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27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5.60.154
姓名 林永鈞(Yong-Ju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青年返鄉與在地實踐:以桃園藝文陣線為例
(The Returning Home of the Youth and Local Practice: the Case Study of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女性在客家喪禮的性別階序與文化意涵:以苗栗地區為例★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全球化與現代性變遷為當代社會帶來快速改變,現代性充滿不確定的因素也讓社會處於持續變動當中。青年處在社會快速全球化之際,多數望向現代的、資本的、核心的區域或領域前往,然而,在桃園卻有些青年受到了不同的召喚,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來思考自己與家鄉的關係,進而創引在地相關行動。因此,本研究將以桃園藝文陣線返鄉青年為主體,探究其面對全球化與現代性變遷時,選擇以「返鄉」投入在地實踐之契機與種種相關行動。
本研究關心的是,青年做為文化傳承延續之重要載體,回到故鄉與家鄉後,選擇運用何種策略走進地方,進而形成有別於傳統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同時,本研究也將探討青年做為行動實踐者,其個人之生命經驗與認同的轉變又是什麼?最後,桃園藝文陣線做為新興之社群團體,團隊成員間具有哪些共同的特性/習性或特質,他們在紮根在地之際,碰到了哪些挑戰?來自哪裡?將來又有哪些可能的障礙?
本研究發現,返鄉青年自發性的操演實踐,對於議題的掌握與在地串聯與策略運用具有正向連結:(一)受太陽花學運影響,促使桃園藝文陣線成立與誘發返鄉青年在地思考與關懷(二)看見返鄉青年藉由藝文能量串聯,以藝術進入社區投入在地實踐(三)返鄉青年個人認同呈現多重交織型態樣貌(四)活動號召與宣傳,結合傳播媒介應用,展現青年世代創意與效率(五)社會網絡正向連結,開啟青年返鄉擾動地方的契機。
最後,看見青年世代做為重要文化傳承者,做為行動者透過實踐與在地創造互動關係,就是一種對應全球化與現代性發展之下的可行性,使得「青年返鄉」成為實踐的可能。
摘要(英)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bring about rapid social changes and uncertainties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Many young generation go towards entering to more 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 area, such as metropolis, to develop their lives. However, some of them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elves and hometown in the different way, and cause to new local practice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ase of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to explore how the contemporary youth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globalization on their hometown and Taiwan, and why they decide to return home; how they use new strategy different from to “Community Renaissance” for local practice.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discuss that these young agents face many changes in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identity. Finally, it will discuss that, as a new social association,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represents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some possibilities and experiences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youth home-returning has positive and strong linking with local issue and Taiwan society. First, The Sunflower Movement enlighten the youth to found the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Second, the youth use “Arts into Community Building” for local practice. Third, the youth have multi-identity of their own lives.Fourth, the youth apply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for disseminating activities. Fifth, from the case of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we can find the positive response from communities to the youth local practice.
In conclude, the you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local society, and the case of “Taoyuan Art and Culture Front” try to find a new way to respond to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in Taiwan, and make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return home.
