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56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6 、訪客IP:3.133.109.30
姓名 梁萩香(Chiu-Hsiang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本論文以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為研究對象,探討從大陸梅縣移民到泰國曼谷後,與原鄉時空長期阻隔的背景下,在語音與詞彙方面的差異表現。泰國曼谷的客家話除了梅縣客家話之外,也有從原鄉移民來的豐順、興寧、大埔等客家話,這些客家話在泰國曼谷彼此接觸互相影響外,還有更早期(十七世紀)進入曼谷的潮州話,所有移民無論母語為何,他們共同的語言是泰語,這些語言頻繁接觸後,產生了各種有趣的變化。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相關文獻及調查方言點地理位置概況。第二章為語音系統說明,將田野調查的語料整理出曼谷梅縣客家話聲、韻、調之語音系統。第三章將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與中古音比較,探討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語音演變跟發展,這點與原鄉的音韻表現並無太大不同。第四章歸納出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語音特點,值得一提的是,非組聲母的在地化,許多在大陸原鄉和臺灣四縣客家話還保有重唇音的字,在泰國曼谷的重唇發音已不復存在。第五章就曼谷的梅縣客家話、大陸的梅縣客家話、臺灣的四縣客家話詞彙作比較分析,發現曼谷的詞彙因為生活環境條件之不同,而新增許多原鄉及臺灣四縣客家話所沒有的詞彙,有些詞彙出現詞形已經改變,例如熱水泉(溫泉)、天河洗甲(下大雨)、化學袋(塑膠袋)、匣包(皮包)、九皇齋(重陽節)。再者,泰國因為幅員遼闊,又為多民族國家,各種語言長時期頻繁接觸之下,各族群的語言根據其系統自有不同的變化,其中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變化甚多,有許多語言接觸後的借詞,比較特別的有合璧詞現象,有來自客家話與泰語組合的合璧詞蝦醬,曼谷的梅縣客家人會說成「蝦醬□□ha11 tsio55 kap21 pit5」(「kap21 pit5」是泰語「蝦醬」的意思)、小芭蕉在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人說成「□□蕉na33 wa33 tsiau33」(泰語香蕉或芭蕉都說kue31,泰語稱小芭蕉kue31 na33 wa33,「na33 wa33」是泰語稱這小芭蕉),有來自客家話與英語組合的雞湯(「雞湯sun55」,sun55來自英語soup)。有部份移借的借詞,例如一元,曼谷的梅縣客家人把一元說成「一□it21 pat21」(「pat21」是泰語「銖」的意思)、拜老爺(拜神,來自潮州話)、馬蹄(荸薺,來自粵語)、家婆(婆婆,來自曼谷的豐順客家話)、神童(乩童,來自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與完全移借的借詞,例如落神(起乩,來自曼谷的豐順客家話)、酸辣蝦肉湯(泰語稱酸辣蝦肉湯「tu53 iam11 ku53」,蝦肉泰語說ku53)、酸辣雞肉湯(泰語酸辣雞肉湯說「tu53 iam11 kai11」,雞肉泰語說kai11)。還因為氣候炎熱生活環境改變,造成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消失、新增(含改變),詞彙變異程度甚於音韻,例如颱風、地震、冬作收割等詞彙因環境改變而消失,另外,也因為生活環境改變而新增了蝦醬、魚醬、椰漿等客家生活本沒有的詞彙。第六章為結論,就本論文研究結果,歸納出語音及詞彙因曼谷內部有許多不同語言,語言互相接觸影響後,語音變化雖然不大,但詞彙表現卻相當豐富。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Meixian Hakka of Bangkok, Thailand, and to discuss the Meixian immigrants’ different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sounds and words after they migrate to Bangkok, Thailand, a background isolated from their native land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to Meixian Hakka, there are also some branches of Hakka from other towns such as Fengshun, Xingning, and Dapu in Bangkok, Thailand. These Hakkas are exposed to and hav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in Bangkok, Thailand. Also, there is also the Teochiew dialect which came to Bangkok even earlier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ll of the immigrants, no matter what mother tongue they speak, share the language of Thai. Many interesting changes are created after these languages are frequently exposed to one another.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is to specify the study motive, object, method, procedure, related document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urveyed dialects. Chapter Two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phonetic system of the sound, rhyme, and tone of the Meixian Hakka, Bangkok, which is concluded from the corpus of field trips. Chapter Three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ixian Hakka, Bangkok, and the middle Chinese to discuss the sound 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ixian