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35602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221.85.33
姓名 張天民(Tien-mi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環境工程研究所
論文名稱 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評估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Ass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gni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論文
★ 中國塵霾長程傳輸對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的影響★ 以高級氧化程序礦化水中對-硝基苯酚之研究
★ 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於長程傳輸路徑上之光學與化學特性探討★ Wind Power Assessment for the Bay Islands, Honduras
★ 國小六年級學生實施河川環境教育課程之學習成效探討-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 評估未來臺灣再生能源發電之供電特性
★ 顯影去墨(膜)廢液前處理之研究★ 數值風場改進及其應用於都市風能評估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國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整理環境教育相關文獻,與二回合德菲法調查,以建構正式測驗,並針對我國高級中學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回收3,305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0.78%。
經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統計、分析與討論。研究獲得下列結論:一、「環境教育認知」測驗具有足夠的的信度及效度,各分測驗重測信度達.73(p<.001)以上,並以二回合德菲法專家問卷建立專家效度。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有顯著差異,以「男性」高於「女性」、「高年級」高於「低年級」、「高中」高於「高職」。三、本測驗以3,305份有效樣本建立測驗常模,可有效評估受試者在「社會領域」、「自然領域」及「生活領域」等三領域「環境教育認知」的優劣。
摘要(英)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gni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relevant publications were abundantly reviewed and organized at first. Then 2 rounds of Delphi method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the formal test.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ampled randomly in this research. A total of 3,305 valid tests were collected, equal to a return rate of 80.78%.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 t-test,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and one-way MANOVA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give valuable results summarized as follow. Fir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gnition” tests are persuasive. Each subtest’s reliability can reach 0.73 (P<0.001); and 2 rounds of Delphi expert method establish the validity for the test. Seco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gni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cognition for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femaile students, the average score for the upper grad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lower grade students; an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rd, the test used 3,305 effective samples to create the Norm, which can effectively assess 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Nature" and "Living" in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關鍵字(中) ★ 高級中學學生
★ 德菲法
★ 常模
★ 環境教育認知
關鍵字(英)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gnition
★ Delphi method
★ Norm
★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致謝辭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緣起 1
1.2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2.1 環境教育的意涵 3
2.2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8
2.3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 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7
3.1 研究流程 17
3.2 研究方法 20
3.3 研究對象 23
3.4 研究工具 27
3.5 資料處理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5
4.1建立測驗初稿 35
4.2預試施測 50
4.3正式施測分析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5.1結論 69
5.2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桃園縣高級中學學校一覽表 87
附錄二 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之第一次德菲法專家問卷 89
附錄三 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之第二次德菲法專家問卷 95
附錄四 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測驗 99
附錄五 高級中學學生「環境教育認知」測驗-重測用卷 103
附錄六 論文初審意見及修正對照表 107
附錄七 論文口試意見及修正對照表 111
附錄八 研究成果自評 11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1998)。全國環境教育計畫整合及推行之計畫報告(二)—推行環境教育重要文獻彙編。臺北市:環境教育學會。
2. 王雅雪、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設計與實現。國教學報,16,153-184。
3. 王懋雯(1991)。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 王懋雯(1995)。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發展概況。臺灣教育,532,4-11。
5. 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教育資料集刊 ,20,35-54。
6.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6-0111-S002-11)。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7. 白子易(2008)。環境科學概論:結合全球與在地永續發展。臺北市:滄海書局。
8.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7-309。
9. 全中平(1995)。國民小學有關「地球是一個環境的複合體」環境教育概念研究。臺北師院學報,8,247-288。
10. 行政院(1990)。《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設置要點》。行政院79環字第2143號函核定。
11.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領》。行政院81環字第36451號函核定。
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環境教育法〉。
1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環境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14. 何保珍(2005)。談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忙與盲。國教之友,575,35-39。
15. 何穗青(2011)。國小學生實施水資源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以嘉義縣大林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16. 余冠霖、朱映亭、王立宸 、吳世卿(2014,3月)。白雲農場轉型環境教育場所之初步評估。載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之「2014永續觀光及環境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80),雲林縣。
