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8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18.226.187.24
姓名 林素卉(Lim Su Hu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粵東閩語潮汕方言研究
(The Chaoshan dialect of Eastern Guangdong)
相關論文
★ 劉師培之聲韻學觀念述評★ 馬來西亞新山地區潮州方言的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
★ 《龍龕手鏡》與佛典經音、音義音切之比較★ 桃園龜山閩南方言── 兼以社會語言學角度的考察
★ 埔里鎮眉溪四庄噶哈巫族閩南方言——兼以社會語言學視角的考察★ 新北市瑞芳閩南方言調查——兼以社會語言學視角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潮汕方言屬於閩南語系的分支,與福建閩南分家大約發生在唐代。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潮汕話與福建閩南語在語音上相互對應。雖然潮汕地處廣東,言語源於福建,但文教傳播來自廣府,導致文讀層比福建閩南更為創新。歷代福建漳泉屬於閩南的經濟文化核心地區,潮汕則在閩南外圍,核心區域往往人口流動較大,受到外部衝擊較多,語言變動較快,因此古老的語音大多保留於外圍部分,潮汕語音中就保存不少比核心閩南更為保守的部分。除了潮汕方言隸屬閩南分支之外,粵西、海南島、廣西等地區也流行閩南方言,通過比較法,可以了解潮汕往西、往南地區的閩南方言屬於漳州、潮汕語音的分支。福建漳泉以東、以北地區一般被劃分為閩中、莆仙的方言點,通過比較卻發現語音格局原屬閩南,只是地處交界地帶,語音產生異變。
其次對於潮汕話的定義一般有廣義潮汕和狹義潮汕兩種,廣義潮汕即包含「潮汕話」:潮州、汕頭、揭陽、梅州豐順地區,與「福佬話」:汕尾、河源、惠州等一帶的閩南方言,另狹義潮汕則只有「潮汕話」。通過內部比較會發現「福佬話」與漳州方言語音較近,與「潮汕話」較遠,當不能輕易歸類到「潮汕」之列。考察移民來源,會發現「福佬人」屬於唐末或宋代以後的福建閩南移民,而原來的「河洛人」(現在稱為潮州人)則來源較早。狹義潮汕話內部一般分為二至三小片,經過內部比較,發現將潮汕切分為東西二片較為妥當,小方言片之下又可分出東片:潮州系、汕頭系;西片:揭陽系、潮陽系,使潮汕內部語音系統分類更為清晰。
論文通過比較法分別閩南語分支的類別及潮汕分片之外,亦探討潮汕方言與核心閩南語音差異的原因,與描繪出閩南語語音變異的路徑。
摘要(英)
Chaoshan dialect is a kind of Southen Min dialect, it was separated from Fukien Southen Min dialect probably in the Tang Dynasty. Voice system of Chaoshan dialect corresponds to the Southen Min dialect by comparison. Because the Chaoshan is located in Guangdong, the Literary Pronunciation system was learned from the Guangfu, so the performance of more innovative than Fukien Southen Min dialect. Compared with Chaozhou, Fujian′s Amoy, Zhangzhou and Quanzhou is the former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e core area is often large population flow and more 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resulting in faster sound changes. Most of the old voices will remain in the peripheral area, Chaoshan dialect was found to have more ancient language than Fukien Southen Min dialect. In addition to Chaoshan dialect, the western Guangdong, Hainan Island, Guangxi and other regions are also popular Southen Min dialect. After comparison, we make sure the Min dialect of West and south of the Chaoshan was under the branch of Chaoshan and Zhangzhou. The Min dialect of east and north of Zhang-Quan, is considered to be Central Min and Puxian Min Dialect, but found that the voice pattern was originally Southen Min dialect after comparison. There have been sound change because of the junction zone.
Generally, Chaoshan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definitions, the generalized Chaoshan dialect includes Chaoshan and Fulao dialect, but Fulao dialec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narrow Chaoshan dialect.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Fulao and other Southen Min dialect, We found the Fulao dialect is relatively close to Zhangzhou dialect. Looking at the source of immigrants, we will find that ” Fulao people” were immigrants from southern Fujian in after the late Tang or Song dynasty, and the original ”Holo people” came earlier. Narrow Chaoshan is usually divided into two to three small pieces, after the internal comparison, we believe that the Chaoshan dialect divided into the East and the West will be better than other ways. East Chaoshan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Chaozhou voice system and Shantou voice system. West Chaoshan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Jieyang voice system and Chaoyang voice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will find the different between Southen Min dialect and Chaoshan dialect, and the reasons for sound changes.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explain the steps of the sound changes.
