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190.207.144
姓名 鐘咏娥(Yung-O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家學」和「婚姻」看東漢與魏晉的婦女形象――以《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為起點
相關論文
★ 六朝志怪溯源研究★ 江淹模擬前人研究─以〈雜體詩三十首〉、賦為例
★ 兩晉政論文研究★ 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
★ 漢賦四大家大賦之成熟與衰退★ 六朝士人技藝之研究─以書畫、弓馬劍術為主
★ 先秦兩漢的夢象研究★ 潘岳哀傷賦作研究-兼論哀傷文類
★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研究★ 浩虛舟律賦研究
★ 魏晉辭賦的圖像化書寫★ 《世說新語》寫作教學研究:以中學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文以「家學」和「婚姻」探討漢晉時期的婦女自主,以《華陽國志》與《世說新語》此二本各朝具代表性的人物傳記小說為主要探討範圍。此二書分別是常璩與劉義慶兩位男性作家,為兩漢與魏晉時期的人物留下專章記載的書籍。雖然二書中女性所占篇幅均不多,但二位男性能為當時處於社會中相對邊緣和弱勢的女性發聲,仍有其不凡之處。兩位作者的作為與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各自的身世環境必有關聯。加上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時局動盪,在思想上還是受儒學影響,女性個體在其中如何自處,是耐人尋味的所在。本文即從婚姻與家學兩大方向,及兩書作者的思想背景,探討婦女在動盪的時代中所能自主的空間與項目。
本論文由《華陽國志》和《世說新語》此二書的寫作背景,以及漢晉相關的婦女研究,分析此時期的女性角色和思維。從《華陽國志》中女性角色的描寫,發現漢代的婦女處境與作為可歸納如下:人母重教、養;人妻看職責、情義;人女有法律限制與責任。而從《世說新語》中的女性角色,看見魏晉婦女的風采與表現則是:人母依然強調教養;人婦則大別於其他時代,有才識、德儀、情義的正向表現,也有權力、任性、怨妒的負面形象;人女幼年看才慧,長成之後在擇偶與顧家上分別有突出表現。
從家學盛行的形成和對漢晉婦女的影響,可以見得婦女自主在魏晉時期有逐漸抬頭的趨勢。家學先影響婦女、婦女又影響家庭,形成周而復始的循環關係。就漢代言,家學盛行源於政治的需要,女教的習得與傳承又得力於家學發達。女教以婦德為中心德目進行教化,女教的發揮又側重德與知的教誨傳承。就魏晉而言,家學的盛行在於儒學可以延譽、可以重振家聲、可以求官。家學依然左右著女性的學習,女教來自家庭,女教以德為基、以技求存,而女教的發揮在主中饋、佐君子、教養兒上仍有德、知不同表現。此外,後漢、三國、兩晉各有才女的文學作品流傳,突出表現婦女教育的成果與自我表達的形式,也間接做了女性作主的見證。
從婚姻制度對婦女影響的角度,發現兩代間的貞節和門第觀念尤為影響婦女自主的
空間。從《華陽國志》中可見漢代兩性地位的高低與貞節觀念的變化,左右著婦女的命運。婚配對象的選擇由財富到儒學氣節的看重,同郡婚到跨郡婚的門戶考量,看到婦女對家族的依存與幫襯關係。而婦女在議婚、絕婚中的自主,與誓不改嫁的堅決態度,是婦女在婚姻中所做出的爭取努力,是女性意識的幽微展現。在《世說新語》中可見魏晉時期門第婚姻更加成形,婦女的地位也隨門第高低而有上下,高族的空間優於其他,而玄風興盛造就思想、口才伶俐的士女,在兩性互動上有正面的才、識、情表現,與負面的妒、悍、貪的無所忌憚,婚姻中的離、絕也有自主的呈現。
本文總結家學的盛行和婚姻的名節在女性自主的影響,表現在她們更有能力和勇氣去表達自己。而他們無論是由自己書寫或由他人口耳相傳的側面描寫,兩者皆揭示了這項追求自主的改變,也被記錄在歷史上。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作品、性別間的觀點,豐富由「家學」和「婚姻」來看婦女自主的議題。





關鍵字:家學、婚姻、婦女自主、華陽國志、世說新語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feminine independ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arental teaching” and “marriage” which are described from the two representative biographical novels of Han dynasty (206 BC – 220 AD) and Six dynasties (265-420 AD) respectively: Chronicles of Huayang (Huayang Guo Zhi) and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yu). Chang Qu and Liu Yiqing are the authors of the two novels respectively, they recorded the behavior and convers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ose days. Although women did not adopt major roles in the two novels, it is uncommon that the two male authors can stand for women who are inferior of that time and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s. Chang and Liu’s deeds are related with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obje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Due to the political unrest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people are highly influenced by metaphysics and Confucianism. Within the unstable environment, how feminine individuals get along with the malicious environment would be a valuable issue in academics. Therefore, marriage, parental teaching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novelists are the main factors about how women fighting for their independence in marriage.