17. 余興全(1984)。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8. 吳安倉(2006)。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華南高商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9. 吳忠宏、王玉璽、許立樺(2003)。國小教師與學生對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11-S142-001)。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20. 吳忠宏、羅敏華(2005)。臺中市某國小環境教育教學模組編製之行動研究。國教輔導,45(1),9-18。
21.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研究,189,147-148。
22. 吳萬益(2011)。企業研究方法(四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23. 呂文雄(2005)。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4. 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5. 李田政(2008)。掌握環境教育教學要領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教師天地,157,81-82。
26. 李嘉峰(2011)。淺論研究問卷的編製。家庭教育雙月刊,29,35-42。
27.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28.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29.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30. 汪靜明、林文源、李欣怡、陳加慶(2000)。我國中等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分析-以北區九縣市中學為例。環境教育季刊,44,73-93。
31. 沈清勝、林敬惠、黃薇蓁、郭昭吟(2014,3月)。環境講習之成效分析研究。載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之「2014永續觀光及環境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72),雲林縣。
32.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3. 車參賢、葉國樑(1996)。臺北市國中生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學校衛生,29,62-71。
34. 辛懷梓(2010)。發展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概念暨分析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5. 辛懷梓、張自立、王國華(2011)。國民小學南一版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134-160。
36. 周昌弘(1989)。國科會科教處「環境保護教育研究」推動概況。科學發展月刊,17,351-355。
37. 周昌弘(1995)。環境教育的生態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0,83-98。
38. 周昌弘、莊瑞忠(2002)。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生態概念之整合評析(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11-S020-001)。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
39. 周儒(2001,4月)。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載於「中華民國九十年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2-80),臺北市。
40. 周儒(2003)。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大自然季刊,7,96-101。
41. 周儒、王昭湄(2001)。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中等教育,52(2),20-39。
42.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David C. Engleson Dennis H. Yockers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43. 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4. 邱文彥(2001)。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511-S110-011)。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45. 施信民(2006)。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臺北市:國史館。
46. 柯俊欽(2004)。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論文,未出版。
47. 洪如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中的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通訊,53,34-44。
48.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9. 范瑞娟(2002)。新興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省思-以環境教育為例。竹縣文教,26,66-68。
50. 徐玟嫈(2014,3月)。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政策推動之個案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小為例。載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之「2014永續觀光及環境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86),雲林縣。
51. 晏涵文、馮嘉玉、劉潔心(2006)。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師大學報,51(1),85-102。
52.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1,55-82。
53.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589,12-21。
54. 張子超(2000)。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55. 張子超(2000)。國民中學理化科環境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511-S003-04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56. 張子超(2002)。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環境教育學刊,1,83-93。
57. 張子超(2004)。九年一貫課程永續發展教學模組之研究-重要議題〈環境教育〉(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511-S003-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58. 張子超、林韋伶(2009)。「環保有功小學」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教師天地, 162,14-20。
59. 張子超、施佑麟(2003)。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政府部門環境教育指標(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11-S003-044-X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60. 張自立(2007)。我國國小環境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評量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5-2511-S-152-006),未出版。
61. 張自立、高明智(2001)。國民中小學自然資源教育教學指引:自然資源教育概念綱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543-572。
62. 張家儒、董貞吟(2005)。校園音環境教育的介入研究:國小學童覺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50(2),159-180。
63. 張珩、李小荔、程慧君、張慈云、黎欣潔、蕭淑文、任思豪、李旻瑾(2007)。支持社區永續發展之周圍自然及環境教育資源設施的發展研究整合型計畫(二)-永續發展前提下社區型態與居民生活模式對社區生活設施系統需求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6-2511-S006-002-MY3)。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64. 張祖恩、吳鈴筑(2003)。臺灣地區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中韓文化基金會主辦之「第24屆中韓學者會議中華民國代表團」論文集(頁22-32)。
65. 張憲庭(2005)。融入式環境教育之意義與層面-以社會領域為例。國教之友,575,30-34。
6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市:教育部。
67.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68. 教育部(2010)。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69.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70. 教育部統計處(2013)。高級中學校別概況。臺北市:作者。
