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56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38.138.144
姓名 葉姍佩(Shan-Pei Y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泰國曼谷的豐順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泰國曼谷的豐順客家話為研究對象,探討從大陸原鄉豐順縣移民到泰國曼谷後,與原鄉時空不同的背景下,在語音與詞彙上的差異表現。泰國曼谷除了豐順客家話之外,主要還有梅縣客家話、興寧客家話、大埔客家話…等,這些客家話在彼此接觸下相互影響外,還有大多數華人會使用的潮州話,所有的移民無論母語為何,他們的共同語言是官方語泰語,而這些多方語言接觸頻繁後,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和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相關文獻及調查方言點地理位置概況。第二章為語音系統說明,依調查的語料整理出曼谷的豐順客家話其聲母、韻母、聲調的語音系統。第三章將曼谷的豐順客家話依十六攝韻母及平上去入四聲調現今的語音變化與中古音作比較,來探討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語音得的演變及發展。第四章歸納出曼谷的豐順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及在地的語音變化。第五章探討曼谷的豐順客家話和曼谷梅縣客家話、大陸揭西河婆客家話、五華水寨客家話及廣東饒洋客家話詞彙的比較,採地理背景相近的地區做比較,來探討特殊的詞彙。第六章結論,說明此次研究的結果及不足之處。

曼谷豐順客家話語音的特點有:(一)聲母部分:日、影、喻母的-聲母,曉匣母的多種讀法,例如曉母除了一般讀f-、h-外,還有讀v-和k-,而且讀k-的轄字比起其它各地客家話多。(二)韻母部分:一、二等「o:a」元音對應、見組字的保守化現象例如山合一讀-uon及宕合一讀-uo、三等的知、章組細音的丟失、山攝二等見曉組細音增生的現象。(三)聲調部分:濁上讀陰平、次濁平聲讀陰平及入聲字清聲母讀陽調、濁聲母讀陰調的例外現象。詞彙部分,以地理背景相近的地區做比較,觀察出部分詞彙有較特殊的用法,例如:賽跑為「鬥飆」,稱動物發情為「走哥」,稱胡亂說話為「四散講」,稱買賣東西偷斤減兩的稱為「ap5秤頭」,和潮州話有關聯性例如:舅媽稱為「阿妗」,吃的齊子粄稱為「ka11 lo11 tsi55」。最後為結論,就本論文研究結果,歸納出語音及詞彙因曼谷內部有多元的語言背景,語言互相接觸影響後,語音變化不大,仍有保留許多存古的原貌。詞彙的部分,曼谷豐順客家話在強勢方言潮州話的通行下,已有部分的詞彙漸漸的向潮州話靠攏,例如:「祖母」「嬸嬸」「女婿」等人稱詞。然而,仍然有一部分的詞彙,在語言交會的複雜環境中,仍舊保留著,不受潮州話影響。
摘要(英)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engshun dialect in Bangkok, Thailand, investigating the phonetic and vocabulary difference performed by the emigrants of Fengshun County, Mainland China, who came to Bangkok and encountered the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background from their motherland. Except Fengshun dialect, there are many Hakka dialects existing in Bangkok such as the Meixian dialect, Xingning dialect, Dapu dialect and others. These Hakka dialects have conta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mutually influenced while the Chaozhou dialect has also been widely used among most of Chinese people. No matter what kind of mother tongue these emigrants have, they share the same official language, the Thai language. Meanwhile, the frequent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phonetics also results in various changes of these dialects.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illuminating the motivation and goal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references and geographical overview of the locations where the dialects are investigated. Chapter two gives explanation of the phonetic system and, based on the studied language materials, analyzes the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of the Fengshun dialect in Bangkok to organize the dialect’s phonetic system.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engshun dialect in Bangkok by comparing the phonetic variations of today’s Fengshun dialect with the phonetics of the medieval Fengshun dialect according to the 16 vowels and four tones—level, rising, departing and entering. Chapter four deduces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ngkok’s Fengshun dialect and the local phonetic variation. Chapter five compares the vocabularies of the Fengshun dialect in Bangkok, Meixian dialect in Bangkok, Hepo dialect in China’s Jiexi County, Shuizhai dialect in Wuhua County and Raoyang dialect in Fujian, as a way of exploring the special vocabularies in the areas that have similar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Chapter six as a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result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research.