關鍵字(中) ★ 粵東閩語
★ 潮汕方言
★ 閩南方言
★ 比較法
關鍵字(英) ★ Min dialect of Eastern Guangdong
★ Chaoshan dialect
★ Southen Min dialect
★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致謝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說明──語料來源及古音構擬來源 xv
壹、前言 1
一、背景及目的 1
二、文獻回顧與評述 3
 三、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9
貳、漢語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分區 19
一、歷來方言分區及爭議 19
二、移民的輸入及閩方言的形成 29
三、閩南方言各方言片的語音特色 37
四、小結 72
參、潮汕方言的特色及內部差異 75
一、潮汕方言內部音系差異與分區 75
二、潮汕話的特色 103
三、小結 114
肆、潮汕方言在閩南語中的定位──聲母篇 115
一、聲母來源的語音規律 119
二、一般規律之外的異變 149
三、「脫軌」的語音 156
四、小結 158
伍、潮汕方言在閩南語中的定位─韻母篇 159
一、潮州方言在十六韻攝的音讀 174
二、潮汕方言韻部的歷史音變 191
三、小結 225
陸、潮汕方言在閩南語的定位──聲調篇 227
一、古全濁聲母歸陰調 230
二、潮汕方言中古聲調今分化 233
三、小結 240
柒、結語 243
捌、參考資料 247
參考文獻
專書:
丁文江等編:《中國分省新圖》,申報再版,1934年。
丁文江等編:《中華民國新地圖》,上海市:申報館,1934年。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大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大田縣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分省新圖》(戰後訂正第五版),上海:申報館,194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澳洲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遠東)出版,1987年。
王力:《漢語音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士元:《王士元語音學論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冉啟斌:《輔音現象與輔音特性:基於普通話的漢語阻塞輔音實驗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2008年。
包智明、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
朱曉農:《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2006年。
朱曉農:《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李方桂:《李方桂全集──漢藏語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永明:《潮州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如龍、姚榮松主編:《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榮:《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李榮:《方言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2年。
李榮:《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年。
李榮:《語文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年。
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倫倫、林春雨:《廣東南澳島方言語音詞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倫倫:《潮汕方言歷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林倫倫:《澄海方言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陳章太:《永春方言志》,語文出版社,1989年。
林連通主編:《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邵慧君、甘于恩:《廣東方言與文化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原版1960年)。
馬重奇:《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本漢、張洪年譯:《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
高本漢、趙元任等著:《上古音討論集》,台北:學藝出版社出版,1977年。
高本漢著,贺昌群譯:《中國語言學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高本漢著,潘悟雲、楊劍橋、陳重業、張洪明合譯:《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1940年英文初版。
高本漢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高然:《語言與方言論稿》,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二版(1990年第一版)。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台北:五南,2016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出版,1996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
張琨:《漢語方音》,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陳秀琪:《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2012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揭西縣志辦公室編:《揭西縣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發行,1994年。
普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普寧縣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5年。
曾運乾:《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版。
馮愛珍:《福清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3年。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出版,1944年初版,1997年五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董同龢著、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1974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年。
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漳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浦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福建省地方志編篆委員會編:《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言志出版社,1998。
趙元任:《現代吳語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初版1928年)。
趙元任:《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刷館,1980年。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劉新中:《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蔡俊明:《潮州方言詞彙》,香港中文大學,1991年。
蔡俊明編:《潮語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
蔡葉青:《海康方言志》,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集文書局出版,1975年台一版。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台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
羅常培:《臨川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羅常培:《羅常培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
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饒平縣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發行,1994年。