Hakka. As far as this point is concerne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from the sound performance of the native land. Chapter Four is to sum up the sound features of the Meixian Hakka. What’s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localization of labiodental initial consonants. Many Hakkas in the native land of China and the Sixian Hakka in Taiwan still preserve the labial sounds, which do not exist in Bangkok, Thailand. Chapter Five i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lexicons between the Meixian Hakka in Bangkok, the Meixian Hakka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Sixian Hakka in Taiwan. Due to the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 in Bangkok there have been many new lexicon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Hakkas of the native town and Sixian. And some inflections have changed, such as re shui quan (wen quan), tian he xi jia (xia da yu), hua xue dai (su jiao dai), xia bao (pi bao), and jiu huang zhai (chong yang jie). In addition, Thailand is a nation with vast territory and many nationalities. Many languages are frequently used and exposed to each other, they have changed based on their systems. Among them, the lexicons of the Meixian Hakka in Bangkok change a lot. The loanwords after being exposed to other languages feature combined words. Some co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Hakka and Thai. For example, they call xia jiang (shrimp sauce) “蝦醬□□ha11 tsio55 kap21 pit5” (“kap21 pit5” means xia jiang in Thai.) The Meixian Hakka call xiao ba jiao (small plantain) “□□蕉na33 wa33 tsiau33” (In Thai, bananas and plantains are both called kue31. In Thai, small plantains are called kue31 na33 wa33.) Ji tang (chicken soup) comes from both Hakka and English (“ji tang sun55”, sun55 comes from the English word, soup.) Some are loanwords which borrow some part, the Meixian Hakka in Bangkok call yi yuan (one dollar) “一□it21 pat21” (pat21 means the money unit in Thai),such as bai lao ye (bai shen, from Teochew), ma ti (bi ji, from Cantonese), jia po (po po, from the Fengshun Hakka of Bangkok), shen tong (ji tong, from the Fengshun Hakka, Bangkok). Some loanwords borrow the original words completely, such as luo shen (qi ji, from the Fengshun Hakka, Bangkok), suan la xia rou tang (Thai calls it “tu53 iam11 ku53”. Xia rou is called ku53 in Thai.), suan la ji rou tang (Thai calls it “tu53 iam11 kai11.” Ji rou is called ku53 in Thai.) Because the hot weather and the changes of living surroundings, the lexicons of the Meixian Hakka are gradually lost and added (changed). The changes in lexicons are even more than the sounds. For example, the lexicons such as tai feng (typhoon), di zhen (earthquake), dong zuo shou ge (winter harvest) disappear as a result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so cause some new lexicons to be added to the languages such as xia jiang (shrimp sauce), yu jiang (fish sauce), and ye jiang (coconut cream).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to sum up that due to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in Bangkok and their mutual influence, the sounds of the Meixian Hakka do not change a lot, but it does become various in terms of lexicons.





