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45102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6.137.107
姓名 魏碧芬(Bi-Fen We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合資公司對母績效影響之探討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Effection of Joint Venture Company to Its Mother Company)
相關論文
★ 台灣企業經營模式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 組織文化對企業永續經營之影響---以某外商為例之個案研究
★ 專案管理運用於軍售作業之探討★ 合資企業組織變革與組織學習對組織績效之影響 ---以國內某合資氣體公司為例
★ 探討在分散型產業,如何利用策略性委外執行低成本與差異化-以Supermicro公司為例★ 企業投資中國的成長策略之探討-以台灣艾華電子公司為例
★ 從全球定位系統(GPS)設計代工個案探討其競爭優勢★ 創投公司投資網際網路產業之先佔者優勢探討
★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電資通光領域之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相對效率★ 車廠中頻直流(MFDC)點焊之品質管理制度的建立 — 以C公司為例
★ 運用六個標準差降低液晶製程中半成品耗損 — 以A公司為例★ 以財務指標探討連接器產業之經營策略-以A公司為例
★ 台灣半導體通路商經營績效分析之研究-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 自行車安全帽行業自創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之行銷策略-以廠商F公司為例
★ 化粧品零售業之電子商務商業模式-以S企業集團直營網站經營為例★ 台灣網版印刷中小企業競爭策略分析-以E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面臨出口表現衰退,企業能在國際商業競爭中活躍且變化多端下成功
脫穎而出,必定有充分之資源作其後盾,舉凡需有足夠的資金,優秀的人才,先端地設計技術等。
隨著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以及急促變化的經營環境,因應紅色供應鏈的
崛起,企業選擇跨越國界合資經營,蔚為世界的趨勢。藉由國際間的合作,可以多角化的資源及低成本克服某些貿易障礙,降低營運風險,進而創造最佳的國際合資事業績效。
在探討國際合資企業主導性業務之管理機制應用,因應各不同屬性的合資業務,探討實務對於各方面之管理機制。合資企業雙方母公司,在初期可能因其所擁有的資源及能力,而取得較優勢之主導權,但於長期合作之下,雙方因潛在的相互制約,此情況將愈趨於平等。若此合資對於母公司有策略性的目標,母公司將會更積極的參與決策過程,並在合資中盡可能的汲取相關資源。
雖日資企業與台?經濟持有深遠的關係,社會文化價值、管理方式、
組織文化、思考行為方式等不同的台灣人與日本人一起工作,本研究藉以此探討,跨國合作將影響台灣母公司有何變化效益。
摘要(英) Facing the export decreased. Enterprise with sufficient resources will success in the worldwide commercial competition. The recourses can be sufficient funds, excellent employees, advanced technologies,etc. In the era of global competition and rapidly change commercial
environment, global joint ventures have been the worldwide trend for enterprises to against Red Supply Chain.
By cooperating globally, enterprises can overcome the trading obstacles with multiple resources and low cost. And reduce the business risks. By doing so, global joint ventures can make the best effectiveness.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for leading business of the global joint ventures. And have the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management aspects toward different joint venture of vary businesses.Two mother companies of the joint venture may possess advantages with certain resources and abilities. But after long term cooperation and potential binding between the two, positions of the two mother companies will become fairer. If the joint venture was set up for the purpose of strategy, mother companies will participate actively.And try to get more relative resources from the joint venture as possible.
Japanese owned enterprise has the profound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economics. But how do Japanese and Taiwanese work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ce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social values,management, culture of association, thinking pattern, etc.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about how global collaboration affect Taiwan
mother companies and the changes of effectiveness.