揭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揭東縣志1992~2010》,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年。
周長楫:《閩南話概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外文著作:
Hock, Hans Henrich 1986: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rlin; New York; Amsterdam: Mouton de Gruyter.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rry Crowley and Claire Bowern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上〉》,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下〉》,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翻譯專書:
羅曼.雅柯布森:《雅柯布森文集──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期刊論文:
Jerry Norman,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 《方言》第4期(1979年11月),頁268-274。
Jerry Norman, Some ancient Chinese dialect words in the Min dialect(閩語裡的古方言字):《方言》第3期(1983年8月),頁202-211。
毛秉生:〈湖南衡山方言音系〉,《方言》,1995年第2期,頁112-120。
王洪君:〈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語文研究》第3期(總76期)(2000年),頁59-63。
王洪君:〈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係模型〉,《方言》,2009年第3期,頁204-218。
王福堂:〈平話、湘南土話和粵北土話的歸屬〉,《方言》,2001年第2期,頁107-118。
王福堂:〈關於客家話和贛方言的分合問題〉,《方言》,1998年第1期,頁14-19。
王曉君:〈江西新余贛方言音系〉,《方言》,2010年第3期,頁259-272。
朱媞提:〈《廣韻》中魚韻在閩南方言里的讀音層次〉,《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105-111。
朱曉農、洪英:〈潮州話入聲的「陰低陽高」〉,《中國語言學集刊》,2009年第4期,頁115-128。
朱曉農:〈語言語音學和音法學:理論新框架〉,《語言研究》,2011年1月,第31卷第1期,頁64-87。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丁邦新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11-21。
余藹芹:〈粵語方言分區問題初探〉,《方言》,1991年第3期,頁164-181。
吳芳:〈潮州方言與泉州方言文讀層比較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111-117。
吳瑞文:〈論海康方言b-、z-聲母的一個歷史來源〉,《中國語文研究》,2008年第1期,頁39-51。
李永明:〈潮州方言語音的內部差別〉,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93-97。
李玉:〈平南閩南話的音韻特徵及聲母的古音痕跡〉,《語言研究》,1990年第1期,頁25-36。
李玉:〈廣西平南閩南話的語音系統及同音字彙〉,《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50-57。
李連進:〈勾漏片的方言歸屬〉,《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頁34-41。
李連進:〈平話的分布、內部分區及系屬問題〉,2007年第1期,頁71-78。
李新魁:〈二百年前的潮州音〉,《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
李新魁:〈重紐研究〉,《語言研究》,1984年第2期,頁73-104。
李新魁:〈廣東閩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頁119-124。
李榮:〈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年第4期,頁241-258。
李濟源、劉麗華、顏清徽:〈湖南婁底方言的同音字匯〉,《方言》,1987年第4期,頁294-305。
汪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第1卷第2期(1923年),頁241-263。
沈明:〈晉語的分區(稿)〉,《方言》,2006年第4期,頁343-356。
辛世彪:〈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語文研究》,1999年第4期,頁48-53。
周法高:〈廣韻重紐的研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3本,頁49-117。
周長楫:〈濁音清化溯源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91年第4期,頁283-288。
周磊:〈蘭銀官話的分區(稿)〉,《方言》,2005年第3期271-278。
林玉堂:〈讀王榮寶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後〉,《國學季刊》第1卷第3期(1923年),頁465-474。
林春雨、甘于恩:〈粵東閩語的地理類型學研究〉,《學術研究》,2016年第5期,頁160-165。
林倫倫:〈古濁聲母上聲、去聲字汕頭話今讀考察〉,《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1期,頁101-106。
林倫倫:〈從《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看120年前的潮州方言音系〉,《語言科學》,2005年,第4卷第2期(總第15期)74 – 80。
林倫倫:〈廣東閩方言的分布及語音特徵〉,《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2年第8卷第2期,頁54-58。
林倫倫:〈潮汕方言與中古音系聲類的比較研究〉,《潮學研究》第1期,160-177。
林晴:〈潮州話古鼻音韻的音變歷程〉,《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頁155-160。
侯精一:〈晉語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4期,頁253-261。
胡斯可:〈湖南永興贛方言同音字彙〉,《方言》,2009年第3期,頁271-282。
徐宇航:〈十九世紀的潮州方言音系〉,《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年7月,頁224-243。
馬重奇:〈《擊木知音》音系研究〉,《方言》,2009年第2期,頁145-163。
張光宇:〈「益、石」分合及其涵義〉,《語言研究》,1992年,第2期,頁91-99。
張光宇:〈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2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95-103。
張光宇:〈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語言研究》,2006年,第26卷第2期,頁14-21。
張光宇:〈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1994年第6期,頁409-418。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2012年4月,第32卷第2期,頁17-28。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2008年第4期。頁357。
張光宇:〈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2000年12月第30卷第4期,頁427-475。
張志敏:〈東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2005年第2期,頁141-148。
張屏生:〈潮州話相關辭書的音系比較〉,《文史哲》第3期(2003 年12 月),頁445-504。
張屏生:〈潮陽話與閩南地區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中國學術年刊》,1994年3月,頁311-374。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81年第1期,頁27-39。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方言》,1982年第1期,頁52-65。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二)〉,《方言》,1982年第2期,頁129-145。
張盛裕:〈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三)〉,《方言》,1982年第3期,頁196-202。
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稿)〉,《方言》,2007年第4期,頁363-371。
張燕芬:〈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方言》,2010年第3期,頁255-258。
梁敏、張均如:〈廣西平話概論〉,《方言》,1999年第1,頁24-32。
梁猷剛:〈海南島文昌方言音系〉,《方言》,1986年第2期,頁123-132。
