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56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52.15.136.22
姓名 游素美(Yu Su-me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區域拓墾與祠廟之關係: 以溪南楊梅伯公岡集義祠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s and Regional Extension:Si’nan Yangmei Pak Kung Gang Ji-Yi Temple as an Example)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桃園縣楊梅市集義祠位在清代漢墾區萃豐莊東北方的伯公嶺莊。它是在光緒19年(1893)由業戶徐熙拱即徐慶江捐款及捐地,禀請建置之義塚旁的小祠廟。此義塚的建置的目的除了「緣我大溪墘一帶地方未有義塚,骸骨拋露,雲有不忍之心。」外,應是在眾佃「會庄抗租」妥協下,為了與這些佃人達成和解,業主只好以興修義塚的方式,來化解佃人長期抗租的衝突。「萃豐莊」墾區莊在雍正13年設立,後來由徐氏家族購得,並擁有八分之五的產權,為社子溪以南之大業主。整個「萃豐莊」墾佃絕大數都數是客家人。以粵籍為主的族群特徵,在清代的開墾歷程中已逐漸成形,透過1926年日治時代的《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書》資料中,更能看出此區域為粵籍優勢區。
此區域主要的土地拓墾和經營方式是業戶制,圍繞著這種制度所建立起來的是一種地緣社會組織,移墾社會的環境,缺乏宗族的條件,血緣無法成為社會認同的對象;萃豐莊徐熙拱家族冠以「國」字輩的「徐國和」公號,作為徐家對外共同活動的代表,維持徐家完整的經營與有效的管理,達一百餘年之久;而更以此公號也在義民廟溪南祭典區擔任總爐主,沿用至今。集義祠的跨庄輪值方式歷經百年不輟,分跨桃園縣及新竹縣四個鄉市的村里,其跨庄祭祀輪值制度,應受新竹縣枋寮義民信仰的祭祀影響。同時,顯示家族內部相當團結,提供並維持溪南地區相當完整的經營系統和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
本研究以施添福研究竹塹地區萃豐莊設立和羅烈師研究大湖口地區做為背景,試著了解萃豐莊的形成和其與鄰近周邊粵籍族群共同整合的過程;接著分析集義祠有應公信仰與清代的厲壇祭祀及義塚社會制度的關聯性。最後,透過田調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從八大祭祀輪值庄各庄輪值籌措資金及各庄運作祭典的方式來驗證施氏認為保留區所形成的是一個宗族聚居按照血緣而組織起來的社會,和前述萃豐莊截然不同。本研究發現使用代表宗族的「公號」在集義祠祭祀活動有逐漸式微的現象。
摘要(英) Ji-Yi Temple in Yangmei town, Taoyuan County is located on the Pak Kung Ling village of northeast of Cui- Feng Farmstead. In Qing Dynasty, Ji-Yi Temple belonged to Han’s reclamation area of the northwestern of Hsinchu of Taiwan. Xui Xi Gong( Qingjiang) built the grave for two reasons. First, he felt sorry for those loyal and honest people who could not be burried well, and thought there was not a grave for honoring those loyal and honest people in the area of Da-xi- Qian. So, he contributed money and donated the land to build a grave for honoring those loyal and honest people in the year of Guangxu 19 (1893 A. D.). In addition, many tenants rejected to pay the rent to landowners, and there were many conflicts between tenants and landowners at that time. Therefore, landowners decided to bulid a grave to honer loyal and honest people for resolv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tenants and them. ”Cui- Feng- Farmstead” Reclamation village was set up in the year of Yongzheng 13. It was urchased by the Tsui family after that. The Tsui family, the biggest ownner in the south of Shetzu Creek, owned five eighths of the property. Most tenants were Hakka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ui- Feng- Farmsteadg,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had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Taiwan′s membership Han Guan other townships survey book”, it shows that Guangdong had the advantages in this area in the 1926 of Japanese colonial era.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and reclamation was operated by landowners themselves in this area. The geo-social organization is accroding to the system to be set up. The social enviorment of reclamation was lack of conditions of caln. Each one was not kinship. Therefore, Cui- Feng- Farmstead’s Xui Xi Gong used the family’s name “Guo” to recalled himself as Xui Guo Gong. “Xui Guo He” became the reprensentation as Xui family attending public activities, and kept the whole Xui family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ly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sui family uses the name to be the manager in Sinan Festival of Yimin Temple, and uses it till now. The sacrifice ceremony of Ji-Yi Temple is held alternately by different villages. The rotation system implements at four villages between Taouyan county and Hsinchu County after a centry. The rotation system sh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faith of worship honoring loyal and honest people in Fangliao of Hsinchu County. Meanwhile, the system can show solidarity within the Xui family, maintain the perfect management, and keep Tsui’s powerful leadership in Si’nan area.
