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18.217.228.35
姓名 黃雅鈴(Ya-li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
相關論文
★ 新移民二代文化認同之相關分析── 以桃園市觀音區為例★ 宗族發展與文化保存─以楊梅鄭氏「道東堂」為例
★ 客家地區越南配偶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南桃園為例★ 臺灣慢城創生與客家鳳林慢活
★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桃園藝文陣線為例★ 客家女同志出櫃談:性別與族群間
★ 女性財產繼承問題之探討-以桃園地區客家女性經驗出發★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 女性參政與社會資本之運用:以新竹縣為例★ 從《茶金》電視劇探討客家之宗族、性別與國族
★ 客家田園城市的魅力:以社會投資報酬分析「臺北客家農場」個案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喪禮與死亡一直是台灣的忌諱議題,而在現今的苗栗客家地區亦是如此。客家喪禮隨著社會文化脈絡的轉變,在儀式與習俗之間有所簡化、消逝或替代,普遍大眾對於喪禮的流程與意義是不清楚的,在其認為合理的範圍之下,常按照著殯葬業者的指示進行儀式的執行,殯葬業者在喪禮中扮演著重要的協助者。而在客家喪禮之中,性別的階序與意涵是如何排列,以及女性在此種的性別階序之中的態度是抗拒、接受或協商,此些都是本文想要探討的重點。本文以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探討,藉由訪談中的資料進行歸納與分析,重複的閱讀訪談者的內容,從個案中的脈絡去推論,將喪禮中行動者所談及的儀式習俗與其在此之中被賦予的職責,建立新的分類,將喪禮中的性別秩序重新呈現。
  台灣的社會文化是以宗族體制中男性傳承為主的脈絡為背景,從客家喪禮的儀式與習俗來看,女性在喪禮中的性別階序可以依據「性別二分」、「父系繼承」與「她者化女人」三者的分類解釋說明。在性別二分的分類中,傳統性別的劃分,以生理為基礎的區隔來劃定男主外女主內的職場領域,因而在喪禮中的分類也是如此,但現今苗栗的客家喪禮中,有關於家庭內部勞務的分工有由女性與男性來負責的案例;而在父系繼承的分類中,是以男性為血脈傳承的角度來看,喪禮中的捧斗、執幡、抽褲等儀式,皆是男性繼承的象徵,女性在此之中是沒有獨立主體與發聲位置的;她者化女人的分類,則是將女性視為她者或不潔的象徵,女性在此分類中是被歧視的一方,如同喪禮中的哭路頭、未婚不可上祖牌、行女兒七時家中的人必須迴避等,此些儀式與習俗的展現,再再顯示了女性她者化現象至今依舊,父權紅利的展現深入其中。
  然而,客家喪禮中的性別階序實際上是有所鬆動的,由觀察到的現象顯示,雖然多數女性在喪禮中的態度是自我規訓,隱身於傳統的性別階序之中,但隨著社會文化脈絡的演進,性別二分的家務與職場領域有新的呈現,有些家庭是由女性外出工作,男性來負責家內的勞務與侍奉長輩也時有所見,此類家庭進而在喪禮的性別階序之中,也隨之產生變化,例如傳統由女性進行供飯的責任,也因此而轉由男性負責。結構力量是透過人的行動才能現身的,隨然喪禮中的父權紅利仍是隱涉其中,但從本研究的案例中看到女性在客家喪禮的儀式與習俗中,性別階序已經有所改變,此也表示在喪禮中以父系繼承為主軸的父權紅利現象,在未來亦是可以慢慢消除的。
摘要(英) Funeral and death are always topics avoided to be talked in Taiwan. Till now, it still remained the same in Miaoli Hakka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culture, Hakkas funerals also changed, disappeared or replaced in ritual or custom. The common people are not familiar with funeral procedures or meanings so they often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f funeral dealers to execute in the reasonable range what they think. The funeral deal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assistant in the funeral. In Hakkas funeral, how gender hierarchy and meanings are arranged and women’s attitude in such gender hierarchy like resistance, acceptance or negotiation are all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explored in root the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made conclusion and analysis from data in interviews. By repeating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ees, it deduced from cases to build new category from the rituals and customs discussed by funeral actor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way, gender hierarchy in the funeral was appeared again.
