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3.135.213.214
姓名 張羽賢(CHANG,YU-HS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周海門與彭際清儒佛觀比較研究--以《聖學宗傳》與《居士傳》為例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Viewpoints of Zhou Haimen and Peng Jiqing o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Take Shengxue zongzhaun and Jushizhuan as examples)
相關論文
★ 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研究★ 清代三家《詩》輯佚學研究──以陳壽祺父子、王先謙為中心
★ 邵晉涵史學形成之研究★ 《漢學師承記》續書研究
★ 清代乾嘉時期海寧學術與藏書文化研究★ 馬來亞儒教發展研究(1673-1899)
★ 清代湖州藏書文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比較周海門《聖學宗傳》與彭際清《居士傳》兩本學術史著作。《聖學宗傳》旨在建立以陸王心學為正統的學術史觀,收錄之人以心學家為主,有強烈的宗陸抑朱傾向。又由於周海門有援佛入儒思想,故也收錄幾位對佛教接受度高的大儒。全書人物大抵依照時間順序及師生授受排列,且有通過張九成,將程、朱視為心學家的意圖。在思想方面,《聖學宗傳》以闡發心學為主,故屢屢以心學立場對傳主的論學資料進行斷章取義,使得理學家的理學色彩薄弱許多。又從儒佛關係來看,海門對佛採取寬容態度並加以援用,而強調在日用中實踐,尋求身心性命之安頓。《居士傳》編纂以儒佛無異、三教合一為宗旨,書中收錄,不僅是在家居士,更是兼通儒佛的人。且書中雖有明顯弘揚淨土的意圖,但兼容各家各派,沒有強烈的門戶之見。在思想方面,際清崇尚華嚴圓融思想,故以此為依據,致力會通禪淨,以淨土為歸,主張念佛,並提倡儒佛無異,尤其強調佛教的經世精神。整體而言,二書雖皆主張會通儒佛,但《聖學宗傳》心學取向十分明顯,佛學只是附庸;《居士傳》則認為儒佛地位相當,沒有差異。本論文擬通過上述研究,說明海門、際清的儒佛觀以及二者異同,將儒佛會通的議題藉由學術史的研究來呈現,由是看出擅長會通儒佛士大夫在儒家、佛家學術史分別呈現的樣貌,以及突破以往學術史研究多半集中儒家內部的藩籬,溝通儒佛兩家的學術史。
摘要(英)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compare the two intellectual books, Zhou Haimen’s Shengxue zongzhaun with Peng Jiqing’s Jushizhuan. Shengxue zongzhaun establishes an orthodox academic viewpoint based on Lu Wang’s philosophy of Mind. It includes mainly Mind scholars and advocates Lu while devaluing Zhu. In addition, Zhou Haimen also includes some Confucianism scholars that highly accept Buddhism due to his intention to introduce Buddhism into Confucianism.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are mostly arranged in time or in teacher-student order. By including Zhang Jiucheng in the book, Zhou Haimen manifests his intention to consider Cheng and Zhu to be Mind scholars. As for the philosophy part, Shengxue zongzhaun chiefly illustrate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Mind philosophy, so it often takes a part for the whole toward other composers’ theories with his Mind perspective, making the Neo-Confucianism of Cheng-Zhu fade awa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Zhou Haimen assumes an embracing attitude toward Buddhism. He cites from it, and emphasizes real practice in daily life to find physical and spiritual peace. Jushizhuan was edited with an aim of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mergi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with Taoism altogether.” The book includes not only householders, but people who are exceled at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lthough the book tends to promote Pure Soil education, it includes various different factions without preference. Regarding his philosophy, Jiqing advocates Avatamsaka Sutra, so based on it, he endeavors to fuse Zen with Pure Soil education, and to return to Pure soil education. He also advocates to read mantra, claims that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re the same, and especially emphasizes on the Statecraft spirit of Buddhism. Overall, though both two books maintain to fuse Confucianism with Buddhism, but Shengxue zongzhaun has a stronger tendency toward the Mind philosophy while Buddhism being a complement. On the other hand, Jushizhuan suggests that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re at the same level,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dissertation plans to explain Haimen’s and Jiqing’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viewpoints, and their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Furthermore, the dissertation aims to present the fusion issu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rough intellectual books research. By doing so, readers can see how scholars excelling at fusing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present differently i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tellectual books. Besides, this dissertation can break through the convention that previous intellectual books usually concentrate on Confucianism, and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intellectual book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關鍵字(中) ★ 周海門
