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8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45.34.221
姓名 梁雅英(Ya-Ying L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清人選清詞研究
(Research on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清人選清詞為研究範圍,考察33 部清人選清詞與清代詞學之間的發展。以往清詞史的敘述脈絡多是以詞集、詞話、詞評為主要探討對象,進行歸納與論述。筆者欲探討「選本」在上述傳統文學批評史料面前,如何呈現「選本」的特殊性。筆者認為「選本」的編成,能夠反映編者當時的文學觀與文學宗旨,並將編者觀點「凝定」在選本之中,後世讀者可透過「選本」回溯編者編選用心。
相較於傳統以「詞集、詞話、詞評」為主要脈絡的敘述,本文以詞選文本作為考察對象,更能夠考察「選本」在主流詞學觀底下隱藏的伏流,並藉由選本,客觀考察當時詞壇與編者之間的審美風尚,而不至於被後世特定詞學史的主觀建構所影響。以下茲將本文各章節大綱略述於後: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清人選清詞的初興:順康時期的詞選、第三章清人選清詞的興盛:雍乾嘉道時期的詞選、第四章清人選清詞的成熟:
咸同光宣時期的詞選、第五章結論。結論後有附錄一:〈清人選清詞知見書目版本敘錄〉。第一章緒論,主要陳述清代詞選的特殊性與清人選清詞的類型與特點,並說明前人研究成果。在研究範圍上,筆者考查清人選清詞共61 部,刪除叢刻、唱和、同人類詞選,以強烈編選意識為主的33 部詞選為討論對象。
第二章清人選清詞的初興:順康時期的詞選,本章討論順康時期詞選共16
部,共分四類,第一類是:沿襲明代花草之風的詞學風尚的8 部詞選、第二類是地域詞選,以《西陵詞選》、《清平初選後集》、《梁溪詞選》來討論清初地域詞選的萌芽。第三類是以詞派為中心的詞選,以陽羨詞派相關的三部詞選《今詞苑》、《荊溪詞初集》、《瑤華集》來考察三部詞選中陽羨詞派詞人的變化。第四類是女性詞選,以《眾香詞》與《本朝名媛詩餘》為代表,探討女性詞選對清初詞選的開拓與繼承。
第三章清人選清詞的興盛:雍乾嘉道時期的詞選的區分,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詞選,以《昭代詞選》、《國朝詞雅》、《國朝詞綜》與《國朝詞綜二集》為核心,討論清中葉詞學史上的「艷雅之爭」到「化艷為雅」的過程,透過詞選的細部考察,可發現「艷詞」並沒有在清中葉浙西詞派提倡「雅詞」而消失,只是化為一股伏流,這樣的文學發展常常為主流文學史論述所掩蓋,透過詞選本的選人才能夠考察「艷詞」作為伏流的過程。第二類則是地域詞選,延續清初地域詞選的發展,清中葉地域詞選大盛:《東臯詩餘》、《梅里詞緒》、《梅里詞選》、《梅里詞緝》、《梅里詞輯》之間的傳承與發展,又各有所不同,但主要這時期的
地域詞選,都是以「詩詞合編」的方式出現,可見清中葉地域詞選推尊詞體的方式。
第四章:清人選清詞的成熟:咸同光宣時期的詞選,主要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探討清中葉以後浙西詞派詞選的延續,以詞綜系列在晚清的影響,討論黃燮清《國朝詞綜續編》與丁紹儀《國朝詞綜補》對於王昶《國朝詞綜》的延續。此外,也討論清中葉以後浙西詞派詞選的反應與變革,並以孫麟趾《國朝七家詞選》、《國朝詞緒選》、張鳴珂《國朝詞續選》為主要參照對象。第二類是由浙西詞派轉向常州詞派的審美意涵與標舉的詞選,主要以譚獻的《篋中詞》為主要文本。第三類則是地域詞選的完成與共融,以《淮海秋笳集》、《國朝常州詞錄》、《國朝金陵詞鈔》、《白山詞介》四部詞選討論晚清地域詞選彼此間的特色,或反映時局戰亂、
或融匯常州一地的詞學發展、或處於浙常交會,力主抗衡汴浙、或專選滿族詞人,都反映晚清地域詞選多元並進的局面。
第五章結論,主要歸納五點,第一是清人選清詞的探討有助於建構詞選史的選學發展脈絡、第二是可探討清代詞派與清人選清詞之間的交互關係、第三是提供文獻價值,透過詞選文本與詞人別集的交互比對,可以發現許多詞人刪改作品的過程,提供後世研究者比對思考的文本。第四是女性詞選與地域詞選的發展,清初女性詞選的編纂保留許多女性詞人的作品,同時也帶動晚清徐乃昌編纂別集叢刻《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與《閨秀詞鈔》,並間接影響民初女性詞選的編纂風氣。在地域詞選上,清初至清末就是一個單一發展至多元的過程。第五是本論文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由於珍貴的版本取得不易,加上清代範圍較大,筆者刪去叢編性文本與特定目的編集的詞選,故未來可以再擴大研究範圍,朝叢編性詞選與同人類詞選進行研究,同時更可以將這些選本作品數位化,進一步利用大數據,更細緻去分析選本選人的狀況。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a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33 special selections from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and Qing Dynasty Ciology. In the past, the narrativ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Ci studies in the Qing dynasty mostly focused on collections, notes, and commentary, which were then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author wants to explore how "anthology" presents the particularity of "antholog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mentioned abov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anthology" is sufficient to reflect the editor′s literary outlook and literary purpose at the time, and can "fix" the editor′s point of view in anthology. Later readers can learn about the considerations of editor selection through "antholog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based on "collection, notes, and commentary", this study uses the anthology text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and is more able to investigate the hidden thinking of "anthology" in the mainstream view of ciology. In addition, with anthology, one can objectively examine the aesthetics and trends between the poetry world and the editors at that time,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pecific history of ciology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outline of each chapter in this study is briefly described as follow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an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eginning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e selection of ci in Sunkang period.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e selection of Ci in Yong Qian Jia Dao Period. In Chapter 4, it describes the maturity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e selection of ci in Xian Tong Guang Xuan Period.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After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appended with Appendix I: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Knowledge Bibliography Version List".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articularity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and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In terms of research scope, the author has examined the 61 sections of the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After deleting the outline selection, accessory words and fiction words selection, the 33 Ci pieces with strong editing awareness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beginning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at is, Ci selection during Sunkang period. This chapter discusses 16 pieces of Ci in Sunkang period,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first type of Ci selection is: 8 Ci anthologies following the Ming Dynasty′s ciological style focusing on the scenery of flowers and grass. The second type of Ci selection is based on the region. Among them, this research uses "Anthology of Xiling", "Qing Dynasty Ping Primary Anthology" and "Anthology of Liangxi" to discuss the beginning of regional Ci anthologi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hird category of Ci selection is centered on factions, using three Ci anthologies "Jin Ci Yuan", "Primary Anthology of Jingxi" and "Yaohua Anthology" related