Taiwan social culture takes male inheritance in clan system as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eral rituals and customs, female can be explained by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gender division, patriarchal inheritance and female as other in the gender hierarchy. In terms of gender division, the traditional gender is divided based on physiology to judge occupation of males in charge of outside affairs and females in charge of internal affairs. Therefore, it remains the same in the funeral classification. However, there appear cases that internal labor works are done by both males and females in Miaoli Hakkas funerals today.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atriarchal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les as blood inheritance, rituals like fight, holding streamer and taking pants are all symbols of male inheritance. Females have no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right to speak. In terms of female as other, females are treated as others or unclean symbol. They are the ones to be discriminated, just like crying, no right to hold ancestor tablet for the unmarried, the family member avoiding to behave daughter seven in the funeral. These rituals again showed female as other still remains till now and paternity rights prevail.
  However, gender hierarchy in Hakkas funerals actually lose to some degree.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observations that most females hold self-discipline attitude in the funeral which is hidden behind traditional gender hierarchy, but housework and occupation of gender division newly appear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ulture. In some families, females are out for work and males are responsible for house work and serve the elderly sometimes. This kind of family is also different in the gender sequence of funeral. For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meal was done by males instead of females. Structure strength is displayed by human action.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paternity in the funeral,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cases in this study that female’s gender sequence has changed in Hakka funeral rituals and customs. It also means paternity bonus of patriarchal inheritance in the funeral is possible to be eliminated in the future.
關鍵字(中) ★ 客家
★ 喪禮
★ 女性
★ 性別
★ 階序
關鍵字(英) ★ Hakka
★ funeral
★ female
★ gender
★ hierarchy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謝 誌 V
目 次 VII
圖表目次 XI
前 言 1
第一章 緒論 3
一、研究動機與背景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背景與範圍 6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一、慎終追遠─傳統客家喪禮 11
二、喪禮中的儀式性行為 15
三、女性在客家喪禮中的性別配置與規範 16
(一)客家女性論述 17
(二)婆婆與媳婦的角色與規範 22
(三)女兒的角色與規範 24
(四)殯葬人員與民俗業者 27
(五)小結 28
第三章 喪禮的文化意涵 31
一、我們都是演員:說哭就哭的戲子 31
(一)「代哭」人─專業哭喪者 32
(二)不用再哭泣 33
二、喪禮中的親屬關係 35
(一)宗族的影響力 35
(二)「死路一條」 36
(三)喪禮中的經濟行為與交換儀式 37
(四)祖先祭祀 39
三、死後的新名字 40
(一)郎名、法名與娘名 40
(二)「孺人」封號 41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3
一、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一)研究架構 43
(二)研究流程 45
二、研究方法 46
(一)研究方法選取 46
(二)研究對象選取 49
(三)訪談大綱 50
三、研究策略 53
(一)前期籌備 53
(二)正式訪談 54
(三)整理分析 54
第五章 傳統喪禮的現代性 55
一、喪禮與社會網絡的關聯性 55
(一)宗族網絡的退去 55
(二)社會網絡的再現 62
二、喪禮儀式的消失、簡化與替代 65
(一)臨終前的準備到往生 66
(二)設靈堂到舉行告別式 74
(三)出殯與後續 83
三、喪禮專業化 91
(一)殯葬相關人員 92
(二)儀式流程 96
(三)奠禮與祭品 100
四、生與死距離─面對死亡的態度 102
(一)內心抗拒、排斥、疏遠 103
(二)往生者的自主性 106
(三)生者的情感 110
第六章 女性在喪禮中的性別階序 115
一、女性在喪禮中的儀式行為 115
(一)女性往生者 115
(二)女性在世者 122
二、女性的定位:內家還是外家? 134
(一)往生者為女性時 135
(二)女性在世時 136
三、喪禮中的性別政治 138
(一)喪禮中的性別關係 138
(二)喪禮儀式中的父權紅利 146
四、喪禮中的性別世代差異 157
(一)哭路頭 158
(二)捧斗與葬法的選擇 159
(三)訃告 160
(四)禮生 161
第七章 結論 163
參考文獻 169
中文參考書目 169
英文參考書目 175
其他或網路資源 176
附 錄 179
附錄一 傳統喪葬禮俗儀式 179
附錄二 受訪者編號與相關資料 186
附錄三 個案喪禮習俗儀式統計表 189
附錄四 個案在喪禮中的相關事項統計表 192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孔永松、李小平,1995,《客家宗族社會》。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王 璇,2004,〈從喪葬禮俗看性別關係與女性地位〉。頁188-196,收錄於杜芳琴、王政主編,《社會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頁97-116,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智宏,2011,〈實用殯葬禮俗喪宴、餐盒與照心紅包〉。《殯葬文化》24:19。
