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38.200.66
姓名 林晏鋒(Yen-Fe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書寫之後:反叛回憶的夢窗詞
(After Writing: Mengchuang ci of Resisting to Remembrance)
相關論文
★ 汪端詠史詩研究★ 席佩蘭詩作及其性靈的表現
★ 隨園女弟子金逸及《瘦吟樓詩集》研究★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 陳子龍詞中的「春」意象探析★ 元末隱逸詞研究
★ 屈大均及其山水詩研究★ 許學夷《詩源辯體》的詩學體系重構
★ 杜文瀾及其《憩園詞話》研究★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 董士錫生平及其詞學研究★ 清人選清詞研究
★ 《綠窗新話》的通俗化及其影響★ 女性詞清代批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在「書寫」之前不加上「吳文英」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省略-除了他幾乎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此舉主要對應於夢窗詞的「空白」現象。首先觀察到的「空白」是詞的演進過程中情意的斷裂與隔絕。這個現象與內容中孤立突現的回憶具有結構性的呼應:回憶立基於當下的在場,觀看已經逝去的過往。因此,本文將詞語與「空白」一齊呈現的形式稱為「回憶的形式」,詞人的書寫則具有「回憶的視野」。
透過這層視野,夢窗詞的「空白」於是是一種時空距離,是遺忘的遺留,它是造成如今詮釋夢窗詞的多樣歧異性的原因。進一步,反叛的意思即是夢窗詞並不要求事後的、外部的詮釋,它只是不斷回憶它所回憶的。依此,「書寫之後」的「吳文英」成為一個隨著不同的詮釋視角而呈現不同面貌的「空白」,它只能以象徵的方式連繫其真實存在。
也就是說,夢窗詞替代了歷史事實的吳文英的存在,詞語與文本的在場正勾勒著消逝的形象。這種觀看方式與存在方式的改變體現出,夢窗詞對如何看待自我、時間、存在等許多觀念,都已經離異於產生它的時代。詞人藉由書寫,在當代處境與文化傳統的疊合中,形塑了關於消逝的獨特視野與價值。
摘要(英) The act that “Wu Wenying” is absent from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mainly corresponds to the state of “blank” in Mengchuang ci. The observable state of “blank” embodies the disruption and iso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n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The state is parallel structurally to the remembrances appearing respectively and suddenly in the textual context. Remembrances based on the presence at the present see the past being in the past.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words and “blank” emerging simultaneous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text is called “the form as remembrance,” and the poet’s writing has “the view as remembranc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view, “blank” of Mengchuang ci could be thought of as a kind of a lapse of space-time, and it left behind by oblivion.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diverse an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o Mengchuang ci. Furthermore, the “resisting” means Mengchuang ci never
require the interpretation came from afterthought and external explanation, it just recalled what it was recalling. “Wu Wenying” of “After Writing,” therefore, becomes a “blank” manifesting different faces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it is only associated with its own truly existence by symboliz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words and the text of the presence in Mengchuang ci depicting the figure of its passing replace the existence of the Wu Wenying in the history. The perceptions that how Mengchuang ci view the self, time, and existence are
eccentric from its zeitgeist which breed them, and they could be visible by the change of ways of seeing and existing. Betwee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oet shapes the extraordinary view and value of the passing by writing.
關鍵字(中) ★ 夢窗詞
★ 吳文英
★ 南宋詞
★ 書寫
★ 回憶
★ 空白
★ 視野
★ 消逝
★ 時間
關鍵字(英) ★ Mengchuang ci
★ Wu Wenying
★ the ci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 writing
★ remembrance
★ blank
★ view
★ passing
★ tim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 謝................................................ i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觀點與進程 .................................. 12
第二章 研究背景:兩種視域下對夢窗詞的認識及其反思..........17
第一節 歷史事實中的吳文英及其詞 ......................... 19
一、歷來對夢窗詞之確切性質的把握與偏頗................... 19
二、「言志抒情」傳統下的吳文英生平之建構的弊端與啟發........24
三、歷史事實層面之詮釋的錯失............................ 28
第二節 「抒情美典」中的夢窗詞及其人.......................29
一、「抒情美典」及其詞體之美典的論述..................... 29
二、「抒情美典」的本質觀點與夢窗詞的不相容現象............ 34
第三章 夢窗詞的回憶視野................................. 41
第一節 回憶的形式...................................... 41
一、回憶的時間形式..................................... 42
二、回憶的空間形式..................................... 49
三、「空白」的誕生..................................... 54
第二節 反叛的姿態...................................... 60
一、「空白」的意義..................................... 60
二、文本的主體分裂與創作主體的心理狀態................... 66
三、反叛回憶的情事片段.................................. 71
第四章 夢窗詞的歷史視野................................. 78
第一節 歷史與自我...................................... 79
一、歷史事實語境中的文本虛構:詞序與詞作的存在關係........ 79
二、回憶形式的自我及其存在處境........................... 85
第二節 歷史與文本...................................... 93
一、詞語的廢墟化....................................... 94
二、文本取代人生及其時代............................... 101
第五章 文化視野中的夢窗詞.............................. 108
第一節 時空的缺口..................................... 109
一、重複的當下........................................ 109
二、時間的邊緣........................................ 117
第二節 消逝的生命型態.................................. 123
一、秘密的存在:觀看方式與存在方式的改變.................123
二、永恆的代價........................................ 130
第六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1
一、古籍文獻.......................................... 141
二、近人專書.......................................... 142
三、學位論文.......................................... 146
四、期刊論文.......................................... 146
五、外文專書.......................................... 147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唐]李賀,《李長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宋]晏殊、晏幾道著,張草紉箋注,《二晏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周邦彥著,孫虹校注,《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宋]姜夔著,陳書良箋注,《姜白石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宋]吳文英著,陳洵詞說,陳文華詮評,《海綃翁夢窗詞說詮評》,臺北:里仁書局,1996 年。
[宋]吳文英著,楊鐵夫箋釋,《夢窗詞全集箋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 年。
[宋]吳文英著,吳蓓箋注,《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吳文英撰,孫虹、譚學純校箋,《夢窗詞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 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1983 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高文主編,孫方、佟培基副主編,《全唐詩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馬志嘉、章心綽編,《吳文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克強編,《唐宋人詞話(增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上)(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年。