This study is accroding to Professor Tian-fu Shi’s “The research of how Cui- Feng Farmstead was set up in Hsinchu area ” and Professor Lie-shi Luo’s “The research of the whole area of Hu Kou” as the background,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ui Feng Farmstea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oup of Guangdong. Then, analyzing the faith of You Ying Gong(有應公) in Ji-Yi temple which is related with the sacrifice ceremony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system of honoring loyal and honest people’s grave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all the informations through the collections of fieldworks, and put to the proof about the different villages have different way in the rotation fundraising on eight great sacrifice ceremonies and in the way of the festival operating. Professor Shi thought that the reserved area is formed as a society of the clan with consanguinity. This happened quite different with the form of Cui Feng Farmstead. Professor Shi discover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ublic name being used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worship area of Ji-Yi temple.
關鍵字(中) ★ 溪南
★ 萃豐莊
★ 伯公岡集義祠
★ 義塚
★ 有應公信仰
★ 區域拓墾
關鍵字(英) ★ Si’nan,
★ Cui Feng Farmstead
★ Pak Kung Gang Ji-Yi Temple
★ the grave
★ the faith of You Ying Gong
★ regional land reclam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圖目次 IX
表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竹塹地區之開發」相關研究 15
第二節 「無祀孤魂信仰」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祭祀圈和民間信仰研究」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廟宇管理和儀式祭典」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溪南之拓墾和有應公信仰的形成 27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拓墾區 27
第二節 族群土著化過程與分布情形 51
第三節 有應公祭祀信仰的形成背景 60
第四節 伯公岡集義祠源起 74
第五節 小結 91
第四章 集義祠之管理組織與地方社會 93
第一節 集義祠廟產的管理及組織 93
第二節 祭祀輪值與地方社會關係 112
第五章 結論 165
參考文獻 171
附錄 185
附錄一、楊梅鎮溪南伯公岡集義祠1959年的平面圖 185
附錄二、楊梅鎮溪南伯公岡集義祠沿革及重建計劃組織表 186
附錄三、桃園縣楊梅鎮集義祠組織章程(草案) 188
附錄四、桃園縣楊梅鎮集義祠土地佔用戶承租租金協議書 191
參考文獻 一、方志、史料及古文書
尹章義總編篡(2008),《新屋鄉志(上)、(下)》,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片岡巖(1987),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瑛曾編篡(2006),《重修鳳山縣志》(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未著撰人(1994) ,《台灣臺灣私法商事編》,台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灣臺灣文獻叢刊第91種,南投:台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未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 (下),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未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制度考》,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2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吳士功 (199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請准臺民搬眷並嚴偷渡疏〉,收於《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奏疏選彙》,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25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吳密察主編(2007),《淡新檔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吳聲祥總編輯(2009)。《新豐鄉志》,新竹縣新豐鄉公所。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篡,《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台灣臺灣文叢第141種,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林先坤家族提供,《林施主收執簿(同治乙丑四年端月吉日抄錄契約簿)》。
胡建偉,《澎湖紀略》。