王曉丹,2011,〈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途徑〉。《月旦法學雜誌》189:69-88。
王穎瑩,2007,《看見民俗裡的性別─一個性別平等教育的行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 鋒,1960,〈臺灣的古昔喪禮〉。《臺北文物》8(4):1-13。
江慶林,1983,《台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何撒娜,1999,《聚散之間─納人的喪葬儀式與家屋象徵》。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宜,2006,〈從姓名註記形式論客家婦女生前死後的社會地位─以苗栗縣通霄鎮李氏族譜為例〉。發表於第二屆「客家祭典與文化」苗栗學學術研討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客家語文研究所、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道卡斯文史工作室,2006年10月13日。
宋華敏,2012,《苦難、勞動、關係的建構:北台灣客庄婦女的生命敘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李文獻,2013,〈臺灣漢人傳統締結婚姻時在倫理和禮法上的禁忌〉。《桃園創新學報》(33):331-355。
周金水,2003,《禮俗通識:客家民風禮俗全書》。桃園:文大圖書。
______,2007,《年節禮俗》。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房學嘉,2000,〈客家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以梅縣丙村溫氏仁厚祠為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______、宋德劍、鍾普蘭等著,2012,《客家婦女社會與文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林本炫,2001,〈台灣民眾的宗教流動與地理流動〉。論文發表於「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2月23-24日。
______,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頁189-218,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施芳瓏,2002,〈既鄙夷又畏懼─未婚去世女子的處理問題與文化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51-58。
洪添謀,2013,《喪葬業者對性別平等禮俗態度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組織發展與領導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洪馨蘭,2011,《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等著,1997,《客家風華》。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頁47-73,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清明、張瑞恭,2007,《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住民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徐福全,1999,《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台北:徐福全。
高國藩,1993,《敦煌民俗資料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
張典婉,2002,《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張祖基等著、高賢治主編,1994,《客家舊禮俗》。台北市:眾文圖書。
莊英章、羅烈師,2007,〈社會與文化:家族與宗族篇〉。頁91-110,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許烺光著、張瑞德譯,1986,《文化人類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
______著、國立編譯館主譯;黃光國譯,2002,《宗族、種姓與社團》。台北市:南天。
許瑛玿、許鶯珠,2007,〈媳婦在喪葬禮俗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從台灣本土的儀式出發〉。《生死學研究》5:99-161。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陳昭如,2009,〈在棄權與爭權之間:超越被害者與行動者二元對立的女兒繼承權實踐〉。《臺大法學叢刊》38(4):133-228。
陳國華,1998,《死亡的社會建構:火葬態度變遷的社會學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運棟,1991,《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臺原。
______,1992,《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陳麗華,2010,〈清代臺灣六堆地區的節婦與地方社會〉。頁21-50,收錄於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台北:南天。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發表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桃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10月30-31日。
彭美玲,2012,〈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事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39:1-48。
曾為志、黃尚軍,2005,〈四川新屋客家喪俗中的「點主」儀式〉。頁360-372,收錄於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純純,2006,〈從「孺人」到「女兒入譜」─客家女性在族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頁430-475,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主編,《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______,2010,〈臺灣南部傳統客家祖牌之形式與做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3):106-131。
______,2014a,〈六堆客家喪葬儀節的婦女待遇〉。頁385-404,收錄於《「第五屆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學術研討會:台灣客家元素的建構」論文集》。桃園: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14年10月25-26日。
______,2014b,〈客家傳統祖牌的女性祖先崇拜〉。《客家研究輯刊》1:62-68。
______,2014c,〈客家未婚女性的死後安置─以六堆地區喪葬習俗反映的民俗現象觀察〉。頁95-113,收錄於劉立敏,涂瑞洪,利涵編,《2014六堆客家研討會論文集─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台北: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馮爾康、常建華、朱風瀚、閻愛民、劉敏著,2008,《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琴雅,2002,〈台灣客家族群婚姻觀與家庭之探討─以客家女性為例〉。《中華家政學刊》32:123-134。
黃萍瑛,2007,〈北台灣客家墓葬文化初步研究:以桃園平鎮市為例〉。《民俗曲藝》157:185-234。
