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2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3.144.27.148
姓名 謝燕履(Xie Yan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ing Art of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相關論文
★ 六朝志怪溯源研究★ 江淹模擬前人研究─以〈雜體詩三十首〉、賦為例
★ 兩晉政論文研究★ 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
★ 漢賦四大家大賦之成熟與衰退★ 從「家學」和「婚姻」看東漢與魏晉的婦女形象――以《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為起點
★ 六朝士人技藝之研究─以書畫、弓馬劍術為主★ 先秦兩漢的夢象研究
★ 潘岳哀傷賦作研究-兼論哀傷文類★ 浩虛舟律賦研究
★ 魏晉辭賦的圖像化書寫★ 《世說新語》寫作教學研究:以中學生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歷來多數學者皆將漢魏之際之樂府定位成具備社會政治功能、可以反映民間社會現實的詩篇,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尚有可商榷的空間。根據各方面的考察,當時的樂府當為一種「表演藝術」。因此,本文便藉由對漢魏樂府文本之主題內容、寫作形式兩方面分析探究的方式,來證明漢魏樂府為一種「表演藝術」。
本文各章內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看「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流行性」。包含作品中以悲為美,以哀為尚之主題內容與文字淺白、老嫗能解之用詞造句特性表現,其中可見流行性特質所展現的表演藝術性;第三章探究「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口說性」。聲口轉換之運用及設問技巧之使用展現出濃厚的口說性,此能說明漢魏樂府為一種說唱表演,故透過其口說性表現可見其中所蘊含的表演藝術特性;第四章探討「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故事性」。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敘事手法推展劇情、典故事例引發共鳴、賦彩描摹技巧加深印象等手法展現出濃烈的故事性,而其故事性特點又能符合表演藝術之特質內涵,因而能據此論證漢魏樂府為一種表演藝術;第五章探論「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音樂性」。漢魏樂府作品中套式之運用與句式之節奏性表現皆展露其音樂性,而音樂即為一種表演藝術,故從中可證漢魏樂府為一種表演藝術;第六章「結論」。
經由析論漢魏樂府作品中所展現的「流行性」、「口說性」、「故事性」、「音樂性」四層面之主題內容、寫作形式,得以觀見其表演特性,進而證明漢魏樂府為一種「表演藝術」。
摘要(英) Historically, most scholars have positioned that Yuefu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Wei dynasty as a poem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can reflect the reality of civil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room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tudy, Yuefu was considered as a “Performing arts” at that time.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t is proved that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is a kind of “Performing arts” by analyzing its subject and the writing style.
This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about the “Epidemic of Performing Arts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The subject of advocating the sad aesthetic and the understandabl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which show the pe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pidemic;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d on the “Mouthfulness of the Performing Arts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The using of the mouth of the conversion and the using of skills about putting question to show a strong mouthfulness that can expla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as a rap performance, so the performing arts features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uthfulness; the fourth chapter contained the “Storytelling of the Performing Arts of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hird-person omniscient view to promoted the plot, allusions to cause resonance, coloring skills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etc. These can show a strong storytelling, and its Storytelling’s features can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ing arts, and thus can prove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as a performing arts; the fifth chapte concentrated on the “Musicality of Performing Arts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The using of nested and the rhythm of the sentence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are revealing its musicality, and the music is a performing arts, so that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can be proved to be a performing art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subject and writing style of “Epidemic”, “Mouthfulness”, “Storytelling” and “Musicality” in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that showed its pe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it is provide the further proof that the Han and the Wei dynasties’ Yuefu is a “Performing Arts”.