to Yang Xian Ci faction as materials. The author furth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the authors of Yang Xian Ci faction in the three Ci anthologies. The fourth category of Ci selection focuses on female Ci selection, with "Zhongxiang Ci Anthology" and "Female Anthology in the Dynasty",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anthology by female antholog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osperity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e distinction of anthology in Yong Qian Jia Dao period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with "Ci-Poetry Selection of a Venerated Dynasty", "Dynasty Ci Collection", "Dynasty Ci Statement" and "Dynasty Ci Statement II" as the core. This type of discussion explores the process from the "disputes between beauty and elegance" to "turning beauty into elegance" in the history of Ci studies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Through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anthology, we can find that "beautiful Ci" did not disappear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elegant Ci" by Ci faction from West of Zhejiang, but it was relatively low-key. Such literary development is often obscured by the discussion of mainstream literary history. Only through the editors of anthology can we examine "beautiful Ci" as a process of low-key trends. The second category is regional anthology, which continu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exical select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regional anthology flourished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onggao Anthology", "Meri Anthology", "Meri Ci Selection", "Meri Ci Editing", which are different actually. However, the regional anthology in this period mainly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combination of poems and Ci". This shows the way that the anthology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revered.

Chapter four describes the mature development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e anthology of Xian Tong Guang Xuan period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explored the continuation of anthology of Ci faction from West of Zhejiang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Ci Statement se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discusses the continuation of Huang hsiehching′s "Dynasty Ci Edited Statement" and Ding Shaoyi′s "Dynasty Ci Statement Supplement" to Wang Chang′s "Dynasty Ci Statement". In addition, the reactions and changes of anthology of Ci faction from West of Zhejiang after the mid-Qing period were also discussed, and Sun Linchi′s "Dynasty Seven Major Ci Faction Anthology", "Dynasty Ci Beginning Anthology", and Chang Mingchi′s "Dynasty Ci Continued Anthology" were the main reference objects.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aesthetic meaning and standard anthology from Ci faction from West of Zhejiang to Ci faction from Changchou, mainly based on Tan Xian′s "Ci in Collection" as the main text.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completion and communion of regional anthology. With "Huaihai Qiujia Anthology", "Dynasty Changzhou Anthology", "Dynasty Jinling Anthology", "Baishan Anthology Introduction" a total of four anthology, it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atholog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r reflected the war, or presented the merged development of ciology in Changzhou, or at the integration of Zhejiang and Changchou, or striving to contend with Bianzhe, or the only selected of Manchu poets, all these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antholog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mainly summarizes five key points. First,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of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help to construct the context of the sel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i anthology. Second, we can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ing Ci-Poetry School and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Third, it provides literature value.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comparison of the anthology text and the collection of poets, it can discover the process of many poets deleting and modifying their works, and then provide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he fourth poi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anthology and regional anthology. The compilation of female anthology in the early Qing retained many works of female poe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ed Hsu Naichang to compile "Ci Anthology" and "Ci Colle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d the editing and collection of female antholog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erms of regional antholog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The fifth point is the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study.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precious editions, and the wide range of work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has deleted the anthology of serial texts and specific-purpose compilations. Therefore, future researchers can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to focus on outline selected anthology and fiction words anthology. Meanwhile, future research can even digitize these anthology works and further use big data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anthology and poets in more detail.