______著、國立編譯館主編,2008,《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台北:稻香。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
黃麗馨總編,2012,《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台北:內政部民政司。
楊淑玲,2006,《台南地區姑娘媽信仰與傳說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烱山,2000,《喪葬禮儀》。新竹:竹林書局。
______主稿,1995,《婚喪禮儀手冊》。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葉怡文,2004,《從女性主義看台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新竹: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正全,2012,〈客家傳統喪葬禮俗及功德科儀流程解說(全文完)〉。《殯葬文化》27:28-32。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198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4,《臺灣省苗栗縣志人文志風俗篇宗教篇合一冊》。台北:臺灣省政府印刷廠。
齊 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頁1-20,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錦雲,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蔡金鼎,2009,《無形文化資產的生命史─民俗喪葬陣頭「孝女白琴」的啟示》。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編著,2008,《殯葬歷史與禮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旭貞,2014,〈六堆的風水習俗與風水類型─以美濃地區為例〉。頁81-93,收錄於劉立敏,涂瑞洪,利涵編,《2014六堆客家研討會論文集─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台北: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戴國焜,2014,《客家祖塔之形成與發展:以湖口地區宗族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 劍,2003,〈從人類學視野試析客家族群的特徵〉,《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
謝樹新,1973,《中原客家禮俗實用範例》。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鍾永豐,1994,〈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分與地位〉。頁114-121,收錄於《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台中:晨星。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法: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頁61-91,收錄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魏英滿、陳瑞隆,2005,《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台南:世峰出版。
羅香林,1981,《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5,《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台北:女書。
Bronislaw Malinowski著、梁永佳、李紹明譯,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華夏。
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朱岑樓譯,1955,《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______________著、許德珩譯,2003,《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商務。
______________著、渠東譯,2002,《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
Jean Baudrillard著、車槿山譯,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
Jeffrey A. Kottler著、莊安祺譯著,莊安祺譯,1998,《聽眼淚說話》。台北:天下。
Jürgen Habermas著、童世駿譯,2003,《事實與格式》。台北:商務。
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
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性別的世界觀》。台北:書林。
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Tom Lutz著、莊安祺譯,2001,《哭,不哭》。台北:藍鯨。
Uwe Flick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英文參考書目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1983,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85(3): 551-575.
Claude Lévi-Strauss, 1969,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oston: Beacon Press.
Mary Douglas, 2002,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Myron L. Cohen, 2005, ”Writs of Passa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ontract and Documentation of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in Minong, Taiwan.” Pp. 252-303 In Kinship, Contract, Community, and State.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Rubie S. Watson, 1986, “The Name and the Nameless: Gender and Person in Chinese Socie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3(4): 619-631.
Weiner, Annette B., 1976, Women of Value, Men of Renown: New Perspectives in Trobriand Exchange.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Xiaoqin Wu & Alfred DeMaris, 1996,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he Effects of Chronic Strains.” Sex Roles, 34: 299-319.