關鍵字(中) ★ 青年返鄉
★ 全球化
★ 現代性
★ 在地實踐
★ 藝術進入社區
關鍵字(英) ★ Youth Home-Returning
★ Globalization
★ Modernity
★ Local Practice
★ Arts into Community Building
論文目次 目錄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7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提問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青年世代 13
第二節返鄉與社會運動 22
第三節家鄉、地方與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 28
一、家鄉與在地性 28
二、社區總體營造 36
三、社區總體營造實踐 39
第四節桃園在地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研究方法 46
一、文獻分析法 46
二、參與觀察法 47
三、訪談法 47
第二節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研究期望 53
第四節研究流程圖 54
第四章 返鄉青年心路歷程 55
第一節桃園藝文陣線成立契機 56
第二節青年返鄉的因素 58
第三節加入桃園藝文陣線 60
第四節成員的多元背景 63
一、空間營造與文史調查 63
二、公民議題與環境生態 64
三、桃園在地藝文關懷 64
四、客家族群認同 67
五、在地認同、桃園認同 68
第五章 在地實踐 71
第一節返鄉與紮根 72
一、桃園新民街「回桃看藝術節」 72
二、中壢大時鐘「回桃看宇宙藝術節」 76
三、中壢「拾光工作站」 81
第二節策略與行動 86
一、空間的流動 86
二、訊息的流動 92
三、行動的流動 97
第三節行動創造關係 100
一、在地的理解與回饋 102
二、家庭的連結 106
三、返鄉青年的日常生活 108
第六章 結論 113
第一節、研究發現 114
一、太陽花誘發的在地思考 114
二、藝文能量串聯在地實踐 116
三、多重交織的認同層次 117
四、傳播媒介應用 119
五、社會網絡正向連結 120
第二節研究限制 121
一、桃園藝文陣線的影響評估 121
二、筆者的反思與跳脫 121
第三節未來展望 122
參考文獻 126
一、官方資料 126
二、中文文獻 126
三、西文文獻 131
四、其他資料來源 132
附錄 134
附錄一:受訪者名單 134
附錄二: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訪談授權同意書 136


表目錄
表 3-1受訪者名單 51
表 4-1桃園藝文陣線概況分析表 70
表 5-1桃園藝文陣線實踐內容比較 86
表5-2大時鐘人物故事紀錄片 96
表5-3新聞報導與文化觀點 96
表5-4桃園藝文陣線近年申請計畫 100
表5-5桃園藝文陣線成員基本能力簡介 109


圖目錄
圖 2-1青年發展「六力」 16
圖2-2青年綱領推動策略 17
圖 3-1「桃園藝文陣線」紛絲專頁 52
圖 3-2「回桃看藝術節」粉絲專頁 52
圖3-3首屆「回桃看」民間藝術節報導中時電子報 52
圖3-4研究流程圖 54
圖 5-1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FLYINGV募資平台 75
圖 5-2點亮故鄉「桃園藝文陣線」帶你七桃 75
圖 5-3藝文候鳥飛回家,讓桃園變好玩 76
圖 5-4回桃看藝術節,桃園新民街跳舞 76
圖 5-5桃園區文化小旅行 76
圖 5-6 中壢大時鐘「回桃看藝術節」開展致敬 80
圖 5-7市場變展場中壢大時鐘不一樣 80
圖 5-8回桃看宇宙藝術節復古趴踩街中壢 80
圖 5-9日常生活聚餐 86
圖 5-10志工培訓課程 86
圖 5-11居民美術課程 91
圖 5-12觀音區藻礁健行 91
圖 5-13接友俱樂部 96
圖 5-14接友俱樂部竹編創作 96
圖 5-15社區志工隊 99
圖 5-16中壢區文化小旅行 99
圖 5-17中壢第一市場(大時鐘) 99
圖 5-18回桃看藝術節演出合影 112
圖 5-19回桃看藝術節復古服裝趴 11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官方資料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會、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4,《青年政策白皮書》。
二、中文文獻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本壯、周芳怡,2007〈深耕社區、永續建設:台中市城鎮地貌改造之運作模式與行動策略〉。收錄於《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劉阿榮主編。頁281-304。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俐容、劉阿榮,2008,〈族群文化政策與永續社會發展:以桃園縣客家鄉鎮為例〉。發表於2008年兩岸四地「激盪與迴響:亞太社會文化的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
王苓,2013,《從土地到記憶─金門家鄉文本的反覆書寫》。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2009,〈全球化與社會變遷〉,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499-521。臺北市:巨流。
王崧任,2011,《青年脫貧歷程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參與教育投資方案之青年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頁57-58。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明修,2009,〈社會運動〉。頁341-364。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何明修,2011,〈導論:探索台灣的社會運動〉。頁1-32。收錄於《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市:群學。
何榮幸,2014,〈專訪陳為廷:野百合的啟蒙影響,太陽花的檢討反思〉。頁34-52。收錄於《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臺北市:時報文化。
余小玲,2002,〈網絡社會的形構—以Castells論流動空間〉。《資訊社會研究》3:239-250。
吳沛瀅,2011,《返璞者的鄉野路—移居者之經驗學習與風格移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瑪俐,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市:遠流。
周建志,2009,《離家與返鄉—一個漢人教師與蘭嶼學生的離散敘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幸,2016,〈太陽花的美學與政治實踐〉。頁369-397。收錄於《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橫與視域》。林秀幸、吳叡人主編。新北市:左岸文化。
林俞辰,2011,《「家」與「故鄉」:金們后湖漢人宗族與聚落關係的民族誌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張炎憲編。頁95-125。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另刊於《臺灣史論文精選(上)》,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主編,頁289-319。臺北:玉山社。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頁3-18。臺北市:光寶文教。