關鍵字(中) ★ 清人選清詞
★ 詞選
關鍵字(英) ★ Qing ci-poetry selected by qing dynasty people
★ anthology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目的………………………………………………………………………………1
一、研究清人選清詞的目的……………………………………………………………………..1
二、清人選清詞的類型……………………………………………………………………………..4
三、清人選清詞的特點……………………………………………………………………………..5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8
一、前代詞選研究…………..………………………….…………………………………………….8
(一)通代詞選研究………………………………………………………………………….9
(二)斷代詞選研究………………………….……………………………………………11
二、清人選清詞研究……………………….……………………………………………..………13
三、選本研究方法建構…………………………………………………………………………..17
四、專書載錄清代詞選研究…………………………………………………………………..21
五、小結…………………………………………………………………………………………………..2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選材標準…………………………………………………………………….24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26
第二章 清人選清詞的初興:順康時期的詞選………………………………31
第一節:沿襲明代花草之風的詞學風尚:
《倚聲初集》、《今詞初集》、《絕妙好辭今輯》、《詩餘花鈿集》、《亦園詞選》、《詞覯》、《詞覯續編》、《草堂嗣響》等八部詞選………………….………...31
一、繼承晚明詞風的詞學觀………….………………………………………………………..35
二、晚明詞風籠罩下的變異……………………………………………………………………54
三、小結…………………………………………………………………………………………………..59
第二節:地域詞選的萌芽與茁壯:
《西陵詞選》、《清平初選後集》、《梁溪詞選》………………………………………61
一、三部詞選的體例變化…………………………………………..…………………………..63
二、三部詞選的詞學觀……………………………………………………………………………65
三、三部詞選的入選人數與詞人組成…………………………………………………….76
四、小結…………………………………………………………………………………………………..81
第三節:陽羨詞派發時代之聲的雄壯詞風:
《今詞苑》、《荊溪詞初集》、《瑤華集》………………………………………………….84
一、三部詞選的詞學觀……………………………………………………………………………87
二、《今詞苑》與《瑤華集》所選前十名詞人…………………………………………….99
三、《今詞苑》與《瑤華集》對陽羨詞人群體的建構………………………………103
四、小結……………………………………………………………………………………………….105
第四節:女性詞選的繼承與開拓:
《眾香詞》與《本朝名媛詩餘》……………………………………………………………107
一、清初以前女性詞選的概況………………………………………………………………109
二、《眾香詞》與《本朝名媛詩餘》對前代詞選的繼承……………………….…113
三、《眾香詞》與《本朝名媛詩餘》建構的清初女性詞人群體…………….…122
四、《眾香詞》與《本朝名媛詩餘》對後世的影響…………………………….…….135
五、小結………………………………………………………………………………………..………138
第三章 清人選清詞的興盛:雍乾嘉道時期的詞選………………………141
第一節:從艷雅之爭到化艷為雅、恪守雅正的接受:
《昭代詞選》、《國朝詞雅》、《國朝詞綜》、《國朝詞綜二集》…………………141
一、三部詞選的詞學觀:《昭代詞選》、《國朝詞雅》、《國朝詞綜》…………143
二、三部詞選入選數前十名分析………………………………………………….………150
三、小結…………………………………………………………………………………………………167
第二節:地域詞選的大盛:
《東臯詩餘》、《梅里詞緒》、《梅里詞選》、《梅里詞緝》、《梅里詞輯》……170
一、《東臯詩餘》的編選與反映的時代意義…………………………………..…..172
二、《梅里詞緒》、《梅里詞選》、《梅里詞緝》、《梅里詞輯》之間的關係…178
三、梅里系列詞選與浙西詞派詞人的建構…………………………………………..195
四、小結…………………………………………………………………………………………………205
第四章 清人選清詞的成熟:咸同光宣時期的詞選………………………207
第一節:浙西詞派的延續——王昶《國朝詞綜》的影響:
《國朝詞綜續編》、《國朝詞綜補》、《國朝七家詞選》、《國朝詞續選》、《絕妙近詞》……………………………………………………………………………………………..207
一、詞綜系列詞選在晚清的影響:
黃燮清《國朝詞綜續編》與丁紹儀《國朝詞綜補》…………………………210
二、清中葉以後浙西詞派的反應與變革:
孫麟趾《國朝七家詞選》、《絕妙近詞》、張鳴珂《國朝詞續選》………229
三、小結…………………………………………………………………………………………………239
第二節:由浙西詞派轉向常州詞派的審美意涵與標舉:
《篋中詞》……………………………………………………………………………………..…..241
一、《篋中詞》對於浙西詞派與詞選的接受與批評……………………………….243
二、發揚常州詞派詞學理論的選詞宗旨………………………………………………248
三、《篋中詞》入選詞人群體………………………………………………………………….250
四、小結…………………………………………………………………………………………………253
第三節:地域詞選的完成與共融:
《淮海秋笳集》、《國朝常州詞錄》、《國朝金陵詞鈔》、《白山詞介》…..…255
一、反映時局戰亂:《淮海秋笳集》…………………………………………………..……256
二、融匯常州一地詞學發展:《國朝常州詞錄》……………………………..……..258
三、浙常詞派交會、抗衡汴浙:《國朝金陵詞鈔》…………………………………..261
四、滿族詞人之選:《白山詞介》…………………………………………………..……….263
五、小結…………………………………………………………………………………………………264
第五章 結論…………………………………………………………………………………265
參考書目………………………………………………………………………………………..273
附錄一:清人選清詞知見書目版本敘錄…………………………………………289
詞選編排以初刻時間為序,列入本論文討論者前加※號
※1.《倚聲初集》………………………………………………………………………………………..…289
※2.《今詞苑》…………………………………………………………………………………………….…293
3.《松陵絕妙詞選》……………………….……………………………………………………………294
※4.《西陵詞選》……………………………………………………………………………………………295
※5.《今詞初集》……………………………………………………………………………………………296
※6.《清平初選後集》……………………………………………………………………………………298
※7.《荊溪詞初集》………………………………………………………………………………………303
8.《東白堂詞選初集》……………………………………………………………………..…………304
