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3.58.247.31
姓名 莊知儒(Chih-Ju J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Gambling in Yuanqu)
相關論文
★ 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 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
★ 當代台灣京劇青年之生涯意識★ 報刊媒體與京劇坤伶的明星化(1912-1937)
★ 21世紀市場化語境下戲曲的困頓與重新定位——以京滬寧京劇與崑曲中探索案例為研究對象★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
★ 戲曲創作中「人稱視角」的編劇學研究★ 臺灣京劇唱片考辨(1926~1945)
★ 名與目:《紅樓夢》的視覺書寫★ 夢、甜、香:《紅樓夢》的香事書寫
★ 臺灣京劇教育體系變革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博戲為中國歷史文化中重要的民俗娛樂。元曲中有豐富博戲的書寫,元曲用字淺白通俗,比其他文學更貼近民生,故能重塑元代的博戲之樣貌。本論文以《全元散曲》、《元曲選校注》、《全元曲》為研究文本,探討元人的娛樂生活、社交、社會階層、元人的價值觀,以及博戲題材對文學的影響。
  元曲中的博戲種類多樣,表現出元代不同民族的融合。且部份博戲的情節和前人的故事相仿,能加深角色的形象和突出作品主旨。而從曲文中經常可見博戲的場景,能看出博戲作為閒暇時的休閒活動和市場交易的風俗,又是元人節慶聚會和宴會的重頭戲,涵蓋各項社會交際活動。反映當時經濟的發達和賭博風氣興盛、禁令無法貫徹之情形。此外,元曲博戲的書寫,還顯現了該時各個社會階層的分化,能看出人物貧富的身份差距;從女性的進行博戲的類型和進行空間,便可看出為豪門世家女子或為柳巷的妓女,亦可呈現元代男尊女卑的性別觀點;漢人喜好益智類博戲,外族則宣揚競技類的博戲,遊戲態度及動機,展現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思想上,書及博戲的曲子體現了文人及時行樂的隱逸價值觀。在文學上,元曲的體例形式,比先前的文類更容易彰顯賭局的情勢變化;反過看,此類題材增加元曲的表演性,提供故事的懸念與高潮情節。
摘要(英) The gambling is an important folk entertainment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Yuanqu, there are rich writings in the gambling games. As written in simpler words, the Yuanqu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other literatures. Yuanqu can thus reshape the appearance of the gambling games in the Yuan Dynasty. Based on the texts of Sanqu, Yuan zaju and Nanxi,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entertainment life, the social intercourse and classes of Yuan’s people as well as the viewpoint of valu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subject on literature.
The variety of the gambling games in Yuanqu shows a variety of ethnic groups being merged in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texts in Yuanqu, we can often see the scenes of the games, th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market transactions. The gambling games are also the highlight of Yuan people′s festival parties and banquets, covering various so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 games reflect the gl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and the flourishing gambling even prohibited the ban execution. Besides, the writing of gambling in Yuanqu also show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arious social classes and the identity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From the types and spaces of women’s plays, she may be regarded as a wealthy family woman or as a prostitute. The gender perspective of the male and female in the Yuan Dynasty can also be presented. The Han people likes the puzzle gambling. The other foreign peoples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gambling games, the gambling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s, and show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Such subjects not only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Yuanqu but also provides suspense and climax plots. In thought, the gambling embodies the values viewpoint of the seclusion life of timely having fun. In literature, the form of Yuanqu is easier to show the situation change of the gambling than the previous genre; on the contrary, such subjects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Yuanqu and provide suspense and climax of the story.
關鍵字(中) ★ 博戲
★ 賭博
★ 元曲
★ 元雜劇
關鍵字(英) ★ Gambling games
★ Gambling
★ Yuanqu
★ Yuan zaju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與評述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二章 元曲中的博戲活動 13
第一節 棋戲:圍棋象棋、雙陸、打馬 13
第二節 牌戲:骨牌 22
第三節 錢戲:關撲 25
第四節 競技遊戲:射弩與射柳、蹴鞠與捶丸、爭交 27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博戲成為題材的緣由 39
第一節 賭博風氣興盛 40
第二節 外族政權重武輕文 47
第三節 故事改編 49
第四節 博戲價值的提升 51
第五節 小結 55
第四章 博戲曲文的文學藝術 57
第一節 形式及術語的應用 57
第二節 行樂的曲風及思想 61
第三節 提供劇情及動作表演 67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五章 元曲中博戲的社會功能 75
第一節 呈現社會地位 75
第二節 社交活動的體現 81
第三節 賭博的性別空間 86
第四節 漢人與外族的隱逸寄託 91
第五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結論 98
徵引書目 103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班固,《漢書》,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許慎,《説文解字》,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揚雄,《方言箋疏》,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刻民國補刻本。
(三國)何晏,《論語集解》,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四部叢刊景日本正平本。
(晉)陸機,《陸士衡文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唐)李延壽,《北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薛用弱,《集異記》,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據明顧氏文房小説本。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寳遺事》,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顧氏文房小説本。
(宋)西湖老人,《西湖繁勝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永樂大典本。
(宋)李清照,《馬戲圖譜》,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夷門廣牘本。
(宋)祝穆,《事文類聚》,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學津討原本。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皓,《松漠記聞》,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顧氏文房小説本。
(宋)高承,《事物紀原》,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本。
(宋)陸遊,《劍南詩稿》,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彭乘,《墨客揮犀》,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稗海本。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毛氏鈔本。
(元)白樸,《天籟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覆元鈔本。
(元)佚名,《丸經》,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津逮秘書本。
