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22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8.224.37.68
姓名 謝佩玲(Pei-ling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係以話語實踐觀點探討臺灣客籍作家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原鄉人」的處理及運用。首先,借用歐美語義學中的音位學及符號學的分析模式作為探討「原鄉」、「祖國」、「中國」、「故鄉」這四個詞彙的概念依據,選取鍾理和文學創作共九篇,觀看其文學文本中的相關詞彙深層內涵。此外,運用傅柯的「話語實踐」擴及鍾理和所有作品中的文本脈絡是如何重構族群認同和表現鄉土情懷。從其對原鄉的渴望及憧憬、實際奔逃到大陸的生活體驗,以及返回故鄉的心路歷程,將原鄉分為三層次論述,以說明其內心所嚮往的原鄉在哪裡?最後,藉由〈原鄉人〉小說文本到《原鄉人》電影文本的重新梳理,經由影像的呈現,讓我們瞭解李行導演又是如何形塑「原鄉人」?
摘要(英)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practical linguistic views to discuss use and handling of “the native” in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Taiwan Hakka writer Zhong Li-He. Firstly, analytic patterns of phonology and semiology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xemantics are referred as concept basis for discussion of “home”, “homeland”, “China” and “hometown”. 9 articles of Zhong Li-He’s works are selected to observ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related words in the texts of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Practices of Foucault is extended to find out how ethnic identity is reconstructed and how home emotion is expressed in the contexts of Zhong Li-He’s works. The home is discussed in three parts: his yearning and longing for native, life experience after running to mainland China, and mental changes on way to home, thereby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where is the native his heart belongs. In the last, we represent the Native from novel to movie to see how native is pictured by Li Hsing the director.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學
★ 鍾理和
★ 原鄉人
★ 原鄉
關鍵字(英) ★ Hakka literature
★ Zhong Li-He
★ the native
★ home
論文目次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 謝 V
目 次 VII
圖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限制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一、有關鍾理和「原鄉」詞彙的文獻探討 13
二、有關鍾理和族群論述的文獻探討 14
三、有關鍾理和自由戀愛的文獻探討 16
四、有關鍾理和生命歷程的文獻探討 17
五、有關鍾理和烏托邦敘事的文獻探討 18
六、有關鍾理和《原鄉人》電影的文獻探討 18
第四節 小  結 20
第二章 「原鄉」詞彙的內涵分析 23
第一節 「原鄉」與其他相關詞彙的解釋 23
第二節 鍾理和文學作品中這四個詞彙的內涵 28
第三節 辭典詞彙與文本中詞彙內涵比較 39
第四節 小  結 43
第三章 〈原鄉人〉中的族群論述 45
第一節 殖民權力與支那論述 46
第二節 族群關係 49
第三節 族群認同的困惑 52
第四節 小  結 56
第四章 “原鄉”的召喚 59
第一節 “原鄉”的自由戀愛 60
第二節 “原鄉”的生命歷程 65
第三節 “原鄉”的烏托邦敘事 71
第四節 小  結 74
第五章 返回原鄉 75
第一節 地理的原鄉─美濃 76
第二節 情感的原鄉─平妹 82
第三節 生命的原鄉─寫作 85
第四節 小  結 87
第六章 「原鄉人」:從小說文本到電影文本 89
第一節 族群關係的處理 90
第二節 時代語言的展示 96
第三節 原鄉意象的呈現 99
第四節 小  結 108
第七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專書 113
二、英文專書 115
三、期刊雜誌 116
四、學術論文 121
五、網路資料 123
六、影視資料 124
附錄 12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方生著,1999,《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德威、黃錦樹編,2004,《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臺北市:麥田:家庭傳媒發行。
伍軒宏、劉紀雯導讀,2010,《解構主義與後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文建會。
吳猛、和新風著,2003,《文化權力的終結:與福柯對話》,成都市:四川人民。
李有成、張錦忠主編,2010,《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搞》,台北市:允晨文化。