※9.《絕妙好辭今輯》……………………………………………………………………………………304
※10.《詩餘花鈿集》…………………………………………………………………………….………305
※11.《瑤華集》……………………………………………………………………………………….……306
※12.《詞覯》…………………………………………………………………………………………..……306
※13.《詞覯續編》…………………………………………………………………………………………308
※14. 《亦園詞選》………………………………………………………………………….……………308
※15.《眾香詞》……………………………………………………………………………………………310
※16.《梁溪詞選》…………………..……………………………………………………………………312
17.《精選國朝詩餘》…………………………………………………………………………………313
※18.《草堂嗣響》…………………………………………………………………………………………314
※19.《本朝名媛詩餘》…………………………………………………………………………………314
20.《同調詞》…………………………………………………………………………………….………315
※21.《東臯詩餘》…………………………………………………………………………………………315
※22.《昭代詞選》…………………………………………………………………………………………316
23.《琴畫樓詞鈔》………………………………………………………………………….…………317
※24.《國朝詞雅》…………………………………………………………………………………………318
※25.《梅里詞緒》…………………………………………………………………………………………318
※26.《梅里詞選》…………………………………………………………………………………………320
※27.《梅里詞緝》…………………………………………………………………………………………320
※28.《梅里詞輯》…………………………………………………………………………………………322
※29.《國朝詞綜》…………………………………………………………………………………………323
30.《北湖三家詞抄》…………………………………………………………………………………324
31.《練川五家詞》…………………………………………………………………….………………324
32.《三家詞》………………………………………………………………………………….…………324
33.《七家詞鈔》…………………………………………………………………………………………325
34.《吳中七家詞》…………………………………………………………………….………………326
35.《同人詞選》…………………………………………………………………………………………326
※36.《絕妙近詞》…………………………………………………………………………………………327
37.《滄江樂府》…………………………………………………………………………………………327
※38.《淮海秋笳集》……………………………………………………………………….……………328
※39.《國朝詞綜續編》…………………………………………………………………………………328
※40.《篋中詞》……………………………………………………………………………………….……329
41.《影事詞存》…………………………………………………………………………………………330
※42.《國朝詞綜補》……………………………………………………………………………….……330
43.《侯鯖詞》………………………………………………………………………………….…………331
44.《詩餘偶鈔》…………………………………………………………………………………………331
45.《薇省同聲集》……………………………………………………………………….……………332
46.《硤川詞鈔》…………………………………………………………………………………………332
47.《闕里孔氏詞鈔》…………………………………………………………………………………333
48.《硤川詞續鈔》…………………………………………………………………………….………334
49.《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335
50.《閨秀詞鈔》、《閨秀詞鈔補遺》、《閨秀詞鈔續補遺》……………………………………………………….……………………………………..……336
51.《粵東三家詞鈔》…………………………………………………………………………………337
※52.《國朝常州詞錄》…………………………………………………………………………………337
※53.《國朝七家詞選》…………………………………………………………………………………339
54.《薇省詞鈔》…………………………………………………………………………………………340
55.《題襟集》………………………………………………………………………………………….…340
※56.《國朝詞續選》………………………..…………………………………………………………341
※57.《國朝金陵詞鈔》…………………………………………………………………………………341
58.《徐氏一家詞》…………………………………………………………………………….………342
59.《白山詞介》…………………………………………………………………………………………342
60.《桐溪三家詩餘》…………………………………………………………………………………343
61.《柯氏四子詞》…………………………………………..…………………………………….……34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古籍
經部
(春秋)左丘明撰、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七版。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陳慧劍譯注:《維摩詰經》,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
(宋)朱熹箋注:《論語集註》,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臺一版。
史部
(春秋)左丘明撰,《國語》,臺北:里仁出版社,1982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張儀列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臺二版。
(晉)郭樸註‧(明)范欽訂:《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燁撰:《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校箋》,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3月。
(南朝宋)范燁撰:《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臺二版。
(唐)姚思廉撰:《陳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5月臺二版。
(唐)魏徵撰:《隋書》收於(清)永瑢‧紀昀纂修:《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冊264。
(後晉)劉昫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5月。
(清)阮升基主修‧寧楷總修:《宜興縣舊志》,清刻本。
(清)孫弓安著:《先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4月。
