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45.63.136
姓名 蕭玫玲(HSIAO MEI LI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民國時期官府菜探討 -以譚延闓與譚祖任為例
(A Study of Officials’ Cuisine in Republican China—Cases of Tan Yan-Kai and Tan Zu-Ren)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飲食藝術一直是中華文化中,廣被世人稱道的一項歷史傳承。被稱為第九大菜系的官府菜,無疑是璀璨耀目的一頁。官府菜融合高超精緻烹調廚藝與風雅趣緻文化底蘊,加上時間淬煉與傳承,官府菜已超脫飲食充饑層次,進入更高深美學與藝術境界,展現中國菜登峰造極境界。
中國飲饌烹調,經過各朝代演進與改良,在明清時期,更上一層樓,成為飲食文化的風華盛世,為民國時期官府菜奠定基礎。本研究透過各種史料的分析,探討民國時期「譚廚」與「譚家菜」之產生與影響,並以兩大美食家譚延闓與譚祖任為例,建構民國時期飲食文化與當時政治、社會連結的脈絡,並擴及探討明清精緻奢華飲食風氣對民國時期官府菜影響、明清飲膳書籍盛行、珍貴食材燕窩、魚翅、鮑魚的歷史與烹調。
官府私房菜需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家學淵源與自身鑽研,始能形成一門獨特經驗心得傳與後人。「譚廚」與「譚家菜」皆有用料名貴、作工精細、色形其美的特色,兩大官府菜皆見證從民國到現代權貴菁英奢華飲食與時代的更迭,不受時間淘汰,足以證明官府菜的魅力與特色,於現今競爭激烈的餐飲業,擁有一席之地。
摘要(英) The culinary arts have always been a treasured trad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Officials’ Cuisine, known as the ninth major cuisine,has occupied a glorious p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tis an integration of superb refined cooking and elegant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Officials’ Cuisine is no longer an ordinary style of cooking, but has moved into the stage of aesthetics, and become the symbol of perfection in culinary arts.
Chinese drink, food and cooking, through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during various dynas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ascended the next level and become the elegant heyday of food cultur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official cuisine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This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historical data, explores the gener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an chef" and "Tan cuisine"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akes two major gourmets Yan-Kai Tan and Zu-Ren Tan for example, constructs the context linking the food culture, th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expan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refined luxury diet fashion on official cuisine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the prevale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books about drinking and meal, history and cooking of precious food ingredients bird′s nest, shark′s fin and abalone.
Official private home-style cuisine need pass through several decades or even centuries of family history and their own research, before it can form a unique experience pass on to their future generations. "Tan chef" and "Tan cuisine" are characterized by precious materials, fine workmanship, beautiful color and shape. The two official cuisines witness sumptuous diet by bigwigs and elites from the period of Republican China to the modern era and the change of times, are not eliminated by time, sufficient to demonstrate the cha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cuisine. In today′s highly competitive restaurant industry, it has a place.
關鍵字(中) ★ 官府菜
★ 譚家菜
★ 譚廚
★ 譚延闓
★ 譚祖任
關鍵字(英) ★ Officials’Cuisine,
★ TanCuisine,
★ Tan Chef,
★ Tan Yan-Kai
★ Tan Zu-Ren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詞 iii
目錄 v
緒論 1
第一章 明清精緻飲食風 14
第一節 明清文人飲食到官府菜 14
第一節 明清飲膳書籍盛行 27
第二章 官府菜之三大名貴食材與烹調 39
第一節 燕窩輸入中國的歷史 39
第二節 魚翅在官府菜的角色 46
第三節 中國人的食用鮑魚 53
第三章 湖南譚府菜與北京「譚家菜」 61
第一節 湖南譚府菜的飲食文化 61
第二節 北京「譚家菜」過去與現在 77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2
附錄 107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史書類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8年。

﹝漢﹞劉珍等著,《東觀漢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11冊,史地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漢﹞劉熙,《釋名》,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漢﹞鄭玄,《周禮注疏》。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夀,《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清﹞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人民書局,1987年。

﹝清﹞杞廬主人,《時務通考》,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桂馥,《札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56冊,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愛漢者等編,黃時鑑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顏世清,《約章成案匯覽》,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604冊,集部、總集類。

﹝民國﹞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詩詞散文筆記小說:

﹝戰國﹞屈原,《楚辭》,臺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中:暢談國際文化公司,2011年。

﹝北魏﹞曹丕,《曹丕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宋﹞孔平仲,《清江三孔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江休復,《醴泉筆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宋﹞李彭,《日涉園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5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公司,2011年。

﹝宋﹞葛勝仲,《丹陽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楊彥齡,《楊公筆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宋﹞梅曉臣,《宛陵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耒,《柯山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62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浩輯注,《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16冊、集部、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劉跂,《學易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62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明﹞佚名,《檮杌閑評》,新北:雙笛國際出版社,1996年。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五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年。

