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5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18.118.9.7
姓名 鍾權煥(Chuan-huan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以「戲偶子劇團」為例
(Hakka puppet theater and transmission of Hakka culture: “PlayPuppet” as a case study)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意識覺醒,各式各樣的客家藝文活動如雨後春荀般展開。而過去被視為以閩南語表現為主的布袋戲,卻有一群人悄悄的以客語和客家元素,融入布袋戲表演方式,默默地為客家文化傳承和客語普及而貢獻。而客家布袋戲的存在,向來不被人所重視和注意。本研究想藉由書籍記載及論文期刊研究,回顧客家布袋戲在台灣發展的源流及歷史。並從中分析客家布袋戲和客家主流「戲曲觀」的異同,進而了解為何客家布袋戲在早期台灣並不普遍的原因。直到客委會成立後,鼓勵客家藝文活動,讓劇團的經營狀況有所不同。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並以「戲偶子客家布袋戲劇團」為例,探討目前客家布袋戲劇團的經營和理念。客家布袋戲的演出特色,及客家布袋戲的表演場合與觀眾分析。以及探討其劇團與「雙蓮客偶社」老師如何運用協同教學模式,利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法,引起學生學習客家布袋戲,和客家文化與客語的與趣,讓國小學童能夠在潛移默化的手作體驗中,親近「客家」,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研究中採用質化研究的文件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並輔以資料數據分析。訪談對象為「戲偶子」的團員以及「雙蓮客偶社」的老師、學生和家長,採用半結構性的訪談;另外研究者以參與觀察方式,實地瞭解劇團到校,如何將客家元素融入布袋戲中,指導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客家布袋戲的成效,及學校、社團配合情形。用以探究客家布袋戲對客家文化向國小學童紥根的影響?

經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客家布袋戲的確存在於台灣的表演環境中。
二、客家布袋戲有助於國小學童學習客家文化及客語。
三、創作性戲劇教學有助於提昇學生學習客偶的興趣。
四、客委會成立讓劇團走向表演、教育並重的經營模式。
五、客家布袋戲劇團所面臨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總結本研究中所有發現,分別對客家布袋戲劇團、學校及社團教師、教育當局、客委會以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摘要(英) Hakka puppet theater and transmission of Hakka
culture: “PlayPuppet” as a case study
Abstract
After the Mother Tongue Language Movement, the Hakka consciousness was awakened, and various types of Hakka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y developed quickly. Puppet theater, in the past primarily seen as being performed in Taiwanese, is being infused with Hakka and Hakka elements in their quie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Hakka culture and popularization of Hakka. Existence of Hakka puppet theater has been overlooked. This study seeks to
use monograph records and journal articles to review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Hakka puppet theater’s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is is used to analyze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of Hakka puppet theater to mainstream Hakka “view of drama,” and in turn learn about why Hakka puppet theater was not popular early on in Taiwan. It was not until establishment of Hakka Affairs Council, which encouraged Hakka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at changed the oper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troup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akka puppet theater and transmission of Hakka culture,” using “PlayPuppet Hakka puppet theater troupe”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s and ideals of the Hakka puppet theater troupes, the performative features of Hakka puppet theater, the performance occasions of Hakka puppet theater, and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how the troupe and “Shuanglian Hakka Puppet Club” teachers used the team teaching model and the creative drama instructional method to elicit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Hakka puppet theater, Hakka culture, and the Hakka language, so tha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come intimate with “Hakka” through their actual experiences, thereby achieving the goal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supplemented by data analysis. The interview subjects are the members of “PlayPuppet” and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at “Shuanglian Hakka Puppet Club,”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re used.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u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understand how theater troupes incorporate Hakka elements into puppet theater at the schools, how they instruct student learning, student benefits in learning Hakka puppet theater, and accommodation by schools and clubs. These are used to explore how Hakka puppet theater has affected Hakka culture taking roo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Hakka puppet theater does indeed exist in the
Taiwanese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2. Hakka puppet theater can help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 Hakka culture and the Hakka language.
3. Instruction on creative drama can help elevate
students elev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Hakka puppets.
4. Establishment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helped the
troupe to develop a dual performance and education
operational model.
5.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Hakka puppet theater
troupe and solutions.

Al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Hakka puppet theater troupes, schools and club teache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Hakka Affairs Council, and future research for reference.