趙爾巽‧柯劭忞等編:《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8月。
子部
(先秦)莊周:《莊子》: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3月。
(西晉)崔豹:《古今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宋)邵博撰:《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集部
(東晉)陶淵明撰‧袁行霈箋注:《陶淵明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唐)李白著:《李太白全集》,臺北:長歌出版社,1975年10月。
(唐)王勃撰‧(清)蔣清翊注:《王子安集注》,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16年辛巳(1521)吳郡陸元大覆宋刊本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378。
(南宋)黃昇編:《花庵詞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冊787。
(南宋)辛棄疾著:《稼軒詞》,收錄於姜亞莎‧經莉、陳湛綺主編:《汲古閣宋人詞文及填詞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7月,冊3。
(明)池上客編:《鐫歷朝列女詩選名媛璣囊》,萬曆二十五年刻本。
(清)陳維崧、潘眉等編:《今詞苑》,北京圖書館藏南澗山房刻本。
(清)周銘編:《林下詞選》,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冊1729。
(清)陸進、俞士彪編:《西陵詞選》,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清)張淵懿、田茂遇編《清平初選後集》,清康熙十七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藏甲本。
(清)張淵懿、田茂遇編:《清平初選後集》乙本,清刻本,上海圖書館藏乙本。
(清)鄒祇謨、王士禛編《倚聲初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冊1729。
(清)鄒祇謨、王士禛編《倚聲初集》,臺灣傅斯年圖書館藏大冶堂刻本。
(清)宗元鼎:《詩餘花鈿集》,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東原草堂刻本。
(清)宗元鼎:《詩餘花鈿集》,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侯文燦:《亦園詞選》,清康熙二十八年于野堂刻本。
(清)侯晰:《梁溪詞選》,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清)顧彩:《草堂嗣響》,康熙四十八年(1709)辟疆園刻本。
(清)周篔、沈進、柯煜《絕妙好辭今輯》,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刻本。
(清)錢岳‧徐樹敏編:《眾香詞》,清康熙錦樹堂刻本。
(清)錢岳‧徐樹敏編:《眾香詞》,清海陽程氏彤雲軒藍格鈔本。
(清)錢岳‧徐樹敏編:《眾香詞》,臺北:富之江出版社,1997年1月。
(清)傅燮詷編:《詞覯》,張宏生主編《清詞珍本叢刊》,冊23。
(清)傅燮詷編:《詞覯續編》,《中國古籍珍本叢刊‧保定市圖書館卷》,冊36,頁360。
(清)顧嘉容、金壽人編:《本朝名媛詩餘》,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清)夏秉衡輯:《清綺軒詞選歷朝詞選》,乾隆十六年(1751)清綺軒雕版。
(清)蔣重光主編:《昭代詞選》,乾隆三十二年經鉏堂刊本。
(清)姚階:《國朝詞雅》,林登昱主編:《稀見清代四部輯刊》第六輯,臺北:經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5月,冊98-100。
(清)金聖嘆撰:《午夢堂集》〈彤奩雙葉題辭〉,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錢岳編:《廣陵遊草》三卷,上海圖書館藏本。
(清)吳綺撰:《林蕙堂文集》,天津圖書館藏康熙39年吳壽潛刻本。
(清)彭孫遹:《金粟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朱彝尊:《詞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493。
(清)朱彝尊:《江湖載酒集》稿本,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冊5。
(清)錢芳標:《湘瑟詞》,續修四庫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冊1725。
(清)龔翔麟輯:《浙西六家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龔氏玉玲瓏閣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冊425。
(清)沈時棟編《古今詞選》,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康熙55年(1716)沈氏瘦吟樓刊本。
(清)薛廷文:《梅里詞緒》,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冊23。
(清)薛廷文:《梅里詞選》,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冊23。
(清)沈愛蓮:《梅里詞輯》,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冊23。
(清)汪之珩編:《東皐詩餘》,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冊413。
(清)繆泳:《南枝詞》,《清代稿本百種叢刊‧集部》,冊76。
(清)沈德潛編:《欽定國朝詩別裁集》,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汪之珩撰:《東皐詩餘》,天津圖書館藏嘉慶八年刻本。
(清)馮登府撰:《石經閣文初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道光十一年刻本。
(清)洪昇撰‧劉揮箋校:《洪昇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清)王策、王時翔撰‧段曉華、戴伊璇點校:《香雪詞鈔‧小山詩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清)王昶:《春融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冊1437。
(清)孫麟趾編:《絕妙近詞》,上海圖書館藏咸豐五年(1855)刻本。
(清)項鴻祚:《憶雲詞》,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光緒19年刻本。
(清)孫麟趾編:《國朝七家詞選》,上海圖書館藏光緒五年(1879)抄本。
(清)孫麟趾編:《國朝七家詞選》,上海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四年(1898)刻本。
(清)張鳴珂編:《國朝詞續選》,天津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四年(1898)刻本
