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5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 、訪客IP:18.190.152.38
姓名 張靜芳(Ching-Fang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本文以大園仁壽宮為中心,探討大園地區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相互關係。清代大坵園地區移墾主要從雍正時期開始,漢移民多為芝葩里莊、澗仔壢莊招墾而至,大墾戶是郭光天家族,主要以福建省漳州人占絕大多數,他們憑藉著毅力與勇氣,克服了芝芭里社原住民的威脅,開田闢地,遂形成大坵園、芝芭里、後館、許厝港等聚落。
本研究以區域發展史為主要研究範疇,希冀透過從清中葉至戰後民國時期,有關大園地區的自然環境、人口組成、土地拓墾、聚落發展、民間信仰、地方菁英組織等各方面的探討,藉以瞭解大園仁壽宮與地方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
桃園市大園區「仁壽宮」主祀感天大帝----許遜,是全台唯二以許遜作為主祀神的廟宇之一,亦是漳州人的原鄉信仰。始建於清光緒11年(1885),民國102年(2013)因道路拓寬而拆除重建,本文利用仁壽宮民國102年(2013)重建後的建醮活動範圍來討論其祭祀圈之演變。仁壽宮的祭祀圈範圍廣大,包含八個村落,分別是:大園區的大園里、田心里、橫峰里、埔心里、圳頭里、大海里、後厝里與內海里。仁壽宮由私人祭祀擴展為大園地區的地方公廟,除了與感天大帝的施藥、祈雨等靈驗事蹟有關之外,地方頭人的致力推廣功不可沒。在神蹟與人為努力之下,仁壽宮的祭祀圈也就逐漸擴大,使之成為大園之鄉廟。
另外,探究安奉於廟中的神明信仰源流以及仁壽宮的各項祭祀活動,得知仁壽宮與鄉民生活的密切關聯。其中感天大帝聖誔、中元普渡與建醮活動都是全鄉的盛事。仁壽宮除了發揮宗教功能外,每年定期之慶典宗教活動對凝聚及維繫鄉民情感,具有深厚之文化效益。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Jenshou Palace in Dayuan and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emples and the local society in Dayuan district. The immigration period in Dachiouyuan region started in Yongzheng period, Qing Dynasty. The Han immigrants mainly immigrated to Zhipali Village and Jianzili Village. Among them, Kuo Guang Tian Family was the biggest family of all, whose members mainly came from Zhangzhou prefecture, Fujian Province. They overcame the threat from the aboriginal people of Zhipali Village, reclaimed the land, and finally built up several tribes like Dachiouyuan, Zhipali, Houguan and Hutsuga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of this study region development, hoping to get to kn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enshou Palace and the local society development in Dayuan by researching the studies about natural environment,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land reclamation, tribe development, folk religion, regional elite association from Middle Qing Dynasty to postwar period.
Jenshou Palace in Dayuan district, Taoyuan City worships Gan Tian Da Di – Hu Xun, which is one of the two temples in Taiwan worshipping Hu Xun and is also the local religion of people from Zhangzhou prefecture. It was built in Guandxu period, Qing Dynasty and was rebulit due to the road widening in 2013. This study asseses the changing of the sacrifice circle of Jenshou Palace by researching the range of the god-worshipping events after the rebulding in 2013. The sacrifice circle of Jenshou Palace is wide. It includes eight villages in Dayuan district, which are Dayuan Village, Tianshin Village, Hengfeng Village, Pusin Village, Zuntou Village,. Dahai Village, Houtsu Village and Neihai Village. Thanks to the medicine supplyment and the rain praying of Gan Tian Da Di and the promtion of local people. Jenshou Palace changed from a private worshipping to a local public temple of Dayuan region. With the miracle of gods and the hark work of people, the sacrifice circle of Jenshou Palace extened gradually and became the temple of the Dayuan district.
Besides, the close relation of Jenshou Palace and the life of the residents are shown by researching the origin of god beliefs and the worshipping events of Jenshou Palace. Among all those events, the birth of Gan Tian Da Di, mid-origin passage of universal salvation, god-worshipping events are the biggest ones. Jenshou Palace not only functions as a religional center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of residents, which posses a deep cultural benefit.