高其倬等(1979),《清經世文編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拱乾(1968),《臺灣府志》,臺北市:國防研究院版本。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府賦役冊合訂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65 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高賢治編(1978),《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譯自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郭薰風主修(1962),《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陳文達,《臺灣縣志》。
陳培桂,《淡水廳志》第四冊。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制度考合訂本》,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陳朝龍和鄭鵬雲纂輯,詹雅能點校(2011),《新竹縣采訪冊》,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湖口鄉志編輯委員會(1996),《湖口鄉志》,新竹縣:湖口鄉公所。
新竹廳竹北二堡土地申告書。
楊梅鎮志編纂小組編輯(1990),《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
嘉慶7年褒忠亭四姓首事所簽立的〈仝立合議規條簿約字〉抄件影本。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198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壹卷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3),《臺灣私法物權篇》,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6) ,《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6),《臺灣文獻叢刊_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新竹縣志初稿新竹縣制度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7),《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世宗實錄選輯》,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16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7) ,《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世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纂(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尹章義總編篡(2008),《新屋鄉志(上)、(下)》,桃園縣:新屋鄉公所。
片岡巖(1987),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瑛曾編篡(2006),《重修鳳山縣志》(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未著撰人(1994),《台灣臺灣私法商事編》,台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灣臺灣文獻叢刊第91種,南投:台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未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下),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未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制度考》,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2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吳士功 (199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請准臺民搬眷並嚴偷渡疏〉,收於《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奏疏選彙》,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25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吳密察主編(2007),《淡新檔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吳聲祥總編輯(2009)。《新豐鄉志》,新竹縣新豐鄉公所。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篡,《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台灣臺灣文叢第141種,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林先坤家族提供,《林施主收執簿(同治乙丑四年端月吉日抄錄契約簿)》。
胡建偉,《澎湖紀略》。
高其倬等(1979),《清經世文編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拱乾(1968),《臺灣府志》,臺北市:國防研究院版本。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府賦役冊合訂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65 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高賢治編(1978),《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譯自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郭薰風主修(1962),《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陳文達,《臺灣縣志》。
陳培桂,《淡水廳志》第四冊。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制度考合訂本》,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陳朝龍和鄭鵬雲纂輯,詹雅能點校(2011),《新竹縣采訪冊》,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湖口鄉志編輯委員會(1996),《湖口鄉志》,新竹縣:湖口鄉公所。
新竹廳竹北二堡土地申告書。
楊梅鎮志編纂小組編輯(1990),《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