(清)楊謙編:《梅里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光緒三年刻本。
(清)陳作霖編:《國朝金陵詞鈔》,天津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八年刊本。
(清)楊鍾羲編:《白山詞介》,天津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八年刻本
(清)繆荃孫編:《國朝常州詞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光緒三十一年刻本。
(清)張惠言編:《詞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1732。
(清)王壽庭:《吟碧山館詞鈔》,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劉履芬抄本。
(清)蔣敦復撰:《芬陀利室詞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蔣敦復撰:《山中和白雲》,北京國家圖書館藏青蓮華人抄本。
(清)李增肇編:《淮海秋笳集》,上海圖書館藏咸豐十年刻本。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編卷二》,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冊四。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四,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1734。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1月。
(清)黃燮清編:《國朝詞綜續編》,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冊1731。
(清)譚獻編:《篋中詞》,續修四庫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冊1732。
(清)丁紹儀編:《國朝詞綜補》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冊1732。
(清)丁紹儀編:《清詞綜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
(清)楊鍾羲撰、劉承幹參校:《雪橋詩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清)吳偉業‧陳繼龍箋注:《吳梅村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俞國林、郁震宏點校‧(清)金漸皋撰:《貽安堂詩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專書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8月。
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周俊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汪兆鏞:《碑傳集三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蕭鵬:《羣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馬興榮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劉詠聰:《德‧色‧才‧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錢鍾書:《錢鍾書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年7月。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孫克強:《清代詞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沙先一:《清代吳中詞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美)高彥頤撰‧李志生譯:《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吳藕汀編:《詞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江合友:《明清詞譜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李丹:《順康之際廣陵詞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7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雪軍:《梅里詞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偉勇著:《清代論詞絕句初編》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9月。
陳水雲:《唐宋詞在明末清初的傳播與接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李睿:《清代詞選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劉尊明‧王兆鵬:《唐宋詞定量分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雍乾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施蟄存著‧林玫儀編:《北山樓詞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王湘華:《晚清民國詞籍校勘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9月。
楊小虎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馮乾主編:《清詞序跋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劉東海:《順康詞壇群體步韻唱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7月。
王偉勇編:《中外詞學碩博士論文索引(一九三五-二0一一)》,臺北:里仁出版社,2016年6月。
孫康宜:《孫康宜文集》,臺北:秀威出版社,2018年5月。
高春花:《清代唐宋詞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侯雅文:《陽羨詞派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9年8月。
學位論文:
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蕭新玉:《譚獻詞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詹千慧:《雲間詞人與雲間詞派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符櫻:《清詞綜系列研究》,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馮慧心:《明末清初女性詞選:《眾香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睿:《清代詞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建男:《清初女性詞選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友良:《王昶詞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蘊娜:《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羅婷婷:《梁溪詞人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雪軍:《明清之際嘉興梅里詞派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田靖:《《篋中詞》研究》,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包曉東:《《倚聲初集》研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耕華:《清初梁溪詞人群體探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孫俊:《梅里詞人王庭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廖雯玲:《清初「浙西詞派」形成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邱芸怡:《清才自撰蕉園史-清初閨秀、結社與性別書寫》,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袁美麗:《清代金陵詞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涂意敏:《顧貞觀詞學思想析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曾沛婷:《譚獻詞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小燕:《昭代詞選》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孫欣婷:《清人輯選清詞總集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鄭易焜:《繆荃孫詩詞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利偉:《張鳴珂詞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
單篇論文:
趙尊嶽:〈詞籍提要〉,《詞學季刊》第2卷第3號,1935年4月,頁67-95。
施蟄存:〈歷代詞選集敘錄(五)〉,華東師範大學主編《詞學》第五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年10月。
羅仲鼎:〈譚獻及其《篋中詞》〉,《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03期,頁47-52。
王兆鵬、劉尊明著:〈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1995年第四期。
張宏生:〈《倚聲初集》的文獻價值〉,《古集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01期,頁4-7。
卓清芬:〈顧貞觀詞論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十期,1996年5月,頁91-108。
吳熊和:〈《梅里詞緝》讀後──兼論梅里詞派及浙西詞派的形成過程〉,林玫儀主編:《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頁297-311。
吳熊和:〈《柳州詞選與柳州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七卷第四期,1997年12月,頁31-54。
吳熊和撰:〈《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七卷第四期,1997年12月,頁55-69。
陳水雲:〈評康熙時期的選詞標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頁83-87。
李康化:〈顧貞觀詞學思想論衡〉,《學術月刊》,1999年第四期,頁75-81。
陳水雲:〈論道光時期的浙派詞學〉,《孝感學院學報》,2000年02期,頁62-68。
黃敏:〈略論孫麟趾的詞學理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01期,頁29-32。
陳水雲:〈論清代詞選的編纂及意義〉,《滄州師範學院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1期,頁15-18。
蔡瑜:〈試論《名媛詩歸》的選評觀〉,羅久蓉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頁1-48。
林玫儀:〈試論《梁溪詞選》的版本〉,《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2003年6月,頁209-216。
林玫儀:〈鄒祗謨詞評彙錄(之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167-205。
李越深:〈《清平初選後集》三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03期,頁49-56。
林玫儀:〈鄒祗謨詞評彙錄(之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65-201。
林玫儀:〈鄒祗謨詞評彙錄(之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79-132。
林友良:〈譚獻《篋中詞》淺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年7月,頁145-160。
侯雅文:〈論晚清常州詞派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及其在常派發展上的意義〉,《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83-222。
孫克強:〈清代詞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頁22-26。
李睿:〈論《倚聲初集》對清初詞風的開啟之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143-148。
蘇淑芬:〈論蔣景祁對詞壇的貢獻〉,《東吳中文學報》,第11期,2005年5月,頁221-256。
王兆鵬:〈《全清詞‧順康卷》前五冊漏收詞補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24。
葉曄:〈清代詞選中的擅改原作現象─以《明詞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01期,頁109-116。
孫克強:〈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頁121-128。
侯雅文:〈論朱祖謀《宋詞三百首》所建構的「宋詞史」及其在清代宋詞典律史上的意義〉,《國文學誌》第十二期,2006年6月,頁311-346。
趙秀紅:〈表藝林之騷雅,成一代之偉觀―《瑤華集》編纂意圖及價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6年,頁66-71。