The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ways of thinking is based on not only Chronicles of Huayang (Huayang Guo Zhi) and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yu) but other related research of female in family and marriage. From Chronicles of Huayang (Huayang Guo Zhi), the situation and behavior of women in Han dynasty can be summarized as being as a mother (emphasizes on teaching and raising), a wife (depends on her duty and comradeship) and daughter (has restr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ontrast, in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yu), women in Six dynasties presented differently when being as a wife and a daughter. Wives showed their talents, morals, loyalty, and some negative images as imperiousness, capriciousness and jealousy. Daughters were emphasized on their cleverness in their childhood, but they also performed better in selecting their own husbands later.
Women were more independent in Six dynastie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parental teach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women in last dynasty. Women are affected by their parental teaching, and they would continuously influence their own families based on what they learned. In Han dynasty, the trend of parental teaching was resulted from political needs, which indirectly influence how women learn and continue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Parental teaching on women focused on building good characters and knowledge. In Six dynasties, the popularity of parental teaching is that Confucianism is useful on gaining reputation for both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acquiring government jobs. The practice of parental teaching for women is how to do house chores, assisting their husbands and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from parental teaching. Apart from that, women are allowed to write and read, which enabled them expressing themselves and creating literary works. During late Han dynasty, three Kingdoms and Jin dynasties, many famous feminine literary works were published, which presented the achievements of feminine educ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as well as proving women indepen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marriage system influence women,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and pedigree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on feminine independence. In Chronicles of Huayang (Huayang Guo Zhi), the difference of positions and chastity between sexes shows great influence of females’ life. The standards of selecting marriage partners changed: from the amount of wealth to the level of integrity. However, some women still choose their partners based on household livelihood or gaining better powers, which commonly happened between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income in the same prefectures as well as respected families between different prefectures. Women’s efforts to earn independence are shown on their expression of marriage negotiation, divorce and the firm attitude of not getting remarried. These action also revealed the awareness of women’s rights. At the time of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yu), pedigree became more important in marriage. The position of women was along with their family status. Families of higher classes were prone to connect other similarly respected families by marriage, which affects their parental teaching. Women from families with higher income were better educated.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teaching, metaphysics also gave center stage to these well-educated women. They presented positive parts as: talents, knowledge, loyalty; negative parts as jealousy, anger and greed as well as divorce and suicide in marriage within the relationship of both sexes.
In conclusion, feminine independence in marriage is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rity of parental teaching and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reputation and integrity in marriage. They were more able and brave to express themselves which is shown in their own literary works and from others’ comments. The progress of pursuing feminine independence in marriage is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at more works and perspectives can enrich this issue of how “parental teaching” and “marriage” influences feminine independence.





Keywords: parental teaching, marriage, feminine independence, Chronicles of Huayang (Huayang Guo Zhi),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yu)

關鍵字(中) ★ 家學
★ 婚姻
★ 婦女自主
★ 華陽國志
★ 世說新語
關鍵字(英) ★ parental teaching
★ marriage
★ feminine independence
★ Huayang Guo Zhi
★ Shishuo Xinyu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Ⅲ
致謝辭 Ⅵ
目錄 Ⅶ
表目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5
第二章 從《華陽國志》看漢代婦女表現與作者思維 27
第一節 「為人母」角色 27
第二節 「為人婦」角色 32
第三節 「為人女」角色 43
第四節 常璩的婦女觀與婦女形象的關係 47
第三章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婦女表現與作者思維 51
第一節 「為人母」角色 51
第二節 「為人婦」角色 59
第三節 「為人女」角色 73
第四節 劉義慶的婦女觀與婦女形象的關係 77
第四章 漢魏晉家庭教育對婦女的影響及女性文學表現 80
第一節 漢代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對婦女的影響 81
第二節 魏晉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對婦女的影響 94
第三節 漢魏晉才女表現舉隅 111
第五章 漢魏晉婚姻制度對婦女自主的影響 125
第一節 東漢婚姻制度與婦女自主 125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婚姻制度與女性自主 151
第六章 結論 17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77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7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7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80
參考書目 181
附錄 18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以下按原著時代排列)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徐芹庭、南懷瑾:《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010年重印)
邵増樺:《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王熙元:《論語通識》,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蕭道管:《列女傳集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郭曉霞、林佳鬱:《列女傳彙編﹝三﹞》,北京:北京圖書出版,2007年。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韓碧琴:《儀禮鄭註句讀校記》,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朱謙之:《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張宗祥:《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彭鐸:《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蔡邕:《蔡中郎集》,台北:中華書局,1977年。