71. 許世璋(2000)。影響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259-002)。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72. 許智垣(2009)。嘉義縣國中學生環境素養與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認知之研究。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3. 連進福(2005)。與環境共舞:談落實永續發展概念於國小環境教育。北縣教育,54,83-86。
74. 陳平景(2009)。校園推動環境教育課程教學的困境與成效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5. 陳品樺(2009)。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低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6. 陳是瑩、曾怡禎(1991)。臺灣地區國小教師環保意識的調查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
77. 陳秋澕(1998)。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8. 陳美音(2007)。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9. 陳雅美(1995)。幼兒家庭環境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幼教學刊,3,39-47。
80. 陳璧瑜(2003)。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1.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2. 黃怡華(2012)。苗栗縣國中教師對環境教育議題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碩士,未出版。
83. 黃政傑(1988)。臺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臺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84. 黃乾全(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85. 黃朝恩(1999)。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融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4,43-57。
86. 黃朝恩、陳燕釗、王淑芬、洪肇呈(2002)。國民中學師生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教育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6,33-57。
87. 黃耀慧(2004)。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8. 楊永雯、詹添印(2007)。由遠東科技大學生態池的規劃談環境教育策略。應用倫理與研究學刊,2(1),1-12。
89. 楊宇婷(2008)。環境荷爾蒙議題融入國小環境教育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
90.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之未來展望 。教育資料集刊 ,20,271-280。
91.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 。教育資料集刊,20,1-33
92. 楊冠政(2006)。環境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93. 楊馥如(2004)。建築與環境教育主題課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2(3),53-73。
94. 楊懿如、白亦方、吳其洲、曾啟銘、吳昌葦、干仁賢、林育禾、藍天平、高宗聖、方雅芬、黃湘雲(2008)。發現後山:聽蛙、賞石、悠游水草間-數位典藏融入戶外體驗教學發展計畫-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6-2422-H026-001)。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95. 葉子超(2000)。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之環境教育活動。臺灣教育,590,46-50。
96. 葉欣誠、于蕙清、劉湘瑤(2006)。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之相關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6-S017-003-MY2)。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97. 董原利(2009)。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策略之探究。師說,209,40-44。
98.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21,47-59。
99. 廖允謙、翁裕洲、陳其昌(2014,3月)。鐵人三項參與者環境教育與環境態度。載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之「2014永續觀光及環境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81),雲林縣。
100. 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1. 趙大衛、黃台珠(2002)。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IV.動物多樣性概念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11-S110-002)。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
102. 趙家民、涂智慧(2011)。國小學童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嘉北國小為例。國教新知,58(1),69-86。
103. 劉仿桂(2010)。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之檢視與比較。北縣教育,73,26-30。
104. 劉清水(2000)。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58,1-4。
105. 劉潔心、邱詩揚、晏涵文、李恆華、潘瓊如、馮嘉玉(2004)。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1,97-122。
106. 潘淑琦(2006)。資訊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尋蜜園】主題網頁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校園環境之認知。市師環教,65,29-51。
107. 蔡屏嵐 、段兆麟(2014,3月)。休閒農場經營環境教育業務之意願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為例。載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主辦之「2014永續觀光及環境資源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73),雲林縣。
108. 蔡億錨(2008)。高雄市旗津區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09. 蔡慧敏(2005)。永續臺灣-制度量能的提昇與建構研究-子計畫二:生態公民及地方參與(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621-Z003-0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110. 鄧銘、劉佳鈞(1995)。我國現階段環境教育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集刊,20,161-183。
111. 鄭先祐(1997)。大學環境教育的核心問題與理念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34-00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112. 環保署(1988)。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臺北市:作者。
113. 環保署(2010)。環境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114. 環境資訊中心(2009)。《環境教育法》理念架構圖。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115. 總統府公報(2010)。環境教育法。總統府公報,6925。臺北市:作者。
116. 鮮皓(2000)。淺談如何加強學校之環境教育。臺灣教育,590,60-62。
117.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實際環保行為之研究-以臺大學生為對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8. 顏明仁、楊龍華(2000)。在生活科技教育中推展環境教育概念之適切性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3(4),2-11。
119. 蘇慧貞、蕭瑞棠(2000)。發展中的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策略,臺灣教育,589,2-11。
120. 龔玳儀(2010)。打造永續發展的學校-從環境教育落實做起。師說,216,51-55。
英文部分
1. Arcury, T. A. & Johnson, T. P. (1985). Public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 statewide surve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4), 31-37.