(元)佚名,《元典章》,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元刻本。
(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刻本。
(元)佚名,《新集至治條例》,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元刻本。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拜柱,《通制條格》,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鈔本。
(元)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正統道藏》,涵芬樓版。
(元)夏庭芝,《青樓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鈔説集本。
(元)郝經,《陵川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馬可波羅撰、沙海昂(A.J.H. Charignon)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元)脱脱,《遼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元)陸文圭,《牆東類稿》,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楊維楨,《鐵崖古樂府》,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四部叢刊景明成化本。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元)劉敏中,《中菴集》,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鈔本。
(明)宋濂,《元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明)趙元度,《孤本元明雑劇》,臺南市:平平出版社,1974年,涵芬樓藏版。
(明)張祿,《詞林摘艷》,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嘉靖刻本。
(明)葉子奇,《草木子》,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嘉靖本。
(明)黄淮,《歷代名臣奏議》,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嘉慶元年刻本。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沈寄簃先生遺書本。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書本。
(清)徐釚,《本事詩》,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十四年徐氏刻本。
(清)曾廉,《元書》,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宣統三年刻本。
(清)厲鶚,《玉臺書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昭代叢書本。
(清)顧炎武,《日知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民國)柯劭忞,《新元史》,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九年天津退耕堂刻本。
二、專著
九山書會編撰,胡雪岡校釋,《張協狀元校釋》,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戈春源,《賭博史》,臺北市:華成圖書出版,2004年。
王永平,《遊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
王定璋,《猜拳‧博戲‧對舞:中國民間遊戲賭博活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1993年。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學奇主编,《元曲選校注》,石家莊市:河北敎育出版社,1994年。
加藤秀俊著、彭德中譯,《餘暇社會學:探討大眾休閒生活的衍變與趨向》,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史良昭,《博弈遊戲人生》,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羊春秋,《散曲通論》,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宋會群、苗雪蘭,《中國博弈文化史》,上海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那木吉拉,《中國元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亞理士多德撰、姚一葦譯註,《詩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尚園子、陳維禮,《宋元生活掠影》,瀋陽市:瀋陽出版社,2011年。
威卜蘭(Thorstein Bunde Veblen)著、趙秋巖譯,《有閑階級論:各種制度之經濟的研究》,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約翰‧胡伊青加,《遊戲人》,新北市:康德出版社,2013年。
徐厚廣,《博弈》,重慶市:重慶出版社,2006年。
班梅爾(Gene Bammel)、勃拉斯-班梅爾(Lei Lane Burrus-Bammel),《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圖書有限股份公司,1996年。
高新偉,《凄艷的歲月──中國古代婦女的非正常生活》,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遊藝》,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
張仁善,《中國古代民間娛樂》,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月中、王鋼主編,《全元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郭泮溪,《民間遊戲與競技》,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郭雙林、蕭梅花,《中華賭博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
陳旭霞,《元曲與民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年。
陳高華、童芍素主編,《中國婦女通史‧元代卷》,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0年。
陳賢玲,《象棋方程》,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程登吉撰、喻岳衡編,《幼學瓊林》,長沙市:岳麓書社,2006年。
賀昌群、孫楷第、任二北、青木正兒、唐圭璋,《元曲研究》,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臺北市:中華書局,1989年。
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蔭深,《中國古代遊藝活動》,臺北市:國文天地,1989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廖永紅,《圍棋春秋》,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趙慶偉,《遊戲風情》,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秉國、趙明奇,《中國古代足球》,濟南市:奇魯書社,2008年。
劉祝環、李永洪,《蹴鞠天地人》,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
蕭啓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羅新本、許蓉,《中國古代賭博習俗》,西安:陝西人民,2002年。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三、期刊
王啟龍,〈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普門學報》,期8,2002年3月,頁1-32。
任紅敏,〈元代科舉與元代文學發展〉,《中州學刊》,期2,2018年4月,頁146-151。
李翀,〈射弩活動的斷代史分析〉,《飲食科學》,期2,2018年1月,頁235-236。
武迪,〈《張協狀元》編成年代研究的困境與出路——兼論「南北曲先熟」之爭〉,《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4期3,2015年3月,頁63-67。
崔岑,〈元雜劇中的遊戲研究〉,《青年文学家年》,期5,2016年4月,頁64。
張全恭,〈紅蓮柳翠故事的轉變〉,《嶺南學報》,卷5期2,1936年4月,頁54-74。
張連舉、周玲,〈元雜劇中的賭鬥遊戲習俗〉,《許昌學院學報》,卷26期3,2007年7月,頁67-70。
張筱梅,〈元雜劇中的遊戲習俗〉,《藝術百家》,期2,2002年2月,頁60-64。
張至琦、羅智聰,〈中國古代蹴鞠運動的發展軌跡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期四,2005年5月,頁412-426。
郭倩,〈試論元散曲中的隱逸主題〉,《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5期4,2002年12月,頁105-108。
陳斌,〈論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及時行樂」主題〉,《寧夏社會科學》,期1,1999年1月,頁95-98。
楊泉良、劉曉峰,〈蒙古族元散曲作家隱逸思想產生的淵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8月,期4,頁110-114。
路志峻、張有,〈絲綢之路上的胡戲──雙陸之考析〉,《敦煌研究》,卷2009期5,2009年10 月,頁106-110。
趙志強,〈民族傳統體育射弩運動的特色與發展研究〉,《蘭臺世界》,期1,2014年1月,頁110-111。
四、學位論文
杜寶川,《中國古代賭博現象及其法律規制》,山東:煙臺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家如,《元雜劇中的民俗與民俗活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袁燕軍,《元雜劇民俗淺析》,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工具書
徐海榮,《中國娛樂大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0年。
六、參考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9%9D 閱讀日期:2019年12月23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93%E9%A6%AC 閱讀日期:2019年12月22日。
指導教授 李元皓(Yuan-How Lee) 審核日期 2019-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