Keywords:Kuo Guang Tian、Jenshou Palace、sacrifice circle、Dachiouyuan
關鍵字(中) ★ 祭祀圈
★ 郭光天
★ 大坵園
★ 仁壽宮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
章 節 目 錄
緒 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時間斷限與研究區界 2
三 研究成果回顧 3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 7
五 章節安排 10

第一章 大園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13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4
第二節 開發過程 22
第三節 聚落發展 45

第二章 仁壽宮的歷史沿革與組織 79
第一節 仁壽宮的建廟史 79
第二節 仁壽宮的祀神 101
第三章 仁壽宮的組織 116

第三章 仁壽宮的祭祀圈與重要祭典 133
第一節 仁壽宮的祭祀圈 133
弟二節 仁壽宮與鄰近廟宇的競合關係 142
第三節 仁壽宮的重要祭典 170

結 語 207

參考書目 211





















表 目 次
表1-1 大園區境內溪流流域表 15
表1-2 民國68-97年(1979-2008)大園區風向風速表 19
表1-3 民國68-97年(1979-2008)大園區氣溫變化表 20
表1-4 日治初期桃園廳歷年人口統計表(1897-1905) 36
表1-5 明治36年(1903)大坵園支廳人口統計表 37
表1-6 大正4年(1915)大園地區人口與籍貫統計表 38
表1-7 大正9年(1920) 北桃園閩、粵籍人口分佈統計表 39
表1-8 昭和元年(1926)北桃園地區漢人鄉貫別人口統計調查表 40
表1-9 民國42-102年(1953-2013)大園區人口總數變化表 42
表1-10 民國93年(2004)桃園地區各族群人口統計表 43
表1-11 清光緒年間大園地區行政區表 47
表1-12 明治34年(1901)大園地區行政區表 49
表1-13 明治39年(1906)大園地區行政區表 50
表1-14 大正9年(1920)大園地區行政區表 51
表1-15 大正9年(1920)大園庄戶數統計表 52
表1-16 大園庄人口調查表 52
表1-17 大園區新舊地名對照表 55
表1-18 竹塹地區漢墾區莊表 57
表1-19 清代大坵園地區的業主權變動表 67
表1-20 大園區兩大墾首:郭光天與許鳳事略對照表 74
表2-1 劉枝萬寺廟發展七階段表 81
表2-2 全台祭祀主神調查表 83
表2-3 戰後全臺祭祀主神調查表 85
表2-4 竹北二保寺廟用作官廳調查表 87
表2-5 桃園郡廟宇統計表 88
表2-6 大園鄉祠廟表 89
表2-7 民國90年(2001)大園鄉寺廟表 91
表2-8 臺灣供奉許遜之廟宇表                   93
表2-9 仁壽宮歷史沿革表 99
表2-10 臺灣寺廟祭神之地位表 101
表2-11 仁壽宮奉祀神衹位置表 108
表2-12 仁壽宮一至七任廟祝列表 120
表2-13 大園仁壽宮歷任管理人列表 121
表2-14 許氏家族家譜表 121
表2-15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市大園仁壽宮各屆董事會表 124
表2-16 仁壽宮各屆董事會成員職業與身份表 128
表3-1 大園重要廟宇祭祀範圍表 136
表3-2 仁壽宮的祭儀行事整理列表 171
表3-3 民國93年與94年的仁壽宮中元遊行路線表 177
表3-4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五朝建醮籌備委員會表 182
表3-5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斗燈首份名冊表(部分) 185
表3-6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科儀時程及禁忌表 187
表3-7 民國64年(1975)仁壽宮祈雨慶成圓醮捐獻緣金統計表 193
表3-8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各村捐獻緣金統計表 195
表3-9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各村領首人數表 197
表3-10 民國64年(1975)仁壽宮慶成祈安圓醮各村領首人數表 199
表3-11 民國102年(2013)大園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活動列表 203



