林瑞梅,2012,《青春作伴好還鄉:美濃後生社區實踐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燕妃,201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姜貞吟,2015,〈消失的地方與文化地景?埤塘做為桃園在地生活空間記憶〉。頁84-104。發表於桃園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2015年7月25日。
美濃大專青年同學會,1994,〈關懷媽媽的土地給—美濃後生的一封信〉。收錄於美濃愛鄉協進會《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頁218-220。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重返美濃:台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臺中:晨星。
張國良,2014,《「客語返鄉歸屋下運動」對客語復甦的影響—以屏東縣佳冬鄉昌隆、豐隆社區執行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班。
張婷菀,2002,《青少年離家意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56。
許雅筑,2014,《不想回鄉的青年:當代金門青年的外移因素探討》。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珮嘉,2015,《節慶活動與城市行銷-以2014桃園地景藝術節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郭禛麟,2004,《故鄉不見了?!—現代化下墾丁人的地方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郡,2011,《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眷村館舍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世芳,2016〈大時鐘下的客家蹤影—中壢第一市場與都會客家〉。《桃園客家》4:10-19。桃園市: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陳向明,2002,〈導論—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依珣,2013,《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文化產業》研討會。
陳其澎,2004,《歷史建築調查計畫:石門大圳灌溉系統埤塘調查第一期》。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陳其澎,2006,《桃園台地埤塘行腳地圖》。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陳其澎,2012,《以桃園縣埤塘空間網絡為基礎的一個國土治理架構的擬議》。發表於「第四屆發展研究年會」。頁1-4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12年10月20-21日。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4:39-65。
陳宜孜,2005,《美濃社區運動中的影像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宣吟,2011,《眷村歷史意涵與保存之研究—以桃園縣憲光二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琳,2011,《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
陳鴻圖,2003,〈從埤塘到大圳:桃園台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5:183-208。
傅寶玉,2007,《南桃園水圳空間與文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出版。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文化。
黃季仲,2008,《桃園台地埤塘景觀之評價》。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黃順星,2000,《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瑜焄,2012,《社會變遷下的閩南母語教學與文化認同—以桃園縣國小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黃鴻松,2005,《全球化衝擊下鄉土教育深化之研究:一位美濃社區教師的詮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漣,2009,《從北閩南客政治輪替看桃園縣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左岸。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新北:群學。
詹博宇,2014,《青年就業力以及職涯輔導單位效用調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廖紫均,2007,《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阿榮,2008,〈全球在地化與文化認同〉。收錄於《全球在地文化研究》。頁123-129。桃園縣中壢市: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劉淑芬,2010,《新移民女性社會參與之研究-以桃園縣外配通譯員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臺北市:群學。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收錄於《台灣社會學》13:1-69。
蔡翠娉,2007,《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調查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心怡,2014,《鄉村青年移民的半農半 X 追尋:社會化與自我概念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黎正中,2014,《以Facebook做為實踐社會運動之工具_以318太陽花學運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明慧,2012,《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指標之建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湘芸,2005,《「全球在地化」下美濃地方特色之重塑》。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本瑞,200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收錄於《資訊社會研究》。21:1-31。
顏伶燕,2012,《「青年自立釣竿」方案參與者經驗之研究~以新竹家扶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嚴敬雯,2006,《台灣青少年從學校到職場的銜接機制之探討:以大專就業學程之實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西文文獻
Donatella della Porta, 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臺北市:巨流。
Giddens A 1990,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 Blackwell.