盧弼:《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韓復智、洪進業:《後漢書紀傳今註》,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
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正浩:《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蔣凡、李笑野、白振奎:《全評新注世說新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沈約:《宋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蕭統編:《昭明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房玄齡:《晉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浦起龍:《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二、專書(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秀琴編:《歷代名媛書簡》,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年。
李金河:《魏晉隋唐婚姻形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承宗、陳群:《中國婦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張承宗:《六朝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
郭永吉:《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彭衛、楊振红:《中國婦女通史•秦漢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賈麗英:《秦漢兩性關係史 誰念西風獨自涼》,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年。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劉載熙:《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羅愛萍編:《百子全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1994年。
三、學位論文(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思思:《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婚姻觀念及生活》,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田喜梅:《虞通之《妒記》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宋臻垠:《兩漢時期西南地區的教育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丹:《《世說新語》中女性形象研究》,西安:陝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李亮茹:《魏晉南北朝婦女社會地位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李柏:《《世說新語》人物形象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曉燕:《從婚姻、家庭看漢代婦女的地位》,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沈利斌:《《華陽國志》人物傳記與漢晉巴蜀社會人文概况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高彥:《從婚姻、教育看魏晉婦女的社會地位》,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常倩:《魏晉南北朝婦女生活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年。
張世昌:《《華陽國志》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美惠:〈《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乾:《《華陽國志》文獻學價值及史學探析》,河南: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彭德和:《從《禮記》到《世說新語》女性形象與地位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惠珺:《《世說新語》中的女性形象與地位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溫鈺芬:《兩漢魏晉女性觀研究—以《列女傳》、《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賈麗英:《論兩漢婦女與婚姻家庭》,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蒲志煊:《華陽國志校注》,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愛齡:《《世說新語》之魏晉婦女風貌及其女性觀》,新竹: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羅海瓊:《魏晉南北朝婚姻倫理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顧麗華:《兩漢婦女生活情態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四、單篇論文(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妙純:〈《世說新語》呈現的魏晉家學風貌〉,《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2年4月)。
王萬盈:〈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流社會閨庭的妒悍之風〉,《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
宋雪玲:〈《世說新語》中女性素材的擇錄標準――《世說新語・賢媛》與《晉書・列女傳》的比較考察〉,《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李杰:〈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女性新氣象〉,《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9年6月)。
李桂娥、高建新:〈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進步的婦女觀〉,《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 期 (2003年7月)。
李麗君:〈魏晉女性亦風流—《世說新語》女性形象透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7年8月)。
杜治文:〈《華陽國志》的史學思想〉,《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專輯(2008年9月)。
肖陽:〈論《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中的女性形象〉,《北方文學》(下旬刊)2013年第10期。
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收錄於《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
周海燕:〈魏晉南北朝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探析〉,《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1卷第3期 (2005年8月)。
房厚信:〈從《世說新語》的編撰看劉義慶的女性觀〉,《宿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
林憲亮:〈《世說新語》「賢媛」之「賢」考辨〉,《漢字文化》2012年第5期。
金建鋒:〈名士風流名士婦亦風流――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名士婦〉,《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
范子燁:〈林下風氣:《世說新語》塑造的魏晉新女性〉,《文史知識・文學人物畫廊》2000年第2期。
徐適端:〈《華陽國志》中的婦女傳記與常璩的史識〉,《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張白茹:〈魏晉南北朝婦女與家族教育的歷史考察〉,《江淮論壇》2003年第1期。
張承宗:〈從婦女史的視野深化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8年。
張欣怡:〈從婦女的守節與再嫁看魏晉南北朝的貞節觀〉,《中正歷史學刊》第七期(2004年12月)。
張洪波:〈價值取向與審美傾向的多元悖反――《世說新語》兩性形象的差異辨析〉,《名作欣賞・文苑經緯》2011年第26期。
張靈:〈林下風氣與閨房之秀--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期的女性觀〉,《懷化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6年1月)。
郭海燕:〈漢代家學管窺〉,《船山學刊》2010年第4期(復總第78期)。
陳昱:〈《世說新語》中的女性形象〉,《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陳桂市:〈魏晉南北朝士族婦女的婚姻〉,《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2006年7月)。
陳曉華:〈從《華陽國志》看常璩的史學思想〉,《史學月刊》2003年第11期。
楊淑鵬:〈《世說新語・賢媛》選錄特色探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1月)。
楊雅琄:〈從「賢媛」到「列女」:以敘述觀點理論探究《晉書․列女傳》之性別意識〉,《高雄師大學報》第21期(2006年)。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族婚姻觀念變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六卷第3期。
甄靜,〈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南朝士人的女性觀〉,《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第2期
趙建成:〈林下風氣:《世說新語》中女性的名士風神〉,《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趙麗恆:〈就《世說新語》看魏晉南北朝的婚姻文化〉,〈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7年。
劉釗:〈《世說新語》所描繪之魏晉女性風流質疑〉,《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9期2008年9月)。
劉潔:〈男權體制下的女性存在――試析《世說新語》中不同身分的女性形象〉,《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 期 (2013年7月)。
歐陽孫琳〈論《世說新語・賢媛》之「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5期 (2005年10月)。
鄧妙慈:〈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婚與宦〉,《名作欣賞MASTERPIECES REVIEW》〈文苑經緯〉。
瞿林東:〈論魏晉隋唐間的少數民族史學(上)〉,《河北學刊》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


指導教授 郭永吉 審核日期 2015-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