關鍵字(中) ★ 合資公司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v
目錄………………………………………………………………v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1
1.3 研究範圍與流程……………………………………………………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2.1 合資的定義與類型…………………………………………………3
2.2 合資相關理論與動機………………………………………………6
2.3 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之衡量…………………………………………10
2.4 母公司間互動關係對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之影響…………………11
第三章 個案分析 ………………………………………………14
3.1 T公司介紹 .………………………………………………………14
3.2 合資公司介紹………………………………………………………21
3.3 技術交流個案………………………………………………………22
第四章 創新與展望 …………………………………………………………37
4.1 領先全球T 公司推展「超高功率密度暨智能馬達………………35
4.2 智慧聯網電動三輪車 ……………………………………………36
4.3 T 公司攜手華德國車國造電動大巴供應鏈生根台灣 ……………37
第五章 結論
5.1 對台灣公司的建議…………………………………………………………………………38
5.2 對國外合資夥伴的建議…………………………………………………………………39
5.3 台灣母公司效益 ……………………………………………………………………………4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43
英文部分 ………………………………………………………………………44
參考文獻 2.1 合資的定義與類型
策略聯盟與合資的定義眾說紛紜,亦常為眾人所混淆,在為合資下定義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釐清「合資」與「策略聯盟」的區別。
吳青松(2002)認為策略聯盟乃是競爭者間非市場導向之公司間交易,包含科技間之相互轉移、共同行銷、合作生產、研發及少數或同股權投資(合資企業)等。
王仕茹(1994)認為策略聯盟為個別但為相關組織間之長期協調,通常不涉及股本投入,或者是僅為少數而不影響彼此之間的管理獨立性。
吳青松(2002)認為合資企業與策略聯盟的主要區別在於形式上,而非實質上(表2-1)。策略聯盟通常以訂定書面契約而成立,有特定的存續時間,且不包含另一新企業個體的創立。而合資事業是較正式的契約關係,通常是在原有的組織個體外,再創造另一新的、獨立的企業個體。
由上得知,合資事業仍屬於策略聯盟之一種方式。而合資亦是策
略聯盟中最常使用之一種形式(Yu & Tang,1992)。
2.1.1國際合資事業的定義
Tyebjee(1988)則強調「母公司每一方出資至少須過總股權百分之5, 股權若超過百分之95或低百分之5,合資型式則較不明顯,並認為合資事業之母公司屬應為兩個」。
黃炳彰(2000)定義為其中一家公司的總公司在於合資國家以外的地方,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司共同出資創設一個新的組織實體以達成某特定目標。
吳青松(2002)指出「合資事業如有一個母公司為海外公司,則
此合資事業稱為國際合資事業」。
Zeng(2003)認為「合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體,以結合
資源的方式成立一個新的事業體,追求預期目標的達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各家學者的意見,本研究歸納出合資事業具有下記特點:
1. 合資事業為一獨立新營運個體;
2. 由二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母公司共同出資所成立母;
3. 母公司共同承擔合資事業的風險。
4. 合資事業除營利目的以外,並具有其他策略性的意義;
2.2 合資相關理論與動機
在多種進入當地市場選擇中,為何多國藉企業選擇合資方式進入,而非採用購併、獨資經營或技術授權等方式。茲將有關合資形成的理論,說明如下:
2.2.1合資的理論
(1)交易成本理論
1937經濟學家Coase 是最早提出交易成本觀點之學者,用來解釋為企業得以生存之理由,奠定成為機構經濟學之理論基礎。依此理論之觀點,價格機能若可以充分發揮並有效率的分配勞務及財貨時,廠商便會在市場(Market)進行交易;但若發生市場無效的情況,則廠商將以層級組織來代替。
Kogut(1988)的交易成本理論觀點則為可使製造商更瞭解交易時可能的生產及交易成本,避免交易時某種特殊的資產以及不易移轉之特性而造成過高的成本,而產生少數議價之情形。通常廠商為使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因而選擇合資之方式經營。
