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2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224.39.74
姓名 徐曉緯(Hsiao-We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清之際的「忠義」抉擇—以侯峒曾家族為個案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末清初之際,面對風起雲湧的世局,士人們應對自處的方式皆不盡相同。在明清之際,嘉定侯氏家族面對混亂時局,所作出的「忠義」抉擇。即使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嘉定侯氏其所堅持的「忠義」價值理念。

嘉定侯氏家族藉由子弟的努力勤學,考中科舉進士,進而由耕讀人家成為嘉定地方上的名門望族。嘉定侯氏三世為官,其仕宦經歷、政經活動,讓他們得以累積深厚的人脈,並為嘉定人民喉舌,減輕賦稅。侯氏家族在嘉定地方上的諸多作為及貢獻,使得他們對嘉定人民深具影響力,而嘉定人民對於侯氏家族大多亦是有所感激。

侯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僅是家族中男子才氣縱橫,連家中女眷也具有才華及不凡見識,皆重視儒家價值。當清廷薙髮易服令至江南,侯氏家族由上而下,皆堅守儒家忠義的價值。在「嘉定三屠」事件中,侯氏子弟更是率領嘉定人民抗清,誓死守嘉定城的名門望族。而侯氏家族在參與悲壯激烈的抗清事件後,逐漸由盛轉衰,走向家道中落、人丁凋零的悲慘命運。

關於嘉定侯氏家族的歷史書寫與評價,無論是在正史、野史、官修或是私修方志,對於侯氏家族的忠義事蹟,皆給予正面肯定的評價。然明清鼎革之際,有諸多政治禁忌及避諱,對於侯氏家族的歷史書寫亦多有所取捨及保留之處,藉由參酌正史、野史、官修及私修方志,使後世對於嘉定侯氏家族的事蹟,可以公正客觀地呈現史實。
摘要(英)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scholars had different ways to face and adapt the unstable and turbulent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at period,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 made the choice of and insisted on the belief of “zhong yi” (loyalty)even if they needed to pay the bitter and deeply distressed sacrifices.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 passed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Jin Shi by studying diligently. And this made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 became respected and influential clan from a farming family.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s experiences of being politicians and engaging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made them accumulate profound social network, which also made them reduce Jia Ding people’s taxes and be the mouthpiece of them. The Hou’s Family’s voluminous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in Jia Ding area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Jia Ding people, who appreciated to the Hou’s Family as well.

There were uncountable talented people in the Hou’s Family. Not only being overflown literary talent in the man but also getting delighted talents and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in the woman of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 both of them attached abundant importance on Confucian thoughts. Therefore, the Hou’s Family from the youngest to the oldest insisted on Confucian valuable thoughts of “zhong yi” (loyalty) when the policy of “Tifa Yifu” (shaving pigtails and changing traditional clothes) had been passed to Jiang Nan. The Hou’s sons and younger brothers even commanded Jia Ding people to oppose to Qing dynasty, swore to death and resisted for the Jia Ding noble family in “Jia Ding San Tu” (massacre in Jia Ding). As a result, the Hou’s Family was going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heading to miserable fate of straitened and withered family populations after attending tragic and intensive incidents of opposing to Qing dynasty.

About the Jia Ding Hou’s Family’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valuations, there were various positive evaluations to past “zhong yi” (loyalty) achievements in Hou’s Family no matter in official and private histories or official modified and private revised local histories. During Ming and Qing revolution period, however, there were stacks of political prohibitions and taboos. What’s more, there were still voluminous reservations about the Hou’s Family historical records. By considering and referencing official and private histories or official modified and private revised local histories, it could demonstrate fairly and objectively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Hou’s Family to later generations.
關鍵字(中) ★ 明清
★ 侯峒曾
★ 侯岐曾
★ 抗清
★ 紫隄
關鍵字(英) ★ Ming and Qing
★ Hou Tong Ceng
★ Hou Qi Ceng
★ Kang Qing
★ Zi Ti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
圖表目錄 vi
緒論 1
第一章 人際網絡 9
第一節 仕宦經歷 9
第二節 家塾教育 21
第三節 文社應酬 26
第四節 政經活動 32
第二章 經世思想及實踐 41
第一節 家族社會地位及作為 41
第二節 「嘉定三屠」事件中的角色 52
第三節 抗清中的生死抉擇 62
第四節 入清後的家族經營 75
第三章 歷史書寫與評價 83
第一節 正史 83
第二節 野史 90
第三節 官修方志 97
第四節 私修方志 104
結論 115
徵引書目 117
參考文獻