關鍵字(中) ★ 漢魏
★ 表演藝術
★ 樂府
關鍵字(英) ★ Han Wei
★ Performing Arts
★ Yuefu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2
一、研究範圍……………………………………………………………………2
二、研究方向……………………………………………………………………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8
一、 以漢魏樂府反映民風為立論基礎或從歷史、出土文獻為考察角度之
研究…………………………………………………………………………8
二、以漢魏樂府具有表演藝術性質功能之研究………………………………17
第二章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流行性……………………………………………27
第一節 受到「以悲為美,以哀為尚」思潮之影響……………………………27
一、漂泊行役、貧病孤苦………………………………………………………30
二、男女情傷、思婦怨語………………………………………………………37
三、人生苦短、生命無常………………………………………………………40
四、懷才不遇、壯志未酬………………………………………………………46
第二節 文字淺白,老嫗能解之用詞造句特性…………………………………51
一、俚俗或不含象徵意之詞彙…………………………………………………51
二、口語且散文化的直述句……………………………………………………58
第三節 小結……………………………………………………………………67
第三章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口說性……………………………………………69
第一節 聲口轉換之運用………………………………………………………69
一、二人聲口轉換………………………………………………………………69
二、三人以上聲口轉換…………………………………………………………76
三、具備「說書人式聲口」之聲口轉換………………………………………81
四、多組人物對話形式之聲口轉換……………………………………………85
第二節 設問技巧之使用………………………………………………………92
一、自問自答……………………………………………………………………93
二、激問反詰……………………………………………………………………98
三、疑問懸提…………………………………………………………………102
第三節 小結……………………………………………………………………105


第四章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故事性……………………………………………107
第一節 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敘事手法推展劇情………………………………107
第二節 典故事例引發共鳴……………………………………………………113
第三節 賦彩描摹技巧加深印象………………………………………………123
一、場景的賦彩描摹…………………………………………………………125
二、器物的賦彩描摹…………………………………………………………127
三、人物的賦彩描摹…………………………………………………………129
第四節 小結……………………………………………………………………132
第五章 漢魏樂府表演藝術之音樂性……………………………………………133
第一節 套式之運用……………………………………………………………134
一、歌辭固定用語……………………………………………………………134
二、方位、數字之習慣用法…………………………………………………144
三、三婦艷體…………………………………………………………………146
第二節 句式之節奏性…………………………………………………………151
一、類疊法……………………………………………………………………151
二、頂真法……………………………………………………………………163
第三節 小結……………………………………………………………………168
第六章 結論………………………………………………………………………169
參考文獻……………………………………………………………………………173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依年代排序)
(周)韓非撰;周勛初修訂,《韓非子校注(修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漢)劉向,《說苑》,收於羅愛萍編,《百子全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漢)韓嬰,《韓詩外傳》,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
(漢)許慎著;(宋)徐鉉注,《說文解字》,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於羅愛萍編,《百子全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南朝宋)范曄撰;(梁)劉昭注補;(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梁)沈約注,《竹書記年》,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劉勰撰;(清)黃叔琳校註,《文心雕龍註(增訂本)》,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陳)徐陵撰,《玉臺新詠》,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年。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德潛編,《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朱嘉徵,《樂府廣序》,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清)朱乾編;興膳宏解說,《樂府正義》,京都:同朋舍,1980年。
二、近人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今暉,《魏晉五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運熙、王國安著,《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靖芬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教師手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王巍,《魏晉時局與魏晉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王巍、李文祿主編,《建安詩文鑑賞辭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自清主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余貫榮,《樂府詩選》,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何權衡,《兩漢樂府詩欣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吳相洲主編,《樂府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鑒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寶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沈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倪其心,《漢代詩歌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倪采青,《變身暢銷小說家:倪采青談小說寫作技巧》,臺北:泰電電業股份有限
