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2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1 、訪客IP:3.17.162.247
姓名 陳怡伶(Yi-L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小說到電視劇:以客家電視台《新丁花開》為例
(From Novel to TV Drama: The Case Study of Hakka TV Program Brave Forward)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電視台作為客家族群的發聲管道,以傳承客家族群的語言、文化為主要目標,本研究以客家電視台電視劇《新丁花開》為例,其改編自方梓的小說《來去花蓮港》,從非客家文學作品改編成客家電視劇的過程中,探討以小說作為電視劇架構的基礎,編劇和導演如何建構《新丁花開》一劇的主體結構和內容、如何傳達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質。
研究方法從文本互涉理論和深度訪談出發,嘗試分析小說和電視劇經過改編過程所呈現的差異,透過敘事手法和編劇理論分析電視劇的整體敘事架構和情節安排,以及分析電視劇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質,採用場面調度的概念分析導演如何再現客家意象,藉此對本文的研究主體作深入的剖析。
研究發現客家電視台在改編過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劇情結構、故事內容、角色特質、客家意象的呈現,都能發現客家電視台參與的痕跡,其以族群媒體的身分,針對電視劇的呈現進行把關,讓電視劇聚焦於客家議題,達成客家電視台傳承客家族群的語言和文化的責任。
摘要(英) As ethnic’s media, the goal of Hakka TV is inheritance of Hakka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Hakka TV′s drama Brave Forward, adapted from the novel Lai Qu Hualien Harbor (non-Hakka literature) of Fang Zi, this research hope to discuss how the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construct the ma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Brave Forward, and to conve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depth interviews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TV drama from the adapta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it took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screenwriter theory to analyze the drama‟s overall narrative structure, plot arrangement, and the main role of character traits, Finally, it adopted the concept of scenes scheduling analysis the director how to reproduce Hakka images.
The study found that Hakka T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whether in the structure of drama, content of the story, character traits, and Hakka imagery. As the ethnic media, Hakka TV dominates the Hakka’s present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theme of TV drama focuses on Hakka issues, and reach the Hakka TV‟s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ance of Hakka language and culture.
關鍵字(中) ★ 客家電視台
★ 電視劇
★ 改編
★ 《新丁花開》
★ 《來去花蓮港》
關鍵字(英) ★ Hakka TV
★ TV drama
★ adaptation
★ Brave Forward
★ Lai Qu Hualien Harbor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以影視戲劇作為研究主體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類型研究與編劇理論 12
第三節 敘事手法與場面調度 18
第四節 臺灣文學改編的起源與客家電視台的成立 24
第五節 客家意象與客家婦女的特質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文本分析法 39
第二節 互文本性 41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44
第四章 小說到電視劇的轉換過程 47
第一節 改編緣起 47
第二節 文本差異 51
第三節 《新丁花開》的主旨與定位 54
第四節 敘事結構與故事內容 59
第五節 以臺灣史作為背景框架 67
第六節 角色特質 73
第五章 族群媒體傳播與客家意象再現 88
第一節 認識客家文化的方式 88
第二節 客家意象的呈現 90
第三節 客語的使用 111
第四節 客家電視台的角色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參考書目 12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寸,1981,《戲劇編寫法》。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方梓,2012,《來去花蓮港》。臺北市:聯合文學。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嵩音,1998,《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市:時英。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頁1-28,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市:智勝文化。
古正宇,2011,《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素花,2002,〈採茶婦女─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相〉。頁495-534,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客委會。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頁27-51,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
李志薔,2004,《電視電影‧偶像劇/豔光四射歌舞團:一部電影的完成》。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於曼,2010,《紅色經典─從小說到電視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松本一男,1996,《客家人的力量》。臺北市:國際村。
林致妤,2006,《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林鶴玲、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雨青,1992,《客家人尋「根」》。台北市:武陵。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前衛。
施漢昇,2010,《《波麗士大人》電視劇敘事策略及影響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振盛,2010,《敘事學》。臺北市:文建會。
郝譽翔,2012,〈推薦序〉。頁7-10,收錄於《來去花蓮港》。臺北市:聯合文學。
高宗熹編著,1997,《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臺北市:武陵。
張伊珊,2014,《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育華,2006,《電視劇敘事話語》。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台北市:玉山社。
張宗偉,2002,《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張培倫,2005,《秦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頁243-270,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板、李允斐,1991,〈日久他鄉是故鄉:台灣客家建築初探〉。頁30-47,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陳運棟,1992,《客家人》。台北市:東門出版社。