圖 目 次
圖1-1 桃園市行政區域圖 14
圖1-2 大園區境內溪流分布圖 17
圖1-3 「南崁四社」社域分布圖 25
圖1-4 地名:芝芭里 27
圖1-5 大正9年(1920)大園庄行政區域圖 51
圖1-6  大園區現行行政區域圖 54
圖1-7  郭氏宗族譜系 60
圖1-8 給付管圳路水溝字 62
圖1-9 乾隆12年(1747)業主郭樽執照(墾批) 63
圖1-10 郭宗嘏捐地興建的福德祠 64
圖1-11 明志書院現況 66
圖1-12 光緒15年(1889)業主吳振利丈單 69
圖1-13 光緒15年(1889)業主林茂丈單 71
圖1-14 許厝港和大坵園開發示意圖 76
圖1-15 臺灣日日新報 許厝港的漁業 78
圖2-1 大坵園與北港媽祖 94
圖2-2 大正6年(1917)大園鄉仁壽宮建築 94
圖2-3 大園祈雨有效 95
圖2-4 民國56年(1967)大園仁壽宮廟宇建築 97
圖2-5 民國102年(2013)重建後的仁壽宮建築 98
圖2-6 感天大帝神像 106
圖2-7 觀音佛祖神像 112
圖2-8 關聖帝君神像 114
圖2-9 民國60年(1971)大園仁壽宮中元祭典輪值區 124
圖2-10 仁壽宮財團法人時期各屆董事會成員姓氏比例圖 128
圖3-1 日治時期仁壽宮祭祀範圍 138
圖3-2 民國64年(1975)仁壽宮建醮與中元普度參與範圍 140
圖3-3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建醮活動參與範圍 141
圖3-4 福海宮建築 144
圖3-5 福海宮祭祀範圍 145
圖3-6 仁壽宮與福海宮祭祀範圍 146
圖3-7 福隆宮建築 148
圖3-8 福隆宮祭祀區域 149
圖3-9 仁德宮建築 150
圖3-10 仁德宮祭祀區域 151
圖3-11 貴文宮碑文 153
圖3-12 貴文宮祭祀區域 154
圖3-13 福忠宮建築 156
圖3-14 福忠宮祭祀區域 156
圖3-15 眾聖宮建築 158
圖3-16 眾聖宮祭祀區域 159
圖3-17 五福宮祭祀區域 160
圖3-18 五福宮暫時性建築 161
圖3-19 福元宮祭祀區域 163
圖3-20 福元宮建築 164
圖3-21 保安宮建築 165
圖3-22 保安宮祭祀區域 166
圖3-23 富文宮建築 168
圖3-24 富文宮祭祀區域 168
圖3-25 大園區廟宇分布圖 169
圖3-26 仁壽宮安斗法會 173
圖3-27 大園果菜市場所敬奉之平安龜 175
圖3-28 仁壽宮中元普渡活動神豬競賽 178
圖3-29 保障宮中元祭典輪值範圍 191
圖3-30 五福宮中元祭典輪值範圍 191
圖3-31 民國64年(1975)仁壽宮慶成祈安圓醮各村捐獻緣金圓餅圖 194
圖3-32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各村捐獻緣金比例圖 196
圖3-33 民國102年(2013)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各村領首人數比例圖 198
圖3-34 仁壽宮斗首殿 198
圖3-35 民國64年(1975)仁壽宮慶成祈安圓醮各村領首人數比例圖 200
圖3-36 民國64年與102年兩次建醮之各村領首數量對照圖 20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一)檔案、統計書
內政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
處,1995年。
內政部編,《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內政部民政司,2001年。
洪敏麟、陳漢光編,《臺灣堡圖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6月。
桃園街役場,《臺灣省桃園街要覽》,收入於《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臺北:成文
出版社,1985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寺廟調查書》,桃園:編者,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藏,1915
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第一統計書》,桃園:桃園廳庶務課,1916年。
桃園廳庶務課(編),《桃園廳第二統計書》,1917年。
桃園縣政府,《桃園統計要覽》,第13至第51期,桃園:桃園縣政府主計室,1962-2000
年。
徐國章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三
年)》,南投:省文獻會,2001年。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三)第一編 行政》,臺北:國立臺灣
大學,1995年。
溫國良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年。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住居及戶口等)》,
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
調查課,1928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表》,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05
年至1935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概覽表》,臺北: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5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1918年,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
編者,1922 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編者,1927
年。
(二)方志
大園庄役場(編),〈大園庄誌〉《新竹州街庄志彙編》,臺北:成文,1985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入於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方志彙
刊‧第十五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6月。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尚世昌編,《新修桃園縣志【住民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年。
范 咸,《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60 年。
桃園廳編纂,《桃園廳志》,桃園廳,1906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卷首志略篇,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誌》,卷三政事志(上),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64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上),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79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中),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79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誌》,卷四經濟志(下),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79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卷六人物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年。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收入於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方志彙刊‧
第二十八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6月。
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陳朝龍,《新竹縣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年。
陳立文編,《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許呈中總編輯,《大園鄉志》,桃園:大園鄉公所,1978年。
黃厚源,《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政府,1994 年。
黃厚源,《我家鄉桃園縣修訂版》,桃園縣: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5
年。
黃旺成,《新竹縣志》,卷一,新竹:新竹市文獻委員會,1976年。
黃運喜編,《新修桃園縣志【宗教禮俗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新莊市志》,臺北:新莊市公所,1997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鄭明枝總編輯,《大園鄉志續編(二)》,桃園:大園鄉公所,2010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9年。
鄭志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年。
觀音鄉誌編輯委員會,《觀音鄉誌》,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年。
(三)族譜
鄭明枝,《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作者自印未出版,1985。
(四)報紙、其他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年。
大園仁壽宮祈雨慶成圓醮委員會編,《仁壽宮祈雨慶成圓醮紀念誌》,桃園:大園
仁壽宮祈雨慶成圓醮委員會,1976年。
大園仁壽宮管理委員會,《感天大帝忠孝文化論壇活動專刊》,桃園:財團法
人桃園縣大園仁壽宮,2014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
杜 臻,《閩粵巡行紀略》卷六,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台北:文海出
版社,1977年。
林 豪,《東瀛記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
姚 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收入於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
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桃園縣大園仁壽宮慶成祈安建醮委員會編,《大園仁壽宮慶成祈安五朝建醮紀念專