汪民安著,2008,《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
周憲著,1999,《20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作著,2001,《臺灣客家地圖(初版八刷)》,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市:幼獅。
封德屏總策畫,應鳳凰編選,2011,《鍾理和》,台南市:台灣文學館。
徐正光編,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南天。
徐志民著,2008,《歐美語義學導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著,1997,《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兆珍著,2012,《鍾理和思想及其小說硏究》,台北市:世新大學。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上冊)》,台北市:聯經。
陳啟能主編,2002,《西方歷史學名著提要》,台北市:昭明出版。
陸志平、吳功正合著,1987,《小說美學》,江蘇省:江蘇文藝。
陸揚著,2000,《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江蘇常熟市:上海三聯。
彭瑞金著,1996,《鍾理和傳》,南投市:省文獻會。
黃子堯編,2011,《2011當代客家文學》,新北市:台灣客家筆會。
黃儀冠著,2012,《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台北市:臺灣學生。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合編撰,2013,《客語辭典》,苗栗縣: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
葉石濤著,1979,《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
劉添真編著,1992,《常用客話字典》,臺北市:自立晚報。
盧嵐蘭著,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市:三民。
賴俊雄編,2008,《傅柯與文學》,台北市:書林出版。
薛雲峰著,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市:南天。
鍾振斌主編,2014,《鍾理和文學作品論文集》,屏東市:屏縣政府。
鍾理和,1991,《鍾理和集》,台北市:前衛。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1998,《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市:草根。
鍾理和作、鍾怡彥主編,2009,《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縣岡山鎮:高縣文化局。
鍾理和著,2003,《鍾理和全集1-6》,臺北市:客委會。
鍾理和著,2004,《新版鍾理和全集第六冊鍾理和日記》,高雄市:春暉。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1977,《雨(再版)》,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1977,《做田(再版)》,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夾竹桃》,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原鄉人》,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笠山農場》,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鍾理和日記》,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鍾理和書簡》,臺北市:遠行。
鍾理和撰,1976,《鍾理和殘集》,臺北市:遠行。
鍾肇政著,1980,《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再版)》,台北市:文華。
藍博洲著,2004,《幌馬車之歌》,臺北市:時報文化。
羅香林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
羅鋼、劉象愚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英文專書
Anderson, Benedict(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est, Steven(史帝文‧貝斯特)、Douglas, Kellner(道格拉斯‧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
Best, Steven(斯蒂文‧貝斯特)、Kellner, Douglas(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張志斌譯,1999,《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D. MacIver編,1992,《客英大辭典》,台北市:南天。
Dreyfus, Hubert L.(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200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再版)》,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出版。
Eagleton, Terry(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
Foucault, Michel(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原著、林志明譯,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市:時報文化。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著、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市:時報文化。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著、鄭義愷譯,2005,《傅柯說真話》,臺北市:群學。