其他或網路資源
巴司特,「護喪妻和未亡人的差異」。讀取日期:2014年12月4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sherrylo20/blog/44288191-%E8%AD%B7%E5%96%AA%E5%A6%BB%E5%92%8C%E6%9C%AA%E4%BA%A1%E4%BA%BA%E7%9A%84%E5%B7%AE%E7%95%B0。
石莊彩繪院,2014,「孺人=客家?」。讀取日期:2014年12月8日,取自:http://o2martist.pixnet.net/blog/post/45009472-%E5%AD%BA%E4%BA%BA%EF%BC%9D-%E5%AE%A2%E5%AE%B6%EF%BC%9F。
林明河,2011,〈我們對於內政部「喪葬儀節手冊」的另一種看法〉,「台灣殯葬資訊網」。讀取日期:2015年1月4日,取自: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261。
林龍吟,2010,〈從電影「父後七日」探析台灣喪禮文化之生死價值蘊涵與社會禮俗〉。讀取日期:2015年2月7日,取自:http://zephyr.nsysu.edu.tw/ncl2011/%E6%B5%B7%E5%A0%B1/%E6%9E%97%E9%BE%8D%E5%90%9F/(%E5%85%A8%E6%96%87)%E6%9E%97%E9%BE%8D%E5%90%9F-%E5%BE%9E%E9%9B%BB%E5%BD%B1%E3%80%8A%E7%88%B6%E5%BE%8C%E4%B8%83%E6%97%A5%E3%80%8B%E6%8E%A2%E6%9E%90%E5%8F%B0%E7%81%A3%E5%96%AA%E7%A6%AE%E6%96%87%E5%8C%96%E4%B9%8B%E7%94%9F%E6%AD%BB%E5%83%B9%E5%80%BC%E8%98%8A%E6%B6%B5%E8%88%87%E7%A4%BE%E6%9C%83%E7%A6%AE%E4%BF%97.pdf。
洪素卿,2010,「長女可代長男 當喪禮主祭」,《自由時報》。讀取日期:2014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news_dtl.asp?id=302。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9,〈女兒不如長孫?!──我們要性別平等的奉祀官制度!〉,「苦勞網」。讀取日期:2015年1月4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894。
許秀霞,2006,《高雄縣美濃地區客家生命禮儀研究》。讀取日期:2014年10月25日,取自:http://course.zjnu.cn/kcjx/ReadNews.asp?NewsID=1487。
郭慧娟,2012,「參加「現代國民喪禮」一書編撰有感」。讀取日期:2015年1月4日,取自:
  http://blog.sina.com.tw/schoollearning/article.php?entryid=623446。
葛孟麗、金曉英,「轉祖衫」,《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讀取日期:2015年5月16日,取自:http://archives.hakka.gov.tw/new/catalog/dcInfoAction.do;jsessionid=EF99BC5B3B633E0E1A06E54962889862?method=doViewDcInfo&dcid=NTMyMDEyMTEwMDAyMjA=&tabIndex=MQ==&isAddHitRate=dHJ1ZQ==&relationPk=NTMyMDEyMTEwMDAyMjA=&tableName=ZGNfaW5mbw==。
編輯部,2012,〈父母喪,女兒「哭路頭」是歧視女性?〉,「臺灣殯葬資訊網」。讀取日期:2015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taiwanfuneral.com/Detail.php?LevelNo=920。
蔡瀾、倪匡,2010,〈葬禮〉,讀取日期:2015年5月27日,取自:
  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2010/05/25/%E8%91%AC%E7%A6%AE/。
蕭昭君,2010,「女人爭平等 男人也解放」,《自由時報》。讀取日期:2015年3月17日,取自:《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028期─性別與科技新聞http://www2.tku.edu.tw/~tfst/028FST/news/news28.htm。
「世界新聞網」,〈慎終追遠 華人葬禮溫馨送別〉。讀取日期:2015年6月11日,取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USnews/21915880/article-%E6%85%8E%E7%B5%82%E8%BF%BD%E9%81%A0-%E8%8F%AF%E4%BA%BA%E8%91%AC%E7%A6%AE%E6%BA%AB%E9%A6%A8%E9%80%81%E5%88%A5。
「民間殯葬禮俗」。讀取日期:2015年6月18日,取自:http://211.75.239.112/custom/custom-05.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讀取日期:2015年1月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FLNO=1138。
「屏東婦幼美學工作站」。讀取日期:2015年6月9日,取自:http://old.tncsec.gov.tw/wks/pt19/home.php?page=page4.php&a01=0101&c03=&wks=pt19&page_key=1293。
「喪禮俗稱解說」。讀取日期:2015年5月16日,取自: http://www.ccmso.gov.tw/09/P0901/P09S01-04.htm。
「臺灣女人─風俗與文化」,〈臺灣民間的喪葬習俗〉。讀取日期:2014年10月13日,取自:http://women.nmth.gov.tw/zh-tw/Content/Content.aspx?para=73&Class=33&page=0&type=Content。
指導教授 姜貞吟 審核日期 2015-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