Graham R Gibbs著,吳佳綺譯,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台北:韋伯。
Grank Kester著,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2006,《對話性創造: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市:遠流。
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ge : Blackwell.
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著,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2nd ed.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臺北市:五南。
Joel Kotkin著,賈士蘅譯,1994,《全球族》。臺北市:聯經。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王志弘等校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慧琦等譯,2001,《千禧年之終結》。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Suzanne Lucy編,吳瑪俐等譯,2007,《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臺北市:遠流。譯自:Mapping the terrain : new genre public art.
Tarrow Sidney,1988,Return of the Actor.Minneapolis,M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arrow Sidney,1994,Power in Movement : Social Movements,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Tarrow Sidney,1994,Power in Movement : Social Movements,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Touraine Alain,1977,The self-Production of society , trans.by Derek Coltman . Chicago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Graham R. Gibbs著、吳佳綺譯,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台北:韋伯。
四、其他資料來源
Facebook桃園藝文陣線紛絲專頁。網址:https://goo.gl/TVAu6K
YAHOO!奇摩新聞〈教你如何「分辨XX人」全台各縣市總整理〉社會中心/綜合報導。2015年1月14日。網址:http://goo.gl/hesd3s
中時電子報,首屆「回桃看」民間藝術節報導。網址:http://goo.gl/nIVAMJ
中時電子報,首屆「回桃看」民間藝術節報導。網址:http://goo.gl/sceYCb
中時電子報〈中壢大時鐘將拆「回桃看藝術節」開展致敬〉報導。網址:http://goo.gl/X63EVQ
中時電子報〈市場變展場,中壢大時鐘不一樣〉報導。網址:http://goo.gl/YRVTRZ
中時電子報〈回桃看宇宙藝術節復古趴踩街中壢〉報導。網址http://goo.gl/YY88BT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goo.gl/YjXUgB
回桃看藝術節粉絲專頁。網址:https://goo.gl/TVAu6K
客家委員會。網址:http://goo.gl/VuXTCD
客家委員會「103年度臺閩地區客家人口推估及客家認同委託研究成果」。網址:http://goo.gl/0W22B8
客家委員會數位台灣客家庄」資料庫。網址:http://goo.gl/BWL0cT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網址:http://goo.gl/3z1kup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網址:http://goo.gl/TjKie3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網址:http://goo.gl/1y8y7v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網址:http://goo.gl/5Gko23
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網址:http://goo.gl/3z1kup
張鐵志,2016,〈台灣青年的返鄉潮〉。FT中文網。網址:http://goo.gl/JfeCvo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發展關鍵「六力」。網址:http://goo.gl/QeZAgv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網址:http://goo.gl/5nV1wx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發展政策綱領」。網址:https://goo.gl/3j1Mdt。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FlyingV募資平台。網址:https://goo.gl/ZQ4Jfe
維基百科「太陽花學運」。網址:https://goo.gl/89F0Iz
維基百科「桃園市」。網址:https://goo.gl/k5j5Zc
維基百科「草莓族」。網址:https://goo.gl/364BIM
維基百科「魯蛇」。網址:https://goo.gl/HvEsYj
劉光瑩,2015,〈藝文候鳥飛回家讓桃園變好玩〉。收錄於《天下雜誌》574期。網址:http://goo.gl/9aCnVk
指導教授 王俐容、姜貞吟 審核日期 2016-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