﹝明﹞姚旅,《露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3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冒襄,《影梅庵憶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明﹞張岱,《嫏嬛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年。

﹝明﹞劉若愚,《明宮史》。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店,1993年。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李斗,許建中注評,《揚州畫舫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金安清,《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金埴,《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明倫,《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周亮工,《書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梁章鉅,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82冊、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葉夢珠,《閱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齊學裘,《見聞隨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81冊、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清﹞黎士宏,《仁恕堂筆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5冊,文學類、瑣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年。

﹝清﹞譚宗浚,《荔村草堂詩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64冊、集部、別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祿,《桐橋倚櫂錄》。收錄於《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古吴軒出版社,2005年。

﹝民國﹞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民國﹞譚延闓,《非庵詩草》。收錄於周秋光編《譚延闓集》,第2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民國﹞譚延闓,《粵游集》。收錄於周秋光編《譚延闓集》,第2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民國﹞譚祖任,《清平樂》。收錄於林葆恆編《詞綜補遺》,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民國﹞譚延闓,《譚文勤公行狀》。收錄於周秋光編《譚延闓集》,第2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二) 飲膳古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收錄於《中國古代飲膳文獻匯編》,第1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朱橚,倪根金校注,《救荒本草校注》,臺北:宇河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明﹞宋詡,陶延台校注釋,《宋氏養生部》,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

﹝明﹞吳祿,《食品集》。收錄於《中國古代飲膳文獻匯編》,第2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明﹞姚可成,《食物本草》。收錄於《中國古代飲膳文獻匯編》,第1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明﹞高濂,《遵生八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劉基,《多能鄙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賈銘,張如青、丁媛評注,《飲食須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韓奕,《易牙遺意》。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清﹞丁宜曾,《農圃便覽》。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67冊,子部,農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彝尊,《食憲鴻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清﹞李化楠手抄,《醒園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清﹞袁枚,《隨園食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黃雲鵠,《粥譜》。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5冊、子部,譜錄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童岳荐編撰,張延年校注,《調鼎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曹庭棟,《老老恆言》,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謝墉,《食味雜詠》。收錄於《中國古代飲膳文獻匯編》,第2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清﹞顧仲,《養小錄》,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三) 海味漁產古籍:

﹝明﹞黃衷,《海語》。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1冊,史地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明﹞楊慎,《異魚圖贊》。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4冊,自然應用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郝懿行,《記海錯》,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郭柏蒼,《海錯百一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5冊,子部、譜錄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四) 醫藥植物古籍:

﹝南朝﹞佚名,《名醫別錄》,臺中:文興出版公司,2011年。

﹝唐﹞蘇敬等著,《新修本草》,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6冊,應用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宋﹞陳思,海棠譜。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4冊,自然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4冊,子部,醫家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汪昂,《本草備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93冊,子部,醫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94冊,子部,醫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95冊,子部,醫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五)食譜:

田可編選,《中國八大菜系菜譜選》,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六)方志:

﹝宋﹞孫應時,《﹝寶祐﹞重修琴川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98冊,史部、地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收錄於《宋元珍希地方志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羅濬,《寶慶四明志》。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第80冊,地理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明﹞張燮,《東西洋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史澄,《(光緒)廣州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魯曾煜,《(乾隆)福州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天地出版社,2014年。

﹝民國﹞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遼寧省志‧郵電志》。收錄於《遼寧省志》,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

﹝民國﹞張伯英總纂,《黑龍江志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七)檔案:

《外務部》,〈各國賽會公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01-27-005-01-018,頁1-4。

(八)書信、日記、回憶錄、年譜、行狀:

﹝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81冊,史部、傳記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1983年。

黃侃,《黃侃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陸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譚伯羽,《茶陵譚公年譜》。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譚延闓,〈譚延闓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收入於「近代史全文資料庫(所內開放)」: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html

譚延闓,《譚文勤公行狀》。收錄於周秋光編《譚延闓集》,第2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半農,〈劉半農日記(1934年1月至6月)〉。收錄於《新文學史料》雜誌,1991年第1期,頁23-39。

(九)政府出版品:

﹝民國﹞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交通史‧總務編》。收錄於《近代交通史全編》,第4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印本,2009年,原由南京交通部總務司在1936年出版。

﹝民國﹞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交通史‧總務編》。收錄於《近代交通史全編》第4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重印本,2009年,原由南京交通部總務司在1936年出版。

﹝民國﹞宋兆霖主編,《水到渠成-院藏清代河工檔案輿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


二. 專書:

二毛,《一個時代的吃相:民國吃家》,上海:世紀出版社,2014年。

田中靜一,《中國食物事典》,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

江潤祥、關培生,《杏林史話》,香港:中大出版社,1991年。

江獻珠,《鍾鳴鼎食之家: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朱偉,《考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振藩,《食家列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汪希文,《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憶錄》,臺北:獨立作業出版社,2014年。