輯》,桃園:財團法人桃園縣大園仁壽宮,2014年。
郭金雄,〈草漯保障宮開基媽祖略記〉,廟內刊物未發行,2003年9月編訂。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年。
貴文宮管理委員會編,《桃園縣大園鄉貴文宮簡介》,桃園:貴文宮管理委員會,
2002年。
福海宮管理委員會,《桃園縣大園鄉竹圍福海宮九十二年度信徒大會》,桃園:福
海宮管理委員會,2003年。
藍鼎元,〈紀竹塹埔〉《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
臺灣新民報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台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編者,1916年。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東京:湘南堂,1934年。
二、專書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健旺,《台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年。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年7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信通書局,1979年。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一)》,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三)》,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伊能嘉矩,《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年。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1997年。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出版社,1993 年。
李乾朗,《臺灣的寺廟》,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年。
李豐楙、謝聰輝,《臺灣齋醮》,臺北:國立傳統藝術籌備中心,1991年。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199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下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市:臺原出版社,2000年。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
竹縣文化局,2005 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諸神崇拜》,臺北:幼獅文化,1996年。
林衡道,《臺灣寺廟概覽》,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林衡道,《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青文出版,1966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年。
姜義鎮主編,《新竹縣寺廟祀神簡介》,新竹:新竹縣政府,2005年。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
所,2001 年。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
局,2001年。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孫寅瑞等,《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
中心,1999。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年。
張素玢、莊華堂,《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1999 年。
張炎憲(編),《臺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89年。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
張炎憲、陳美容(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一),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年。
張炎憲、陳美容(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5
年。
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關西坪林范家古文書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年。
康諾錫,《臺灣廟宇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康 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69年。
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年3月。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年。
蔡相煇,《復興基地台灣的宗教信仰》,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元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元出版社,
1990年。
增田福太郎著、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文化,2003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
瞿海源著,《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歷史〉,《臺灣文獻》,卷22期3(1972
年),頁1-38。
王志宇,〈臺灣寺廟碑碣與村莊社會(1683-1945)〉,《通識研究集刊》,第15期(2009
年6月),頁1-23。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卷5期3(1978年),頁131-151。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
究》,卷2期2(1995年12月),頁5-52。
李嘉嵩,〈日本治台-宗教政策考(一)〉,《瀛光》,第128期(1963年),頁6-9。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期9(1960年),
頁14-29。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期 62 (1986年),頁53-114。
林美容,〈從祭祀圈來看臺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1987
年),頁143-168。
林秀英,〈蘆洲的寺廟與聚落〉,《臺灣文獻》,第29卷第1期(1978年3月),頁
176-180。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
(1960年12月),頁14-29。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36(1973年),頁191-206。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36
(1973年),頁173-184。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
6期(1978年),頁59-68。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清代臺灣社會的發展模式〉,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335-366。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
18(2001年5月),頁203-241。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
發展之關係〉《史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第三期,1999年,頁1-34。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卷2期1(1995
年6月),頁5-50。
黃美英,〈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期25(1983
年7月),頁1-22。
溫振華,〈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化》,第50期(1996年10月),
頁4-9。
溫振華,〈日據時代的台灣人口資料〉《台灣史田野通訊》,期14(1990年),頁44-46。
溫振華,〈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台灣風物》,55卷3期(2005年10月),
頁15-41。
康 豹(Paul R. Katz),〈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
期64(2000年3月),頁83-100。
康 豹(Paul R. Katz),〈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臺北縣立文化
中心季刊》,期53(1997年6月),頁71-78。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上)〉,《臺灣文獻》,卷31期4(1980
年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下)〉,《臺灣文獻》,卷32期1(1981
年3月),頁136-157。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期2(1983年1月),頁
25-32。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
言》,卷29期4(1991年12月),頁65-83。
蔡錦堂,〈第八十五回臺灣研究研討會演講記錄—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臺
灣風物》,卷42期4(1992年12月),頁105-136。
廖秋娥,〈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台灣文獻》第42卷第2期,
(1991年6月),頁117-207。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卷44期1(1994年3月),
頁15-29。
羅烈師,〈臺灣枋寮義民廟階序體系的形成〉,《客家研究》,創刊號,97-145。

