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8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13.58.77.98
姓名 詹金娘(CHAN,CHIN-N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日據時期一旦色與藝之研究––以「風月報系」文人書寫為例
(Research on th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of Taiwanese Geish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A Case Study on the Literati Writing at Hong-Gua̍ t)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日據時期藝旦色與藝之研究
──以「風月報系」文人書寫為例

摘要
從古至今,觀眾欣賞表演藝術,一直存在著審美的標準,即注重表演者的技藝,也欣賞 其外在的扮相容貌,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容貌一直是衡量女性表演者高下優劣的重要指標,關係其貧富的物質生活、表演機會與跨界的場域。人們習慣用「色」、「藝」兩個範疇對女性表演者評定。
臺灣因移民文化之使然,「藝旦」在臺灣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其原為飛觴醉月、酒歌爭逐 的風月場所中為客人彈琴侑觴之女子,承襲中國青樓歌妓文化。藝旦除了必備姣好的面貌外, 清婉的歌喉、婀娜多姿身材、唱曲、彈琴,賣藝謀生技術的養成,亦是必備的基本條件。本論 文旨在發掘臺灣日據時期,現代都市興起後,報刊與大眾傳播機制介入下,藝旦形象的質變, 尋繹象徵風雅典贍的藝旦,在新舊時代交替轉型之際,藝旦色藝形象塑造與文人書寫敘事模式。以通俗刊物「風月報系」為觀察重點,聚焦在 1935-1945 年間,藝旦存在現象的複雜面貌。窺探作家編輯群觀看藝旦色藝群像文化視域,並與其他小說文本並列比較,從而顯豁「風月報系」文人書寫有關色藝蘊涵的意義,建構藝旦書寫與品藝專欄文章,在不同時代中迎合文士風雅移轉的審美觀。進而深入剖析在文人書寫中,藝旦真實人生現象與文學 虛構圖像的交錯互映;延展至文人對藝旦的心理寄託與編輯文人之矛盾,及其所擁有媒體傳播 訊息圈,在花榜名星效應催化下,對藝旦「色與藝」形象影響的質變,提出另一種詮釋空間, 並進一步探索臺灣藝旦藝術史的研究向度。


關鍵詞:日據時期、藝旦、文人品評、風月、色與藝、風月報系
摘要(英)



Research on th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of Taiwanese Geish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A Case Study on the Literati Writing at Hong-Gua̍ t
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 to now, when audiences enjoy performing arts, a certain level of aesthetic standard has always existed, meaning that audiences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kills of the performers, but also their appearance. Especially for women, appearance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indicator in evalu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female performers, which highly relate to their material life, performing opportunities and crossover opportunities. People tend to us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to evaluate female performers.
Originally, a “geisha” was a female entertainer who played musical instruments to console the hearts of the customers visiting drinking and singing clubs, unlike sing-song girls at Chinese brothels. Besides having nice-looking faces, other basic requirements of a geisha include having great singing voices, graceful and charming appearances, and being trained with skills such as singing and playing music instrument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trans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mages of geisha after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zed cities and under the involvement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 mass medi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of Taiwan. This research further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image-building regarding th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of geisha, originally the symbol of elegance,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literati writing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an era of transition.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utilizes the popular magazine Hong-Gua̍ t as the means to observe the abundant meanings of geisha and the complex perspectives of their existence between 1935 and 1944. Through understanding how the writers and editors see the cultures of th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of geisha as a whole, this research furth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regarding the actual lives of geisha and their fictional images in literary writings as well as how the readers responded to their depictions. This analysis further extends to explore the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literati on geisha and the ambivalence of the editors on how the circl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they possess essentially transformed the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images of geisha under the catalysis of the celebrity effect. All in all,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bring about another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ossible research dimensions on the artistic history of Taiwanese geisha.


Keywords: Japanese Colonial Era, Geisha, literati, Hong-Gua̍ t, Appearance, Deportment, and Skills
關鍵字(中) ★ 日據時期
★ 色與藝
★ 藝旦
★ 風月
★ 文人品評
★ 臺灣
關鍵字(英) ★ Japanese Colonial Era
★ Deportment, and Skills
★ Geisha,
★ Hong-Gua̍ t
★ literati Appearance
★ Taiwan
論文目次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詞 iii

目次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疇 4
    一、研究方法 4
    二、範疇界定 15
    三、研究文獻 19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24
  一、學位論文 24
  二、期刊論文 28
  三、專著 31
  第四節、研究限制 32
第二章、臺灣藝旦由來與名詞釋義 34
  第一節、「妓」之名稱及定義 34
  第二節、歷代娼妓之名稱 40
  第三節、臺灣娼妓之由來 50
  第四節、臺灣日據時期藝旦的由來 66
第三章、臺灣日據時期藝旦的養成與組織 80
  第一節、藝旦容色的養成 80
  第二節、藝旦藝術的養成 104
  第三節、藝旦的組織與活動 147
第四章、藝旦色與藝的活動參與 176
  第一節、藝旦在酬神活動之參與 176
  第二節、藝旦在商賈活動的參與 195
  第三節、藝旦在仕紳活動的參與 210
  第四節、藝旦在大眾傳播的參與 234

