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56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226.87.165
姓名 葉俐旻(Li-min Y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男性婚姻觀與文化傳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male viewpoint on marriage and the spread of ethnic culture)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社會對於族群的性別文化,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刻板印象,即使在族群界線愈趨模糊的今天,這些族群刻板印象還是如此深植人心。而客家族群的文化傳承多仰賴家庭組織,然而教養子女的重責大擔似乎又落在客家婦女身上,那麼掌握家族大權的客家男性在這傳承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又是透過何種方式將其所謂的客家文化代代相傳下去?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閩、客男性之比較,以客家男性為主,閩南男性為輔來探討男性之婚姻觀是否受到族群特質的影響及男性對於族群文化傳承的看法。
研究發現,從生態系統理論或是社會學習理論來看閩、客男性之婚姻觀,皆可發現環境與個體之間的密切關係,因此對於婚姻內涵與重要性之看法是無明顯差異的。隨著兩性平權觀念的普及,女性就業人口的增加,「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界線已變得比較模糊,許多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思維皆面臨調整與改變,而結果發現客家男性在婚姻中的兩性角色還是比閩南男性較為傳統與保守。而閩、客男性的擇偶態度與「折衷理論」相符合,也就是客觀條件愈相近,而內在特質愈具互補性,對於婚姻的滿意度會愈高。從族群文化來探討閩、客男性的婚姻生活與經營,顯現客家意象較閩南意象是更為鮮明,影響也較為深刻。
研究也發現,無論是閩、客男性在選擇婚配對象時,並不會將「族群」列入擇偶的條件中,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是為了以傳承自身的族群文化為前提來選擇配偶,雖然配偶的族群身分多或少會影響族群文化及語言的傳承,但在本研究中,受訪者的態度才是關鍵因素。受到整個社會文化活動推動及學校施行本土語言教學的影響,閩、客男性普遍都有從事族群記憶的傳承,但若夫妻皆認同族群文化及語言傳承的重要性,對於族群記憶的傳承會比較積極且成功。族群文化記憶的傳承,除了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的宣導與推廣外,閩、客男性對於自身族群的認同以及對於族群文化和語言傳承的認知與意願,將會是族群文化傳承是否得以延續不斷的關鍵。
摘要(英) There have always been stereotypes in regards to the gender culture in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f Taiwanese society. These stereotypes are well ingrained in the people despite the continual blurring of ethnic boundaries. In these stereotypes, the Hakka ethnicities are known to rely on family structure for the spread of ethnic culture. With the women taking on the burden of raising the children, what role does the power wielding man in Hakka families have in the spread of Hakka culture? Through what methods do they pass on their Hakka cultur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us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akka and Min Nan male population to explore whether male viewpoint on marriage and the spread of ethnic culture are influenced by ethnic properties.

Using the Ecosystem Theory or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ur study shows both the Hakka and Min Nan men’s perspective on marriage are intimate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thus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implic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rriage. The increase in the acceptance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emale population in employment now blurs further the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leaving many ideas that were taken for granted to be adjusted and changed. Results show that Hakka males are more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in the gender roles within a marriage. With the Min Nan and Hakka men both showing a correspondence to the Eclectic Theory in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e selection in which a close match a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high mutual complementibility leads to higher satisfaction in a marriage. A discussion of male marriage life and management using the ethnic culture of both the Hakka and the Min Nan shows the Hakka men has a greater and more vivid and impactful tendency then the Min Nan.

Study also shows, both the Min Nan and Hakka males do not place the Ethnicity as one criteria in mate selection, implying that even though there are effects the spouse on the spread of ethnic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men’s selection of their spouse are not premised on passing on the ethnic heritag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instead are based on their attitu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al cultural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thnic language courses in schools, both Min Nan and Hakka men ar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passing on the ethnic legacy. The enthusiasm and the rate of success on the spread of ethnic culture and language increase, however, if both spouses accept its importance. The basis in the spread of ethnic memories is not only built upon the promotion of government and the civilian initiatives, the acceptanc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ss on their spread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would be the key to the perpetuation of it.
