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2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18.225.31.159
姓名 呂偉倫(Wei-Lun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微電影廣告與青/少年認同解讀:以「裝滿的生活時光」系列微電影為例
(Hakka micro commercial film and youth/teenager interpretation of identity—The case study of "full life time" series of micro films)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族群文化傳承延續的脈絡下,希求其能永續發展,故而族群文化政策操作上,注意到「世代」的重要性,特別是青/少年世代,在社會中如何去選擇與認同。其中,深具傳承客家語言文化使命的客家電視台,便透過「微電影」方式,希冀建構、傳遞給閱聽眾,不同的客家想像,同時抓住青/少年世代的目光。
在上述脈絡下,引發筆者思考的是,這樣「微電影」的類型特色,在建構客家族群認同、文化符碼時,是如何操作?並且,其中透過所謂「劇情式」的故事設計、情感敘事的符碼建構,什麼樣的圖像?更重要的是,該微電影廣告,與青/少年之族群認同關係為何?其是如何去詮釋這樣的客家圖像?如何去認同、理解這些符碼?
筆者採取文本分析,探悉2013年客家電視台製播《裝滿的生活時光》系列微電影,共計四篇。同時,透過深度訪談,該微電影行銷製作端,為求對於文本製碼過程,更深刻的了解其目的動機。此外,透過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共計25位青/少年受訪者,以了解其認同解讀與認知感受。
研究結果發現,發現該微電影文本符號,具有企圖鬆動客家之僵化意義的可能,從局限與特定的客家想像,轉而進行「客家」意義、意涵的擴張。此外,另一方面「生活化」的記憶圖像,作為引起新興世代情感共鳴,與召喚青/少年世代集體記憶的要素。
摘要(英)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the wish of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operation on the ethnic cultural policies, no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generation", particularly youth/teenager generation, how to choose and identify in society. Which, with a deep heritage of Hakka language and culture mission Hakka TV, then through the "micro-film" approach, hoping construction, passed to the audience, different Hakka image while catching the youth / teenager generations eyes.
In the above context, triggering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such "micro-film" type feature how to construct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or what cultural codes is ? particularly, what kind of images was created by the story of design through that so-called "story-style", emotional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codes. The most importantly, what relation is between the micro-film advertising and youth/teenager generation ethnic identity? How to interpret this Hakka image? how to identify and interpret these codes ?
On the personal level, take textual analysis to ascertain 2013 Hakka TV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 "live full time" series of micro films, a total of four.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micro-film marketing production , for the sake of the text prepared for the encoding process, and mak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or motivation. In addition, through focus group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 total of 25 youth/teenager respond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feelings of identity Interpretation and Cognition.
Study found that the micro-film text symbols, have attempted to loosen rigid sense of Hakka possibly,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Hakka image shift to expand "Hakka"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Life" memory images, as new generations of causing emotional resonance, elements and call the youth/teenager generations of collective memory.
關鍵字(中) ★ 客家微電影
★ 微電影
★ 族群認同
★ 青/少年認同
★ 客家傳承
關鍵字(英) ★ Micro-film of Hakka
★ Micro-film
★ Ethnic identity
★ youth/teenager identity
★ inheritance of Hakka culture
論文目次 目錄 0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族群媒介、符號與認同 8
一、族群與認同的形成 8
二、族群媒體與客家認同 11
第二節 客家廣告與微電影 12
一、廣告與台灣客家廣告 12
二、微電影與其特質 22
三、客家微電影為何? 29
第三節 青少年認同與微電影 31
一、「世代」文化傳承:青少年認同之重要 31
二、青少年族群政策的實踐 33
三、青少年媒介使用與微電影的關係 37
四、媒介文本與閱聽人研究 40
第四節 客家族群文化再現與其相關媒介研究 43
一、客家傳播研究與文化再現 43
二、台灣碩博論文:相關客家傳播媒介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範圍、方法、流程架構 53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53
一、客家微電影文本的選取? 54
二、誰算是客家青少年? 55