The Fengshun dialect in Bangkok carries the following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1) in terms of consonant: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for the consonants of “ri,” “ying” and [j]-initial as well as “xiao” and “xia” initials. (2) In terms of vowel: correspondenc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class vowels “o: a”; conservatization of “jian” compositions; existence of the fricatives in the third-class “zhi” and “zhang” compositions; proliferation of the fricatives in the second-class “jian” and “xiao” compositions of “xian” and “shan” vowels. (3) In terms of tone: exceptions such as that the voiced rising is pronounced as the dark level, that the sonorant level is pronounced as the dark level and that the entering with the voiceless consonant is pronounced in lower tone while the voiced consonant is pronounced in higher tone.

In terms of vocabulary, by comparing with the areas that have the similar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parts of vocabularies carr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some connection with the Chaozhaou dialect.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in terms of phonetics and vocabulary, the diverse linguistic background within Bangkok makes the dialects experience little phonetic variation and maintain their primitive appearances even after mutually contact and influence.
關鍵字(中) ★ 曼谷豐順
★ 豐順客家話
★ 潮州話
★ 語言接觸
★ 方言比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文獻探討 2
1.3研究方法 7
1.4方言點地理位置與發音人簡介 8
第二章 曼谷豐順客家話語音系統 14
2.1聲母 14
2.2韻母 16
2.3聲調 20
2.4連讀變調 21
第三章 曼谷豐順客家話和中古音的比較 23
3.1聲母的比較 23
3.2韻母部分 31
3.3聲調的比較 47
第四章 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語音特點 51
4.1聲母特點 51
4.2韻母特點 55
4.3聲調特點 61
第五章 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詞彙比較 66
5.1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詞彙比較 66
5.2曼谷豐順客家話與曼谷在地其他方言比較 82
第六章 結論 85
6.1研究成果 85
參考書目 87
附錄一、同音字表 92
附錄二、泰國曼谷的豐順客家話詞彙 15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11,《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2003,《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王福堂,1991,《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編,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洪惟仁,1993,〈大牛椆方言形成-台灣客語區內的一個來自惠州的漳州方言〉。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著,季羨林主編,1997,《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南天出版社,頁247。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陳彭年,2007,《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
陳曉錦,2010,《泰國的三個漢語方言》,暨南大學出版社,頁7。
陳曉錦《泰國的三個漢語方言》,2010,暨南大學出版社,頁235-319。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廣州: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2007,《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青山,李鐸 ,2005 ,〈潮汕半山客〉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2001,《客家源流考》,臺北:臺灣文藝出版社。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修訂再版,臺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華僑經濟年鑒,2008,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纂。
豐順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頁125-146,廣東人民出版社。
豐順縣年鑒編纂委員會,2006,豐順縣年鑒。

二、單篇文章 (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聲樹、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方言》第4期,頁241-274。
林倫倫、李雪媚,2010,〈廣東豐順客話的語音系統及其特點〉,暨南學報2010年第1期。
林倫倫,李雪媚,2009,〈廣東豐順湯南半山客話語言調查〉汕頭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李堅誠、高凌旭、方玫,2001,〈湯之鄉—豐順縣的旅遊發展思路〉,熱帶地理第21卷第2期。
陳秀琪,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收錄。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高然,1999,〈廣東豐順客方言語法特點述略〉,暨南學報1999年第1期,頁108-118。
陳曉錦,2006,〈泰國曼谷半山客話上聲讀如去聲析〉,中國語文2006年第5期。
陳曉錦,2006,〈泰國曼谷半山客話語音〉,語文研究2006年第3期。
陳曉錦,2010,《泰國的三個漢語》頁3。
黃婷婷,2009,〈廣東豐順客家方言的差比句〉,方言2009年第4期。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頁83-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頁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頁121-124。
詹伯慧,1997,〈廣東客家方言研究》,學術研究1997年第7期,頁79-81。
劉綸鑫,1998,〈客家方言的入聲〉,《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的知章精莊組〉,《語文科學》,第三卷第四期,頁19-28。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期,頁316-332。
羅肇錦,2004,〈文白聲調與客家話源於南方的論證〉,《客家方言研究-第六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 f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出版。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脣齒音(hu-fu)的推斷〉,《客家研究》,第二卷第二期,頁83。

三、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慶華,2012,《灰寨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8,《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陳秀琴,2013,《河婆客家話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
陳瑞珠,2011,《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
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文英,2004 《新屋鄉呂屋豐順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軒正,2010,《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梁萩香,2015,《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參考網站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2015,網址: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2016.06.01)。
指導教授 羅肇錦、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6-8-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