第五章、藝旦在「風月報系」文人書寫的意涵 273
  第一節、藝旦在「風月報系」特質的呈現 273
  第二節、「風月報系」文人對藝旦書寫的寄託288
  第三節、 藝旦色與藝的品鑑 291
第六章、 結論 302
參考文獻 306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
〔漢〕揚雄:《方言》(影印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印書館)
〔梁〕昭明太子選輯:《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宋〕孟元老著,黃驗注:《東京夢華錄》,(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宋〕陳彭年,林尹校正:《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1990年)。
〔明〕魏良輔,《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1959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2009年)。
〔清〕李斗撰,周春東注:《揚州畫舫錄》,(山東友誼出版,2001年)。
〔清〕高拱乾:《臺灣叢書本》,(臺北:中華學術院,1968)。
〔清〕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1925年)。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臺北:花山文藝出版,1994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銀: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年)。
〔清〕郁永河:《稗海紀遊》,(臺北: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79年)。
〔清〕劉家謀:《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
捷幼出版社,1999 年)。

二、相關文獻
《詩 報》:(臺北:龍文出版社復刻,2007年)。
《風 月》: 《風月》 (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第1~44號。
《風月報》: (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第45~132期。
《南 方》: (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第133~188期。
《南方詩集》: (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第189~190期。
《臺南新報》: (臺南:臺南新報社,1921年-1945年),微捲資料。
《臺灣民報》: (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1923年4月-1930年3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灣青年》: (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7月-1922年2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灣婦人界》:(臺北:臺灣婦人社發行,1934年5月1日至1939年6月1日)。
《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1944年,國立臺灣圖書館,影像微卷。
《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86年)。
《臺灣私法人事》:(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年8月)。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編印,《臺灣總督府第3、13、23、33統計書》(1902-1930)。

三、專書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
(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書奴: 《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王詩琅: 《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
王錦江: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四》(臺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世慶等譯: 《臺灣慣習記事》(臺灣慣習研究會,1898年-1907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至1993年9月)。
行政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聽見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 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
現》,(臺北:國立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0年)。
江寶釵: 《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文化中心,1998年)。
《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1999年)。
何滿子: 《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毓華: 《戲曲美學論》,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吳瀛濤 : 《臺灣民俗》,(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
吳錫德編輯,世界文學編委會編著:《身體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呂紹理: 《水螺想起》(臺北:遠流文化出版社,1998年)。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呂訴上: 《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呂錘寬: 《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編印,1990年)。
李殿魁: :《談詞:詞的理論及其格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李歐梵:
《上海摩登—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宗慈,吳漫 沙: 《吳漫沙的風與月》,(新北市文化局,2002年)。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孟元老著,黃驗注:《東京夢華錄》,(臺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佩蓉編: 《從閨秀到摩登:臺灣女性書寫》,(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林獻堂: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著》,(臺北:海峽學術,2005年)。
邱旭伶: 《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
《浮沉花落》,(台北:玉山社,2009年)。
邱坤良: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施叔青: 《賣淫制度與臺灣娼妓問題》,(自由時報出版,2003年)。
洛 地: 《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紀慧玲: 《廖瓊枝──凍水的牡丹》,(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胡祇遹: 《紫山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年)。
胡曉眞: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風山堂: 《臺灣慣習記事》,第1卷第3號,(1901年)。
修君,鑒今: 《中國樂妓史》,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徐亞湘: 《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
《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2001年)
秦紹德: 《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
張文均: 《近代中國娼妓史料》,(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文環: 《張文環全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張宏生編: 《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張良澤編: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家庭傳媒公分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張恆豪編: 《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張倩儀: 《文明的足音》,(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2年)。
張麗俊著 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 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三)》,(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曹永和篡: 《日據時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5年。
莊永明: 《台灣歌謠-我聽、我寫、我唱》,(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1年)。
許俊雅: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許雪姬編著:《中縣口述訪談歷史(五)-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中縣立文
化中心,1998)。
連橫著: 《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出版,2001年)。
《臺灣詩薈》,(臺北:成文出版,1977年)。