嘉慶7年褒忠亭四姓首事所簽立的〈仝立合議規條簿約字〉抄件影本。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198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壹卷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3),《臺灣私法物權篇》,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6) ,《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6),《臺灣文獻叢刊_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3),《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新竹縣志初稿新竹縣制度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7),《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世宗實錄選輯》,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16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7) ,《臺灣銀行文獻叢刊_清世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纂(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書》,臺灣時報發行所,昭和3年3月20日發行。
劉良璧(1964),《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銀行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增田福太郎(2001),《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鄭永金(2008),《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 》,新竹縣政府。
藍鼎元,〈粵中風聞臺灣事論〉,收於丁日昌,《治臺必告錄》,臺灣文叢第17種。
二、 族譜
未著撰人(1997),《范八茂派下族譜》,范八茂派下祭祀公會管理委員會印86年編修。
未撰著人(1984),《徐氏族譜-啟芳公─翔鵬公派下(徐生讚)》,南ㄚ甲徐生讚,中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仲秋吉旦修。
徐元才(1978),《徐氏祖譜》,新庄子東海堂編印。
徐元才編,《徐氏族譜》,年代不詳。
徐芹庭總編輯,《徐氏族譜—瑞鵬公派下傳家秘寶》,「來台祖瑞鵬公列傳」。
徐勝一、徐元強合編(2002),《新庄子東海堂徐氏族譜》。
三、 書籍
仇德哉(1983),《臺灣之寺廟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田仲一成(1989),《中国鄉村祭祀研究_地方剧の环境》,东京:东洋文化研究。
伊能嘉矩(2011),《臺灣文化志‧中卷》(中譯本‧修訂版),台灣臺灣書房出版社有限公司。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吳學明(2003),《從依賴到自立》,臺南:人光出版社。
吳學明、林柔辰(2012),《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臺北市:客家委員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說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亦園(198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乾朗(1996),《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王山社出版公司。
李國祁(1978),《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文化講座專集之119,臺北: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李豐楙、張美櫻(1994),《溪南福龍宮癸酉年慶成福醮專輯》,溪南福龍宮慶成福醮委員會印行。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阮昌銳(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卓克華(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市:揚智文化。
卓克華(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國平(1996) ,《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市:幼獅,初版。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稻鄉總經銷。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總編篡(2009),《臺灣地名辭書_卷十五桃園縣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
施添福總編篡(2010),《臺灣地名辭書_卷十四新竹縣》,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
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勝深(2012),《徐榮鑑家族傳記》,新竹:祥龍印刷。
徐慶芝總編輯(2013) ,《102溪南伯公岡集義祠癸巳年慶讚中元特刊》,伯公岡集義祠102年慶讚中元祭典活動委員會編印出版:新竹縣新豐鄉公所,祥龍印刷。
張秋滿(1989),《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
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出版社。
陳正祥(1993),《台灣臺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歷史變遷》,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傅寶玉編著(2007),《古圳—南桃園水圳空間與文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曾景來(1937),《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
黃文博(1992),《臺灣冥魂傳奇》,臺北市:台原出版社。
黃文博(1997),《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吳氏總經銷:常民文化出版。
黃文博(2005),《金湖港牽水藏─雲林縣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的故事》,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管理委員會印行。
黃有興(1999),《澎湖馬公城隍廟志》,澎湖:澎湖縣馬公市。