(二)專書論文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與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
衰〉,《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頁340-380。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
版公司,1999年10月,頁29 - 172。
吳學明,〈現世功利-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信仰〉,《點燃人生希望》,臺南:臺
南縣文化局,2001年,頁223- 236。
吳學明,〈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的形
成〉,「客家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
化學院國際客家中心,2007年10月5日,頁1-19。
吳學明、陳雪娟,〈南桃園的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平鎮褒忠祠為例〉,「2006
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研討會」,桃園:國立中
央大學,2006年12月3日,頁1-39。
李豐楙,〈臺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
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41-64。
余光弘,〈台灣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的分析〉收於瞿海源著,《台灣宗
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1997年,頁579-629。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頁91-109。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
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
聯經出版社,1996年,頁249-389。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平埔族群的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
省文獻會,1998年,頁61-96。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許俊雅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
年,頁523-542。
溫振華,〈清朝臺灣北部的拓墾與族群關係〉,《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二)》,臺北:
稻鄉出版社,2000年,頁61-87。
詹素娟,〈族群分類的迷思:淡水河系原住民的族群類緣問題〉,收於周宗賢編,《淡
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8年,
頁1-47。
蔡相煇,〈從歷史背景為台灣廟宇尋定位〉編入漢學研究中心編,《寺廟與民間文
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3-18。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一九三一~一九三七〉,《臺灣
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
1995年,頁369-387。
(三)學位論文
王美芳,〈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彥霖,〈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年。
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
士論文,1975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玉承,〈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2005年。
張秀琪,〈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月秋,〈區域經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以桃園縣大園鄉為例〉,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論文,1995年。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78年。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5年。
蔡相煇,〈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1684~1895)〉,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
論文,1980年。
劉佳玲,〈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5-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