Fredric, Jameson(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陳永國譯,2011,《政治無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Geeraerts, Dirk(德克‧吉拉茲)著、李葆嘉、司聯合、李炯英譯,2013,《歐美詞彙語義學理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Gros, Frederic(費得稀克‧格霍)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傅柯考》,台北市:麥田。
Jonathan, Culler(卡勒)著、李平譯,1998,《文學理論》,香港:牛津。
Norris, Christopher(克里斯多福‧諾利斯)著、劉自荃譯,1995,《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台北縣:駱駝出版社。
Said, Edward W.(薩依德)著、彭淮棟譯,2000,《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台北縣:立緒文化。
Selden, Raymond(雷蒙‧賽爾登)、Widdowson, Peter(彼得‧維德生)、Brooker, Peter(彼得‧布魯克)合著、林志忠譯,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

三、期刊雜誌
T. M. McClellan,2009,〈Home and the Land:The “Native” Fiction of Zhong Lihe〉,《現代中文文學學報》,9卷2期,頁154-182。
2008,〈一個原鄉人的戲劇傳承〉,《河北畫報》,12期,頁5-9。
小熊,2004,〈原鄉人‧梅花魂〉,《戲文》,3期,頁107。
王文人,2005,〈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台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3期,頁163-182。
王幼華,2008,〈「泰利斯曼」式的創作--以鍾理和為例〉,《台灣文學學報》,12期,143-158。
王明文,2006,〈沸騰地流返原鄉的血—鍾理和《原鄉人》的內在意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期,頁62-64。
王學仲,1996,〈蝶魂〉,《散文》,3期,頁30-31。
王曉波,2002,〈原鄉人的血終於停止了沸騰--敬悼永不退卻的黃順興先生〉,《臺聲》,4期,頁17-19。
王靜,2008,〈阿來原鄉人尋根之路的生態折射〉,《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頁148-150。
甘鐵生,1994,〈歸來的“失蹤”人--記老臺胞林木〉,《臺聲》,11期,頁36-38。
申順子,2007,〈邊沿地區朝漢民族慢性胃炎病因差異分析〉,《中國誤診學雜誌》,7卷30期,頁7255-7256。
江寧,2005,〈尋找文學原鄉人〉,《金門文藝》,5期,頁105-108。
吳明益,2010,〈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頁45-79。
吳錦發,1980,〈原鄉人在美濃〉,《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65-268。
李利國,1986,〈原鄉人的精神新堡壘〉,《六堆雜誌》,8期,頁4-11。
李虹叡,2013,〈石獅守護,鍾理和新寫下的香草天空-隱隱發光的金三角生活文化圈域〉,《文化生活》,72期,頁32-35。
李軍法,2007,〈匈奴的語言屬性─來自考古學與人種學的線索〉,《青海民族研究》,18卷4期,頁20-25。
沈玫姿,1990,〈原鄉人〉,《六堆風雲》,17期,頁14-25。
肖玉梅,2011,〈若即若離“原鄉”情--我看鍾理和小說《原鄉人》的主題〉,《安徽文學(下半月)》,頁35-36。
林雙不,1980,〈〈原鄉人〉(鍾肇政著)〉,《書評書目》,90期,頁87-89。
花村,1980,〈從鍾理和的一生到電影「原鄉人」─兼談有關傳記電影的攝製〉,《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51-256。
帥震,2006,〈原鄉神話的構築--20世紀60年代後臺灣軍中作家小說中的鄉愁意識〉,《理論學刊》,4期,頁106-107。
徐劍,2014,〈回家過年,尋找遠去的鄉愁〉,《中華兒女》,2期,頁96。
耿立,2012,〈論故鄉〉,《經濟視野Z1期》,頁79。
張惠珍,2007,〈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3期,頁29-65。
曹永洋,1980,〈噢、原鄉人!〉,《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61-264。
莊雅涵,2005,〈傅柯思想的初探及其權力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3期,頁1-9。
莊園,1980,〈鍾理和傳拍成電影「原鄉人」有感〉,《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57-260。
許南村,1977,〈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現代文學復刊》,1期,頁83-93。
陳火泉,1964,〈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台灣文藝》,14卷5期。
陳祈伍,2000,〈鍾理和「原鄉人」的研究〉,《南榮學報復刊》,4期,頁245-261。
陳富容,2009,〈“孤兒”與“原鄉人”─吳濁流與鍾理和的大陸悲歌〉,《育達學院學報》,12期,頁1-19。
陳惠齡,2014,〈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交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東吳中文學報》,27期,頁309-339。
陳雙景,2002,〈鍾理和作品的修辭技巧〉,《文藻學報》,16期,頁297-310。