李名方編,《蔣貴麟文存》,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長治,《鮑參翅肚燕窩大全》,臺北:三友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高陽,《古今食事》,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范命輝,《湘菜六味》,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姚海揚編,《中國孔府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年。

唐魯孫,《天下味》,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桑兵,《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國學與漢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存仁,《津津有味譚》,臺北:文友書店,1972年5月。

陳夢因,《鼎鼐雜碎》,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年。

陳夢因,《粵菜溯源錄》,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年。

郭家聲,《忍冬屋詩續集》。收錄於詩人郭家聲先生紀念專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9年。

彭長海,《北京飯店的譚家菜》,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0年。

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0年。

張爾田,《近代詞人逸事》。收錄於《詞話叢編》,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夏緯明,〈近五十年北京詞人社集之梗概〉。收錄於張伯駒編著《春遊瑣談》,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2003年。

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鄧雲鄉,《增補燕京鄉土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劉建強編,《譚延闓大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劉建強編,《譚延闓文集‧論稿》,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年。

鄭新民編,《中國陝菜:官府菜》,西安:西安出版社,2012年。

蘇全有,《清末郵傳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 期刊論文:

史獻浩,〈《食品集》考辨〉,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5卷2期,頁102-105。

王菡,〈藏書家張允亮學術生涯述略〉,《文獻季刊》,2011年10月第4期,頁80-88。
 
王賽時,〈中國古代海產珍品的生產與食用〉,《古今農業》,2003年,4期,頁78-89。

左東黎,〈從譚家菜到滋補養生官府菜,一次完美的傳承——記譚家菜第三代傳人陳玉亮大師和他的徒弟焦明耀〉,《中國食品》,2007年,4期,頁4-6。

朱振藩,〈左宗棠雞比人驕〉,《歷史月刊》,2009年5月,第256期,頁121-125。

言信,〈也說官府菜〉,《餐飲世界》,2012年,7期,頁48-50。

金炳鎬,〈中國歷史上對飲食文化的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1月,第3期,頁81-85。

周亮軍,〈湘菜辣味的成因探析〉,《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期,2007年,頁21-23。

桑兵,〈民國學界的老輩〉,《歷史研究》,2005年6月,第3期,頁3-24。

章立凡,〈毛家本無菜〉,《同舟共進》,2004年,2期,頁40-46。

俞美玉、劉軼釗、陳小平,〈劉伯溫與飲食〉,《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12月,13卷4期,頁93-96。

陳霆銳,〈談譚廚〉,《中華飲食》,1972年4期,頁15-18。

陳傳康,〈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域分化與發展趨勢〉,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會,1993年9月9日,頁238-251。

陳慧俐,〈湖南菜的故事〉,《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02年8月,第8期,頁38-43。

蔡惠琴,〈食界無口不誇譚-官府菜的經典「譚家菜」〉,《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11年5月,第17卷第2期,頁35-43。

劉軍麗,〈晚明士大夫的飲食觀念與飲食著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期,頁124-126。

劉志琴,〈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史學集刊》,1999年,4期,頁30-38。

趙旭東、王莎莎,〈權力精英結構的飲食表達-基於清代滿漢全席的發明的微觀政治學分析〉,《民俗研究》,2011年,1期,頁256-267。

孫鐵楠,〈清代中前期飲食專著的編撰研究〉,《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3期,頁20-25。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飲食文化探究〉,《中國烹飪研究》,1996年,4期,頁25-30。

譚伯羽,〈吾家譚廚〉,《大成雜誌》,1974年10月,第11期,頁50。

謝燕,〈晚清民國詞人集社與詞學傳統-論京津詞壇的形態、功能及影響〉,《中國韻文學刊》,2013年7月,第27卷第3期,頁84-89。

蕭志,〈北京味兒〉,《四十年來之北京第一輯》,1949年12月。頁45-46。


四. 報紙:

〈彭長貴的故事〉,(臺北)《經濟日報》,1969年1月15日,版8。

〈彭長貴的故事〉,(臺北)《經濟日報》,1969年1月17日,版8。

〈彭長貴的故事〉,(臺北)《經濟日報》,1969年1月22日,版8。

〈老美最熟的老中、左宗棠…雞〉,(臺北)《聯合報》,1998年2月27日,A1版。

〈彭園掌門人、靈感來了就是菜〉,(臺北)《聯合報》,1999年3月1日,A7版。

〈中華十大名菜 臺灣鼎泰豐、點水樓、欣葉上榜〉,(臺北)《聯合報》,2011年6月10日,版1。

五.電子網路:
〈譚家菜商標侵權案宣判:北京飯店商標權得到保護〉,(北京)《新華網》,2004年12月16日。
http://4a.cnad.com/html/Article/2004/1216/2004121610060712634.shtml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臺北:政治大學圖書館),2012年,http://gpost.ssic.nccu.edu.tw

〈筆墨談心—譚延闓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2011年,
http://digiarch.sinica.edu.tw/tan/
指導教授 王成勉 審核日期 2016-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