 浩虛舟律賦研究
★ 魏晉辭賦的圖像化書寫★ 《世說新語》寫作教學研究:以中學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後世稱這四人為「漢賦四大家」,此四人的大賦可視為漢大賦演變的過程。本文先針對這四大家的十篇大賦-〈子虛賦〉、〈上林賦〉、〈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西都賦〉、〈東都賦〉、〈西京賦〉、〈東京賦〉,逐一分析其創作動機、結構布局、修辭手法、時空安排、遣詞造句這五大面向,下文將藉著這五大面向的分析,試著探究出這十篇大賦經過時間流逝,其寫作手法和諷喻精神變化情形。
經過前面對於十篇作品的分析,而得出這十篇大賦其寫作技巧有模擬前人的部份,如主客問答形式、羅列物象名詞、田獵鋪陳描寫、空間表現手法等;但也有其創新之處,如題材更加豐富細膩,諷喻手法更加多元,句式更加駢儷,征實內容增多等,總之,漢大賦經過這四大家之手,內容上題材更佳多元,而且文詞更趨於工整優美。整體而言,寫作技巧上是日益進步,呈現正成長趨向。
最後是探討漢大賦這十篇大賦中的諷喻精神。探討這十篇大賦之前,必須先了解世人為何以漢大賦的諷喻精神為審美標準,經研究得知大賦含有諷喻精神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源於《詩經》。從劉勰和班固的言論可知,賦乃源自於《詩經》,故賦自然被期待能和《詩經》一般,內容寄寓美刺之意;第二、受縱橫家影響。不論是古代的班固,或是近代的劉師培和章學誠都指出漢賦和縱橫家有所淵源,且漢賦作家中,不乏身兼行人之官的身份,故賦作也承襲縱橫家所特有的諷喻內容;第三、帝王默許。賦作因為帝王默許寓有諷意,故賦作家才能持續為之。因為這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世人往往期待漢大賦寓含諷喻內容。
探討漢賦寓含諷喻的原因後,接著比較研究這十篇賦作,以得出漢賦四大家的諷喻精神。接著再依對當代寓含諷喻且又蘊含政治期待感的標準,來評判這四大家在這十篇大賦中,所透露出的諷喻精神的差異。經分析比較後,得出司馬相如的諷喻精神是最符合古代詩經「刺」的精神,再來是揚雄,因其對政治期待感較低,故諷刺感濃厚,在「刺」的精神上,是不如司馬相如的,最後班固和張衡因為並無諷喻當代的內容,因此諷喻精神又不如揚雄。所以結論為漢賦四大家的諷喻精神從司馬相如到張衡,呈現負成長的現象。
摘要(英) ABSTRACT
Simaxiangru, Yang Xiong, Bangu, Zhang Heng later called the four as "Han Fu four people", this can be regarded as large fu of Han Dynasty process of evolution. This article first for all of ten large fu of Han Dynasty - , , , , , ,, , , , one by one analysis of theys creative motivation, structure and layout, rhetorical, time and space writing style.We can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five-oriented, try to explore out of the evolve of writing style and sarcastic spirit after the passage of time.

After the previous works for ten articles analyzed to derive the ten large fu have part of their writing skills analog predecessors, such as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host and guest, a list of objects noun, hunting elaborate description, performance space operandi; but there are also its innovation place, such as the subject matter is more rich and delicate, sarcastic approach more diverse, more Parallelism sentence, true content increases, etc. In short, the large fu of Han Dynasty through the hands of four people on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matter better pluralism, and the text words tend to be more neat and beautiful. Overall, progress on writing skills is progressive, it showed a positive growth trend.

Finally, explore the sarcastic spirit of this ten large fu of Han Dynasty. Before exploring these ten Fu, you must understand at first why people regarded sarcastic spirit of large Fu as aesthetic standards, the research results tell us three factors that the ten large Fu contain sarcastic spirit: first, from the "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From Liu Xie and Bangu’s reaserch, Fu is derived from the "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so Fu is expected to have sarcastic spirit such as "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 .,second,Fu is affected by strategists. Whether ancient Bangu, or modern Liu Shipei and Zhang Xuecheng pointed out Fu and strategists have some origins, and there are many Fu writer of Han Dynasty who are also the officer′s,so Fu also have sarcastic spirit that strategists have ; and third, the emperor acquiescence sarcastic spirit . Because the emperor acquiesced Fu have sarcastic spirit intention, it iencourage writers to continue to do this.Because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actors, people tend to look Fu with sarcastic spirit.