三、受訪者的抽樣與選取 5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58
一、文本分析之意義與操作 58
二、深度訪談法:《裝滿的生活時光》之企劃製作 62
三、焦點團體法之運用:青少年認同解讀 63
第三節 研究步驟 68
第四章 《裝滿生活的時光》的製作生產與文本分析 71
第一節 客家微電影的製作與生產 71
一、客家電視台微電影:「目標聽眾設定」與「採用文類之催生因素」 71
二、從反傳統的客家圖像到微電影差異性目的之塑造 75
三、服務為本:收視數字並非評估績效之優先考量 85
第二節 文本分析:《裝滿生活的時光》系列微電影 87
一、故事性情節與包裝:「冒險奮鬥」與「傳承延續」精神 87
二、情緒與感性敘事:「親情」、「客家族群情感」 93
三、貼近閱聽人的生活體驗 101
四、年輕化的圖像與敘事表現 106
第三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青/少年世代的認同解讀與連結 116
第一節 青/少年的客家想像與認同感受 116
一、傳播媒介:年輕世代客家意象形塑的重要來源 116
二、青/少年的客家想像 118
三、客家媒界圖像:年輕世代多重認同態度的差異感知 123
第二節 青/少年世代的微電影文本解讀 129
一、「情感敘事」作為聯繫青/少年的內在認同 129
二、組構年輕化的客家想像 138
三、日常生活化的故事文本 145
第三節 青/少年世代:客家微電影的再思考 149
一、以「四縣」客語為中心的建構 149
二、多樣的收視行為:「17」與「客家電視台」之連結關係的弱化 152
三、客家與非客家日常經驗差異:微電影故事呈現與客家意象低度連結 155
第四節 小結 158
第六章 結論 163
參考文獻 17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王明珂,1997,<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49-182。
王文君,2005,<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閩客通婚為例>。《思與研》43(2):119-178。
王雯君,2005,<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資訊社會研究》9:155-184。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薪琇、王建台,2009,<布農族的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屏東教大體育》,12:1-11。
王俐容,2010,<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頁162-188。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勝智。
王振寰、瞿海源,2010,《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保鍵、邱榮舉,2012,《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台北:五南。
汪子錫,2014,<自製交通安全宣導微電影的現況與發展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0:161-177。
李佳,2010,<病毒式廣告在網路環境的傳播與博弈>,《新聞愛好者》,9B:98-99。
李雯琳,2013,《2012總統大選微電影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林,2013,<互聯網語境下城市形象微電影的傳播和營銷>。《今傳媒》,12:51-52。
洪泉湖,2003,<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公民訓育學報》,14:37-53。
洪馨蘭,2014,<「客家研究」建構工程裡的教學現場:幾項考現學的觀察>。《高雄師大學報》,36:1-16。
林芳玫,1996,<《阿信》電視連續劇研究:由觀眾詮釋模式看女性與社會規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53-193。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99:79-117。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
許立邦,2013,《微電影廣告內容、形式及其效果研究》。台北: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9,<焦點團體法>。收入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85-196頁。台北:巨流。
胡馨任,2012,<2012年最強大的微電影-為公益?為政治?還是操弄人心>。《廣告雜誌》428-453。
胡光夏、陳竹梅,2013,<微電影在軍事行銷傳播的初探性研究>。《復興崗學報》103:1-24。
范振乾,2011,<文化社會運動篇>。頁417-447,收錄於徐正光所主編《客家研究導論》。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5-35。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中正。
徐君臨,2008,<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母語傳承環境與使用能力分析>。《華岡地理學報》,21:19-51。
柳婷著,2005,《廣告與行銷》。台北:五南。
陳運棟,1998,<客家族群來源之探討>。頁86-91,收入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介客家人》。台北:台源出版社。
陳俞霖,2002,<網路同儕型塑及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3:149-181。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陳貝宇,2011,<數位策略結合消費者觀察,新型態展現品牌新活力>。《廣告雜誌》247:40-41。
陳清河,2011,<廣播電視篇>。頁480-502。收錄於徐正光所主編《客家研究導論》。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陳惠閔,2013,《微電影對旅遊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之影響-以再一次心跳對澳洲旅遊微例》。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中正。
張學謙,2003,<客家電視對語言保存之影響>。論文發表於「關懷與期許:客家電視對社會之影響」座談會,台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3年10月19日。
張維安,2010,<族群記憶與台灣客家意識的形成>。頁735,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張茂桂主編,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學群。
張玉佩,2013,<穿梭虛擬世界的遊戲少年:他/她們的社會資本之累積與轉換>。《中華傳播學刊》,13:195-223。

黃莉君,2008,<青少年參與線上遊戲之影響研究>。《致遠資管學刊》,12:1-15。
黃金麟,2011,<文化>。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P28-47。台北:巨流。
黃俊峰,2014,<從語言學習理論分析國民中小學原住民族語教育之困境及啟示>。《學校行政》,89:164-183。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翁秀琪,2000,<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