黃厚源主編(2005),《我家鄉桃園縣》,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印。
董芳苑(1975),《臺灣民間宗教之信仰》,臺北市: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詹鄞鑫 (1992),《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潘英(1995),《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市: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
鄭志明(2001),《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市:大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旭貞(2007),《在傳統與變容之間-屏北、南隆、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簡榮聰(1993),《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大春(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羅烈師(2001),《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賴阿勝編著(2010),《人與眾神的饗宴:南庄圓醮》,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四、 論文部分
王菁華(2012),《擺接義塚大墓公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
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瑞玲(2011),《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硏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林文凱(2006),《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林志龍(2008),《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瑞珍(1995),《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蓉(1998),《戰後台灣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1945-1995)》,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靖雯(2012),《清代台灣臺灣地方望族的聯合與衝突-以竹塹地區鄭、曾、徐三家之萃豐庄田產爭訟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佳蕙(2010),《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國立台灣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葉惠凱(2004),《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淵洯(1980),《清代台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乾桶(2012),《客家敬字亭文化與運作:以新竹縣新豐扶雲社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烈師(1998),《臺灣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碩士論文。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 單篇文章(期刊)
田謙,陳乃蘗譯(1960),〈臺灣北部的祭祀圈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頁14-29。
吳學明(2007),〈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之歷史考察〉,2007年10月5日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國際客家中心主辦「客家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頁1-19。
李文良(2006),〈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第24 卷第1期6月,頁387-416。
李亦園(1982),〈臺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民俗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89-101。
李豐楙(1993),〈苗栗義民爺信仰的形成、衍變與客家社會─一個中國式信仰的個案研究〉,《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頁91-116。
李豐楙(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東方宗教》期4,頁183-210。
阮昌銳(1972),〈台灣臺灣的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其社會功能〉,《中研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33期,頁15-38。
林玉茹(1999),〈清代竹塹商人對於土地的投資與經營〉,收錄於洪惠冠總編輯,《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新竹市政府,頁69-84。
林欣宜(2014),〈「財產是十四大庄公共」:日本統治前期新竹枋寮義民廟廟產經理公共制度化的形成〉,全球客家研究,5月第2期,頁165-218。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期,頁53-114。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期,頁41-104。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65-190。
施添福(1989),〈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一文,原發表於《臺灣風物》,39卷4期,頁33-69。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期,頁67-92。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士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卷4期,頁1-68。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於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 》,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頁131-184。