公司,2012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殷義祥,《三曹詩》,臺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張清鐘,《兩漢樂府詩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張葆全主編,《新編今註今譯昭明文選》,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
許逸民,《樂府詩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
陳利輝,《兩漢樂府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陳延嘉、王同策、左振坤校點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曾德珪,《漢代樂府民歌賞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黃節,《漢魏樂府風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溫洪隆、溫強注譯,《新譯樂府詩選》,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敏俐,《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敏俐等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9年。
劉德玲,《漢魏六朝樂府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蘭英、孫全州,《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歐陽中石主編,《藝術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潘重規,《樂府詩校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蔣勳,《藝術概論》,臺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蕭滌非著;蕭海川輯補,《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增補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聶文郁,《曹植詩解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三、學位論文(依年份排序)
沈志方,《漢魏文人樂府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田寶玉,《兩漢民間樂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王淳美,《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王亞琴,《漢魏六朝文人棄婦詩文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林宏安,《漢代樂府歌辭新探──從娛樂與表演角度出發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彭建華,《論漢魏六朝遊仙詩》,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苓,《魏晉文人樂府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馨儀,《漢魏南北朝樂府詩寫作手法特徵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姚寧寧,《從《說文解字》訓釋詞看兩漢常用詞彙》,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柯淑惠,《漢代敘事詩的人物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賴志遠,《兩漢樂府中反映之生活與民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殷雲翱,《黃節《漢魏樂府風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玲玲,《論先秦兩漢詩歌的表演性》,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馨心,《漢魏六朝棄婦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年會穩,《漢魏詩歌風雅精神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四、單篇論文(依年份排序)
韓屏周,〈兩漢樂府古辭研究(上)〉,《崑山工專學報》,第1期,1973年。
周英雄,〈從兩首樂府古辭看民間歌詩〉,《中外文學》,第4卷第3期,1975年。
韓屏周,〈兩漢樂府古辭研究(中)〉,《崑山工專學報》,第2期,1976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上)──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7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下)──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5期,1977年。
邱燮友,〈漢樂府詩所反映的生活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1期,1978年。
張清鐘,〈兩漢樂府詩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8期,1978年。
韓屏周,〈兩漢樂府古辭研究(下)〉,《崑山工專學報》,第3期,1978年。
李瑞騰,〈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兩漢樂府詩中的愛情〉,《文藝月刊》,第165期,1983年。
沈謙,〈最熾熱的情歌:析漢樂府「有所思」與「上邪」〉,《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9期,1983年。
王久烈,〈樂府詩「羽林郎」析賞〉,《東方雜誌》,第18卷第5期,1984年。
王文顏,〈樂府詩中的歌辭成分〉,《古典文學》,第6期,1984年。
沈謙,〈析漢樂府古辭〈婦病行〉〉,《明道文藝》,第113期,1985年。
王文顏,〈樂府詩中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9期,1987年。
亓婷婷,〈漢代樂府詩的社會功能〉,《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
王建生,〈漢代詩歌──樂府與民歌〉,《中國文化月刊》,第122期,1989年。
沈謙,〈羅敷有夫﹖──析漢樂府「陌上桑」〉,《明道文藝》,第173期,1990年。
潘嘯龍,〈漢樂府的娛樂職能及其對藝術表現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0年。
王淳美,〈西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南臺工商專校學報》,第14期,1991年。
李伯敬;朱洪敏,〈漢樂府民歌的戲劇審美創造〉,《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1993年。
林吳三英,〈從漢與六朝樂府詩試探當時的社會形態〉,《國文天地》,第9卷第9期,1994年。