★ 彭際清
★ 《聖學宗傳》
★ 《居士傳》
★ 儒佛觀
關鍵字(英) ★ Zhou Haimen
★ Peng Jiqing
★ Shengxue zongzhaun
★ Jushizhuan
★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目的………………………………………………………………1
第二節、文獻探討………………………………………………………………4
    一、前人有關《聖學宗傳》與《居士傳》的研究………………………4
  二、前人有關周海門與彭際清的研究……………………………………5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二章、《聖學宗傳》…………………………………………………………………10
第一節、海門生平與學術背景…………………………………………………10
第二節、編纂原則與體例………………………………………………………17
  一、成書背景………………………………………………………………17
  二、選擇標準………………………………………………………………19
  三、安排意圖………………………………………………………………26
第三節、儒學立場──宗陸抑朱………………………………………………27
一、理學觀點………………………………………………………………27
  (一)太極……………………………………………………………27
  (二)心性……………………………………………………………29
  (三)工夫……………………………………………………………33
    二、以朱附陸………………………………………………………………35
      (一)歷史上的朱陸之爭……………………………………………35
      (二)以心學立場釋程朱……………………………………………36
      (三)支持陸王之說…………………………………………………38
第四節、佛學立場──援佛入儒………………………………………………40
一、會通儒佛………………………………………………………………40
二、以儒為本………………………………………………………………49
第三章、《居士傳》……………………………………………………………………53
第一節、際清生平與學術背景…………………………………………………53
第二節、編纂原則與體例………………………………………………………61
  一、成書背景………………………………………………………………61
  二、選擇標準………………………………………………………………63
  三、安排意圖………………………………………………………………70
第三節、佛學立場──攝禪歸淨………………………………………………71
  一、禪淨思想………………………………………………………………71
    (一)心性……………………………………………………………71
    (二)工夫……………………………………………………………75
  二、以淨土為歸……………………………………………………………77
第四節、儒學立場──儒佛無異………………………………………………82
  一、辨大道與異端…………………………………………………………82
  二、儒佛無異具體之處……………………………………………………84
第四章、二書比較與影響……………………………………………………………93
第一節、編纂原則與體例………………………………………………………93
一、選擇標準………………………………………………………………93
二、安排意圖………………………………………………………………94
第二節、儒佛主張………………………………………………………………95
一、儒學主張………………………………………………………………95
二、佛學主張………………………………………………………………95
三、儒佛觀…………………………………………………………………96
第三節、影響……………………………………………………………………100
一、海門與《聖學宗傳》之影響…………………………………………100
  (一)海門對晚明心學之影響………………………………………100
  (二)《聖學宗傳》對儒家學術史之影響……………………………101
二、際清與《居士傳》之影響……………………………………………102
  (一)際清對晚清居士佛學之影響…………………………………102
  (二)《居士傳》對佛家傳記之影響…………………………………103
第五章、總結…………………………………………………………………………105
參考書目………………………………………………………………………………108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迦葉摩騰:《四十二章經》,收入《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1988年,冊1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書版社,2014年。
〔魏〕王弼:《老子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入《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1988年,冊24。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涵芬樓影印明汪道昆本,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子部冊24。
〔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收入《佛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冊11。
〔宋〕楊億:《楊大年先生武夷新集》,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武水陳璋等校刊本。
〔宋〕大慧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佛藏》,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冊57。
〔宋〕張九成:《孟子傳》,上海涵芬樓影印海鹽張氏涉園照存吳縣潘氏滂熹齋藏宋刊本,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經部冊7。
───────《橫浦心傳》,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吳惟明刻橫浦先生文集附影,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83。
───────《橫浦日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吳惟明刻橫浦先生文集附影,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子部冊83。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8年。
──────《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太極圖說解》,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冊13。
──────《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冊14、18。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冊20-24。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楊簡:《慈湖遺書》,四明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冊130。
〔宋〕釋宗曉編:《樂邦文類》,收入《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1988年,冊47。
〔宋〕李心傳:《道命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釋普濟編:《五燈會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宋〕大石志磐:《佛祖統紀》,收入《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1988年),冊49。