傅明根,2011,《從文學到電影:第五代電影改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彭文正,2009,《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五南。
彭瑞金,1993,〈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頁23-41,收錄於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
曾西霸,2007,《電影論集》。臺北市:亞太圖書。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曾逸昌,2002,《客家概論》。臺北市:曾逸昌。
黃恆秋,1993,〈臺灣客家文學的省思〉。頁11-22,收錄於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
黃儀冠,2012,《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臺北市:臺灣學生。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頁389-416,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楊國鑫,1993,《台灣客家》。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楊淇竹,2009,《《寒夜三部曲》電視劇研究─文本書寫到影像傳播之跨媒體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隆壬,2013,《電影符號學:從古典到數位時代》(新版)。臺北市:書林。
劉天賜,2010,《編劇秘笈》。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劉慧雯,2015,〈客家電視台戲劇製作的困境與出路:外製的角度〉。《廣播與電視》38:77-113。
劉還月,1991,〈台灣的客家民俗〉。頁78-10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______,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市:常民文化。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市:三民。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市:洪範。
戴寶村,2006,《藍布衫 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市:日創社文化。
謝佳玲,2008,《台灣原住民紀錄片:導演生存心態下之美感詮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謝晨馨,2013,《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毓軒,2014,《「後山」書寫:以花蓮地區文學為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宴玉,2013,《台灣閩南語電視連續劇之探討─以「天下父母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博洲,1991,〈台灣客家人的歷史戰歌:西元一八九五〜一九五四年〉。頁170-183,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魏麗華,2002,《客家民俗文化》。台北縣: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頁179-20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論。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頁16-29,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
______,1993,〈何謂客家文學?〉。頁6-10,收錄於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
Aumont, Jacques and 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市:遠流。
Bordwell, David and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1992,《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市:遠流。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等譯,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市:遠流。
Bourdieu, Pierre著,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Charmaz, Kathy著,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建構扎根理論》。臺北市:五南。
Dick, Bernard F.著,華鈞譯,2011,〈電影的敘事手段〉。頁268-275,收錄於楊遠嬰編,《電影理論讀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Flick, Uwe著,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Fuery, Patrick著,李二仕譯,2004,《電影理論新發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Giannetti, Louis D.著,焦雄屏等譯,1998,《認識電影》。臺北市:遠流。
Hicks, Neill D.著,廖澺蒼譯,2005,《影視編劇基礎》。臺北市:五南。
Jovchelovitch, Sandra and Martin W. Bauer著,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敘事訪談〉。頁71-92,收錄於Martin W. Bauer and George Gaskell編,《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臺北市:五南。
Light, Donald and Suzanne Keller著,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巨流發行。
Phillips, Patrick著,陳芸芸譯,2006,〈類型、明星與電影導演:好萊塢電影的批判途徑〉。頁243-316,收錄於Jill Nelmes編,《電影學入門》。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Rowe, Allan著,陳芸芸譯,2006,〈電影與敘事〉。頁139-195,收錄於Jill Nelmes編,《電影學入門》。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tam, Robert and Robert Burgoyne and Sandy Flitterman-Lewis著,張梨美譯,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市:遠流。
Stam, Robert著,陳儒修、郭幼龍譯,2012,《電影理論解讀》。臺北市:遠流。
Stokes, Jane著,趙偉妏譯,2008,《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Taylor, Lisa and Andrew Willis著,簡妙如等譯,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論》。臺北市:韋伯文化。
英文部分
Frith, Simon,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Pp.108-127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edited by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Hall, Stuart,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Pp.1-17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edited by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Leong, Sow-Theng, 1997,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客家電視台成立相關介紹:客家電視台,網址:http://www.hakkatv.org.tw/。檢索日期:2015年10月6日。
客家電視台電視劇相關介紹: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A2%E5%AE%B6%E9%9B%BB%E8%A6%96%E5%8F%B0。檢索日期:2015年10月6日。
徐邦興簡介:客家電視台,http://web.pts.org.tw/hakka/shuepumshimweb/general.htm。檢索日期:2015年10月6日。
影片資料來源:客家電視台,網址:http://www.hakkatv.org.tw/hakka_vod/video.php?ID=754。檢索日期:2015年10月6日。
潘朝森簡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42&ctNode=127&mp=1。檢索日期:2015年10月6日。
指導教授 王俐容(Li-Jung Wang) 審核日期 2016-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