Keyword:Meixian Bangkok, Meixian Hakka, language contact, loanword, vocabulary comparison

關鍵字(中) ★ 曼谷梅縣
★ 梅縣客家話
★ 語言接觸
★ 借詞
★ 詞彙比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方法與步驟 2

1.3文獻探討 5

1.4方言點與發音人簡介 11

第二章 泰國曼谷梅縣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 17

2.1聲母部份 17

2.2韻母部份 19

2.3聲調部份 23

2.4連讀變調 23

2.5文白異讀 25

第三章 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與中古音韻之比較 29

3.1聲母部份 29

3.2韻母部份 36

3.3聲調部份 51

第四章 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語音特點 55

4.1聲母特點 55

4.2韻母特點 67

4.3聲調特點 79

第五章 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比較 84

5.1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消失與新增 84

5.2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語法角度分析 96

5.3曼谷梅縣客家話的在地化借詞 102

第六章 結論 121

6.1研究成果 121

6.2檢討與建議 122

參考書目 124

附錄一 同音字表 134

附錄二 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詞彙 198

附錄三 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民間文學與美食 25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專書

王力,2002,《王力漢語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2003,《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王國安、王小曼,2003,《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王福堂,1991,《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彥,2004,《漢語複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吳振國,2003,《漢語模糊語義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明臣,2005,《話語意義的建構》,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嵩雁,2007,《台灣後山客家的語言接觸現象》,臺北:蘭臺出版社。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編,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爾鋼,2006,《詞義與辭典釋義》,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著,200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清海,2002,《新加坡華語詞彙與語法》,新加坡:玲子傳媒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俞咏梅,2006,《漢語語義學綱要》,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1991,《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著,季羨林主編,1997,《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貴榮,2005,《臺灣饒平客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家驊等,2001,《漢語方言概要》(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出版。

張慶翔、劉焱主編,2005,《現代漢語概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許寶華,2006,《許寶華漢語研究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郭良夫,1999,《詞彙與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銳,2004,《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陳彭年,2007,《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耀寶,2005,《客家方言詞典》,香港:天馬出版社。

溫昌衍,2008,《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出版社。

董同龢,2007,《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編,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秀雪,2012,《閩客互動下的語音變化:以廣東普寧為例》,新北:中華民國

客家委員會。

劉勛寧,2001,《現代漢語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主編,2004,《客贛方言研究》,香港:靄明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澤民,2007,《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

盧國屏主編,2001,《文化密碼─語言解碼》,《第九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賴錦廷,2006,《泰國客家人》,曼谷:客家學研究會。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主編,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

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2001,《客家源流考》,臺北:臺灣文藝出版社。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修訂再版,臺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蘇以文、畢永峨主編,2009,《語言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11,《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榮、熊正輝、張振興主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

集》,香港: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200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謝明蓉執行主編,2009,《靜水流深:東南亞廿客家良材》,

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1994,《梅縣誌》,梅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臺灣林務局主編,2006,《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社。



2、單篇論文

丁聲樹、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方言》第4期,頁241-274。

江敏華,2010,〈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客語千秋》,頁524-536。

呂建國,2006,〈梅縣客家方言單字調和連讀變調實驗分析〉,《嘉應學院學報》

第24卷第4期。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第38卷第1期,頁45-70。

李千慧,2013,〈試論近代漢語i介音的增生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

頁137-160頁。

辛世彪,2000,〈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

周日健,2000,〈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

研討會論文集》,頁188-202。

周日健、馮國強,1998,〈曲江馬垻(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第二屆客家方言

研討會論文集》,頁146-157。

林立芳,1994,〈梅縣話的一種生動形容詞〉,《客家縱橫-第一屆客家方言學術

研討會專集》,福建:閩西客家學研究會。

邱湘雲,2013,〈海陸客家詞彙的趨同趨異表現〉,《臺灣語文研究》第8卷第2

期,頁61-68。

張光宇,1995,〈論客家話的形成〉,《清華學報》25卷第2期。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卷第4期。

張光宇,2002,〈比較法在中國〉,《漢語音韻學第7屆國際研討會》,頁121-124。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4期,頁95-103。

張光宇,2003,〈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論

文》,澳大利亞,墨爾本。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頁545-557。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第4期,頁

346-384。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滋絲音的一些觀察〉,《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頁

87-102。

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其相關問題〉,《語言研究》第27卷第1期。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第3期。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第32卷第2期,頁17-28。

張孟涵,2007,〈梅縣客家話與台灣北四縣客家話的比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學院2007「走進客家社會:廣東梅州海外田野調查實作研習營」

成果報告書》,頁21-38。

曹廣衢,1996,〈壯侗語中的一些古漢語借詞〉,《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31

期﹞,頁178-184。

郭志超,1996,〈客家地區的壯侗語族族群與苗瑤語族族群〉,《廣西民族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58-62。

陳亦良,1993,〈梅縣客家方言詞匯散論〉,《暨南學報》第15卷第1期。

陳秀琪,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

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85-101。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收錄。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

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出版,頁03。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

、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

研討會》。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Language

and Linguistics》,頁147-434。

陳秀琪,2008,〈南靖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第八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十二屆國際暨第二十九屆全國