二、近人專書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田玉琪,《徘徊於七寶樓臺-吳文英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周茜,《映夢窗零亂碧-吳文英及其詞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林佳蓉,《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年。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年。
俞陛雲選釋,《唐宋詞選釋》,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 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年。
段煉,《詩學的蘊意結構-南宋詞論的跨文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年。
孫虹、譚學純著,《吳夢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崔海正主編,鄧紅梅、侯方元著,《南宋詞研究史稿》,山東:齊魯書社,2006 年。
許晏駢,《高陽說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
郭鋒,《南宋江湖詞派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
陳昌寧,《夢窗詞語言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年。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1996 年。
楊傳慶,《鄭文焯詞及詞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講錄》,新竹:清華大學,2010 年。
葉嘉瑩,《迦陵談詞》,臺北:三民書局,1997 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年。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 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 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黎活仁等主編,《宋詞的時空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年。
錢鴻瑛,《夢窗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6 年。
顧隨著,葉嘉瑩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著,亞拉˙古策里米安(Ara Guzelimian)編,吳家恆譯,《並行與弔詭:薩伊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
尚-路克˙南希(Jean- Luc Nancy)、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合著,郭亮廷譯,《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彭淮棟譯,《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年。
柏格森(H. Bergson)著,張君譯,《物質與記憶》,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 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 年。
[日]村上哲見著,楊鐵櫻、金育理、邵毅平譯,《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法]安德烈˙莫洛亞著,徐和瑾譯,《追尋普魯斯特》,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法]保羅˙瓦萊里著,段映紅譯,《文藝雜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年。
[美]巫鴻著,梅玫等譯,《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美]陳世驤著,張暉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年。
[美]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美]魯曉鵬著,王瑋譯,馮雪峰校,《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德]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與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
[德]揚˙阿斯曼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德]顧彬著,刁承俊譯,《中國詩歌史-從起始到皇朝的終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鮑贊巴克、Philippe Sollers 索萊爾斯著,姜丹丹譯,《觀看˙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 年。
Edward W. Said[美]愛德華˙W. 薩義德著,章樂天譯,《開端:意圖與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
Edward W. Said 艾德華˙薩伊德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 年。
Marcel Proust 馬塞爾˙普魯斯特著,沈志明譯,《駁聖伯夫》,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三、學位論文

佘筠珺,《臨場展演與書寫技藝:社交視域下的夢窗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年。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普義南,《吳文英詞接受史》,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詹琪名,《依違之間:晏幾道其人其詞的內在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蘇虹菱,《吳文英的生涯和他的「節序懷人」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四、期刊論文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 年9月。
方秀潔,〈論詠物詞的發展與吳文英的詠物詞〉,《詞學》,第十二輯,2000 年4 月。
巨傳友,〈從張惠言、周濟對夢窗詞的不同態度看常州詞派詞統的演變〉,《詞學》,第十六輯,2006 年1 月。
江弱水,〈在語言的魔障面前:夢窗詞之再評價〉,《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 卷5 期,2008 年。
佘筠珺,〈問塗˙經歷˙回還-周濟「四家學詞門徑」的理論建構〉,《東華漢學》,第17 期,2013 年6 月。
吳蓓,〈夢窗「情事說」解構〉,《浙江學刊》,2008 年,第6 期。
周茜,〈常州詞派與吳文英詞的再發現〉,《詞學》,第十六輯,2006 年1 月。
孫克強,〈以夢窗詞轉移一代風會-晚清四大家推尊吳文英的詞學主張及意義〉,《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7 卷4 期,2007 年7 月。
路成文,〈夢窗詠物詞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 卷5 期,2006年。
劉少雄,〈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 期,1994 年9 月。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淡江中文學報》,第15 期,2010 年。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 期,1999 年7 月。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 年12 月。

五、外文專書

Edward W. Said,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Stephen Owen,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指導教授 卓清芬 審核日期 2017-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