范明煥(1997),〈新豐鄉開發沿革〉,《先民拓墾的歷史見證》,客家文化叢刊011,頁 74-75。
范明煥(1999),〈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新竹文獻》,創刊號,頁36-43。
范明煥(2004),〈時間裡的空間格局文化的代言人—新竹縣溪北五鄉鎮市舊地名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劃,頁1-75。
韋煙灶、林雅婷(2013)〈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地理研究》第58期5月,頁33-71。
康豹(2000),〈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頁97。
張秀美(2003),〈清朝中葉竹塹地方的閩粵(客)關係初探〉,《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七期,八月號,頁33-47。
張德南(1999),〈淡水廳築城時期的文治社會〉,收錄於洪惠冠總編輯,《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新竹市政府,頁56-68。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上)〉,《臺灣文獻》,卷31 期4,頁154-176。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墾史(下)〉,《臺灣文獻》,卷32 期1,頁136-157。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陳台立、陳建台、劉明煌(2001),〈朝山和香山塘陰廟〉,《竹塹文獻雜誌》,第四十七期,一月號,頁118-151。
陳其南(1980),〈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49期,頁115-147。
黃榮洛(2001),〈臺灣義民廟與義民爺〉,《客家》130,頁39-43。
葉人豪(2011),〈陰陽、鬼神——城隍屬性之探討),《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世新大學中國文學,頁71-90。
詹素娟(2005),〈臺灣歷史上的原住民〉,收錄於賴澤涵編,《臺灣400年的變遷》,中央大學出版,頁35-71。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9年,頁89-132。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三期(1983 年6 月),頁34。
戴文鋒,〈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卷46:04(台北:臺灣風物,1996),頁53-102。
謝賜龍(2003年9月),〈扶雲社簡史〉。
六、 網路資料及其他
99年5月因人口超過15萬,於同年8月1日改制為縣轄市,桃園縣將於2014年12月25日升格為直轄市,原縣轄楊梅市改制為楊梅區。資料來源:http://www.yangmei.gov.tw/content_edit.php?menu=20&typeid=271 (瀏灠日期:103年09月28日)。
中央氣象局,〈氣候統計(1992-2010)〉,《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瀏灠日期:103年7月14日)。
中央氣象局,〈氣候統計〉,《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以2013年的資料為主,網址: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 (瀏灠日期:103年7月14日)。
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明代以降)
http://thdl.ntu.edu.tw/datemap/content.php?dynasty=2&chKing=8&chYear=18&chMonth=2&chDay=0&solarTerm=0&ChQueryText=%E6%B8%85%E4%BB%81%E5%AE%97%E5%98%89%E6%85%B618%E5%B9%B42%E6%9C%88&ADYear=0&ADMonth=0&ADDay=0&ADQueryText=yyyy-mm-dd。
中國時報,2001年9月1日。版面不詳。
中國時報,87年8月13日。
中國時報,民國78年11月22日星期三,版面不詳。
日治時期集義祠八大庄名及集義祠八大祭祀輪值的行政區劃地圖,資料來源:台灣臺灣歷史地圖http://webgis.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加裡山山脈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A0%E9%87%8C%E5%B1%B1%E5%B1%B1%E8%84%88。
寺廟管理組織篇,資料來源:台灣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FSude/record?r1=1&h1=0(瀏灠日期:103年02月28日)。
自由時報,102年1月16日星期三,〈占集義祠廟地,200住戶願付租金〉,版面不詳。
吳文星,〈近代臺灣的社會變遷〉講稿,資料來源:http://www.google.com.tw/url。
宗教的醮,資料來源:http://wougow.myweb.hinet.net/joe/religion_01.htm(瀏覽日期:103年11月01日)。
林富士,〈臺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http://www.ihp.sinica.edu.tw/~linfs/fslin/temp.PDF(瀏覽時間:103年11月10日)。
范國焱,擔任湖口鄉的代表(91.08-95.08)一任的代表。2014年11月29日當選和興村長,詳見中選會資料,資料來源:http://www.cec.gov.tw/zh_TW/TV/nm701000500960000.html(瀏覽日期:103年12月03日)。
桃園縣寺廟名冊(2011/10/26更新版),資料來源:http://www.tycg.gov.tw/files/download/%E5%AF%BA%E5%BB%9F%E5%90%8D%E5%86%8A%E6%A5%8A%E6%A2%85%E5%B8%82100.10.26.pdf,登記證字號為補0602,募建。
桃園縣新屋鄉戶政事務所,各村人口、戶數月統計列表,http://www.hsinwuhr.gov.tw/stat_01_look.php?Y=2014&M=6(瀏覽日期:103年10月22日)
桃園縣新屋鄉戶政事務所,各村人口、戶數月統計列表,資料來源:http://www.hsinwuhr.gov.tw/stat_01_look.php?Y=2014&M=6(瀏覽日期:103年7月22日)
桃園縣楊梅市戶政事務所,各里人口、戶數月統計表,資料來源:http://www.ychbo.gov.tw/30401201.html (瀏覽日期:103年7月22日) 。