After research the factors that make Fu of Han Dynasty have sarcastic spirit, I will compared "Han Fu four people’s" difference of the sarcastic spirit with the Standard that have sarcastic spirit in article and contain expected for their country. Aft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Simaxiangru’s sarcastic spirit is most consistent with "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second-class is Yang Xiong, because he have lower expectations for his country , it is a strong sense of irony, so the sarcastic spirit is not as good as Simaxiangru. Finally Bangu and Zhang Heng’s sarcastic spirit are most lowest , because there is no irony for their country, so their sarcastic spirit is not as good as Yang Xiong. So the conclusion is "Han Fu four people’s" sarcastic spirit that from Simaxiangru to Zhang Heng appear a negative growth phenomenon.
關鍵字(中) ★ 漢賦四大家
★ 漢大賦
★ 寫作技巧
★ 諷喻精神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 錄……….. i
摘 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釋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8
第二章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分析 20
第一節 子虛賦分析 21
第二節 上林賦分析 30
第三章 揚雄四大賦分析 42
第一節〈甘泉賦〉探析 43
第二節〈河東賦〉探析 52
第三節〈羽獵賦〉探析 56
第四節〈長楊賦〉探析 65
第四章 班固〈兩都賦〉分析 72
第一節 〈西都賦〉分析 73
第二節 〈東都賦〉分析 82
第五章 張衡〈二京賦〉分析 90
第一節〈西京賦〉分析 91
第一節〈東京賦〉分析 103
第六章 漢賦四大家大賦寫作技巧分析 115
第一節 司馬相如寫作技巧分析 115
第二節 揚雄寫作技巧分析 124
第三節 班固寫作技巧分析 131
第四節 張衡寫作技巧分析 138
第七章 漢賦四大家諷喻精神探源與變異 148
第一節 漢賦四大家諷喻精神探源 149
第二節 漢賦四大家諷喻精神衰退 153
第八章 結論 181
參考書目 ……………………………………………………………………………………..……….18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原著時代排列)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三民書局,1986年。
潘重規:《論語今注》,里仁書局,2003年。
岡村繁:《毛詩正義注疏選箋(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胡毓寰:《孟子本義》,集成圖書,1972年。
王更生:《晏子春秋今註今譯》,臺灣商務,1987年。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
霍松林、趙望秦主編:《宋本史記注釋》,三秦出版社。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87年。
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國立編譯館,2003年。
汪榮寶:《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
葛洪著:《西京雜記》,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蕭統著,李善注:《李善注昭明文選》,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韓格平:《全魏晉校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史念海主編,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新華書店,1998年。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頁10 。
李昉:《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2006年。
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中華書局,2008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華世出版社,1980年。
程廷祚撰:《青溪集》,黃山書社,2004年。
劉師培:《論文雜記》,廣文書局,1970年。
劉熙載:《藝概》,華正書局,1985年。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


二、論著(依性名筆劃排列)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話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孫晶:《漢代辭賦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熊良智:《辭賦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
鄭鶴聲:《漢班孟堅先生周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駱冬青:《氣象非凡的漢賦》,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
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古文觀止》,三民書局,2011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文史哲出版社,1980。
襲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龔克昌,蘇瑞隆:《兩漢賦評注》,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
龔克昌、蘇瑞隆:《兩漢賦評注》,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三、學位論文
孔英民:《張衡創作新變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路,《漢末士人心態與漢賦創作流變》: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周煥玲:《漢大賦語言藝術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妮橘子:《班固辭賦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栗劉斌:《張衡詩賦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憲華:《頌揚聖德與諷諫帝失-論漢賦政治功能的矛盾二重性》,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碧仙:《揚雄辭賦及其賦論的研究》,褔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楊靜:《漢代畋獵賦的發展歷程與特色》,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雪妮:《班固辭賦觀研究》,天津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蔡妮芳:《理論與實踐—揚雄文學思想及其賦結合之考察,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76年。


四、單篇論文
于浴賢:〈論漢代賦論「美頌」精神的缺失〉,《遼東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14年)。
王德華:〈主文譎諫,以頌為諷-揚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解讀〉,《文學名篇解讀》,第一期(2010年)。
史春香:〈論漢賦的大國氣象〉,《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第10卷第5期(2012年5月)。
安小蘭:〈試論漢大賦的流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1年3月)。
何沛雄:〈漢付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發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宋皓琨:《揚雄四大賦的文本重讀 以〈上林賦〉為比較物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11月,頁1。
李悅:〈解讀班固的《兩都賦》〉,《華人時刊》,第10期(2013年)。
於浴賢:〈論漢代賦論「美頌」精神之缺失〉,《遼東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14年2月)。
胡正豔:〈賦體管見—從淵源說到流變〉,《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0 期(2011 年10 月)。
韋運韜:〈司馬相如大賦之結構藝術〉,《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12年5月)。
徐華:〈班固對漢賦的改造與六朝典雅文范的生成〉,《湖北大學學報》,第39卷第2期(2012年)。
袁丁:〈散體大賦抒情性研究〉,《准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2011年6月)。
袁世剛:〈試探田獵賦的奠基歷程,從〈七發〉到〈子虛〉、〈上林〉〉,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10年10月)。
袁亞錚:〈西漢辭賦寫景演進譾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14年1月)。
馬建華:〈揚雄《四賦》的突破〉,《新鄉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
馬建華:〈揚雄四賦的突破〉,《新鄉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
高一農:〈漢大賦衰變探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
許志剛:〈《子虛賦》、《上林賦》藝術轉型與新範式的確立〉,《文學遺產》,第3期(2005年)。
郭子峰:〈西漢大賦的帝王接受與經學影響〉,《吉首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8年9月)。
陳春保:〈賦是漢代文學宏大敘事的典型樣本-以漢大賦為中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11年1月)。
隋曉會:〈試論漢代散體大賦的審美特性〉,《渭南師範學院》,第12期(2007年)。
馮良方:〈漢代散體大賦主客問答模式正漢代經學之關係研究,以〈子虛賦〉、〈上林賦〉為例〉,《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
馮英華:〈漢賦審美意蘊探析〉,《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5期(2012年10月)。
敬曉愚:〈漢賦的諷刺和娛樂功能〉,《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文學評論》,(2012年8月)。
趙逵夫:〈兩都賦的創作背景、體制及其影響〉,《文學評論》,第1期(2003年)。
蔣曉光:〈論漢賦三言句的詩學意境與文體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第40卷第6期(2013年11月)。
魯紅平:〈論司馬相如的儒家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05期(2008年9月)。
指導教授 郭永吉 審核日期 2015-7-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