梁猷剛:〈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方言》,1984年第4期,頁264-267。
梅祖麟:〈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001年第1期,頁3-15。
莊初昇、曾為志:〈成都泰興客家方言古濁去聲字的今讀及相關問題〉,《漢語學報》,2015年第3期,頁42-48。
陳山青:〈湖南汩羅長樂方言音系〉,《方言》,2006年第1期,頁56-71。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卷,頁43-59。
陳忠敏:〈歷史比較法與漢語方言語音比較〉,《語言科學》,2013年第12卷第5期,頁520-535。
賀巍:〈中原官話分區(稿)〉,《方言》,2005年第2期,頁136-140。
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3期,頁172-181。
黃典誠,〈閩語的特徵〉,《方言》,1984年第3期,頁161-167。
黃家教:〈潮州方言概說〉,《蘭州大學學報》,1958年第1期,頁103-126。
黃雪貞:〈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1988年第4期,頁241-246。
黃雪貞:〈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年第2期,81-96。
溫端政:〈《方言》和晉語研究〉,《方言》,1998年第4期,頁247-259。
溫端政:〈晉語區的形成和晉語入聲的特點〉,《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4卷第4期,頁93-102。
萬波:〈贛語建寧方言支脂之三分現象──兼論《切韻》支脂之三韻音值的構擬〉,《方言》,2010年第1期,頁1-6。
詹伯慧、崔淑慧、劉新中、楊蔚:〈關於廣西「平話」的歸屬問題〉,《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頁47-52。
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稿)〉,《方言》,2007年第4期,頁353-362。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頁475-495。
潘家懿、鄭守治,〈粵東閩語的內部差異與方言片劃分的再認識〉,《語文研究》,2009年第3期,頁55-59。
潘家懿:〈惠東縣方言述略〉,《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頁49-56。
鄭張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986年第1期,頁8-18。
瞿建慧:〈湖南瀘溪(浦市)方言音系〉,《方言》,2005年第1期,頁50-63。
瞿靄堂:〈談談聲母清濁對聲調的影響〉,《民族語文》,1979年第2期,頁120-124。
魏鋼強:〈贛語中帶[-n]尾的「女」字〉,《方言》,1997年第3期,頁220-224。
羅杰瑞,〈邵武方言的歸屬〉,《方言》,1987年第2期,頁97-112。
嚴修鴻:〈KW→P音變與方言本字考證〉,《中國語文》,2008年第2期,頁1-6。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0年,頁729-1042。

外文期刊:
Chen, Matthew 1973 Cross-dialectal comparison: A case study and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JCL, Vol.1, No.1: 38-63.
Chen, Matthew 1975 An areal study of nasalization in Chinese, JCL, Vol. 3, No.1: 16-59.
Ohala, J. J. & Lorentz, J. 1977. The story of [w]: an exercise in the phonetic explanation for sound patterns. Berkeley Ling. Soc., Proc., Ann. Meeting 3.577 - 599.
Ohala, J. J. & Riordan, C. J. 1979. Passive vocal tract enlargement during voiced stops. In: J. J. Wolf & D. H. Klatt (eds.), Speech communication papers. New York: Acoust. Soc. of Am. 89 - 92. [Abstract: J. Acoust. Soc. Am. 65.S23 (1978).]
Ohala, J. J., Monitoring Soft Palate Movements in Speech, Paper Delivered at the 8lst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April 23, 1971.pg5.
Ohala, J. J. 1989. Discussion of Lindblom′s ′Phonetic invariance and the adaptive nature of speech′. In B. A. G. Elsendoorn & H. Bouma (eds.), Working models of human percep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75-183.

碩博士論文: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九十四學年度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屏生:《潮陽話和其他閩南話的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6 月。
徐馥瓊:《粵東閩語語音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曾仁山:《廣西平南平田村閩語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曾南逸:《泉廈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鄭曉峯:《福建光澤方言》,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筱琪:《廣東陸豐閩南方言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筱琪:《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7月。
Woo, Nancy Helen 1969: Prosody and pho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研討會會議論文:
郭必之:〈試論閩南語的分群〉,第十一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6年7月12-13日,頁411-437。

古籍資料: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綜合庫.教育類.蒙養家訓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明本。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南京市:江蘇教育,2008年。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地理類.全國總志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影宋鈔本。
【宋】蘇轍:《欒誠集》,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文學類.詩文別集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蜀藩活字本。
【宋】朱熹:《朱子語類》,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哲科庫.思想類.理學思想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成化九年刻本。
【明】歐陽保撰:《萬曆雷州府志.卷五民俗志》,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史地庫.地理類.各地方志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年。
【清】江有誥:《音學十書》,現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藝文庫.語文類.音學韻書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四部叢刊景明活字本。
【清】陳澧:《東塾集》,現收於日本凱希多媒體公司,台北市:得泓資訊共同研製: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代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2016年,清光緒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
【清】張炳麟:《太炎文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日本:凱希多媒體公司;台北市:得泓資訊共同研製: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代理,民國浙江圖書館刻章氏叢書本,2016。
指導教授 張光宇、廖湘美(Kuang-Yu Chang Hsiang-Mei Liao) 審核日期 2017-8-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