2. Ballantyne, R., Connell, S., & Fien, J. (1998). Students as catalys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A framework for researching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 285-298.
3. Carter, L. (2008). Globaliz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5(5), 617-633.
4. Chin, C. C. (1993).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secondary students and pre-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Taiwan. Unpublished Ph. 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Iowa.
5. Dalkey, N. C., & Helmer, O. (1963).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 Management Science, 9, 458-467.
6. Disinger, J. F. (1985). What research say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definitional proble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5(1), 59-68.
7. 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1994). A Guild to Curriculum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sconsin: Wisconsin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8. Eyers, V. G. (1975).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s among tenth grades students in Australia.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9. Fuller, S. (2000).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Id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society.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10. Gambro, J. S., &Switzky, H. N. (1994). A national survey of Levels of knowledge and related variables. (ERIC ED379164).
11. Hamm, R. L., & Spear, R. D. (197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Indiana public schools.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Indiana State University.
12. Hausbeck, K.W., Milbrath, L.W., & Enright, S. M. (1992).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ncern among 11th-grade students. New York
13. Hounshell, P. B., & Liggett, L. (1973).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2), 28-30.
14.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Wilke, R. 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15.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16. Kuhlemeier, H., Van Den Bergh, H., &Lagerweij, N. (1999). Environment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2), 4-14.
17. LaHart, D. (1978).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on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 about wildlif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9(6), 3496A.
18. Linstone, H. A.,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 Makki, M. H., Abd-El-Khalick, F., &Boujaoude, S. (2003). Leba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1), 21-33.
20.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Routledge London.
21. Rapoport, A (1982), 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nment—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 (Reprint edition (1990) ed.). 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2. Richardson, C. (200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cyclopedia of world environmental history, 1, 440-445.
23. Riggs, W. (1983). The Delphi technique: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3, 89-94.
24. Rillo, T. J. (1974). Basic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 52-55.
25. Roth, R. E. (1976). Fundamental concept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ducation (K-16).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0(9A), 3649-3650.
26. Schlageter, J. N. (1980). Student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s level.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2), 522.
27. Shu, Z.(2004).An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7(4), 64-67
28. Sutherland, D., & Ham, S. (1992). Child-to-parent transfer to environmental ecology in Costa Rican families: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2), 9-16.
29. Tikka, P. M., Kuitunen, M. T., &Tynys, S. M. (2000).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dents’ 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12-19.
30. UNESCO. (1978). The World′s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bilisi. Columbus, Ohio: ERIC/SMEAC 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ED 179408.
31. UNESCO. (1980).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1977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32. Vaughan, C., Gack, J., Solorazano, H., & Ray, R. (2003).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schoolchildren, the par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A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community lear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3), 12-21.
33. Venkataraman, B. (2008). Wh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50(5), 8-11.
指導教授 莊銘棟(Ming-tung Chuang) 審核日期 2014-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