朴英姬,〈從「豔歌何嘗行」論漢魏晉樂府詩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月刊》,第193期,1995年。
阮忠,〈漢樂府敘事詩的戲劇性〉,《南都學壇》,第1期,1996年。
胡曉明,〈略論兩漢樂府民歌中所體現的人性精神〉,《鵝湖》,第21卷第9期,1996年。
楊國娟,〈漢魏樂府詩中數字美學之探究〉,《靜宜人文學報》,第10期,1998年。
李清筠,〈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國文學報》,第28期,1999年。
林文華,〈漢樂府詩的名義、分類及體制特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
李志宏,〈試論兩漢遊仙歌詩的生成及其藝術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2001年。
郭芳忠,〈漢魏樂府民歌的敘事藝術初探〉,《問學》,第5期,2003年。
陳惠齡,〈愛與怨的基調──兩漢樂府敘事詩中婦女的生命之歌〉,《問學》,第5期,2003年。
侯潔之,〈「陌上桑」的語言藝術〉,《中國語文》,第94卷第5期,2004年。
韋春喜,〈漢魏六朝詠史詩探論〉,《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4年。
韋春喜,〈漢魏六朝樂府詠史詩的發展與演變──以《樂府詩集》為文本對象〉,《天府新論》,第4期,2004年。
廖雨,〈戲劇化的兩漢樂府民歌〉,《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4年。
王蘭英,〈漢樂府民歌散論〉,《集寧師專學報》,第27卷第1期,2005年。
廖群,〈廳堂說唱與漢樂府藝術特質探析──兼論古代文學傳播方式對文本的制約和影響〉,《文史哲》,第3期,2005年。
趙敏俐,〈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系〉,《文學評論》,第5期,2005年。
謝奇峰,〈略談漢魏樂府及古詩中的頂真修辭〉,《國文天地》,第20卷第10期,2005年。
李媛,〈魏晉樂府詩的娛樂化特點〉,《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6年。
胡如虹,〈論漢樂府民歌敘事詩〉,《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
徐國榮、薛艷,〈《焦仲卿妻》旁證——漢詩中所見之漢代婦女生活和家庭人倫關係〉,《學術研究》,第3期,2006年。
陳曉,〈淺談《陌上桑》及其影響〉,《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6年。
練葵英,〈一曲蘊含儒家貞節觀念與反抗強權精神的贊歌——《陌上桑》的主題內涵、形象探究〉,《肇慶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
王桂霞、張虹,〈建安風骨何處尋慷慨悲涼《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賞析〉,《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3期,2007年。
王傳飛,〈曹魏相和歌藝術生產的新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
邱永山,〈歌唱表演藝術中的詩歌──漢代世俗樂府詩歌藝術論之一〉,《理論界》,9期,2007年。
錢志熙,〈漢代樂府與戲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
羅留義,〈藝苑奇葩,亦詩亦劇——《孔雀東南飛》戲劇性分析〉,《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3期,2007年。
龐國太,〈淺談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內蒙古電大學刊》,第1期,2007年。
張晉輝,〈以電影手法看樂府——《陌上桑》賞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卷第2期,2008年。
黃玲青,〈《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原因與思想意義新探〉,《湖南社會科學》,第1期,2008年。
楊曉,〈論漢樂府敘事詩的戲劇性特質〉,《文教資料》,第22期,2008年。
賈立國,〈曹植《白馬篇》的俠文化解讀〉,《廣西社會科學》,第1期,2008年。
劉紹斌,〈從〈陌上桑〉看漢樂府詩的敘事成就〉,《現代語文》,第22期,2008年。
郭健敏,〈《陌上桑》:一齣輕鬆的浪漫喜劇〉,《文教資料》,第3期,2009年。
覃偉,〈漢樂府民歌的文學藝術成就〉,《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0年。
王玲玲,〈作為演唱藝術的民歌——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點一論〉,《滄桑》,第1期,2011年。
王靜坤,〈淺談《陌上桑》的喜劇性創作〉,《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第z1期,2011年。
李敏,〈「以悲為美」的中國古代詩學來源初探〉,《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6期,2011年。
吳大順,〈近十年漢魏六朝樂府歌辭研究綜述〉,《中國韻文學刊》,第25卷第1期,2011年。
談莉,〈從「表演敘事」到「直言詠事」——對樂府敘事藝術反戲劇化傾向的歷史考察〉,《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1年。
李文輝,〈漢樂府詩《陌上桑》及其戲劇解讀〉,《成功(教育)》,第11期,2012年。
周仕慧,〈論樂府詩的對唱體式〉,《文藝研究》,第10期,2012年。
張耀元,〈略論《白馬篇》的詩歌藝術美〉,《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第7期,2012年。
熊芳芳,〈同空間的潛對話與異空間的淺對話——重讀《陌上桑》〉,《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第12期,2012年。
王雅辰,〈論漢魏六朝樂府詩中重言詞的組合形式與詞性〉,《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第7期,2013年。
段蘭蘭,〈關於《陌上桑》的研究綜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研究〉,《青春歲月》,第5期,2013年。
趙敏俐,〈論漢代樂府詩中的流行藝術與民間歌謠——兼談「民歌」概念在漢代詩歌研究中的泛用〉,《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13年。
任惠霞,〈論漢代五言樂府歌詩的藝術表現〉,《北方文學(中旬刊)》,第2期,2014年。
崔婉茹,〈論元雜劇《魯大夫秋胡戲妻》對《陌上桑》的繼承與發展〉,《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4年。
劉貴生,〈《陌上桑》一詩中的幾個矛盾情節──兼談《陌上桑》的藝術特色〉,《紅河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
鄭漫、賴慧玲,〈揚雄《方言》詞彙與漢代社會體系管窺〉,《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6期,2014年。
佘紅雲,〈《陌上桑》結構藝術探析〉,《安徽文學(下半月)》,第9期,2015年。
柳卓婭,〈漢樂府故事表演研究〉,《淄博師專學報》,第2期,2015年。
指導教授 郭永吉 審核日期 2017-3-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