一 、古籍與史料

〔明〕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收錄於《嘉定抗清史料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朱子素,〈嘉定屠城紀略〉,收錄於《明季稗史》,臺北:新興書局,1974年。
〔明〕杜豋春,《社事始末》,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圖書館,1993年。
〔明〕汪 琬,李聖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明〕徐允祿,《思勉齋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徐乾學,《徐本明史列傳》,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1991年。
〔明〕徐秉義,《明末忠烈紀實序》,收錄於《明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明〕侯峒曾,《侯忠節公全集》,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文津樓,1933年。
〔明〕侯峒曾,《仍貽堂集》,收錄於〔清〕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臺北:環球出版社,1966年。
〔明〕侯震暘,《侯太常集》,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明〕侯峒曾,《侯通政集》,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明〕侯岐曾,《侯文節集》,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明〕侯岐曾,《侯岐曾日記》,收錄於《明清上海稀見文獻五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明〕侯玄瀞,〈年譜〉,收入《侯忠節公全集》,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明〕姚希孟,《棘門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計六奇,《明季南略》,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夏完淳,〔清〕莊師洛輯,《夏節愍公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明〕夏完淳,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陳子龍,王英志輯校,《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陸世儀,《復社紀略》,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陸元輔,《陸菊隱先生文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黃淳耀,《陶庵全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明〕張 溥,《七錄齋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楊廷樞,〔清〕陳希恕編,《楊忠文先生實錄》,收錄於《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綫裝書局,2003年。
〔明〕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歸 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鴻緒,《明史稿列傳》,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汪永安,《紫隄小志》,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清〕汪永安,《紫隄村小志》,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清〕沈 葵,《紫隄村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清〕吳山嘉,《復社姓氏傳略》,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廷敬,〈翰林編修汪先生琬墓誌銘〉,收錄於〔清〕錢儀吉,《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趙 昕、蘇 淵等,《(康熙)嘉定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2010年。
〔清〕程其珏、楊震福等,《(光緒)嘉定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2010年。
周關東主編,上海市嘉定區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嘉定抗清史料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專書

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 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司徒琳(Lynn Struve),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黃眉雲等,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收錄於《明史編纂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張乃清,《上海鄉紳侯峒曾家族》,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宋華麗譯,《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北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

三、期刊論文

丁國祥,〈明季秦淮脂粉文化與復社文人精神走向〉,《學術交流》,總第261期,第12期,2015年12月,頁209–213。
大木康,〈明王朝忠烈遺孤侯涵生平考述〉,《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15年第1 期,頁109–125。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錄於《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頁405–456。
白 堅,〈夏完淳陳子龍研究的珍貴史料─讀侯岐曾《丙戌丁亥日記》札記〉,《文獻》,1989年3月,頁124–139。
何冠彪,〈論明遺民之岀處〉,《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1年,頁53–124。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集刊》,第1期,1985年,頁63–76。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吳志鏗,〈清代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5年6月,頁169–201。
吳振漢,〈明代的主僕關係〉,《食貨月刊》,第12卷4、5期,1982年,頁27–43。
吳振漢,〈夏允彝的師友與史學〉,「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2013年。
吳振漢,〈從日記到野史─文震孟、文秉父子的史事傳承〉,《史匯》,第14期,2010年9月,頁1–5。
吳振漢,〈晚明史家的競合關係─以徐學謨與王世貞為例〉,《史匯》,第18期, 2015年4月,頁1–30。
吳 滔,〈明清嘉定的「折漕」過程及其雙面效應〉,《學習與探索》,第3期,2012年,頁144–150。
張 兵,張毓洲,〈莊廷鑨《明史》案與清初江浙文人心態〉,《社會科學戰線》,05期,2011年,頁96–101。
黃克武,〈史可法與近代中國記憶與認同的變遷〉,收錄於《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頁54–81。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387–419。
馮賢亮,〈清初嘉定侯氏的「抗清」生活與江南社會〉,《學術月刊》,第43卷,2011年8月,頁123–134。
楊 茜,〈聚落與家族:明代紫隄村的權勢演替與地域形塑〉,《史林》,第2期,2016年4月,頁90–105。
駱利紅,〈復社與晚明政局〉,《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14年6月,頁39–48。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263–307。
孫慧敏,〈天下興亡,「匹夫」之責?─明清鼎革中的夏家婦女〉,《臺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2年6月,頁63–85。
葉高樹,〈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頁171–199。

四、學位論文

王惠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1984年。
吳振漢,〈明代奴僕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徐惠廷,〈明代女性殉死行為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道文,〈明末忠臣張慎言(1577–1645)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3年。
翁宏霖,〈晚明復社領袖張溥(1602–1641)及其經世思想〉,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工具書

中國古籍善本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臺灣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7-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