〔明〕胡廣:《新刊性理大全》,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福建坊刊本。
〔明〕羅欽順:《羅整菴先生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守仁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陳建:《學蔀通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王畿著、吳震編校:《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趙德仲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100。
〔明〕雲棲祩宏:《正訛集》,收入荒木見悟、岡田武彥編《雲棲蓮池大師遺稿》,貞享四年(1687)刊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明〕焦竑:《澹園集》,金陵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冊186-187。
〔明〕憨山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常熟市圖書館藏清順治十七年(1660)毛褒等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378。
〔明〕周海門:《周海門先生文錄》,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張元憬等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165。
───────《聖學宗傳》,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方如騏等校刊本。
───────《聖學宗傳》,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東越證學錄》,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165。
〔明〕周海門著、張夢新、張衛中點校:《佛法正輪》,收入《周汝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周海門著、張夢新、張衛中點校:《周汝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周海門著、曹義昆點校:《聖學宗傳》,收於《聖學宗傳‧道統錄》,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年。
〔明〕過庭訓:《聖學嫡派》,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史部冊108。
〔明〕劉麟長:《浙學宗傳》,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1638)自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史部冊111。
〔明〕釋鎮澄著、〔民〕釋印光重修:《清涼山志》,收入《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第二輯,冊29。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於嚴文儒等校《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冊19。
〔清〕彭定球:《南畇文稿》,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集部冊246。
〔清〕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冊1-2。
〔清〕戴震:《戴震文集》,收入《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彭際清著、張培鋒校注:《居士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彭際清:《一行居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二林居集》,南京圖書館藏嘉慶四年(1799)味初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461。
───────《阿彌陀經約論》,收入《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冊33。
───────《一乘決疑論》,收入《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冊104。
───────《華嚴念佛三昧論》,收入《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冊104。
〔清〕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冊2。
〔清〕彭希?:《淨土聖賢錄》,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刻本影印原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冊1286年。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286。
〔清〕許正綬輯:《安定言行錄》,月河精舍叢抄本,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冊260。

(二)近人研究

牛蔭?修、丁謙等纂:《同治浙江省嵊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冊212,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心 如:〈融通儒佛歸淨土——彭紹升與清中葉士林佛學新風〉,《寒山寺》,2011年第4期。
王湘齡:《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心竹:〈儒與禪:楊慈湖心學與佛家思想的關係〉,《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9月。
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河北學刊》,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
王停軍:《晚明思潮視野下的陶望齡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冊下。
王 格:《溯求正統:周汝登與萬曆王學》,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二王」、「二溪」之間的周汝登〉,《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37卷第6期,2015年11月。
────〈周汝登對「心學之史」的編撰〉,《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史革新:〈略論清初的學術史編寫〉,《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田 探:〈從「有無互成」到「天人相合」——周汝登本體論思想考察〉,《學術界》,2016年第1期。
田春苗:〈彭紹升的理學傳統探究〉,《唐山文學》,2016年第8期。
────〈彭紹升史學編纂思想研究〉,《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心體與性體》,新北:正中書局,2012年,冊1-3。
何 俊:〈洛學向心學的轉化--論王蘋、張九成的思想走向〉,《哲學研究》2001年第1期。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吳 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吳 臻:《中國思想史概論》,臺北:鼎茂圖書,2009年。
吳孟謙:〈管東溟《續原教論評》析探〉,《臺大佛學研究》第27期,2014年6月。