Hennart(1991)認為若市場失靈為常態時,合資在於中間財交易之情況下為最適合採用的合作方式。
Erramilli & Rao(1993)之論述則為策略性資源於移轉時點是最需要相當高的交易成本,該資源對於母公司佔有關鍵性之地位,則母公司傾向使用高控制化的交易機制模式。
6
此外,因某些客觀條件之限制,例當地政府法令不支持或禁止外國人擁有百分之百之股權時,廠商只能選擇與當地廠商合資的經營方式。
(2)策略行為理論
策略行為理論觀點乃是強調企業以改進其競爭地位而獲取利潤的
標準來決定採取何種交易方式。此理論對於合資行為所提出的解釋,起源於策略行為如何影響企業的理論,認為廠商選擇組織形式的標準取決於是否能改善本身的競爭優勢。
Contractor & Lorange(1988)企業可藉由合資行為來強化在市上的競爭優勢,達到利潤極大化,並增加企業整體價值。
Vernon(1983)則認為合資是防禦性之投資,為了要對抗策略的不確定性,可避免競爭性之風險。
(3)談判力理論
談判力理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的領域,來解釋企業從事海外投資行
為時所選擇之交易方式,該理論指出多國籍公司海外機構所有權的決定,乃是與地主國政府談判後所得到的結果。
Mintzberg(1983)認為談判力通常是為了獲取策略性或整體控制
能力,進而去影響結果或執行事情的能力。
一般而言,企業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時,以獨資的方式為最具有
自主性,但一些開發中國家,當地政府在經濟上或政治上的障礙,
對於多國藉企業的股權比例而有所限制。因此多國籍企業為了獲取
更多的控制權,便會對投資政府施壓來獲取更多空間。
(4)組織學習理論
組織學習理論認為合資是企業學習或維持本身能力及競爭力的
工具。由於交易成本理論及策略行為理論皆由經濟面來解釋合資形成
的原因,但卻不足以說明合資潮流的存在(Gomes-Casseres,1987)。
Hennart(1988)於其研究中指出,移轉知識者與接受者共同透
過所有權的連結,將使內隱性知識的移轉更具有效率,因此於組織學習的觀點而言,廠商選擇以合資的方式進行合作會比單純的合約關係較易成功。由上可知,此理論認為廠商之所以會選擇合資的方式作為進入模式,歸根主要因素為在於移轉不易由市場或授權取得的組織知識。
(5)資源相依理論
所謂資源相依理論是為企業在面臨多變且風險性高的環境時,為爭取
企業生存之需求,以及企業外部所控制的資源,是企業所必須採取的
因應策略。
Barney(1991)依據資源相依理論,建議企業組成有形或無形之不可模仿性及缺乏直接的替代品。基於此理論,國際合資所產生的策略和社交資源,可不經由夥伴或其他方式,即可產生競爭優勢並改善未來之績效。
Das& Teng(2000)企業投資不隨競爭者而有其區分優勢,是因競爭者不易發現類似之策略,且並沒有擁有全部的必要資源或足夠找出意願夥伴及足夠需求的貢獻資源。
8
2.2.2合資的動機
合資事業乃是一種企業間合作的方式,亦是一種關係的連結,有些企業為了前往海外投資或者於既有領域或或者新領域擴張版圖事業,常會尋求與當地機構或者是該領域的廠商合作。因此在合資事業成立之前,合資母公司間都必須做詳細的評估、溝溝以及協調,以瞭解彼此間的動機和策略上的目標是否一致性,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衝突和投資的錯誤。
(1)一般企業間進行合資的動機有下列三種型態:
1.競爭導向:強化現有的競爭地位。
2.效率導向:分散成本與風險。
3.資源導向:尋求互補性的資源、控制稀有資源及擴大現有資源。
Beamish(1985)實證研究多國籍企業在低度開發國家中的合資,其合資的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滿足當地政府或法令需求者」
佔57%,其次為「對合資對象技術之需求者」佔38%,而「對合資對
象屬性或資產之需求者」則只佔5%。
(2) 合資可取得雙方所需資源,共同克服國際貿易之障礙,增取進入全球市場,創造多方面效益,增加全球之競爭優勢:
1. 內部方面:分擔成本與風險、獲取資源、資金、知識與行銷通路。
2.競爭方面:影響產業結構,領先競爭者。保護產業領域,提升競爭
地位。
3.策略方面:技術移轉及多角化,以發揮綜效,強化策略地位。
9
2.3 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之衡量
關於國際合資事業績效衡量指標構面的研究,學術界迄今並無一致看法,大致上分為三類,分別是財務績效評估指標、客觀績效評估指標及主觀績效滿意程度評估指標(Geringer & Hebert, 1991)。
Anderson(1990)認為財務指標之衡量只是衡量績效的一個構面。
Osland & Cavusgil(1996)則指出國際合資事業績效的財務績效評估指標是以ROI及公司股價來衡量。