連雅堂: 《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郭建英: 《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陳水源: 《臺灣歷史的軌跡》,(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陳主顯: 《臺灣俗諺語典》,(臺北:前衛出版,2001年)。
陳紹馨: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器文: 《臺灣省通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1997年)。
陶慕寧: 《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陶慕寧: 《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游鑑明: 《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8年)。
雄獅編輯: 《攝影臺灣》,(臺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武忠編: 《美人心事》,(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黃昭堂: 《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楊碧川: 《簡明臺灣史•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臺灣•警察政治》,(高雄:第一,1987年)。
楊蔭柳: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葉榮鐘: 《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67年)。
《半壁書齋隨筆》,(臺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龍彥: 《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出版,1998年)。
廖 雯: 《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 (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5年)。
廖怡錚: 《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年)。
裴普賢編: 《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
劉達臨: 《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蕙頻: 《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臺北:博雅書屋,2011年)。
《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期粉領族》,(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
年)。
鄭志敏: 《戲說唐妓》,(臺北:文津書版社,1997年)。
蕭國亮: 《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應大偉: 《臺灣女人:半世紀的影像與回憶》,(臺北:田野影像出版社,1996 年)。
譚 帆: 《優伶史》,(上海:上海藝術出版社,1995年)。
蘇者聰: 《宋代女性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婦女救援基金會》,(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
臺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第5-6期(臺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2003年)。
三、外文專著(依國籍與譯名姓氏筆劃排序)
〔日〕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名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
年)。
〔日〕田中ㄧ二著:《臺灣年鑑》,(東京:臺灣通信社,1942年)
〔日〕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同人研究會,1942年)。
〔日〕金關丈夫編,林川夫譯:《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
〔日〕宮尾登美子著,孫智齡譯:《陽暉樓》,(臺北:實學社出版,1996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
書公司,1978年)。
Dominic S trinati:《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袁千雯、張茵惠、林玉如、陳宗盈譯:《概述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uduction》。
李根芳、周素鳳:《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巨流出版社,2003年)。
派翠西亞• 鶴見(E . Patricia Tsurumi )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1895-1945》(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 1895 一1945 ),(台北: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四、期刊論文
日高紅椿 〈台灣人的藝妲和舞蹈──我的體驗談〉《臺灣藝術新報》,第1期(1935年)。
毛文芳: 〈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46期,2004年)。
王鴻泰: 〈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卷19(1999年),頁16-29。
向麗頻: 〈「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臺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2001年)。
朱德蘭: 〈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7期,(1993年6月),頁99-174。
江寶釵:

〈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 場域〉晚青一四零年代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台大中文系主辦2002年11月7、8日。
吳漫沙: 〈台北的藝旦〉,《聯合文學》,第3期,(1985年1月), 頁74-76。
吳瀛濤: 〈江山樓、台灣菜、藝旦〉,《臺北文物》,第7卷第2期,(1958年7月),頁88-93。
林維儀: 〈台灣北管崑腔(細曲)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1992年)。
呂明純: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日據時期臺灣藝旦的文化傾向及其影響〉(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18、19日)。
林弘勳: 〈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1995年9月)。
唐 五: 〈臺灣藝妲滄桑史話〉,《臺灣風物》,第17卷3期,(1967年),頁69-76。
陳慧珍: 〈日治時期臺灣藝妲之演出及其相關問題探討〉,《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年12月)。
游素凰: 〈從京劇唱工訓練探討臺灣音樂基礎教育〉,《戲曲藝術》,第3期(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出版,2007年5月),頁25-34。
黃美娥: 〈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81-119。
〈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頁239-292。
楊詠彬:
〈從風月到南方-論析一分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
趙孝萱: 〈台灣《風月報》中青樓想像的社會建構〉《國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2002年)。
謝水森: 〈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竹塹文獻》雜誌,第23期(2002年)。
蔡欣欣: 〈台灣藝閣名義與日治時期妝扮景觀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8期(2006 年 6 月)。
張文薰: 〈以藝旦媳婦仔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3年)。
陳逢源: 〈茶前酒後〉《臺灣藝術》,第1卷,第5期,(1950年),頁75。
游鑑明: 《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1994 年 6 月)
尤增輝: 《1948 一1980 的鹿港斜陽》(大昇出版社,1976)
張修慎: 〈1940 年代台灣「鄉土意識」的底端─從「鄉土文學論爭到「民俗台灣」的討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秋季號(2014年)。
鄭志明: 〈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環境與藝術學刊》(2001年12月)。
黃武忠整理,王旭雄〈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臺北,《聯合文學》,第1卷,第3期,(1985年1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日據時代大稻埕的藝術民俗娛樂生活〉《傳藝》,第110期 (2014年2月)。
長嶺亮子:〈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表演活動和廣播節目中的藝能〉,關渡音樂學刊,第18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13年)。
劉捷著,鄭清文譯:〈臺灣藝旦社會學〉《聯合文學》,第3期,(1985年)。