陳麗華,2011,〈談泛台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台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期,頁1-48。
陸曄、潘忠黨,2002,〈成名的想像: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71期,頁17-59。
壹闡提,1980,〈「原鄉人」出現的意義〉,《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43-245。
須文蔚,2012,〈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之互文關係研究-以藍博洲的報導文學作品〈幌馬車之歌〉為例〉,《中國現代文學》,21期,頁5-22。
黃郁文,2001,〈二○○一年閱讀年閱讀探索行動─本土作家篇:《原鄉人》苦命的作家鍾理和的故事〉,《小作家月刊》,8卷1期,頁55-60。
黃猶欽,2013,〈異議憤籽:1970年代臺灣電影中藝術家形象的塑造與意義〉,《雕塑研究》,10期,頁1-31。
黃儀冠,2005,〈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6期,頁159-192。
黃儀冠,2007,〈母性鄉音與客家影像敘事:臺灣電影中的客家族群與文化意象〉,《客家研究》,2卷1期,頁59-96。
黃麗月,2007,〈“中國作家”/“台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台前後的作品〉,《漢學研究集刊》,4期,頁111-138。
楊永芳,1993,〈原鄉人─鍾理和〉,《六堆雜誌革新》,39期,頁46-47。
楊志強,2004,〈鍾理和小說的意識內蘊〉,《語文學刊》,9期,頁42-43。
楊志強,2009,〈臺灣作家鍾理和與魯迅比較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頁28-32。
楊志強,2009,〈鍾理和日記裡的魯迅傳統〉,《台灣研究集刊》,1期,頁101-106。
楊傑銘,2007,〈論鍾理和文化身分的含混與轉化〉,《台灣學研究》,4期,頁43-60。
楊攀、王霄,2009,〈淺談《原鄉人》與“原鄉”情結〉,《電影評介》,20期,頁33。
萬傳法,2009,〈李行與謝晉電影比較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卷4期,頁98-102。
葉石濤,1980,〈府城之星,舊城之月〉,《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37-242。
靳粒,2012,〈平凡的鍾理和〉,《北方文學(中旬刊)》,9期,頁42。
廖俊逞,2010,〈資深電影導演 李行 重回舞台老本行續燃創作能量〉,《PAR表演藝術雜誌》, 211期,頁18-20。
趙蒙成,2009,〈人種學研究方法的認識論基礎〉,《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8卷4期,頁10-14。
趙澤福,2008,〈如何解讀鍾理和《原鄉人》的原鄉情結〉,《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4期,頁236、309。
劉孝春,2005,〈試論《幌馬車之歌》-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文藝爭名評論》,頁63-65。
劉勇、楊志,2005,〈論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民族認同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期,頁1-17。
劉益州,2011,〈情與眼:鍾理和小說〈蒼蠅〉中愛情意識的視覺與聽覺感官表述之現象學討論〉,《有鳳初鳴年刊》,7期,頁569-583。
劉皓,2008,〈淺析蘇童、張煒小說中的兩個意象:“逃”與“跑”〉,《現代語文》,2008卷10期,頁54-55。
劉瑞吟,1997,〈笠山下的原鄉人─鍾臺妹〉,《普門》,頁89-97。
劉義章,2001,〈客家民俗管窺--一位原鄉人的視野〉,《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期,頁44-51。
蔡洪聲,1990,〈臺灣的鄉土電影大師--李行〉,《當代電影》,6期。
戴國煇,1986,〈中原客家人意識〉,《六堆雜誌》,9期,頁2-6。
鍾夢翔,2008,〈原鄉人女主角鍾台妹仙逝〉,《六堆風雲》,131期,頁27。
鍾肇政,1980,〈李行電影:「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專輯,《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27-236。
鍾鐵民,1980,〈原鄉人及其他〉,《台灣文藝》,14卷57期,頁246-250。
鍾鐵民,1990,〈由鍾理和紀念館談起〉,《六堆風雲》,12期,頁16-19。
鍾鐵民,1992,〈鍾理和筆下的客家女性〉,《六堆風雲》,33期,頁34-35。
嚴,1989,〈鍾理和與魯迅〉,《魯迅研究月刊》,8期,頁27。

四、學術論文
尤俞評,2010,《超越啟蒙者與原鄉人的新視野:鍾理和《笠山農場》的人物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王珮真,2012,《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王萬睿,2005,《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淑華,2007,《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佩芝,2009,《台灣客家電影之敍事與文化意涵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美華,2006,《瀕死與重生,在歷史的分娩之中─藍博洲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婷,2004,《記憶、想像與歷史的疊印:電影《好男好女》的真實與虛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雅,2014,《原鄉人的心靈地圖─鍾理和文學中的自我敘事與療癒》,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麗寬,2014,《詞語語義新探:「一詞一義三元法」及「皮」之個案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論文。