Geringer & Hebert(1991)亦指出儘管國際合資事業出現不佳的財務績效(例如:股權的不穩定),國際合資事業亦可能被參與的母公司其中之一,被認為已達成預定目標。相反地,國際合資事業若出現較佳的財務績效情況下,亦可能被視為不成功的國際合資事業。
因此,後繼學者陸續提出客觀性的國際合資事業績效衡量構面,例如國際合資事業股權的不穩定性(Instability of Ownership)、存續期間(Duration)以及存在性(Survival)來驗證國際合資事業的績效表現。
由於主觀與客觀上的績效衡量構面並無一致的定論,根據
Geringer & Hebert(1991)所作的實證研究指出,主觀績效及客觀績效構面之衡量指標相互間存在正向之關連性,代表著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10
2.4 母公司間互動關係對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之影響
參考國內外國際合資事業的相關文獻,母公司間互動關係對國際
合資事業績效的影響整理如下:
2.4.1母公司間的資源互補程度
Killing(1982)指出合資雙方的需要,發揮雙方間彼此之優點,
弭補雙方之不足,截長補短效果之國際合資事業最為理想。
Beamish(1987)研究多國籍企業與開發中國家間的國際合資案例,認為當地主國母公司之貢獻,主要可歸類於對當地的管理、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了解,此貢獻屬於持續且長期的需求,故母公司間若能提供互補性資源時,國際合資事業績效將較佳。
Parkhe(1991)指出互補性資源可提供國際合資事業在其形成、
發展和合作過程中的成功。
Sim & Ali(1998)實證發現母公司間資源互補程度越高,其國際
合資事業預期目標之達成度亦越高。
因此,合資夥伴的選擇,將會影響到國際合資事業可獲得之資源
及技術組合,與達成策略目標的能力(Tomlinson,1970;Berg &
Friedman,1982;Killing,1983;Harrigan,1985;Bleeke&Ernst,1991;Geringer,1991)。
11
2.4.2母公司之間的信任程度
信任及國際合資事業績效間的關係,已經廣泛地在國際合資
事業的文獻中探討。
Harrigan(1986)指出高信任度將有助於較佳的合資事業績效,相對地,較佳的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亦將回饋最佳效益。
Parkhe(1993)信任可降低投機行為的發生,並降低契約與及協調成本。
Madhok(1995)雖信任的建立費時且昂貴,但卻可提供持久的合作,並指出信任能確保合資夥伴間,建立一個健全及和諧的合作關係。
Smith & Barclay(1997)若國際合資事業績效比預期差,則母公司將對其夥伴的能力有所懷疑。在國際合資關係中,合資夥伴間若缺乏信任,認為彼此間合作關係是沒有生產力,進而衍生不佳的國際合資事業績效與滿意度。
由此可知,相關學者已將母公司間的信任當作一個重要的變數,可作為加強國際合資事業績效之表現(Parkhe,1993;Ring &van de Ven,1994;Uzzi,1997)。
2.4.3母公司之間的合作程度
合資間之管理是經由權力的分享,彼此間時常溝通,建立信任等等之行為,而創造出合作間合資關係(Killing, 1983;Harrigan,1985; Lei& Slocum,1992;Kanter,1994)。
Anderson(1990)亦發現對國際合資之事業最重要的績效衡量指標重點,即是母公司間和諧的合作程度。
Parkhe(1993)指出若母公司間出現投機行為,將會破壞國際合資事業之效益表現。
Tiessen & Linton(2000)實驗證明母公司間之合作程度,與國際合資事業的績效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且發現績效較佳之國際合資事業,亦能增加母公司間之合作程度。
Zeng(2003)母公司間可能出現任何型式的投機行為、破壞和不屢行合資契約上的協定。
2.4.4母公司之間的衝突程度
Killing(1982)指出國際合資事業之所以會發生衝突,主要是承襲於母公司的管理哲學、文化、習慣及看法上之差異,形成相互無法完全有相同共識,進而衍生對國際合資支持度降低的情形。
Awadzi(1987)則指出衝突之主要來源則是合資母公司間任務的互賴及權利之不均,造成對國際合資事業之滿意度及績效下降。
Kogut(1988)發現在國際合資中,衝突主要來源則是母公司間
的文化思想差異所引起,且衝突會使合資關係之穩定性降低。因此合資關係是否能成功的主要關鍵因素,則是合資母公司間能否有解決衝突之能力。
相關學者實驗證實發現合資母公司間的衝突主要因素,主要是目標上的共識不一致、管理方式、決策制定、利益分配不均問題等,將會對國際合資事業績效產生負向影響(Tillman,1990;Lyles & Salk,1996;Anderson & Narus,1997;Demirbag & Mirza,2000)。
指導教授 洪德俊 審核日期 2018-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