五、學位論文

江昆峰: 《《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純一: 《崑曲音樂的神聖性與世俗性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學部碩士論文,1997年)。
邵芷耘: 《論《風月報中的新女性:學生、給仕與演員》(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張志樺: 《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美鳳: 《「風雅想像」的權利意涵:日治時期藝旦文化之分析》(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怡君: 《《風月報》與《南方》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 (臺中: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久晏: 《摩登映象—1930年臺灣花界女性顯影》(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組碩士論文,2010年)。
黃裕元: 《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
歐陽瑜卿 :《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游孟臻: 《日治時期女性流行寫真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2007年)。
黃耀賢: 《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柯美齡: 《一段女性表演史研究-臺灣藝妲和查某戲為論述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莊于寬: 《1930 年代臺灣藝妲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倚如: 《「一 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春美: 《決戰《南方》戰爭體制下的新舊文學論爭》,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淑賢: 《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國立清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莉雯: 《「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蔡佩均: 《想像大眾讀者:《 風月報》、《 南方》中白話小說與大眾建構》(靜宜大學中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網路參考資料:
「十眉圖」資料來源:轉引自http://www.ileehoo.com/beauty/color
(106年6月18日)
「眼睛圖示」資料來源:轉引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6年6月18
日)

六、田野調查
序號 時間 地點 受訪者 職 業
1 2001/08/10 臺中 詹益川 詩 人
2 2001/11/08 臺北家中 陳耀 米高梅舞廳領班
3 2001/11/12 臺中新社 王金鳳 北管職業藝人
4 2001/11/13 臺灣戲曲學院 簡永福 歌仔戲班文場領班
5 2001/11/26 新竹家中 吳享樑 陳鏡如學生
6 2001/11/26 草屯醫院 劉亦萬 中部戲班樂師
7 2001/12/13 臺灣戲曲學院 葉明德 歌仔戲班文場樂師
2017/01/24
8 2001/12/13 臺灣戲曲學院 林永德 歌仔戲班鼓佬
9 2001/12/19 板橋家中 葉美景 北管藝人
10 2001/01/02 臺大醫院 陳冠華 歌仔戲班文場
11 2001/01/18 高雄文藝中心 呂福祿 歌仔戲班演員
2001/01/30
12 2001/01/23 電訪 李坤成 電台音樂主持

2002/04/26
13 2001/01/30 高雄文化中心 楊金鳳 歌仔戲班樂師
2017/01/24 臺北電訪
14 2001/01/30 高雄家中 李國治 歌仔戲班文場
15 2002/02/02 嘉義 許天賜 廣東音樂
16 2002/03/04 蘆洲家中 邱火榮 北管職業戲班樂師
17 2002/03/19 臺北 阿龍師 歌仔戲班樂師
18 2002/03/26 臺南家中 石榮峰 台南十三音
19 2002/05/11 台南新營 謝金龍 樂器製造
20 2002/05/12 彰化鹿港 黃承桃 南管樂人
21 2002/05/11 台南福名齋 林國瀛 樂器製造
22 2002/05/26 嘉義家中 蔡周森 嘉義孔廟樂生
23 2002/11/12 后里家中 陳焜晉 南管樂人
24 2009/02/14 永和家中 張文正 廣東音樂
25 2003/11/16 彰化鹿港

李棟樑 玉如意樂師
2003/12/21
2004/01/18
26 2004/03/28 臺中大雅 文惠申 唱片收藏家
27 2003/11/30 臺中家中 黃種煦 黃世清後代
28 2005//08/28 安康高中 蘇聰明 蘇桐後代
29 2008/02/18 南投霧峰 洪碧輝 洪阿定後代
30 2009/06/15 臺北寧夏路 申保書 米高梅、台灣小調
31 2009/07/06 臺南新營 李萬財 廣東音樂
32 2013/06/23 南投 梁志忠 文史工作者
33 2015/02/01 高雄 寶燕師父 義永寺比丘尼
34 2015/10/08 臺北大稻埕 王錦開 江山樓小弟
35 2015/10/15 苗栗卓蘭 林寶釵 家庭主婦
36 2016/06/02 臺北大稻埕 張欣欣 家庭主婦
37
2016/07/26 臺中 林輝堂 臺中文化局局長
2016/09/17
38 2016/10/07 臺北 蘇聰明 安康高中
39 2016/12/21 南投霧峰 郭雙富 民藝收藏家
40 2016/12/21 南投 陳文添 臺灣文獻館研究員
41 2016/12/3 電訪 簡榮聰 前臺灣文獻館館長
42 2017/01/03/ 臺北電訪 荒井雄吉 車床公司老闆
43 2017/01/06 臺北電訪 林春惠 板橋林家後代
44 2017/2/12 彰化美學館 周純一 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45 2017/03/27 食養山房 羅 漢 民間耆老
46 2017/04/12 臺中 林柏榕 前臺中市長
47 2017/04/12 臺中 林清隆 林氏宗廟總幹事
2017/05/10 電訪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7-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