肖黎民:〈文殊三昧與一行三昧──以《文殊師利所說波若波羅蜜經》為中心〉,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一鑾:《彭紹升(1740-1796)與神道設教之交涉》,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林保全:《「漢學」之形成與「宋學」之重構:南宋以降至清乾嘉之際學術史著作流變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周詠盛:〈論楊簡的覺悟經驗及其修養論〉,《揭諦》第32期,2017年1月。
徐公喜:〈朱陸異同論的歷史形態考察〉,《江淮論壇》,2015年第6期。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曹三尚:《居士佛教倫理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7年。
胡艷杰:〈彭?升佛?思想探微〉,《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鄧國亮:〈資料不足對《明儒學案》編撰的限制:以〈閩粵王門學案〉為例〉,《燕京學報》2006年新21期。
倪 亮:〈唐、五代禪宗燈錄概述〉,《宜春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許馨元:《周海門及其《聖學宗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周海門《聖學宗傳》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8期,2001年6月。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學術史研究的主要體式與成果〉,《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2009年第1期。
張克偉:〈周汝登生平及其著述論略〉,《書目季刊》第22卷第4期,1989年4月。
────〈周汝登哲學思想初探〉,《汕頭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2年4月。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張景崗、何瓊:〈龔自珍的學佛因緣〉,《東南文化》1999年第3期。
黃依妹:〈清乾隆時期江南士大夫的佛教信仰〉,《中興大學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年2月。
黃啟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年9月。
黃文樹:《張居正的教學思想與教育改革》,臺北:秀威出版社,2003年。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玄奘佛學研究》第16期,2011年9月。
────〈陽明學派與徑山寺法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40期,2013年3月。
邱高興:〈清代佛教研究現況〉,《普門學報》第16期,2003年7月。
馮治庫:〈論孔子的不知之知〉,《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費兆亮:《陶望齡哲學思想研究》,杭州:中國計量學院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5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近世儒學史的辨證與鉤沉》,臺北:允成文化,2013年。
葉守桓:〈論周海門的儒釋之見〉,《興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6年12月。
趙 偉:〈合儒釋而會通之:周汝登與佛教〉,《普門學報》第44期,2008年3月。
趙玉敏:〈乾嘉時期的儒釋關係研究──以彭允初《二林居集》事件為視角〉,《理論界》,2009年第10期。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年。
劉哲浩:《周海門哲學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劉興淑:《學案體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玉敏:〈心學的肇始──張九成的哲學邏輯結構〉,《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
劉 浪:《此道應須自敏求:周汝登的生命歷程和義理世界》,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貴傑:〈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20期,2007年7月。
賴永海:〈宋元時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
陳士強:〈居士傳采微〉,《法音雜誌》,1988年第11期。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 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陳永革:〈論晚明居士佛學的思想特質及其效應──兼論晚明「狂禪」現象〉,《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昇輝:《《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的論述與回應》,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陳慧麒:〈晚明頓悟漸修並重論的興起——以陽明後學周汝登為例〉,《船山學刊》,2012年第4期。
陳洪杏:〈孔子「無為而治」說辨微〉,《哲學研究》2015年第7期。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1999年第8期。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冊上。
盧鍾鋒:《中國傳統學術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謝成豪:《彭紹升及其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紹升「戒律思想」探悉〉,《宗教哲學》第46期,2008年12月。
譚 偉:〈中國居士佛教之歷史與未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羅永吉:《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
釋淨慧選編:〈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法音雜誌》,1989年第3期。
釋慧嚴:〈彭際清與戴震的儒佛論辯〉,《東方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釋定慧:《華嚴念佛法門研究──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章」為主》,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五屆畢業論文,2000年。
釋聖空:〈試析雍正在《揀魔辨異錄》中對漢月法藏的批判〉,《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001年3月。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荒木見悟:《陽明學?開展?佛教》,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
─────────《明代思想研究:明代????儒教?佛教?交流》,東京:創文社,2004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日〕佐藤煉太郎:〈明末清初相反對立的陽明學派史──周汝登《聖學宗傳》與黃宗羲《明儒學案》的比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7年1月。
〔日〕野田善弘、林章文譯:〈袁枚的聖人觀--探索他與彭紹升的往來書簡〉,《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人名規範檢索》,網址:http://authority.dila.edu.tw/person/。
指導教授 賀廣如(HO, GOANG-RU) 審核日期 2018-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