郭貞,1994,<認同形成、家庭溝通型態以及青少年媒介使用:一個整合模式>。《新聞學研究》, 48:99-121。
鈕文英著,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出版。
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台北:中正。
姚建惠,2012,<微電影廣告價值分析>。《新聞傳播》,9:17-18。
譚文杏,2013,《客家新意象的想像與形塑:以客委會形象廣告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劉利敏、劉明宗,2010,<「花布」美學意象與文化記憶初探:以客家族群為例>。頁745-770。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壓的形成與變遷(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劉思佳,2013,<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微電影互動傳播>。《今傳媒》,12:65-66。
廖國鋒、黃柏茵、楊佳蓁、江芳毓、歐陽倩惠、陳寧,2014,<微電影的劇情式廣告是否優於電視廣告-與產品的配適效果>。《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4(3):44-55。
董曉智,2011,<充分發揮故事性訴求的全家品牌偶像劇>。《廣告雜誌》,241:16-17。
鄭自隆主編、許安琪、樊志育著,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揚智。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頁50-77。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智勝出版。
羅香林,1979,《客家研究導論》。南天書局。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頁16-29,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中正。
羅肇錦,1998,<客家話的面目>。頁158-161,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介客家人》。台北:台源出版。
羅元廷,2010,《客家廣告中的民俗再現與操作-以客家文化節慶廣告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珮,2011,<客家電視台與台北都會客家閱聽人族群認同建構之關聯性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9:189-231。
蔡明賢,2014,<解嚴前後台灣母語運動的發起>。《中興史學》16:33-68。
蕭湘文,2005,《廣告與傳播》。台北市:威士曼文化。
蕭蘋、陳志賢,2008,<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新聞學研究》96:45-86。
鹿裔・米甘幹,2012,<聽友故事的人說故事-專訪詮勢廣告創意製作團隊>,《廣告雜誌》,249期。
盧嵐蘭,2008《閱聽人論述》,台北:秀威。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1998,《新介客家人》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07,《想像的共同體》。時報出版。
Arthur Asa Berger著、黃新生譯,2004,《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Bobby J Calder著、陳雅汝譯,2011,《超媒體時代-成功贏得人心的行銷策略》。台北:商週出版。
Davis Morley著、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Eoin Devereux 著、何哲欣、謝明珊譯,2010,《媒介研究:關鍵議題與爭議》。台北:韋伯出版。
Erikson,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ition), New York, N.Y.: Norton
Publishing Co.
Fredrik Barth1969 ‘Pathan’ Fredrik Barth, 1969. "Pathan Identity and its Maintenance", in Fredrik Barth edit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P9-38
Gitomer, J. ,2000,“Tell a Story with BLT and You’ll Weave a Yarn of Scales,”The Central New York Business Journal, 14(13:14-21。
Jonh Fisk著、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Klaus Bruhn Jensen著、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指南》,台北:韋伯文化。
Moriarty Mitchell Wells著、陳尚永編譯,2012,《廣告學》。華泰文化。
Rosaline Barbour著、張可婷譯,2010,《焦點團體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Jane Stokes著、趙偉妏譯,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台北:韋伯出版。
Wells、Moriarty、Burnett著、陳尚永、蕭富峰譯,2006,《廣告學》。華泰文化。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摘要分析》,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a.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勢普查(2009),《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1856&CtUnit=941&BaseDSD=7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 年度青年暨少年趨勢調查調查報告》。
客家委員會,2014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客家電視台,2014 http://web.pts.org.tw/hakka/about.htm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2013<微電影產業的發展契機>
http://www.cci.org.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236&sn=5963
百度-微電影,2014 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
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2013)。2013年度十大行銷類微電影出爐,企業、政府爭相以微電影做行銷成長逾倍,上網日期:2014 年1月11日取自:http://technews.tw/2013/12/30/2013-micro-movies-top-10/
指導教授 王俐容(Li-Jung Wang) 審核日期 2015-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