徐紀芳:〈常州詞派與譚獻詞學之關係初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06年10月,頁19-35。
王偉勇:〈清代「論詞絕句」論溫庭筠詞探析〉,《文與哲》第九期,2006年12月,頁337-356。
趙曉輝:〈從選本看譚獻對常州詞派詞統之接受推衍〉,《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4期,頁134-137。
沙先一:〈《倚聲初集》與明清之際詞學的建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7年5月,頁49-53。
姚振黎:〈譚獻詞學發微〉,《清雲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9月,頁193-213。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中的異文型態與詞學流變〉,《詞學》第十八輯,2007年12月,頁114-130。
李睿:〈清代詞選研究綜述〉,《中國韻文學刊》,2008年01期,頁98-101。
張宏生:〈《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113-123。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詞史」研究、書寫「方法論」之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116-158。
沙先一:〈選本批評與清代詞史之建構—論譚獻《篋中詞》的選詞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02期,頁96-103。
陸林:〈金聖嘆佚文新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頁66-71。
趙秀紅:〈傳承與創新——《瑤華集》與清初其他主要詞選關系論〉,《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年05期,頁72-73。
薛泉:〈關於詞選的界定〉,《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9年5月,頁70-71。
曾沛婷:〈蔣景祁選詞存史的表現及《瑤華集》被禁燬之因初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09年6月,頁47-60。
林宛瑜:〈《倚聲初集》選錄豔體詞述評--兼論明末清初豔體詞風行之原因〉,《有鳳初鳴年刊》第四期,2009年9月,頁57-68。
沙先一:〈清代詞學與選詞學〉,《閱江學刊》,2010年04期,頁103-106。
趙秀紅:〈《瑤華集》遺民思想有無之辨析〉,《名作欣賞》,第5期,2010年,頁48-50。
林玫儀:〈余一鼇與楊芳燦、顧翰、丁紹儀諸家親族關係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頁95-170。
葛恒剛:〈《今詞初集》與飲水詞派〉,《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5月第3期,頁96-102。
林玫儀:〈張鳴珂詞集版本源流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1卷第3期,2011年9月,頁235-260。
王紗紗、孫廣華:〈妙選詞章精華 盡展一地風采─論《國朝常州詞錄》的內容與文獻價值〉,《國朝常州詞錄》,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頁1-24。
黃賢忠:〈清初清詞選本和清詞名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02期,頁40-43。
馮慧心:〈從編輯集團的身份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香港中文語學會《文學論衡》第20期,2012年2月,頁12-36。
陳水雲:〈清初散佚詞選六種考論〉,《書目季刊》的45卷第4期,2012年3月,頁115-123。
袁美麗:〈《篋中詞》對詠物詞理論的修補和建構〉,《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5月,第27卷第3期,頁46-49。
涂意敏:〈選詞與傳心—顧貞觀詞與詞學研究〉,《有鳳初鳴年刊》第八期,2012年7月,325-341。
李睿:〈論陳維崧詞在清代的接受〉,收錄於《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7月,頁72-77。
許昱君:〈清代詞人孫麟趾小傳輯補〉,《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年01期,頁280-281。
彭志:〈《今詞初集》選《珂雪詞》孤篇探賾〉,《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3年第4期,頁38-43。
張宏生:〈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收錄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年7月,頁205-221。
張玉龍〈《草堂詩餘》與清初詞學宗尚的轉變:追和角度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年7月,頁173-204。
涂意敏:〈論《今詞初集》的編纂構想〉,《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13年10月,頁59-87。
劉深:〈孫麟趾的詞學活動與「江東詞社」唱和〉,《名作欣賞》,2013年17期,頁19-20。
高松撰:〈《倚聲初集》的評點研究〉,《青年文學家》,2014年第32期,頁109。
廖玉婷:〈從《今詞初集》看「獨抒性靈」的納蘭詞〉,《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2期,頁70-74。
王偉勇:〈《清代詩文集彙編》之詞學價值〉,《國文學報》第五十五期,2014年6月,頁201-232。
毛盼盼:〈論《清詞綜補》的成書過程與體例特徵〉,《棗莊學院學報》,2015年01期,頁33-37。
梁雅英:〈《清詞珍本叢刊》所錄六卷本《詞覯》版本差異初探〉,2015年12月,《詞學》34期,頁190-207。
彭建楠:〈晚清民國時期的清詞總集編纂與清詞史的建構〉,《雲南社會科學》,2016年04期,頁166-172。
梁雅英:〈論《梁溪詞選》編選心態及其版本補校〉,《東吳中文學報》第33期,2017年5月,頁177-208。
梁雅英:〈論《昭代詞選》的編纂意義與其對雍乾詞壇的建構〉,《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1月,頁177-202。
張彤:〈論《國朝詞綜續編》的成書過程〉,《青年文學家》,2017年20期,頁77。
馬騰飛:〈地方‧時代‧詞史:《淮海秋笳集》與道咸淮海本土詞人群〉,2017年第21卷第3期,頁104-111。
杜慶英:〈譚獻《篋中詞》點評與碑學書風〉,《浙江學刊》,2018年04期,頁216-224。
陳昌強:〈傅燮詷《詞覯續編》的文獻價值與詞史意義〉,《詞學》第41輯,2019年4月,頁329-355。
梁雅英:〈論《國朝詞雅》與《國朝詞綜》對浙西詞派的建構〉,《東吳中文學報》第37期,2019年5月,頁127-151。
指導教授 王兆鵬 卓清芬 審核日期 2020-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