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4,〈客家話介音的消失與發展〉,《台灣客家元素的建構學術研討會》

,頁3-21。

陳秀琪、羅肇錦,2014,〈「梅縣化」的檳城客家話〉,《客家研究》第6卷第2

期,頁1-28。

陳保亞,2006,〈從語言接觸看歷史比較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頁30-34。

陳曉錦,2006,〈泰國曼谷半山客話上聲讀如去聲析〉,《中國語文》第5期。

陳曉錦、張雙慶主編,2009,《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頁69-96。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頁81-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頁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頁121-124。

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第4期,頁275-289。

黃雪貞,1994,〈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特點〉,《方言》第4期,頁268-276。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4期,頁258-262。

溫昌衍,2010,〈梅縣客家方言調查研究概況〉,《嘉應學院學報》第28卷第7

期。

溫昌衍、溫美姬,2007,〈梅縣方言的幾個語音變例─兼談幾個相關的本字〉,《語

言研究》第27卷第1期。

溫美姬,2007,〈客家方言幾個與動物有關的古語詞本字考辨〉,《農業考古》,

頁66-68。

詹伯慧、丘學強,2003,〈廣東粵方言共同特點述略〉,《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

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6-25。

熊正輝,1987,〈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第3期,頁161-165。

劉玄恩,1989,〈梅縣話口語語法的特殊性〉,《惠陽師專學報》第1期。

劉秀雪,2009,〈閩客互動下的語音變化;以後龍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

化學院,《98年度四溪計畫期末研討會論文集》(一),頁21-30。

劉綸鑫,1998,〈客家方言的入聲〉,《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

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的知章精莊組〉,《語文科學》第3卷第4期,頁19-28。

鄧曉華,1999,〈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語文》,第3期,頁

42-49。

鄧曉華、王士元,2003,〈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

究》,頁8-12。

鄭曉峰,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31卷第1、2期合刋。

鄭曉峰,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spers in Linguistics

鄭縈,2009,〈語言接觸與詞彙化:以客家話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

院,《98年度四溪計畫期末研討會論文集》(一),頁35-52。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期,頁

316-332。

謝留文、黃雪貞,2007,〈客家方言的分區(稿)〉,《方言》第3期,頁238-249。

鍾奇,2002,〈古止攝字在梅縣話的音韻層次〉,《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2007,〈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羅美珍自選文集》,頁81-117,

民族出版社。

羅肇錦,1998,〈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

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2004,〈文白聲調與客家話源於南方的論證〉,《客家方言研究-第六屆

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 f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

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脣齒音(hu→fu)的推斷〉,《客家研究》,第二卷

第2期(2008年12月出版),頁83。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頁99-106。

嚴修鴻,2002,〈客家話裡來母白讀為泥母的語音層次〉,《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

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饒秉才,1989,〈客家方言的分布和主要特點〉,《暨南學報》第3期。



3、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江欣潔,2013,《馬來西亞沙巴龍川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中杰,2004,《畲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李慶華,2012,《灰寨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

邱仲森,2005,《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

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仲森,2014,《閩客互動下的語音變化:以廣東普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孟涵,2010,《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婉宜,2012,《湖南平江客家話位移動詞「落」的多義性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陳沿佐,2013,《湖南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瑞珠,2011,《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

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月琴,2014,《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

彭盛星,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

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瑞珠,2013,《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媛,2010,《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美瑩,2012,《廣西省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

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耀煌,2003,《客家話聲調的聲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

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話的特徵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廖致苡,2009,《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雅琳,2006,《客家話顎化擦音的聲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碩士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方,2012,《客家話蟹攝字與周邊方言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伶伊,2012,《湖南平江縣、攸縣、新田縣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玉芝,2012,《台灣客家話的閩南借詞及其共同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

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軒正,2010,《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4、參考網站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2015,

網址: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2015.06.26)。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5,

網址: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2015.06.26)。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2015,

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5.06.26)。

廣東語常用單語http://homepage2.nifty.com/Gat_Tin/canton.htm(2015.06.26)。

小語種字典網─粵語線上字典http://tw.xyzdict.com/yueyu-cidian/(2015.06.26)。
指導教授 羅肇錦、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5-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