桃園縣楊梅市戶政事務所,各里概況,資料來源:http://www.ychbo.gov.tw/30401100.html#o25 (瀏覽日期:103年7月22日)。
淡水廳- 台灣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46。
清代臺灣人口統計,資料來源:http://thcts.ascc.net/themes/rc10.php(瀏覽日期:103年3月13日)。
富岡國小土地侵佔問題,富岡國小總務處提供,資料來源:http://163.30.192.30/aaa/tyc/930325b.htm (瀏覽日期:103年8月1日)。
黃厚源總編輯,《話我家鄉楊梅鎮:埔心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資料來源:http://social.ntue.edu.tw/local/%B6m%A4g%B1%D0%BE%C7%B8%EA%AE%C6%AEw/area/taoyuan/a01/ (瀏覽日期103年3月13日)。
黃厚源總編輯,《話我家鄉楊梅鎮:埔心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網路版。資料來源:http://social.ntue.edu.tw/local/%B6m%A4g%B1%D0%BE%C7%B8%EA%AE%C6%AEw/area/taoyuan/a01/(瀏覽日期:103年3月13日)。
新竹竹塹由來,資料來源:http://w3.hsinchu.gov.tw/hchg/hcintro/discover/taiwan/taiwan.htm。
新竹縣人口統計年報,各村人口、戶數月統計列表,資料來源:http://w3.hsinchu.gov.tw/houseweb/main/Webpage/PeoCount/List.aspx(瀏覽日期:103年10月22日)。
新竹縣全球資訊網http://w3.hsinchu.gov.tw/hchg/hcintro/discover/taiwan/taiwan.htm。
新豐池和宮網頁http://www.chrhe.org.tw/fengxi/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8。
新豐鄉均下轄十三村;行政區劃之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B1%90%E9%84%89_(%E5%8F%B0%E7%81%A3)(瀏覽日期:103年12月25日)。
新豐溪的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B1%90%E6%BA%AA (瀏覽日期:103年12月13日)。
義塚,資料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67 (瀏覽日期:102年12月25日)。
臺灣日日新報, 1908年08月04日,〈新竹通信/苦旱為害〉,第4版。
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01月15日,〈竹塹郵筒/財產家之力量〉,第4版。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5年(昭和10年08月13日),〈楊梅/伯公岡中元祭典的報導〉。臺灣漢文日日新報,1911年06月20日,〈調查廟宇〉,分類雜報,第03版。
鳳山溪的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3%B3%E5%B1%B1%E6%BA%AA (瀏覽日期:103年12月13日)。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gis210.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聯合晚報,2001年08月29日,23版,桃園‧新竹。
聯合報,2001年09月01日,18版,桃園縣新聞。
聯合報,2003年08月09日,B1版,桃園焦點。
聯合報,2013年01月16日, B1版桃園.運動,〈集義祠討地價稅金額惹議居民不滿〉。
醮祭的目的,資料來源:http://wougow.myweb.hinet.net/joe/religion_01.htm (瀏覽日期:103年11月01日)。
七、 田調資料
《楊梅鎮溪南伯公岡集義祠沿革及重建計劃組織表》,溪南集義祠重建委員會印,1884年3月5日,資料由陳大能提供。
「九十六年輪值溪南集義祠慶讚中元財務報告及檢討會議記錄」,田調資料,頭湖里張花樑先生103.01.24提供。
100年第6庄大坡後庄聯村調單,登天宮宮主林鴻圖先生103.1.23提供。
102年第8庄湖口鄉、新豐鄉聯庄調單,瑞興村長徐慶芝先生102.08.16提供。
103年新屋鄉義民節祭典活動文告單,貼在新屋鄉長祥宮。
72年、80年、88年及96年第2庄頭湖三湖庄調單,上湖里范良和先生103.1.1贈。
77年、85年、93年及101年第7庄和興福興後湖庄調單,福龍宮許金連小姐103.1.21提供。
83年第5庄望間槺榔庄調單,望間蔡榮吉老宅提供研究者於103年1月21日拍攝。
92年第6庄大坡後庄調單,大坡村長陳欽貴先生103.7.10提供。
95年第1庄富岡庄調單,上湖里張花樑先生103.1.24提供。
97年第3庄瑞原員本庄調單,員本里長張家宏老家103.1.27研究者拍攝。
97年廟務報告,陳大能提供。
98年第5庄豐野社子聯庄調單,豐野里里長張羅茶妹103.5.09提供。
99年第5庄望間槺榔村調單,大坡村長陳欽貴先生 103.7.10提供。
田野筆記,103年8月7日,報導人莊育來,地點:福龍宮辦公室。
田野筆記_大坡村,103年7月10日,報導人:陳欽貴村長,39年次,地點:新屋鄉大坡村辦公室。
田野筆記_和興庄, 103年1月12日,報導人:范國焱先生,地點:和興村范家。
田野筆記_後庄村,103年7月29日,報導人:葉斯鼓,40年次,地點:新屋鄉後庄村某土地公廟。
田野筆記_望間村,103年1月21日,報導人:陳娘裕村長,39年次,地點:新屋鄉望間村辦公室。
田野筆記_望間村,103年1月21日,報導人:蔡榮吉先生,27年次,地點:新屋鄉望間村辦公室。
田野筆記_富豐里,103年7月29日-8月4日,報導人:徐石全里長,地點:楊梅富豐里辦公室。
田調筆記,103年8月11日,報導人:王志鈞,58年次。地點:員本里自宅。
田調筆記,103年8月16日,報導人:許清郎,地點:富岡里高陽堂。許清郎先生,33年次,住在富豐里三鄰。
田調筆記,103年8月7日,報導人:何逢燕,地點:富岡何家自宅。
田調筆記:103年01月12日,專訪徐益權前立法委員於平鎮市文化國小附近。徐益權為民國78年增額立法委員,任期1989-1992年。
田調筆記_高陽堂許屋,103年07月31日,報導人:許清郎,30年次,地點:伯公岡3鄰。
田調筆記_富岡里,103年1月7日,報導人:許清郎,33年次,訪問地點:集義祠。
田調筆記_頭二三四湖庄,103年1月1日田調資料,報導人:范良和先生口述。
田調資料103年3月20日春祭活動。
曾現澄老師畫作(1985)翻拍自2003年看見伯公岡展印製之名信片。集義祠完稅證明單102年12月27日信徒大會,集義祠管理人謝秀蓉提供。
集義祠照片為陳照動先生拍攝於五十年代的作品。
頭湖庄田野筆記,103年1月1日,報導人:范良和先生,地點:楊梅上湖里范家。
指導教授 羅烈師、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5-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