侯紀萍,2009,《雨林的復仇─張貴興小說的原鄉意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徐偉峻,2011,《當「愛情」遇見「現實」─鍾理和的「愛情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逸飛,2010,《英譯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伊珊,2014,《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玲瑛,2011,《應用共現於多義句末助詞「吧」與「呢」的語義分析及教學語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忠偉,2004,《洪醒夫小說作品中的原鄉意識》,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齡,2006,《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鄭慧菁,2009,《鍾理和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嘉葳,2002,《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鍾怡彥,2002,《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鍾怡彥,2014,《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鍾靜怡,2012,《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羅尤莉,1996,《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羅正晏,2008,《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GIS教育推廣電子報--第四期〉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id=11319#00,(檢閱日期:2014.3.10)。
〈蘇軾文史地理建構〉http://www.lib.nccu.edu.tw/blis/fulltext/81/81_2.pdf,(檢閱日期:2014.3.10)。
〈傅柯的結構主義〉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2_3.htm,(檢閱日期:2014.4.26)。
〈傅柯-考掘學之方法與實踐〉http://www.academia.edu/4181497/%E5%82%85%E6%9F%AF-%E8%80%83%E6%8E%98%E5%AD%B8%E4%B9%8B%E6%96%B9%E6%B3%95%E8%88%87%E5%AF%A6%E8%B8%90,(檢閱日期:2014.4.26)。
〈第二章 對論述/權力關係之相關探討〉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61/5/60503105.pdf,(檢閱日期:2014.7.14)。
〈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視角〉http://ccl.pku.edu.cn/chlib/articles/%E9%B2%81%E8%BF%85%E5%B0%8F%E8%AF%B4%E7%9A%84%E7%AC%AC%E4%B8%80%E4%BA%BA%E7%A7%B0%E5%8F%99%E4%BA%8B%E8%A7%86%E8%A7%92.pdf,(檢閱日期:2014.8.23)。
〈試析傅柯的系譜學作品〉http://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2/article02.html,(檢閱日期:2014.8.23)。
〈1945年32萬在臺日僑分布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7%A5%E6%B2%BB%E6%99%82%E6%9C%9F#mediaviewer/File:1945%E5%B9%B432%E8%90%AC%E5%9C%A8%E8%87%BA%E6%97%A5%E5%83%91%E5%88%86%E5%B8%83%E5%9C%96_Japanese_citizens_in_Taiwan.png,(檢閱日期:2014.12.07)。
(看看卓別林時代中國國土(1940年))http://bbs.tiexue.net/post_3755780_1.html,(檢閱日期:2014.12.07)。
〈打破沙文主義-女權意識抬頭影展〉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39129452849383/?ref=22,(檢閱日期:2014.12.13)。
〈媒體再現與文化政治〉media2.nhu.edu.tw/files/personal_subject/77_2b5e67a3.ppt,(檢閱日期:2014.12.1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檢閱日期:2015.3.27)。
〈幌馬車之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uGgk57EmM,(檢閱日期:2015.4.20)。
〈哈客網路學院〉http://elearning.hakka.gov.tw/,(檢閱日期:2015.4.30)。
〈鍾理和數位文學館〉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home.asp#,(檢閱日期:2015.5.12)。
〈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檢閱日期:2015.6.15)。
〈權力與論述:傅科理論介紹〉http://chianweilee.blogspot.tw/2010/09/blog-post.html,(檢視日期:2015.7.17)。

六、影視資料
李行,2004,《原鄉人》,臺北:東暉國際多媒體公司。
指導教授 羅肇錦、黃菊芳 審核日期 2015-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