關鍵字(中) ★ 還我母語運動
★ 客家布袋戲
★ 客家文化
★ 協同教學模式
★ 創作性戲劇
關鍵字(英) ★ Mother Tongue Language Movement
★ Hakka puppet theater
★ Hakka culture
★ team teaching model
★ creative drama
論文目次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目 次 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6
第二章 創作性戲劇與布袋戲教學 23
第一節 創作性戲劇與布袋戲教學之相關研究 23
第二節 創作性戲劇理論 31
第三節 布袋戲教學在教育上的運用 56
第三章 戲偶子客家親子布袋戲劇團 61
第一節 客家布袋戲的歷史發展和環境概述 61
第二節 戲偶子劇團背景資料 69
第三節 戲偶子劇團的經營理念與文化傳承 86
第四節 戲偶子歷年演出資料分析 94
第五節 戲偶子劇團的特性與困境 98
第四章 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 101
第一節 客家原創劇本與客家意象 101
第二節 校園巡迴演出與客家文化推廣 118
第三節 雙蓮國小客家布袋戲社團教學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3
第二節 建 議 170
參考文獻 173
附錄一 177
附錄二 179
附錄三 181
附錄四 182
附錄五 183
戲偶子劇團研究同意書 183
雙蓮客偶社研究同意書 18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Barbara Salisbury Wills原著,林玫君、林珮如(譯),2010,《創作性
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初版)。北市:心理出版社。
Heathcote, Dorothy 原著,鄭黛瓊、鄭黛君(譯),2006,戲劇教學-桃樂
絲‧希斯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模式。台北:心理。
Janet M. Ruane 原著,王修曉(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北市:五
南。
Spolin, V. 原著,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書
林。
Uwe Flick h/dt 原著,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新北
市:韋伯文化國際。
Walcolm William 原著,王盈智(譯),2005,《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新
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王添強、麥美玉,2002,《戲偶在樂園》。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
18,頁117-156。
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北市:弘智文化。
江運貴,1998,《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頁199。
何三本,1998,《說話教學研究》。臺北:書林。
吳昭宜,2002,《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縣:台灣風雲雜誌社。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
李來富,1995,〈布袋戲的教育意涵〉,《鄉土教育》,黃政傑、李隆盛主編。
台北市,漢文書局。
李宛儒,2007,《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
語兒歌為媒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萍,2014,〈日據時代大稻埕的藝術民俗娛樂生活〉,《紀錄傳藝双月刊》
(110),頁116-121。
李明華、陳筠安、鄭淑芸,2003,《偶的天堂:處處有偶、處處是臺》。台北:
成長基金會。
李瑞媛,2012,〈戲劇教學與創意方法應用〉。《輔仁外語學報》(9),頁
181。
李嘉珍,2014,《藝術深耕計畫之創作性戲劇課程教學執行之探討:以基隆市東
光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新北
市。
林坤隆,2005,《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 課程之研究 - 以布
袋戲教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林玫君,2002,《創造性戲劇與兒童多-元智慧之展現。載於邱連煌等著多元智能
教室.多元智能孩子…理論VS務實》。台南,世一文化。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課程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俊育,2011,〈台灣布袋戲e如台語文運動〉,《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
(11),頁6-15。
林美君,2007,《創造性戲劇融入國小課程之教學應用》。
洪嘉璐、盧明,2002,〈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技巧之初探-以九歌兒童劇團實施
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頁433-460。
徐慧娟,2010,《新莊廣福宮信仰與儀式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維安,2005,〈導論:客家意象、客家研究、客家學〉。《新客家研究專輯,
思與言》43(2),頁1-10。
張曉華,1999,《創造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2,〈國民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
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
張曉華,2006,《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初版2刷。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瑞鎮,1985,〈回首前塵寄望未來:莒光國小『微宛然』〉,《民俗曲藝》
(37),頁114-119。
郭端鎮,1995,〈布袋戲傳藝計畫與傳統布袋戲相關生態之探討〉。民族藝術傳
承研討會。
陳淑玲,2004,《應用創造性戲劇於音樂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的影響
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陳運棟,1999,《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台北:心理。
陳龍廷,2008,《聽布袋戲-一個台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市:春暉。
曾美卿,2004,《應用資料倉儲於表演藝術行銷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
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北市:雙葉書廊。
黃秀英,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
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
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黃鈺婷,2014,《客家布袋戲之研究-以山宛然劇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楊純純,2014,〈穿越大稻埕.相遇在傳藝系列活動」重返永樂座.回溫台灣內
臺戲曲風景〉,《傳藝双月刊》(110),頁52-67。
楊凱帆,2012,《運用創造性戲劇教學啟發原鄉幼兒創意之歷程研究》。明新科
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
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廖詠婕,2012,《運用布袋戲藝術發展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南華
大學碩士論文。
劉信成,2014,《當代臺灣布袋戲「主演」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蔡田清,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北市:高等教育。
鄭黛瓊,1995,〈兒童戲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10),頁
23-26。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謝依婷,2005,《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作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平等
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Dana,2014,〈海賊王作者其實是領導關係大師-魯夫有什麼特質,能讓夥伴們
死忠追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5年6月2日
,取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1822/
吳正德,2002,〈非職業性布袋戲社團研究〉,阿德戲館,2015年2月3日,
取自http://www.pup2.idv.tw/B/ba01.htm。
李其昌,無日期,〈創作性戲劇原理與範例演示〉,國立臺東大學兒文所,2015
年3月4日,取自
http://163.23.64.23/eweb/module/download/update
/arti/file2355_1.pdf
邱豐榮,2003,〈客家布袋戲概論200~2003〉,2015年2月22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metallica0322/wretch
/165046155
賴旭貞,2008,〈春祈秋報客家六堆的做福與完福祭祀之研究〉,2015年5月19
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
41595&ctNode=1879&mp=1869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pi Chang) 審核日期 2015-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