關鍵字(中) ★ 客家男性
★ 閩南男性
★ 婚姻觀
★ 文化傳承
關鍵字(英) ★ Hakka male
★ Min Nan male
★ viewpoint on marriage
★ the spread of ethnic cultur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二章 婚姻觀與文化傳承 ............................................................... 8
第一節 性別與婚姻觀 ................................................................. 8
第二節 性別與文化傳承 ........................................................... 17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21
第三章 閩、客男性之婚姻觀 ......................................................... 26
第一節 婚姻面面觀 ................................................................... 26
第二節 人生伴侶 ....................................................................... 43
第三節 婚姻經營與族群文化..................................................... 55
第四章 閩、客男性之文化傳承 ..................................................... 61
第一節 語言方面 ....................................................................... 61
第二節 飲食方面 ....................................................................... 71
第三節 祭祀方面 ....................................................................... 74
第四節 精神文化方面 ............................................................... 78 V
第五章 結論.....................................................................................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4
參考文獻 王行,1996,〈已 婚 男 性 的 家 庭 價 值 觀 及 其 對 家 庭 的 需 求 之 研 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王以仁,2001,〈未來的家庭發展與親職教育〉。頁407-436,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市:心理。
雨青,1985,《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
李喬,1998,〈客家人的政治立場〉。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客家人》。台北:台原。
孫本文,1964,《社會學原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沙依仁,1986,《婚姻與家庭》。作者自印。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 43-96。
陳支平,2000,《福建六大民系》。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雯君,2005a,《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___,2005b,〈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 117-156。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
朱雙一,2005,《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令恬 ,1998,《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極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再復,1996,《閩南人》。台北:格品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李曉方,2006,〈客家文化特質研究的幾點思考〉。收錄於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市:揚智文化。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林曉平,2006,〈客家文化特質研究的幾點思考〉。收錄於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
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吳嘉苓,2012,〈訪談法〉。頁33-60,收錄於瞿海源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江運貴,1998,《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莊英章,2001,〈客家族群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區域性比較研究-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
實作〉。《客家文化研究》,4:17-22。
張亭婷,2007,《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______,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學富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 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彭瑞金,2002,〈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發展〉。頁146,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謝秀芬,1986,《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謝佩珊,1994,《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邵麗芳,1988, 《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聖筑,2007,《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迺毓等,2001,《家庭概論》。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甘家馨,1996,《社會制度》。香港:圖南出版社。
張容嘉,2008,《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1986,《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
______,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張春興,1995,《 張 氏 心 理 學 辭 典 》。 台 北 : 東 華 書 局 。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文化。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新北市:常民文化。
劉浩然,1998,《閩南僑鄉風情錄》。香港:香港閩南人出版有限公司。
洪毓璟,2003,《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寶璋,2003,《閩台民間習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國樞,1993,〈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收錄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彭懷真,1994,《社 會 學 概 論》 。 台北 :洪葉文化。
______,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周 麗 端 等 ,1999,《婚 姻 與 家 人 關 係》 。 台 北 : 空 大 。
劉錦雲,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蔡篤堅,2000,〈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葉蓉慧,2005,《跨文化傳播:教育的體驗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張翰璧,2006,〈客家、外籍配偶與文化實作〉。發表於「2006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12月2-3日。
______,2007,《東南亞女性移民與台灣客家社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劉錦賢,2007,〈儒家之婚姻觀〉。《大中文學報》21:1-38。
楊琪、楊琬,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劉醇鑫,2004,〈客諺中所反映的家庭倫理觀〉。《北市師院語文學刊》。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43(2):
43-76。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頁95-114,收錄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
徐正光、鄭力軒 ,2002,〈當代台灣客家社會生活〉,頁207-405。《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許木柱、簡美玲,1994,〈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頁65-82,收錄於林慶弧主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徐正光、蕭新煌,1995 ,〈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0。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2008,《民法 親屬‧繼承編》。法務部。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客家人》。台北:台原。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
Armstrong, John, 1982, 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Boss, P. G., 1987, Family stress: perception context. In M. Sussman & S. Steinmetz(eds.), Handbook o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295-723. N.Y: Plenum.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houn, C. J., Light, D. and Keller, S. , 1996, Sociology. McGraw-Hill, Inc..
Connerton , Paul, 2000, 《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oodman, N., 1993,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Kurt Lewin, 1943, “Forces Behind Food Habits and Methods of Change.” Pp36-65 in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Food Habits, Bulletin no.108 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lson, D. H. and DeFrain, J., 1994, Marriage and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Petrov, Krinka Vidakovi? 1989 “Memory and Oral Tradition.”Pp.77-95. In Thomas Butler(ed.) Memory: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Min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mith, Anthony, 1983, State and N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tephens, William N, 1963, The Family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14-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